大学人文读本 夏中义-第1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化、极端化。这种趋势自然也是助长激化的一个因素。
最后,要认识中国现代思想激化也需考虑到现代知识分子的政治与社会困境,这是现代
思想激化的第三个因素。大体而言,中国共产主义革命是由两种社会力量推动的:知识分子
与农民。在这两者之间,知识分子毫无疑问是主导力量。而现代知识分子,由于他们的政治
与社会困境,也时有一些思想激化的倾向。什么是他们的政治社会困境?要认识这个困境,
我们必须把他们的政治社会地位与他们的前身——传统士绅阶层作一个比较。大家知道,中
国现代知识阶层出现大约是 1895 年以后的转型时代,他们主要是从士绅阶级分化出来的。
中国传统士绅阶层是形成社会政治稳定的一个基本力量,这其间的枢纽就是传统考试制度。
透过这个制度的媒介,他们上可以晋身中央权力结构,下可以以乡绅的地位进入地方权力结
构,因此他们的政治社会立场常常是保守的,是支持现存政治社会秩序的。但 1905 年以后,
也就是转型时代初期,考试制度被废除了,诚如余英时先生指出,现代知识分子参加中央与
地方权力结构的管道也因此被切除了,他们的政治社会地位被边缘化了。同时我要进一步指
出,知识分子的文化地位与影响力并未因此而降落,反而有升高的趋势,这主要是因为透过
转型时代出现的新型学校、报纸杂志以及各种自由结社所形成的学会和社团,他们在文化思
想上的地位和影响力,较之传统士绅阶级可以说是有增无减。因此形成一种困境:一方面他
们仍然拥有文化思想的影响力,另一方面他们失去以前拥有的政治社会地位与影响力。这种
不平衡,自然造成一种失落感,无形中促使他们对现存政治社会秩序时有愤激不平的感觉,
也因而无形中促使他们的思想激化。所以中国知识分子走上激化思想的道路,是由文化思想
层面上与政治社会层面上好几种因素结合起来促成的。
激化与历史的理想主义心态
现在让我们看看这激化的过程。这激化的起点就是转型时代初期出现的思想气氛或心
态,我们称之为历史的理想主义。它认为历史是朝向一个光明美好的未来发展。在这发展的
过程中,当前的时代是一个基本的转捩点,而人的精神和思想就是这发展的基本动力。现在
对这历史的理想主义心态作进一步的说明。它的最大特色是
摆脱了传统的循环史观而接受了主要来自西方的单向直线发展史观,认为历史是由过去通向
理想未来做有目的性的发展。在这发展中,当前的时代是一个历史性转变的关头。因此在这
发展史观的核心有一份强烈的时代感,这份时代感的最大特色,是它充满了一种特殊的危机
意识。这特殊的危机意识有两种成分:一个是 1895 年以后由空前国难所带来的强烈危亡感;
重要的是,这种危亡感是与一种新的契机感相并而来。人们意识到在面对危亡的同时,中国
也进入一个空前未有的变局与机运无穷的新时代。这种新的契机感是传统与西方思想影响的
合产物。来自传统的契机感有两个基本成分,一个是儒家道德理想主义带来的生命与世界的
二重观:理想生命与现实生命的对照;一个是由传统宗教带来的对生命与死亡的一种辩证循
环观念:生命终于死亡,但死亡也可以转化为复活与再生,特别是精神生命。重要的是这契
机感的两个传统成分被它来自西方的成分——演进的历史观——所吸收,化为空前的乐观的
前瞻意识,不但使中国人觉得眼前的危难孕育着复活与新生的契机,而这复活与新生也是通
向未来的理想世界的契机。因此,新的契机感不再沦于传统的生死循环的观念窠臼。
基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新时代感,有着一个理想主义的三段架构:一方
面是对当前现实状况的悲观,另一方面是对未来理想社会的乐观期待;二者之间是由悲观的
现实通向理想的未来的途径,这就是我所谓的历史理想主义心态;在这种心态笼罩之下,当
时知识分子的关怀自然集中在如何由悲观的现实走向理想的未来。这个途径的问题就是中国
现代改革与革命之论争的起始点。
我方才指出,在这场论争中,革命的观念很快就取得了优势。到了“五四”后期,革命
崇拜的现象已经很普遍,这主要是因为我所谓激化趋势的出现。这激化把历史的理想主义心
态转化为激进的理想主义心态。“五四”以后的“革命思潮”就是这种激进理想主义心态激
发起来的。因此要了解革命对当时人的意义,我们必须了解激进理想主义所代表的思想。
激化与激进的理想主义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在这激进的理想主义的核心是一种两极心态。这心态是我方才提到
的时代感所含的危机意识经过激化、凝聚而成的。它认为当前的时代是中国乃至人类命运的
转捩点,而当前世界的基本局势是由双重的两极对立形成的。一种是纵式的对立,指现实的
黑暗与未来的光明是一无法由缓进过渡的对立与鸿沟,只有以断然的急进和暴烈行动才能飞
跨这鸿沟。同时,当前时代的基本形势也呈现一种横式的两极对立,那就是现今世界是两种
势力对峙作生死斗争:一方面是爱好和平、代表进步的民主思想,一方面是内而残民、外而
侵略的军国主义;一方面是压迫的统治阶级,另一方面是被压迫的劳苦大众;一方面是侵略
成性的帝国主义,另一方面是被侵略的弱小民族。一言以蔽之,用当时的话,就是强权与公
理的对立与斗争。斗争的结果势必是公理战胜强权,从而扫除现实世界的黑暗,使人类跃向
光明。因此纵式的两极对立与横式的两极对立紧紧地衔接在一起。这种世界观我们称之为两
极心态。它携带着强烈的情感,从“五四”时代开始,在中国的思想空气里激荡,散布。
激进理想主义与共产主义革命思潮
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这种革命思潮,以激进的理想主义心态为基础,变成马列主义在
“五四”后期进入中国的垫脚石,也形成中国共产主义散布的思想媒介。重要的是,这激进
理想主义不但为共产主义铺路,而且进入共产主义的思想内层。也就是说,中国共产主义是
以激进理想主义的心态为基础去吸收马列主义,因此在中国共产主义思想里,凡是与激进理
想主义心态接近的马列主义观念,如斗争,演进史观等,就被吸收并作为其思想核心。凡是
与这激进理想主义心态不接近的,就常常只有边缘性的地位。
从这个观念去看,我们不但可以了解为何共产主义革命思潮以“五四”的自由民主思想
为出发点,而最后却接受马列思想的权威主义与集体主义,我们也可以了解为何这革命思潮
最终会走上狂热的乌托邦主义与人的神化思想道路:这里我要进一步指出,从这个观点我们
也可以认识为何毛泽东的革命观念对 30 年代到 70 年代的人有这样的魅力和影响力,为何这
革命思潮能长期掀起高度的狂热与激情。
“激进的理想主义”之所以能替我们对革命思潮展开这样一个新的视野,主要是因为它让
我们从“内观”的角度深入地掌握毛泽东的思想的基本结构。所谓内观的角度是把自己设身
处地放在毛泽东思想的信仰者和革命的参与者的地位,然后从他们的内部立场去认识这革命
思潮的意义。一旦采取这样一个内观的角度,我们就会看到毛泽东思想与激进的理想主义一
样,也是一个三段结构。一方面是对现状彻底的不满与全面的否定,另一方面是对未来有极
度乐观的前瞻意识,而当今的时代正是由黑暗的现状,透过革命跃向理想的未来的关键时刻。
在这样一个思想结构里,革命的核心地位是很显然的,因为革命就是全面摧毁万恶的旧
世界的惟一工具,同时它也是跃向光明美好的未来世界的惟一途径。必须指出的是,革命的
观念在毛泽东晚年更显重要,因为毛在 50 年代后期,对 1949 年革命以后的所谓社会主义
建设感到很不满。他已深表怀疑:人是否能仅靠一次社会革命就能把中国一劳永逸地推向理
想社会。因此他在“大跃进”与“文革”期间提出“不断的革命”“永远的革命”这些观念。
、
他认为社会矛盾是不可能永远消除的。基于此,一个根绝社会矛盾、十全十美的乌托邦社会
几乎是不可能的,人只有永远靠着不断地革命去不断地克服社会矛盾与改造社会,因此人的
终极命运不是停止在未来一个理想社会,而是不断地革命。也可以说毛泽东已经将人类的最
终理想由静态的乌托邦转变成动态的乌托邦。至此,革命不但是中国共产主义达到最后目的
的手段和途径,也是它的最后目的,
“毛泽东的思想”已经完全笼罩在革命这个观念下。
如前所说,共产主义的革命思想一方面指出现实世界的沉沦和腐烂,另一方面指出一个
灿烂的未来,而革命就是衔接两者的途径。同时,共产主义也不认为它的革命思想仅是主观
的冥想或愿望,而是符合世界的历史潮流的。毛泽东的革命思想能够发挥宗教的两种功能:
一方面使人相信他可以从现实的“苦海”中获救,同时这个信仰也可以使人从对生命的迷茫
与困惑中化解出来。而中国现代社会的双重危机在中国人的心中正引发获救与化解这两种强
烈的需要。首先是中国自 1895 年以后所面对的日益深重的政治社会危机,使得中国人亟须
从民族的危亡与社会的沉沦中解救出来;再者,文化取向危机也使人亟须从思想与情感迷惘、
混乱与失落中化解出来。而马列主义的革命观与它后面的发展史观正诉诸这两种时代危机所
产生的强烈需要,它的革命观的三段结构告诉人们如何从现实的苦难获救,同时也使人从中
找到方向感、认同感与归宿感,从而化解他们在文化危机中所感到的迷惘、混乱和失落。
结 语
以上对中国百年来革命的思想道路作了一番历史的回溯,讨论这条道路如何在 100 年
前由改革思想分化出来,如何在转型时代逐渐演为革命崇拜心态。谁都知道这条大革命的道
路的最后结局是什么,由此才有近年来的一片改革呼声。我希望在这目前的一片改革呼声中,
大家不要忘记前面笼罩 20 世纪大部分时间的革命思想道路。不但不能忘记,而且要对这条
道路作反思,作深切的反思,反思它的由来、过程和历史的影响及意义。因为历史是诡谲多
变的,我们如果对这条道路没有反思和自觉的警惕,它是可能会重来的。在此我想用一位现
代西方哲人的话结束本文,他说“忘掉历史的人势必重蹈覆辙〃(Those who forget history are
condemned to repeatit)。
编者旁白
自由的第一步是言论自由,而言论自由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新闻自由。了解自由的含义是
相对容易的,但要在做人做事上体现出自由的风度就很难了;懂得容忍比自由重要的道理,
明白自由与保护少数的意义。这也很不容易。在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中,胡适是一个对自由有
较深体会的人,他的民主风度和气质都堪称楷模,所以要多读一些他的书。
胡适的价值,今天已经看得比过去清楚了,胡适是一个有世界眼光的人,他差不多在七
八十年前就看出了世界大趋势,这很了不起。胡适是一个几乎没有排斥性的人,他一生中有
那么多朋友,不是偶然的。他有一个看法,就是做学问要在不疑处有疑,而做人却要在有疑
处不疑。他是一个胸怀非常坦荡的人,论人论事,常能出以公心,一生说话,多为持平之论。
胡适是中国新文化最重要的代表,文章简洁明快,是用平常话讲大道理的人。他的思想
有开放性,他的方法有科学性,他的文章又最平易近人.是那种可以学、也能学的文章。过
去中学语文教材不选胡适文章,损失恐怕不仅仅是在文章做法和文风变化上,更重要的是失
去了像胡适那样想问题、看问题、做学问的方法。
胡适是平和的,但绝不是没有原则;胡适是平常的,但却是远大的。胡适自己说过,他
一生的思想受两个人的影响最大,一个赫胥黎,一个杜成。赫胥黎让他学会了怀疑,杜威让
他不相信一切没有根据的东西。而这两样东西,恰恰就是中国传统最缺少的。
胡适在《介绍我自己的思想》中说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