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11白话中阿含经11good! >

第429部分

11白话中阿含经11good!-第429部分

小说: 11白话中阿含经11good!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刻印、或作文章、或造手笔、或晓经书、或作勇将、或奉事王:对应
      之巴利文为“yadi muddaya yadi gananaya yadi sankhanena yadi
      kasiya yadi vanijaya yadi gorakkhena yadi issatthena yadi
      rajaporisena”(MN。 I。 p。85),中文译为“印章、算术、用眼睛计
      算、耕田、畜牧、弓术、王事”。
 976。 莫令王夺、贼劫、火烧、腐坏、亡失:对应之巴利文为
     “kinti me bhoge n'eva rajano haryyum na
                                                                                 183

                                                                                 184
      cora hareyyum na aggi dahyya na udakam vaheyya na appiya
      dayada hareyyun ti。”(MN。 I。 p。86),中文译为“我的财物不会
      被国王、盗贼夺走,不会被火烧掉,不会被水流走,不会被不喜欢的
      子孙拿走。” 
 977。 矟:音ㄕㄨㄛˋ,同“槊”,古代的兵器,长一丈八的矛。 
 978。 楯:音ㄕㄨㄣˇ,通“盾”,盾牌。 
 979。 弩:音ㄋㄨˇ,以机关发射的弓箭。 
 980。 不念自害,亦不念害他:对应之巴利文为“n'eva… attabyabadhaya
      ceteti na parabyabadhaya ceteti na ubhayabyabadhaya ceteti”
      (MN。 I。 p。89…90),中文译为“没有想要恼
      害自己,没有想要恼害他人,没有想要恼害自己与他人”。 
 981。 令我心中得灭三秽,染心秽、恚心秽、痴心秽:对应之巴利文
      为“Lobho cittassa upakkileso; doso cittassa upakkileso;
      moho cittassa upakkileso ti。”(MN。 I。 p。91),中文译为
      “贪欲是心的污秽、瞋恨是心的污秽、愚痴是心的污秽。” 
 982。 鞞哆罗山:巴利文为“Vebhara”,又译“毗诃罗、毗婆罗、
      毗婆波世、鞞陀隶、负重山”,是王舍城周围的五山之一,位于王舍
      城东边。五山是“负重山”(Vebhara)、“白善山”(Pandava)、
      “广普山”(Vepulla)、“灵鸶山”(Gijjhakuta)、“仙人掘山”
      (Isigili)(参考《中部第一一六经仙人掘山经》、《增一阿含力
      品第七经》)。 
 983。 七叶屋:巴利文为“Sattapaiguha”,又译“七叶树窟、七叶树林
      石室、七叶窟、七叶园”,在鞞哆罗山。 
 984。 广山:巴利文为“Isigilipassa Kalasila”,又译“仙人窟、仙人山侧
      黑石室、仙人黑石窟、舍师精舍”。 
 985。 不坐行:对应之巴利文为“asanapatikkhitta”(MN。 I。 p。92),意思
      是“拒绝坐的人”。 
 986。 意静默无言:对应之巴利文为“aninjamano kayena abhasamano 
      vacam”(MN。 I。 p。94),中文译为“不动身体,不说话”。 
 987。 增上心:巴利文为“adhicitta”。它是指在八种禅定(四禅定与四无
      色定)状态时的“心”,这是“观”面基础。它被称为“增上心”是
      因为它高于以十善业为基础的一般善心(参考注解36)。
 988。 五相:巴利文为“panca nimittani”,是指去除恶念的五种
      方法。 
 989。 当以思行渐减其念:对应之巴利文为“vitakkasankharasanthanam
      manasikatabbam”(MN。 I。 p。120),中文译为“应作意念
      行的止息”。其中,“行”(sankhara)是指“原因、条件、根源”,
                                                                                 185

                                                                                 186
      所以整句的意思是“应该作意‘停止〔恶〕念的起因’ ”。也就
      是修习者应该反问自己“什么是起因?”“什么是起因的起因?”如
      此,便可以减缓恶念,最终可以停止恶念。 
 990。 我生欲念不受断除吐:对应之巴利文为“So kho aham bhikkhave
      uppannuppannam kamavitakkam pajaham' eva vinodem' eva; 
      byant' eva nam akasim”(MN。 I。 p。115),中文译为“诸比
      丘!我舍弃、去除反覆生起之贪欲的念头,把它消灭了。” 
 991。 比丘者,随所思、随所念,心便乐中:对应之巴利文为“Yan nad 
      eva bhikkhave bhikhu bahulam anuvitakketi anuvicareti tatha
      tatha nati hoti cetaso。”(MN。 I。 p。115),中文译为“诸比丘!
      比丘的心会倾向于他经常思惟、思念的事。” 
 992。 多思念者,身定喜忘,则便损心:对应之巴利文为“Api ca kho me 
      aticiram anuvitakkayato anuvicarayato kayo kilameyya; kaye
      kilante cittam uhanneyya; uhate citte ara cittam samadhimha
      ti。”(MN。 I。 p。116),中文译为“但是,由于过久的思惟、思念,
      身体会疲劳;身体疲劳时,心会受到妨害;心受到妨害时,
      心会远离定。” 
 993。 异道:巴利文为“parappavada”,中文译为“异论、邪说”,
      意思是“持不同于佛法见解的人”,相似于
      “异学”(参考注解305) 
 994。 我等信尊师,信法,信戒德具足,爱敬同道,恭恪奉事:对应之
      巴利文为“Atthi kho no。。。 Satthari pasado; atthi dhamme 
      pasado; atthi silesu paripurakarita; sahadhammika kho pana
      no piya manapa gahattha c' eva pabbajita ca。”(MN。 I。 p。64)
      中文译为“我们对于导师有信心,我们对于法有信心,我们于
      戒圆满具足,我们的同法者,不论在家出家,都是可爱可意的。”
 995。 诸贤!为一究竟?为众多究竟耶:对应之巴利文为“Kim pan’
      avuso eka nittha udahu puthu nittha ti。”(MN。 I。 p。64),
      中文译为“各位贤者!目的是一个或是许多个呢?”其中,“目
      的”(nittha)是指修行的终极目的。虽然有其他的学派也宣称“阿罗
      汉果”(与佛教的定义不同)是他们的目的,但这只是众多学派的众
      多目的之一,不是公认的终极目的。因为不同的学派有不同的目的,
      例如“梵天”、“光音天”、“遍净天”是不同学派各别的终极相的。 
 996。 有憎有诤:对应之巴利文为“anuruddha…pativiruddha”(MN。 I。
      p。65),中文译为“认同、敌烯对”,意思是“因为欲贪而欢喜
      认同,因为瞋恨而敌对”。
                                                                                 187

                                                                                 188
 997。 有见及无见:对应之巴利文为“bhavaditthi ca vibhavaditthi 
      ca”(MN。 I。 p。65),中文译为“有见及无有见”,意思是“存在之
      见及虚无之见”,即“常见与断见”。主张有永恒不变之“我”是常
      见;否认轮回及因果业报的是断见(参考注解144; 145)
 998。 实意:巴利文为“Sandhana”,又译“散陀那、散陀宁、和
      合、善续”,是王舍城人。 
 999。 优昙婆逻林:巴利文为“Udumbarika…paribbajakarama”,
      又译“乌暂婆利梵志女村、乌昙末梨园、优昙婆罗林”,在王舍城附
      近,是“优昙婆逻”(Udumbarika)皇后布施给游行僧的园林。 
1000。 无恚:对应之巴利文为“Nigrodha”(DN。 III。 p。36); 又译
      “尼俱陀、尼拘陀、尼拘律陀”,是外道的名字。 
1001。 鸟论:对应之巴利文为“tiracchana…katham”(DN。 III。 p。36),
      中文译为“畜生论”。这是比喻所说的内容,如同畜生行走的
      姿势一样,是平行于地面,不会令人向上增长。 
1002。 彼为第一:对应之巴利文为“annataro”(DN。 III。 p。37),中文译
      为“其中之一”。 
1003。 汝何由得知:对应之巴利文为“Yagghe gahapati janeyyasi kena
      Samano Gotamo saddhim sallapati? Kena sakaccham samapajjati?
      panna…veyyattiyam apajjati?”(DN。 III。 p。38),中文译为
      “你知道沙门瞿昙与谁说话吗?与谁交谈吗?从谁得到智慧辩才吗?” 
1004。 沙门瞿昙空慧解脱,此不足说,或相应或不相应,或不顺,
      彼沙门瞿昙行边至边,乐边至边,住边至边:对应之巴利文为 
     “Sunnagara…hata Samanassa Gotamassa panna; aparisavacaro 
      Samano Gotamo; nalam sallapaya; so antamanta' eva sevati。”
      (DN。 III。 p。38),中文译为“沙门瞿昙的智慧被空闲处破坏,
      沙门瞿昙不习惯有群众之处,他不善于说话,他只亲近边边。”其中,
      “他只亲近边边”(so antamantan' eva sevati),意思是
      “所以他远离群众,只住偏远处”。
1005。 不了憎恶行:对应之巴利文为“tapo…jiguccha”(DN。 III。 p。
      40),中文译为“厌离的苦行”。 
1006。 或有一清苦行苦行:对应之巴利文为“Idha … tapassi tapam
      samadiyati。”(DN。 III。 p。42),中文译为
      “于此,有苦行者受持苦行。” 
1007。 根种子、树种子、果种子、节种子、种子为五:对应之巴利文
      为“mula…bijam khandha…bijam phalu…bijam 
      agga…bijam bija…bijam eva pancamam”(DN。 III。 p。44),
      中文译为“根种子、茎种子、节种子、枝种子、种种子为第五”。这
      是植物繁衍的五种方式。
                                                                                 189

                                                                                 190
1008。 边见、邪见、见取,难为,意无节限:对应之巴利文为“miccha…
      ditthiko hoti anta…gahikaya ditthiya samannagato; 
      sanditthi…paramasi hoti adhana…gahi duppatinissaggi。”
      (DN。 III。 p。45),中文译为“有邪见、具足边见、
      有见取,坚固不舍。”其中,“边见”(antagahika ditthi)是
      “邪见”(miccha ditthi)的属性,例如常见、断见是“边见”;
      否认因果业报、轮迥是“邪见”。“见取”(sanditthi…paramasi)
      是指受世俗影响而堕落。 
1009。 得第一、得真实耶:对应之巴利文为“agga…ppatta ca sara…
      ppatta cati。”(DN。 III。 p。48),中文译为“已到达最高,
      已得到精髓吗?”
1010。 行四行:对应之巴利文为“catu…yama…Samvara…samvuto”
      (DN。 III。 p。48),中文译为“已防护四种禁戒律仪”。
1011。 乐而不进:对应之巴利文为“abhiharati no hinay' avattati”
      (DN。 III。 p。49),中文译为“〔向上〕增长而不向下退失”。 
1012。 得具足戒而不废禅,成就观行于空静处:巴利文为“silesv ev'
      assa paripurakari ajjhattam cetosamatham anuyutto 
      anirakatajjhano vipassanaya samannagato bruheta sunnagaranam”
      (MN。 I。 p。33),中文译为“他应该于戒圆满成就,专修内
      心的寂静,不轻视禅定,具足内观,在空闲处修行。”其中,“于戒
      圆满成就”是“增上戒学”(adhisilasikkha)的训练:“专修内心
      的寂静,不轻视禅定”是“增上心学”(adhicittasikkha)的训练;
      〔具足内观”是“增上慧学”(adhipannasikkha)的训练;“在
      空闲处修行”是指修习“增上心学”与“增上慧学”。 
1013。 因我:对应之巴利文为“pasannacitta anussaranti”(MN。 I。 p。
      33),中文译为“以清净心忆念”。 
1014。 于地有地想:‘地即是神,地是神所,神是地所。’彼计地
      即是神已,便不知地:对应之巴利文为“pathavim pathavito
      sanjanati; pathavim pathavito sannatva pathavim mannati;
      pathav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