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11白话中阿含经11good! >

第416部分

11白话中阿含经11good!-第416部分

小说: 11白话中阿含经11good!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文译为“佛陀是否没有病痛,有力气?” 
 362。 陀然:巴利为“Dhananjani”,是婆罗门的名字。 
 363。 依傍于王,欺诳梵志、居士;依傍梵志、居士,欺诳于王:对应
      之巴利文为“rajanam nissaya brahmanagahapatike vilumpati;
      brahamanagahapatike nissaya rajanam vilumpati ”(MN。 II。 p。186),
      中文译为“藉由国王的护持,破坏婆罗门、居士;
      藉由婆罗门、居士护持,破坏国王”。 
 364。 至泉水边苦治居民:对应之巴利文为“bahi nagare gavo gotte
      dohapeti”(MN。 II。 p。186),中文译为“在城外的牛舍叫人挤牛乳”。 
 365。 执金澡罐,请尊者舍梨子食:对应之巴利文为“Itobho Sariputta
      payo piyatam”(MN。 II。 p。186),中文译为
      “尊者舍梨子!请饮用牛乳”。 
 366。 南山:巴利文为“Dakkhinagiri”,又译“南天竺、
                                                                                  79

                                                                                  80
      南山国、南方”。这是个“地区”,位于围绕王舍城山脉之南边,故
      名为“南山国”。
 367。 炙:音ㄓˋ,烧、烤。 
 368。 地狱、畜生、饿鬼:这三道是佛教所说的“三恶道”,即轮回
      中三个不好的去处。人、天二道是佛教所说的“二善道”,即轮回中
      二个好的去处。这五道就是佛教所说轮迥的五个可能去处。其中,“地
      狱”(naraka),又译“泥犁、奈洛” 
 369。 此舍梨子比丘教化梵志陀然,为说梵天法来,若复上化者,速
      知法如法:对应之巴利文为“Eso。。。 Sariputto Dhananjanim
      brahmanam sati uttarikaraniye hine Brahamaloke patit
      thapetva utthay’asana pakkanto ti。”(MN。 II。 p。195)
      ,中文译为“当舍梨子应该对陀然婆罗门做更上一步的教化时,
      却停留在低下的梵天界,便起座离去。” 
 370。 给孤独:巴利文为“Anathapindika”,又译“阿那邠邸、
      阿那邠祁”,是舍卫城非常富有的长者。他的本名为“须达哆”
      (Sudatta),又译“苏达多、善施、善授”,因为他经常施舍孤独者,
      所以被称为“给孤独长者” 
 371。 阿修罗:巴利文为“Asura”,是堕落的天使,印度神话中的
      人物,经常与天人发生战争。 
 372。 揵塔和:巴利文为“Gandhabba”,又译“干达婆、
      健杳和、香神、乐神”,是住在四天王天的音乐天神,是半神半人,
      最低阶的天神,守持最低阶戒律的人会再生至此。 
 373。 罗刹:巴利文为“Rakkhasa”,又译“捷疾鬼”,是一种在
      夜间活动的恶魔,经常在水中出没,会吃人。 
 374。 恶戒,巴利文为“dussila”,意思是“破戒,没有遵守戒律”。 
 375。 恶慧:巴利文为“duppanna”,意思是“愚钝没有智慧”。 
 376。 正志::即“正思惟”(参考注解139) 
 377。 邪解:巴利文为“dunnaya”,意思是“邪恶的修行方法,邪
      恶的行为”。 
 378。 正脱:巴利文为“Sammavimutti”,意思是“正确的解脱”。 
 379。 长者病即得差,平复如故:对应之巴利文为“Ananthapindiko
      gahapati …… kayassa param marana Tusitam kayam uppajji。”(MN。
      III。 p。261…262),中文译为“给孤独长者在命终身体坏散之后,
      再生至兜率陀天。” 
 380。 馔:音ㄓㄨㄢˋ,饭食。 
 381。 腆:ㄊㄧㄢˇ,丰厚。 
 382。 初夜:昼夜六时之一。古代的印度将一天分成六时,即昼三时
      一晨期/中前(上午六时至十时)、日中
                                                                                  81

                                                                                  82
      (上午十时至下午二时)、日没/中后(下午二时至六时),与夜三
      时一初夜(下午六时至晚上十时)中夜(晚上十时至凌晨二时)、后
      夜(凌晨二时至上午六时)。 
 383。 转轮王:巴利文为“cakkavattin”,意思是“公正与忠实的国王”
      ,又译“如法者”(dhammiko)、“法王”(dhammaraja)、“四方统
      治者”(caturanto)、“征服者”(vijitavi)、“人民财物的守护者”
      (janapadatthavariyapatto)、“具足七宝者”(sattaratanasamannagato),
      是印度文化中理想的君王及世界的统治者。转轮王聪明智慧,
      有四种军 ─ 象、马、车、步军,及七宝 ─ 轮、象、马、珠、女、
      居士、主兵臣宝,有一千个颜貌端正的儿子,不用刀杖,只用法就
      可统领四大洲(参考注解86),使人民得到安乐。 
 384。 经行:巴利文为“cankamana”,意思是“在固定的范围内
      慢慢地走来走去”。 
 385。 端正法:巴利文为“anupubbikatham”,意思是
     “次第说法或渐次说法。” 
 386。 说施、说戒、说生天法,毁呰欲为灾患,生死为秽,称叹无欲
      为妙,道品白净:对应之巴利文为“danakatham silakatham
      saggakatham; kamanam adinavam okaram samkilesam nekkamme
      anisamsam pakasesi”(AN。 IV。 p。209),中文译为“说明布施、
      持戒、生天的相关事情,爱欲的危险、愚行、污秽,远离爱欲
      可带来的益处。” 
 387。 欢喜心、具足心、柔软心、堪耐心、升上心、一向心、无疑心、
      无盖心:对应之巴利文为“kallacittam muducittam vinivaranacittam
      udaggacittam pasannacittam”(AN。 IV。 p。209),中文译为
      “内心已经做好准备,柔软、没有障碍、欢喜、虔诚”。 
 388。 诸佛所说正要:对应之巴文为“buddhanam samukkam sika dhammadesana”
      (AN。 IV。 p。210),中文译为“诸佛所赞叹的法说”。 
 389。 童子胜:巴利文为:“Jetakumara”,文译“祇陀、祇洹、逝多、胜”,
      是拘萨罗国波斯匿王的王子。 
 390。 辇:音ㄋㄧㄢˇ ,运载、运送。 
 391。 少处未遍:无法用黄金覆盖之处,应该是种植树木的地方。 
 392。 大屋‘巴利文为“vih ara”,中文译为“精舍,比丘们的住处”。 
 393· 拘烯,巴利文为“kotthaka”,中文译为“仓库”。 
 394。 极美净妙种种丰饶食啖含消:对应之巴利文为“panitam khadanlyam
      bhojanlyam patiyadapetva papdumutikassa salino vicitakalakam
      anekasupam
                                                                                  83

                                                                                  84
      anekabyanjanam”(MN。 II。 p。50),中文译为“准备极妙的硬食、
      软食、黄色食物袋中除去黑粒的米、种种的汤汁及种种的佐料。”其
      中,“硬食”(khadaniya)是指应该被咬碎的食物;“软食”(bhojaniya)
      是指一般可以吃的食物。 
 395。 四种须陀洹:巴利文为“cattari sotapattiyangani”,意思
      是“成就须陀洹果的四个条件”。有二种说法,即(1)四不坏净:
      对于佛、法、僧、戒有信心(参考注解397);(2)亲近善知识、听
      闻正法、内正思惟、法次法向(参考注解202; 190; 11)。 
 396。大拘稀罗:巴利文为“Mahakotthita Mahakotthika”
      ,又译“摩诃俱稀罗、摩诃俱絺罗、摩诃俱瑟耻罗、俱耻罗、
      大句私、大肚持、大住”。他出生于舍卫城中非常富有的婆罗门家庭,
      并精通三吠陀,在听过佛陀的教法之后,便出家为比丘,很快就成为
      阿罗汉。另外一种说法是:俱瑟耻罗(即是长爪梵志,也就是舍梨子
      的舅舅)听说舍梨子跟随佛陀出家修行,便去找佛陀理论,后来听了
      佛陀的教法,便出家为比丘,证得阿罗汉。不论哪一种说法,都说大
      拘烯罗是佛弟子中“得四辩才,触难答对第一”的比丘。 
 397。 不坏净:巴利文为“abhejjapasada”,中文译为“不会被破坏
      的清明”,意思是“坚固不移的信心”。
      四不坏净是指对于佛陀、佛陀的教法、比丘僧众及戒律,有坚固不移
      的信心(参考注解395)。 
 398。 入正法,巴利文为“dhammam gadhati”,中文译为“坚住于
      法”,意思是“对于佛陀教法〔的态度〕 能够坚定不移”。 
 399。 食,巴利文为“ahara”,中文译为“食物、营养品、滋养、原
      因”。 
 400。 四食:巴利文为“cattaro ahara”,意思是“可以维持
      众生身心的四种滋养品”,即“抟食”(kabalihkaro),又译“段
      食”,是“可以滋养身体,或粗或细的食物”,需要用牙齿嚼食的是
      粗食,不需要用牙齿嚼食的是细食;“触食”(phassaharo); 又
      译“更乐食”,是“透过沐浴、按摩身体,或与外界接触得到的快乐、
      满意,使身心得到滋养”;“思食”(manosancetanaharo),
      又译“意思食”是“透过思考、分别的方式,例如意愿、希望,使身
      心得到滋养”;“识食”(vinnanaharo),是“以思考、分
      别所产生的结果,即六识(包括入胎时与染爱相应的识),使身心得
      到滋养”。 
 401。 五阴,又译“五蕴”,巴利文为“pancakkhandha”; 意思是“组
      成众生的五个要素”,即“色、受、想、行、识”。“色”(rupa)
      是“变碍”,有体积而占有空间,所以有触碍;由于触对变异,所以可分
                                                                                  85

                                                                                  86
      析,这与近人所说的物质相同:“受”(vedana)是“领纳”,
      即领略境界而受纳于心,是有情的情绪作用:“想”(Sanna)是
      “取像”,即是认识作用。认识境界时,心即摄取境相而现为心象;
      由此表象作用,构成概念,进而安立种种名言:“行”(sankhara)
      是“造作”,主要是“思”心所,即意志作用。对境而引生内心,经
      心思的审虑、决断,出以动身、发语的行为;“识”(vinnana)
      是以一切内心的活动为对象,就是把上面主观的受、想、行客观
      化,于此等客观化了的受、想、行生起了别认识的作用。 
 402。 欲有、色有、无色有:巴利文为“kamabhava; rupabhava; arupabhava”
      。其中,“有”(bhava)是存在〔的状态〕、变化、再生〔的形式〕。
      所以,“欲有”是在欲界的存在;“色有”是在色界的存在;
      “无色有”是在无色界的存在。 
 403。 受:又译“取”(upadana),意思是“执着”(参考注解188,404)
 404。 欲受、戒受、见受、我受:又译“欲取、戒取、见取、我取”,
      巴利文为“kama…updana; silabbata…upadana; ditthi…upadana;
      attavada…upadana”。“欲取”是执着色、声、香、味、
      触五种欲望;“戒取”又译“戒禁取”,是执着错误的戒律与仪
      式作为修行的依据;“见取”是执着邪见,并视为真理;“我取”又
      译“我语取”,是执着常恒不变的我,并视为真理。 
 405。 欲爱、色爱、无色爱:巴利文为“kamatanha; rupatanha; arupatanha”
      。“欲爱”是贪爱欲界;“色爱”是贪爱色界;“无色爱”是贪爱
      无色界。 
 406。 乐更乐、苦更乐、不苦不乐更乐:又译“乐触、苦触、不苦不
      乐触”,巴利文为“sukhasamphassa; dukkhasamphassa;
      adukkhamasukhasamphassa”。“乐触”是快乐的接触;“苦
      触”是痛苦的接触;“不苦不乐触”是没有快乐与痛苦的中性接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