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解宝灯论新月释+益西彭措讲授-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心咒,即可成佛,它还是一样的蒙昧愚痴,不会念诵。现在我们得到了人身,遇到了功德圆满的金刚上师,懂得了因果的取舍,更得到了上根精进者六个月修持即能证悟的大圆满法,故应精进地忏悔业障,祈祷诸佛上师,修行大圆满,为救度六道的父母众生而愿迅速证得佛果。成佛后便具备了度化众生的一切方便,能无勤、迅速地救度众生。而挂在嘴上的成佛、弘扬佛法、度化众生等。并不算菩提心,真正的菩提心不在于语言与外面的行为,而是看在相续中是否产生了悲心和求得佛果智慧的决心。我们每天在念经、听法、绕佛塔坛城、打坐修法时,都应观察自己的发心,比如,若仅仅是因为人家听法去了,我也茫茫然随大家去听,那是无记发心,若为将来能荣归故里,名噪一时,则是不如法的恶心,这些在形相上虽为善事,实无多大功德,甚至是恶业。故发心至为重要,菩提心生起了,连一件小小的善行都会生出无穷的福德资粮来。
密宗在听法时有五圆满的观想(即本师圆满、境圆满、眷属圆满、时圆满、法圆满),依此观想可获得无量的功德。没有菩提心,大乘的见修行果都不会得到,无论修唯识、中观、密宗的加行与正行,都应一开始就发菩提心。在每次讲法前,都要提醒大家发菩提心即是此理。如果口中高唱要马上证悟大圆满,度化众生,其实一切都只为自己打算,并未思及过众生,这样怎么可能证悟?
乙二、行为
分二:一、所断之过失;二、所取之行为。
丙一、所断之过失
分三:一、器之三过;二、六种垢染;三、五种不持。
所断之过失,在《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中已作广述,此作略说:即器之三过、六种垢染、五种不持。
丁一、器之三过
耳不注如覆器之过:闻法时只是身在经堂,而心不在焉,于妙法无丝毫收获,如碗口倒置,不可能倒进去东西一样。
意不持如漏器之过:听法时对所讲内容并未一一次第铭记于心,事后只得了个大概印象,与未闻法并无差别。这样根本无法产生修行的智慧,就象碗已破漏,存不住东西一样。
杂烦恼如毒器之过:若夹杂了为得名利、争强好胜等不纯正的发心,犹如盛有毒液的碗中倾入甘露一般,使学法反成了增长傲慢等烦恼的助缘。
丁二、六种垢染
在上师前生起傲慢心;对上师与法不生信心;不精进求法;分别心外散;分别心内收太紧;因时间长,天气冷、热等而生疲厌。
丁三、五种不持
持文不持义:如儿童采花一般,只求文字语句的精妙而不求实义。
持义不持文:只注重意义,忽视文字的作用,如不背诵颂词等,最后导致意义难于忆持与通达。
未领会而持:对了义的执为不了义,不了义的反执为了义。
上下错谬而持:如把外道观点误认为是内道的观点,他宗观点误认为自宗的观点,把该取的舍掉,把该舍的又执持。
颠倒而持:领会的意义与佛法本义相违,非但虚掷光阴,且易导致谤法。
每个人都有自证分,对自己的发心与行为应时时观察,若没有清净的发心与行为,则产生智慧、获得解脱根本不可能。因为佛法的加持力虽然不可思议,但如果发心、行为有垢染,则不具备得到加持的条件。断除了这三种过患后,已具足了解脱的因。若自己不精进闻思修,而想获得上师三宝的加持力,只希望获得,不想付出,这只是梦想。本师释迦牟尼佛说:“我为汝说解脱法,当知解脱随自转。”佛已为我们宣说了闻法、修行、除罪、修善等等的解脱方法,我们按此去励力实行才能获得解脱。
丙二、所取之行为
分三:一、依止四想;二、具足六度;三、依师威仪。
丁一、依止四想
佛于《华严经》中说:“善男子,汝当于己起病人想,法起药想,于善知识作医王想,殷重修持起医病想。”仔细思忖一番,我们从无始以来到现在,一直转生在六道轮回中,相续中充满了烦恼与业障,这是世俗中真正、了义的病人。幸而现在得到了人身,投生在南赡部洲,遇到了正法与成就的善知识,那么对上师的教言就应真实去执行,对正法精进去修行,才能渐渐得到解脱;若依然自以为是,就象患病者不吃医生的药,不遵医生的嘱咐一般,永远没有痊愈的可能。
真正想学法的人,每次听课都应生起这四种想法,如此则会主动去学法,功德才会迅速生起。
丁二、具足六度
认真学法的人,每次听法都可具足六度:每天在传法前给上师、佛像供香、花、灯等即是属施度;打扫经堂,并端正发心与行为即属持戒度;忍受寒热、时间过长等即为安忍度;以欢喜心听法即是精进度;心不外散即为静虑度;听法后遣除了相续中的疑惑,即是智慧度。
丁三、依师威仪
《毗奈耶》中说:“不敬勿说法,无病而覆首,持伞杖兵器,缠头者勿说。”即对不恭敬的人不能说法(即指闻法者应恭敬之义),不是病人不能戴帽、蒙头,上师未开许则不管刮风下雨,都不能打伞,也不能带刀等兵器。又《本生经》中说:“坐于极下地,当具温顺仪,以喜眼视师,如饮语甘露,当专心闻法。”即上师应坐于高处,听法弟子坐于低处;调伏自相续,生起听法的欢喜心;以欢喜的目光注视上师;对听法如同饮用甘露一般。如此则听一次法,也能得到无量功德。
听法、念咒、修本尊、修空性都是正行,但若前行的发心与行为不如法,则正行的修持不会有多大的功德。前行若如法,则一个月的正行修法会比泛泛修一百年的功德还大。我们不能以为这些只是前行而忽视,应该在每次听法时都提醒自己按这些要求去做,藏地的上师在每次讲法前都会反复强调这些内容。
若切实按照以上要求去做,会产生无量功德,这是佛亲口所说的教言。佛曾说:凡夫与菩萨们出定时最殊胜的修法是一人传法一人听法。又佛在《听闻集》中说:“具足了如法的发心与行为,听法后了达了诸法的本性与分类,则能遣除相续中的邪见与业障,修行后能得解脱果。”证悟是建立在闻法的基础上,初学者没有闻思,不得坚定的伺察智慧,没有伺察智慧,就没有修法的智慧,没有修法的智慧,也就得不到解脱果,故佛说闻法如灯,能除黑暗。
以上只是略说,详细内容可参阅宗喀巴大师造的《菩提道次第广论》的“听闻轨理”部分与《大圆满前行引导文》篇首“闻法方式”部分。
没有闻思过佛法的凡夫如同盲人,今天听到某人说宝瓶是黄色的,明天又听到某人说是红色,因而无所适从。闻思就如眼睛,能辨别正邪,明了取舍,使相续中产生定解。弥勒菩萨在《经观庄严论》中说:若不需通过闻思即可如理修行,则佛根本没有必要说法。萨迦班智达也曾说:没有闻思,就好象没有手的人去攀登悬崖峭壁,结果只有葬身山谷。唯有象普贤王如来那样根器的人才不需闻思,可以直接修行,但全知麦彭仁波切曾说:“在过去世积累了很多福报,这一世稍经上师指点分别心的来去,便能证悟的人很少很少。”从无始时来到现在,我们一直转生在轮回中,这一世烦恼依然强大,无明依然深重,故绝对不会是上根利器的人。因此对初学者来说,当务之急不是苦苦修炼,重要的是精勤闻思。全知麦彭仁波切以侧重闻、思、修三种圆满智慧而分别造了三部论著:以圆满的听闻智慧造了《名相分别智慧宝剑论》,以圆满的思择智慧造了《义决定分别宝剑论》,以圆满的修行智慧造了《定解宝灯论》。故侧重修法的弟子尤其应该学好《定解宝灯论》。
甲一、初善序义
分三:一、论名;二、定解的定义、分类;三、译礼;四、礼赞
乙一、(论名)定解宝灯论
“定解”,在本论中是指凡夫通过闻思显密诸法后,对法界本性产生的坚定信解。“宝”即如意宝,人们祈祷如意宝可以圆满世间的一切愿望,而通过修学本论后,能圆满获得出世间法的一切功德。“灯”为比喻,灯能遣除黑暗,谓按此定解去修,能遣除相续中的无明。本论具有改造、救护两大作用,故称为“论”。这是对论题作字面上的简单解释。
佛在《楞伽经》中说:“若不立名称,世间皆迷蒙,故佛巧方便,诸法立异名。”有了书名,上根者可依此理解书中内容,如医生摸脉而知病情;中根者,可依此而理解大意,如世人根据军队的服装、仪式等判断其身份;下根者,也可依此书名轻易找到该书,如药店工作人员按照药柜的标签去抓处方上的药。
经论命名的方法有八种:
根据讲法的地点,如《楞伽经》是因佛在楞伽山(今斯里兰卡境内)所说而得名。
根据讲法的时间,如《父子相会经》,表明是释迦牟尼佛与父亲净饭王相会时所说的经,又如《涅槃经》是佛将入涅槃时所说的经。
因祈请的弟子而得名,如《宝月请问经》、《婆罗门女请问经》等。
以所诠之义而得名,如《十地经》。
以颂词的数量取名,如《般若十万颂》、《六十正理论》、《戒律三百颂》、《唯识三十颂》等。
以作用而取名,如《现观庄严论》、《中观庄严论》等。
以比喻取名,如《佛说稻秆经》、《白莲花经》、《智慧品释·澄清宝珠论》等。
以作者取名,如《维摩诘所说经》等。
其余尚有以上师教言取名,比喻与意义和合等方法而取名。
《定解宝灯论》是以什么方式取名的呢?按本论的三种藏文注疏中讲,是以意义与比喻和合而取的名,意义为“定解”,比喻为“宝灯”。法王如意宝则只说是以意义而取,定解是抉择基的定解,宝为道,因如意宝能赐予一切所欲,证得此定解后,能产生诸多功德;灯为佛果智慧,得到一切智智的大乘佛果后,能遣除无明业障,了达一切有为、无为法的本性。
乙二、定解的定义、分类
定解的梵语为“之札”,意为对所知有一定的信解。其体性是对甚深所知法的本性依靠教、理以及上师的窍诀在相续中遣除了对它的疑惑与增损,生起了坚定的信解。
定解的类别,主要依因、本体、所知缘三方面而分。
以因而分:定解可分成根据圣言量、现量、比量而产生的三类。如显宗大乘资粮道主要依教、理来观察从而对诸法本性产生定解,又比如显宗大乘加行道的定解并不是因现量见法界,也非依教理,而是依照入定时相似见的法界而得,这是属于比量。如大乘的见道,入定时见到法界的本面,出定时便根据这入定时的现量所见而相应产生出定解。
以本体而分:分为有漏法定解与无漏法定解。前者是没有得到出世智慧的凡夫,对二谛法产生的一种定解,后者是已得出世智慧的圣者们对世俗法、胜义法的定解。依据大、小乘的《俱舍论》:无论有漏法定解与无漏法定解都属于内境的心所有为法。但是大圆满窍诀部的定解则是无漏出世的智慧,属无为法。
以外境所知缘而分:有对基的定解、对道的定解与对果的定解。如本论颂词中说:“基道果之一切法,决定引得胜解信。”
定解还有其余多种不同的分类。法王如意宝指出,从旧密宗不共同的角度来看,又可有三种定解,即有法见、法性见、自证见。在《大幻化网》的众多旧密注疏中解释了此三种见。有法见为见到一切现法的本性是清净的光明,法性见为通达本来的大空性,自证见为有法见与法性见的双运、统一。
以主次而分:全知麦彭仁波切在《大幻化网总说光明藏论》及其余论著中指出:菩萨的定解主要指出定时的定解。入定时见到了实相,从见到实相这方面来说,也可相似称之为定解。对异生(凡夫)来说,在大乘资粮道中定解是主要的,其余的相对次要,因资粮道主要是积聚福慧资粮,着重于闻与思,需要抉择基道果与法界的本性。
以前后的次第而分:有闻、思、修三种定解。闻的定解并非依分别心伺察,也不依入定智慧而产生,而是听闻句义后所得;思的定解是在听闻上师讲解的句义后,依照一定的理论根据进行伺察后所得;修的定解是在思的定解基础上,入定修行后所得,上根有缘弟子则可根据经论的意义入定,见到或相似感受法界本面,出定后产生出对诸法的相应定解。另外,上根者也可由圆满的修慧直接产生闻思智慧。
以暂时与究竟而分:凡夫的定解均为暂时定解,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