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定解宝灯论新月释+益西彭措讲授 >

第54部分

定解宝灯论新月释+益西彭措讲授-第54部分

小说: 定解宝灯论新月释+益西彭措讲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若证胜义实相义,深信世俗为尊性,
  否则住于迷乱相,而何成立圣尊性?
  如果证悟或由教证理证而了达了现空或二谛无二的胜义实相义,才会深信世俗之一切显现法是了义圣尊的本性。否则有颠倒执著而住于迷乱的相状之中,既未经过闻思,也未有证悟的智慧,如何能成立世俗之显现为本尊之本性呢?
  下面指出何为轮回以及为断除轮回安立道地分类的依据:
  除此二取迷现外,无有其余轮回名,
  彼除所有道分类,并非唯由胜义分,
  胜义理趣即一故。
  除此能所二取的迷乱显现之外,再也没有所谓的轮回。遣除此等迷乱显现的所有道地分类,并非是仅仅在胜义谛中区分,因为胜义空性之究竟理趣是唯一法界,故不能区分,也没有高低之分别。
  所谓轮回,其特点即是未证悟胜义实相,未知世俗显现为本尊之本性,而有外境不清净的所取与内境分别心的能取的迷乱显现,除此之外别无轮回。
  欲解脱轮回,便要灭除二取的迷乱显现,如此便需闻思修行,修行过程中所有小乘、大乘道地的分类,密宗之四续、六续九乘次第之安立,并非仅仅依据胜义而分,其原因即是“胜义理趣即一故”,正如弥勒菩萨在《现观庄严论》中所说,胜义中一切平等,无有差别,故仅依靠胜义无法分出三乘佛法次第等的差别。
  下面探讨区别外内密续的根据:
  世俗有法之现分,已见修行胜义性,
  依其意力而宣说,事行瑜伽及无上。
  依据对世俗有法抉择的见解或修行深浅的不同,所获得的关于胜义法性智慧力的大小,依次宣说了由低到高的事、行、瑜伽及无上瑜伽部的乘次。
  事部修行时把本尊观想为国王,自身观想为眷属,是一种主从关系。行部则把本尊与自身观为如同兄弟、朋友一样的平等关系。瑜伽部在入定时观为一体,在出定时自身观为誓言本尊,祈请智慧本尊融入自身并予以加持赐予悉地。无上瑜伽部不在外境中寻找本尊,而了知众生分别心的本性是空性与光明无二的大双运,也即是了义的本尊,如是能迅速证果,证果后可幻化出无数本尊,度化众生。这是新续中最为殊胜的修法。
  是故二谛各自上,不分续部之高低,
  然而二谛双运义,于此如何得解信,
  如是修行亦随行。
  由上面的论述可知:仅仅依单独的世俗显现或胜义空性不能分出续部的高低乘次,二谛各不偏袒之故。然而由对二谛双运实相的甚深见解有高低不同,从而可分出续部的高低乘次,并且修持和行为也随顺于见解而行。就象人的影子完全跟随人行走的方向一样,其见解越高,修行也越深,真正证悟了二谛双运义的瑜伽士,其知一切都是清净的显现而行持很高的行为,而如果对此没有很高的见解,其修行必定不深,此时如果去行持很高的行为,则无异于疯狂行为。如果没有见解,那么应该忆念什么,安住什么都迷罔不知,也就根本谈不上什么修行了。
  由此可见,修行的深浅,主要是取决于见解的高低,见解如眼,修行如足随眼而行,故对一个修行人来说,首先闻思取得定见至关重要。
  这也在间接上指明了萨迦派、格鲁派关于显密见解一致的观点属于不了义。
  见解愈高,则修行也愈深的缘故,在九乘佛法中,无上金刚乘理所当然地成为最高的修行:
  是故无上金刚乘,一生赐与解脱道,
  无误如是修行者,譬如异类有情众,
  所见水相不同喻,如是若依清净见,
  现有等净坛城性,对此谁者不生信?
  因此,比佛还难遇到的无上金刚乘是即使在五浊之时,也能于一生中安乐迅速地赐予无二双运金刚持果位的甚深妙道,对此如实无误地修行,则犹如不同有情对同一水之所见分别见为脓血、甘露等比喻一样,如是依于圣者的清净见解,将现有见为净等无二的坛城本性,何人会对此不生起强烈的信心呢?大圆满不仅在一生中能赐予解脱,如果还有幸学到了大圆满窍诀部中的直断与顿超的修法,则能更速捷地在六个月或三年等短短的时间内证得究竟的普贤王如来果位。我们周围众多高僧大德的成就与显现的功德现量证明了这一点。
  “无误如是修行者”是指如果如实无误地理解了法界的本性,并真实地修持,则必会对一生成佛生起信心。
  比如同样一碗水,不同的补特伽罗(有情、众生)所见到的形相,便大相径庭。地狱众生见到的是铁汁,饿鬼见到的是脓血,水居旁生见其为住处,人见其为水,天人见其为甘露。六道众生因业力的深浅,各自见到的形相上的差异便有如此之大。而圣者菩萨见到的则是玛玛革佛母圣尊,至于佛则见到是法界的大光明。
  这些所见到的形相,相对来说,以业障较轻的众生所见到的为正量,如天人所见到的甘露观待人见到的水为正量。同理,相比脓血,水为正量。但究竟的正量,则是圆满了断证功德,契证了法界实相的佛所见到的大光明。也就是说,在众生见到不清净的外境形相的同时,它的实相是大清净。这个水的比喻,将在本论第六个问题中广述。
  “如是若依清净见,现有等净坛城性,对此谁者不生信?”此“清净见”并非是指无明凡夫的见解,而是佛的究竟智慧。“现有”指所显现的外境与能显现的有境,包括凡夫心识所显现的各种不清净外境与圣者智慧所显的清净外境。“坛城性”指大平等与大清净双运的法界本基。
  从上面绝妙的比喻可以推知,如果跟随佛陀的清净见,则可了知一切显现与有境都是大平等与大清净双运的本性。此本性并非是佛陀以大神通力将现有从不清净改变成了清净,而是佛陀以大智慧现量证到了现有的净等本性。因为凡夫的心识属非量,佛的智慧是正量,所以应对佛陀以智慧观照到的“现有等净坛城性”生起坚定的信心。
  要想证到这“现有等净坛城性”的境界、或者在此生结束后能上品往生到清净刹土,那么现在就应该开始修行这个清净见,否则无因无缘则也无果。
  系统地闻思了小乘、大乘及密乘的经续论后,自然会对密乘中广大着重宣说的了义清净刹土,无上的佛智等等生起稳固不退的信心。自然会有皈依、修学弘扬密宗的发心。通过这种系统的闻思,也可避免或偏执于密宗而轻视显宗,或拘泥于显宗而诽谤密宗的偏见;也可消除凡夫固有的先入为主的感情执著,而对整体的佛法产生坚定的信心,这种依据教理的理性思维,是学好佛法的一个必要前提。如果没有建立定解,最好是先学做哑巴,以免造下口业;如果对佛法已获得了定解,则应广泛弘扬,遣除他人的疑惑,使他们也能理解。
  佛法的特点是注重理性,对佛门外的人,以因明的方式可以使他们对佛法僧生起信心,进入佛门,然后再由小乘,再到大乘显宗,到大乘的密宗,一步步以理论根据把学法的人引向究竟处。只要是注重理性,没有个人偏见的人,自然会对佛的九乘教法生起信心,尤其对一生即能解脱的密法大圆满生起无上的信心。因末法时代,众生疑惑越来越多,就象星星、月亮的光芒难以完全遣除黑暗一样,其余的八乘教法也难以完全解除他们的疑惑,而无上大圆满的见解如日处中天,能彻底遣除疑惑,真正理解大圆满见解的人,自然会对佛法生起稳固的信心,自然会精进修持,也自然能迅速感受到佛法不可思议的加持。
  若他人有疑惑,我们应以利益他人的发心去讲解辩论,但如果他人不依理论根据,心有感情执著,或是强词夺理,则缄默不语更好些。
  仙人这里的“对此谁者不生信?”是针对谁而讲呢?一是有疑惑的人,二是他派的有些弟子。他们认为密宗里的大清净与大平等只是一种方便说法,而并非是真正的见解与修行,故仙人此处以教理抉择后,指出了没有理由不对此生起信心,并加以强调。
  到这里仙人从正面讲述了应对大等净见生起信心,接下来从反面论述若没有大等净见,则修持密宗根本不能解脱。
  戊三、破除对此观点的妨难
  分三:一、破析轮回不清净的观点;二、破析上下续部见解无高低的观点;三、以见解的不同安立九乘法的次第
  己一、破析轮回不清净的观点
  如果如是未了达,正许轮回不净性,
  而为观修圣尊者,犹如呕瓶涂香水。
  悲哉等性金刚乘,彼思修行如灯画。
  如果对情器的显现、声音和心识本来为清净的天尊、咒语和智慧之见解没有了达,而在承认轮回是烦恼、业力形成的蕴界处不清净法的同时,又将此等法观修为清净圣尊的能依所依,此犹如将盛呕吐物之瓶涂上香水一般,则实乃可怜。如此将本非天尊与坛城的情器世间观想为天尊与坛城而去修持等性金刚乘,则犹如画灯不能遣除黑暗一样,是不能成就的。
  如果没有了达现有是大清净、大平等的双运本体,即凡有显现都是佛身,凡有所闻都是佛语,凡有忆念都是佛智,而仍认为轮回是苦谛、集谛,其本性是不清净的业障和烦恼,但在修行时,却把轮回的众生观想为大威德、金刚萨埵等圣尊的本性,把器世间观想为坛城。这样见修已经互相脱离,互相成了矛盾。在见解上认为轮回本性不清净,犹如污浊不堪的呕瓶,而仅将其观修成清净,犹如给呕瓶涂抹上香水。但无论撒上多少香水,呕瓶仍不会改变其污浊的本性,同样无论怎么观修,轮回若本来是不清净,则不会变成清净的本性。这种修持,实际上徒劳无益。
  密宗里的生起次第、圆满次第是以大清净的见解摄持的,如果没有这个清净本尊的密宗见解,而去修清净的本尊,则见解与修行不符,甚至相对于修行,见解成了邪见。
  于是仙人发出悲悯的叹息,没有轮回涅槃本无分别的金刚乘见解,认为轮回本性不清净,而把现有观想为清净的天尊坛城,按这样的见解去修生圆次第的修法,即便是修上一百年也不会调伏分别心,产生证悟的智慧。这好比在墙上画了一盏灯,不能发出光明,遣除黑暗一样。
  显宗中认为不清净的轮回是苦集的本性,故与密宗清净见不同。但宗喀巴大师晚年从若生圆次第未被大空性见解摄持、则不是真的生圆次第之观点出发,并为了着重弘扬“大般若”的大空性目的,而宣说了显密见解没有差别的观点。
  由此可见,定解对修行至关重要,有定解的修行,能很快感受到修法的力量,获得如量的证悟。而没有定解的修行则乏力,不会得到如量的证悟。我们应观察自己相续中有没有定解,没有这样观察的凡夫人无疑属于愚人,观察后若发现尚未生起定解则应精进闻思,尽早生起。已相似生起定解,但未按之修行的应精进修行。
  以上从闻思角度抉择了有无定解对修行的影响,下面从修法角度进行论述,首先应理解实相与现相的区别,以及它们是如何成立的:
  现相虽现不清净,彼为迷乱所立宗,
  实相真实所见义,此名不分金刚宗。
  现有器情诸法在凡夫及七地以下之圣者出定时,虽然显现为不清净,但此乃烦恼无明等所成立的宗派,诸法观清净见之实相则是大空性大光明无二的本性,这种真实所见义,或谓胜义实相乃是基道果不分的金刚乘宗派。
  这是宁玛巴自宗的观点。因为观待于众生的分别心和诸佛菩萨的智慧,故有相对于分别心的现相和相对于智慧的实相。分别心所对的现相虽然不清净,但这是由众生的迷乱分别心本身所造成的,实际上不清净的现相都是假立的,真实中并不存在。这可从唯识所诠释的无明习气中详细地了知。这是第七乘玛哈约嘎及其以下的各乘所持的见解。而大圆满中没有观待于众生的分别心,唯一诠述了佛无漏的胜观大智慧,此大智慧所照见的是本来即大清净与大平等双运的实相,此实相因是诸佛的究竟智慧所照见,故不同于不清净的现相,是真实所见义。这种真实所见义,不分基道果,完整如金刚杵一般不可分割,故名为“不分金刚宗”。
  在迷乱所立宗与不分金刚宗之间,我们应随不分金刚宗而修。真实的修行应该是分开实相与现相,同时了知显现的本性是实相的大清净,然后安住于这本性之中,现相就会自然寂灭在它本来的实相中,而证得实相义。
  下面讲没有定解的修持并非真正的修持,而且见与修互为矛盾:
  若想器情能所依,本来不是清净性,
  而观清净之修法,现露抵触之本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