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11白话中阿含经11good! >

第412部分

11白话中阿含经11good!-第412部分

小说: 11白话中阿含经11good!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法修行者可往生善处、乃至以自己的智慧亲自体证解脱;出世无漏
      的正见,即如实知见四圣谛。“正思惟”(sammasahkappa)是
      正确的意念,即没有欲念、没有恚念、没有害念(参考注解139)。
      “正语”(sammavaca)是正当的言词语言,即不说不实的妄
      语、不恶口骂人、不挑拨是非、不作无意义的闲聊。“正业”(samm
      akammanta)是端正的行为,即远离杀生、偷盗、邪淫的不当行为。
      “正命”(sammajiva)是正当的谋生方法,即不从事买卖武器、
      人口、肉类、酒类、毒品等不当的谋生方法。“正精进”(samma
      vayama)是正确的努力,即已生恶令断、未生恶令不生、未
      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长。“正念”(sammasati)是正当的忆念,
      即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正定”(sammas
      amadhi)是正确的禅定,即离欲离恶不善之法为基础所生的禅定。
 191。 罗云:巴利文为“Rahula”,又译“罗喉罗、罗护
                                                                                  47

                                                                                  48
      罗、罗云”,是佛陀出家前所生的儿子,也是佛弟子中“不毁禁戒,
      诵读不懈第一”的比丘。在成道后的第二年,佛陀应父亲净饭王的邀
      请,第一次回到故乡迦毗罗卫城时,罗喉罗才跟佛陀出家。佛陀的也
      的父亲净饭王知道后非常难过,向佛陀提出一个要求,希望将来所有
      的人出家前,必须要有父母亲的同意才可以,佛陀同意了父亲的这个
      要求。
 192。 温泉林:巴利文为“Tapodarama”,又译“榻补、温泉精
      舍”,位于王舍城外。
 193。 道;对应之巴利文为“samannam”,(MN。 I。 p。414); 中文
      译为“沙门性、沙门法”,意思是“修行人的身份、修行人所做的修
      行”,即八正道(参考《杂阿含第七九五经》)
 194。 尽弃:对应之巴利文为“chadditam”(MN。 I。 p。414); 中文
      译为“舍弃”。 
 195。 覆:对应之巴利文为“nikujjitam ”(MN。 I。 p。414); 中文译为
      “扭曲、背离”。 
 196。 仰:对应之巴利文为“rittam tuccham”(MN。 I。 p。414); 中
      文译为“空虚无用的”。中文译为“空虚无用的”。 
 197。 喀:音ㄎㄚˋ,同“髂”,腰骨。 
 198。 胁:音ㄒㄧㄝˊ,同“胁”,胸旁有肋骨的部分。 
 199。 人犯一法,谓妄言是,不畏后世,无恶不作:巴利文为“Ekam
      dhammam atitassa; musavadissa jantuno; vitinnaparalokassa
      natthi papam akariyam。”(Dhp。 176),中文译为“若有人违犯妄语
      之法,则不在乎后世〔会如何〕,而且无恶不作。”
 200。 宁瞰铁丸,其热如火,不以犯戒,受世信施:巴利文为“Seyyo 
      ayogulo bhutto tattho aggisikhupamo; yan ce bhunjeyya dussilo
      ratthapindam asannato。”(Dhp。 308),中文译为“宁愿吞下燃烧
      如火的热铁丸,也不应违犯禁戒,而接受施食。” 
 201。 我将作身业,彼身业为净?为不净?为自为?为他:对应之巴
      利文为“Yam nu kho aham idam kayena kammam kattukamo
      idam me kayakammam 
      attabyabadhaya pi samvatteyya parabyabadhaya pi sam…
      vatteyya ubhayabyabadhaya pi samvatteyya; akusalam 
      idam kayakammam dukkhudrayam dukkhavipakan ti。”(MN。 I。
      p。415),中文译为“我将要造作身体的行为,我的这个身体的行为
      是否会导致恼害自己?恼害他人?恼害自己与他人?是否为不善的
      身体的行为,会导致苦及苦报?”因此,本书将《大正藏》 中的经
      文“彼身业净,或自为,或为他,不善与苦果受于苦报……彼身业不
      净,或自为,或为他,善与乐果受于乐报”校勘为“彼身 
      业○不净,或自为,或为他,不善与苦果受于苦报……彼身业◎净,
      或○不自为,或○不为他,善与乐果受于
                                                                                  49

                                                                                  50
      乐报”。
 202。 善知识:巴利文为“kalyanamitta”中文译为“好的同伴,有德
      行的朋友”,是指能够教导佛法,使人趋向解脱的指导者。其中,佛
      陀与其他的解脱者是最好的善知识。 
 203。 本从他活:乞食为生者,指修行人。 
 204。 故作业:巴利文为“sancetanika kamma”,意思是“故意造作的
      行为”。 
 205。 妇父母所护:此句在对应之巴利文经典中并不存在。 
 206。 亲亲:巴利文为“nati”,其意为“亲戚、亲族”。 
 207。 或为他妇女,有鞭罚恐怖:对应之巴利文为“dhammarakkhita
      sassamika saparidamda”(AN。 V。 p。292),意思是“已经结
      婚,受到法律保护,并且受到惩罚保护的妇女”。其中,“罚护女”
      (saparidamda)的意思是“侵犯此女者会受到法律的惩罚,所以
      此女是受到惩罚保护的妇女。” 
 208。 有名假赁至华鬘:对应之巴利文为“malagunaparikkhita”
      (AN。 V。 p。292),中文译为“用花鬘装饰的妇女”,意思是“已达
      适婚龄的妇女或妓女” 
 209。 群党:巴利文为“vagga”,意思是“不合、分离”。
 210。 不止息说,对应之巴利文为“avinayavadi”(AN。 V。
      p。293),中文译为“非律的说者”,意思是“所说非律、所说无助
      于调伏”。 
 211。 又复称叹不止息事,违背于时而不善教,亦不善诃:对应之巴利
      文为“anidhanavatim vacam bhasita hoti akalena
      anapadesam apariyantavatim anatthasamhitam”(AN。 V。 p。
      293),中文译为“所说非时、不值得重视、毫无道理、不究竟、毫
      无益处” 
 212。 贪伺:又名“增伺”,于贪作意,贪念。 
 213。 应免、应逐摈出:对应之巴利文为“ucchijjantu va vinassantu
      va”(AN。 V。 p。293),中文译为“应被灭绝、应被灭亡”。
 214。 无施、无斋、无有咒说:对应之巴利文为“natthi dinnam natthi
      yittham natthi hutam”(AN。 V。 p。293),中文译为“布施无用、
      供养无用、施舍无用”。反义句为“有施、有斋、亦有咒说”,意思
      是“布施有用、供养有用、施舍有用”。
 215。 无父无母:对应之巴利文为“natthi mata natthi pita; natthi satta
      opapatika”(AN。 V。 p。293),中文译为“没有母、没有父、
      没有化生的众生”。反义句为“有父有母”,意思是“有母、有父、
      有化生的众生” 
 216。 世无真人往至善处、善去、善向:对应之巴利文为
                                                                                  51

                                                                                  52
      “natthi loke samanabrahmana sammaggata sammapanna”(AN。 V。 p。294)
      ,中文译为“世间没有正行、正向的修行人或婆罗门”。反义
      句为“世有真人往至善处、善去、善向”,意思是“世间有正行、正
      向的修行人或婆罗门”。其中,“正行者”(sammaggata)是指
      “圆满者、阿罗汉”;“正向者”(sammapatipanna)是指“正见者”。 
 217。 贪、瞋、睡眠、掉、疑:即是“五盖”(pancanivaranani),
      中文译为“五种障碍”,即“贪欲”(kamacchanda)是
      “感官欲乐的兴奋”;“瞋嫉”(abhijha…vyapada)是“贪
      心、瞋恨”;“惛眠”(thina…middha)是“迟钝、昏昏欲睡”;
      “掉悔”(uddhacca…kukkucca)是“激动不安、后悔”;
      “疑”(vicikiccha)是“怀疑、犹豫”。 
 218。 不持此身往至彼世,但随心去此:对应之巴利文为“nayam
      kayo adaya gamaniyo; cittantaro ayam。。。macco”(AN。 V。 p。301),
      中文译为“不持此身而去,此人是在心之间”。因为修习四无量心“慈悲
      喜舍”是生梵天之法,所以此句的意思是“不再受生于间,而是再生
      于天界”。其中,“在心之间”(cittantaro),注释书作:“citta…
      karano、citten'eva antariko”,中文译为“前
      一个心刹那在这个世间,下一个心刹那在天界或地狱”。
 219。 是一切今可受报,终不后世:对应之巴利文为“sabban tam idha
      vedaniyam; na tam anugam bhavissati”(AN。 V。 p。301),中文译为
      “一切(邪恶的行为)应于此世受报,不再随行〔至后世〕”。 
 220。 伽蓝:巴利文为“Kalama”,可能是家族的姓。 
      佛陀出家后,第一个参访学习的外道仙人“阿罗逻迦”(Alara
      Kalama)就是属于“伽蓝”家族的人。 
 221。 羇舍子:巴利文为“Kesaputta”,是“拘萨罗”(Kosala)国的小镇,
      也是“伽蓝”(Kalama)家族的住处。 
 222。 尸摄和林:巴利文为“Simsapavana”,又译“尸舍婆林、尸利沙林、申恕林”,
      这种树林在印度非常普遍。 
 223。 稽首佛足……问讯佛……叉手向佛……默然而坐:对应之巴利文
      为“abhivadetva…… sammodimsu…… anjalim panametva
      …… namagottam savetva…… tunhibhuta ekamantam nisidimsu”
      (AN。 I。 p。188),中文译为“敬礼……致敬……合掌……告知姓名……
      默然坐于一旁”。 
 224。 汝等莫生疑惑,所以者何?因有疑惑,便生犹豫:对应之巴利文
      为“
                                                                                  53

                                                                                  54
      thane vicikiccha uppanna。”(AN。 I。 p。189),中文译为“伽
      蓝族!的确!你们可能会疑惑,你们可能会犹豫,你们会在疑惑处产
      生犹豫。” 
 225。 或杀生,或不与取,或行邪淫,或知已妄言,或复饮酒:这五种
      行为是五戒所规范,不得造作的行为(参考注解 85)
 226。 便得四安隐住处:对应之巴利文为“tassa ditth'eva dhamme 
      cattaro assasa adhigata honti”(AN。 I。 p。192),中文译为“于
      现世得到四种安隐”。其中,“安隐”(assasa)的原意是“呼
      吸容易”,并引申为“轻松、舒服、安慰、信心”。  
 227。 若有所作,必不作恶,我不犯世怖与不怖:对应之巴利文为“karoto 
      na kariyati papam idhaham ubhayen’……”(AN。 I。 p。
      192),中文译为“我的一切行为,在二方面,都不是邪恶的行为”,
      意思是“我的一切行为,不论是故意的或非故意的,
      都不是邪恶的行为”。 
 228。 那难陀,巴利文为“Nalanda”,又译“那难大、那兰陀”,
      是摩竭陀国首都王舍城附近的城镇。在佛陀的时代,“那难陀”就已
      经有密集的人口,后来更成为印度非常有名的学习中心。 
 229。 墙村捺林:巴利文为“Pavarikambavana”,又译“波婆离捺
      林、婆婆离捺林、波和利捺园”。在佛经
      中有二处同一名称的芒果园:一个在“憍赏弥”(Kosambi)国,另
      一个在“摩竭陀”(Magadha)国。 
 230。 阿私罗天有子名伽弥尼:对应之巴利文为“Asibandhakaputta
      gamani”(SN。 IV。 p。312),中文译为“阿私罗子伽弥尼、刀师氏
      众落主”,意思是“村长阿私罗子”。其中,“伽弥尼”(gamani)
      是“村长”的意思。 
 231。 色像巍巍,光耀炜晔:因为“阿私罗子”并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