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11白话中阿含经11good! >

第467部分

11白话中阿含经11good!-第467部分

小说: 11白话中阿含经11good!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施法”。她原是毗舍法优婆塞的妻子,在她出家当日,摩竭陀国
      频毗娑罗王下令装饰王舍城,以表达对她的尊敬。后来,
      她成就阿罗汉果。
2086。 贤圣:对应之巴利文为“ayye”(MN。 I。 p。299),中文译为“圣尼”。
2087。 自身,说自身,云何为自身耶:对应之巴利文为“Sakkayo sakkayo
      …… vuccati。 Katamo nu kho … sakkayo vutto Bhagavatati。”
      (MN。 I。 p。299),中文译为“所谓‘自身、自身’ ,佛陀所说的
      自身是什么呢?”
2088。 彼见色是神,见神有色,见神中有色,见色中有神也:对应之巴利文
      为“rupam attato samanupassati rupavantam va attanam 
      attani va rupam rupasmim va attanam”(MN。 I。 p。300),
      中文译为“认为色是我,认为我是有色者,认为色在我中,
      认为我在色中”。
2089。 戒聚、定聚、慧聚:巴利文为“silakkhandha; samadhikkhandha;
      pannakkhandha”。
2090。 定聚所摄:在对应之巴利文经典中,定聚包含正念、正定、正
      精进;慧聚包含正见、正思惟。
2091。 对:巴利文为“Patibhaga”,意思是“对立的、相似的”。
      这是用来表示“对立”、“互补”的关系。
2092。 寿、暖、识:“寿”(ayu),也称为命根,指从业力
                                                                                 481

                                                                                 482
      而受生的,生存有局限性,因业力而决定的生存期限,称为寿命。
      “暖”(usma)是体温。“识”(vinnana)包含六识及内在的细意识,
      十八界中(六识界以外)的意界。
2093。 寿命灭讫,温暖已去,诸根败坏,对应之巴利文为“kayasankhara
      niruddha patippassaddha; vacisankhara niruddha
      patippassaddha; cittasankhara niruddha patippassaddha;
      ayu parikkhino; usma vupasanta; indriyani viparibhinnani”
      (MN。 I。 p。296),中文译为“身行灭尽、止息,意行灭尽、
      止息,意行灭尽、止息,而且寿命已尽,体温退失,诸根败坏”。
2094。 云何使耶:对应之巴利文为“kimanusayo anuseti”(MN。 I。 p。
      303),中文译为“有什么随眠随使之?”意思是“有什么潜伏之倾
      向随使之?”“随眠”(anusaya),就是潜伏的倾向、烦恼(参考
      注解 1049)。
2095。 不知苦、不知乐:对应之巴利文为“nanasukha annanadukkhaa”
      (MN。 I。 p。303),中文译为“以知〔不苦不乐受〕为乐,
      以不知〔不苦不乐受〕为苦”。
2096。 若求上解脱乐,求愿绝恨生忧苦:对应之巴利文为“bhikkhu
      iti patisancikkhati: kuda…ssu namaham tad…ayatanam
      upasampajja viharissami yad…ariya etarahi ayatanam
      upasampajja viharantiti; iti anuttaresu vimokhesu piham
      upatthapayato uppajjati pihapaccaya domanassam
      patighantena pajahati”(MN。 I。 p。303…304),中文译为“比丘如
      是思惟:何时我才能具足而住今天圣者所具足而住之处呢?如是,于
      无上解脱生起期望的人,因为期望而生起忧,因此他断除瞋恨”。其
      中,“处”与“无上解脱”是指阿罗汉果;“忧”在别的经文(MN。
      III。 p。218)称为“依出离之忧”(nekkhammasita domanassa)(参
      考注解1546) 。
2097。 君欲问无穷事,然君问事不能得穷我边也。涅槃者,无对也。
      涅槃者,以无绢、过谓、谓灭讫,以此义故,从世尊行梵行:对应之
      巴利文为“Accasaravuso Visakha panham; nasakkhi panhanam
      pariyantam gahetum。 Nibbanogadham hi avuso Visakha
      brahmacariyam nibbanaparayanam nibbanapariyosanam。
      Akahkhamano ca tvam avuso Visakha Bhagavantam upasankamitva
      etam attham puccheyyasi; yatha ca te Bhagava byakaroti
      tatha nam dhareyyasiti。”(MN。 I。 p。304); 中文译为
     “毗舍佉!你的问题已经超出范围了,你不可能捉到问题的终极。
      毗舍法!梵行是以涅槃为确周、以涅槃为彼岸、以涅槃为究竟。
      毗舍佉!如
                                                                                 483

                                                                                 484
      果你有意愿的话,你可以前往佛陀的住处,问这个法义,并且应该
      忆持佛陀对你所做的解释。”
2098。 识识是故说识。识何等耶?识色,识声、香、味、触、法,识识是故
      说识:对应之巴利文为“Vijanati vijanatiti kho avuso; tasma
      vinnanan ti vuccati; kin ca vijanati: sukhan ti pi vijanati;
      dukkhan ti pi vijanati; adukkhamasukhan ti pi vijanati。
      Vijanati vijanatiti kho avuso; tasma vinnanan ti vuccatiti。”
      (MN。 I。 p。292),中文译为“贤者!‘彼识知、彼识知’,因此被称为
      识。彼识知什么呢?彼识知〔此是〕乐、〔此是〕苦、〔此是〕不苦
      不乐。贤者!‘彼识知、彼识知’,因此被称为识。”这个问题是在
      问关于‘有慧者’用来观‘行’(sankhara)的识,也就是‘有慧者’
      所成就的观识。其中的乐、苦、不苦不乐,被当成识的直接对象,而
      不是一种经验的情绪性状态。
2099。 智慧及识,此二法为合为别,此二法可得别施设耶:对应之巴
      利文为“Ya c’… panna yan ca vinnanam ime dhamma
      samsattha udahu visamsattha; labbha ca pan' imesam
      dhammanam vinibbhujitva vinibbhujitva nanakaranam
      pannapetun ti。”(MN。 I。 p。292),中文译为“智慧与识,这
      些法是相关的,还是不相关的?将这些法分析再分析之后,
      是否可以解说其差异呢?”
2100。 智慧所知,即是识所识,是故此二法合不别,此二法不可别施设:
      对应之巴利文为“Yam h' avuso pajanati tam vijanati; yam
      vijanati tam pajanati; tasma ime dhamma samsattha no
      visamsattha; na ca labbha imesam dhammanam vinibbhujitva
      vinibbhujitva nanakaranam pannapetun ti。”(MN。 I。 p。292…
      293),中文译为“贤者!彼所知的就是彼所识的,彼所识的就是彼
      所知的,因此这些法是相关的,不是不相关的。将这些法分析再分析
      之后,无法解说其差异。”
2101。 有几支摄正见:对应之巴利文为“Kathihi pan'… angehi anuggahita
      sammaditthi”(MN。 I。 p。294); 中文译为“有几支资助正见”。
2102。 真谛所摄:对应之巴利文为“sakacchanuggahita”(MN。 I。 p。
      294),中文译为“议论所资助”。
2103。 思:对应之巴利文为“vinnanam”(MN。 I。 p。293),
      中文译为“识”。
2104。 觉所觉者,即是想所想,思所思:对应之巴利文为“Yam h’avuso
      vedeti tam sanjanati; yam sanjanati tam vijanati”
      (MN。 I。 p。293),中文译为“贤者!彼!所受的就是彼所想的,
      彼所想的就是彼所识的”
2105。 有五根异行、异境界,各各受自境界:对应之巴利
                                                                                 485

                                                                                 486
      文为“Panc'; imani … indriyani nanavisayani
      nanagocarani; na annamannassa gocaravisayam
      paccanubhonti; seyyathidam cakkhundriyam
      sotindriyam ghanindriyam jivhindriyam kayindriyam”
      (MN。 I。 p。295),中文译为
     “这五根,即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各有不同的
      对象,不同的行处,他们不会经验彼此的对象与行处。” 
2106。 谁为彼尽受境界?谁为彼依耶:对应之巴利文为
     “kim patisaranam; ko ca nesam gocaravlsayam
      paccanubhotiti”(MN。 I。 p。295),中文译为“什么是
      他们的所依?谁能经验他们的对象与行处呢?”
2107。 意者依何住耶:对应之巴利文为“Imani kho … panc'
      indriyani kim paticca titthantiti。”(MN。 I。 p295),
      中文译为“这五根依何而住?”
2108。 先灭身行,次灭口行,后灭意行:对应之巴利文为“pathamam
      nirujjhati vacisankharo; tato kayasankharo; tato
      cittasankharo”(MN。 I。 p。302),中文译为“先灭口行,次
      灭身行,后灭意行”。在二禅灭觉与观,在四禅停止出入息,
      在灭尽定灭受与想。
2109。 先生意行,次生口行,后生身行:对应之巴利文为“pathamam
      uppajjati cittasahkharo tato kayasankharo; tato vacisankharo”
      (MN。 I。 p。302); 中文译为“先生意行,次生身行,后生口行”。
      注释书说:先生受与想,次生呼吸,后生口行。
2110。 不移动触,无所有触,无相触:对应之巴利文为“sunnato phasso;
      animitto phasso; appanihito phasso”(MN。 I。 p。302),
      中文译为“空触,无相触,无显触”。
2111。 郁头随若:巴利文为“Ujunna”,又译“委若”,是拘萨罗国的
      城市。
2112。 普棘刺林:巴利文为“Kannakatthala; Kannakatthamigadaya”,
      又译“金槃鹿野林”,位于拘萨罗国郁头随若城的附近。 
2113。 贤及月姊妹:对应之巴利文为“Soma ca bhagini Sakula ca bhagini”
      (MN。 II。 p。125),中文译为“月及贤姊练”。她们是波斯匿王
      的妻子。
2114。 本无,当不有,今现亦无,若有余沙门、梵志一切知、一切
      见者,对应之巴利文为“Na 'tthi so samano va brahmano va yo
      sabbannu sabbadassavi aparisesam nanadassanam patijanissati;
      n' etam thanam vijjatiti。”(MN。 II。 p。126),中文译为
     “没有一切知、一切见的修行人、婆罗门会自称是完全的知见者。
      这是不可能的。”
2115。 鞞留罗:巴利文为“Vidodabha”,又译“毗娄勒、
                                                                                 487

                                                                                 488
      毗流勒、琉璃”,是波斯匿王的儿子。后来,他与长作将军
      (Dilgha Karayana)串通,推翻波斯匿王,自称为王。
      他成为拘萨罗国王之后,率军消灭佛陀的故乡,迦毗罗卫国。
2116。 想年少吉祥子:巴利文为“Sanjaya Akasagotta”,
      是波斯匿王的婆罗门大臣。
2117。 颇有异说异受,沙门瞿昙忆所说耶:对应之巴利文为
     “Siya nu kho … Bhagavata annadeva annadeva kinci
      sandhaya bhasitam; tan ca jano annatha pi paccagaccheyya?
      Yathakatham pana; bhante Bhagava abhijanati vacam
      bhasita ti?”(MN。 II。 p。127),中文译为“你是否曾有与此相
      关的说法,但是有人理解错误?佛陀!你是否记得那样的说法?”
2118。 本无,当不有,今现亦无,若有余沙门、梵志一时知一切,一时
      见一切:对应之巴利文为“Na 'tthi so samano va brahmano va
      yo sakideva sabban nassati sabbam dakkhiti; n' etam 
      vijjatiti。”(MN。 II。 p。127),中文译为“没有修行人、
      婆罗门能够同时知一切、见一切。这是不可能的。”这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