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白话中阿含经11good!-第32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者没有由眼、耳所识知的秽污法。’他知道之后,更进一步探求。由眼、耳所识知
时而清净,时而秽污之法,这位尊者是有?还是没有?当他探求时,他会知道:‘这
位尊者没有由眼、耳所识知时而清净,时而秽污之法。’他知道之后,更进一步探
求。由眼、耳所识知的清净法,这位尊者是有?还是没有?当他探求时’,他会知道
:‘这位尊者有由眼、耳所识知的清净法。’他知道之后,更进一步探求。这位尊者
具足此清净法,是长久如此的?还是暂时的?当他探求时,他会知道:‘这位尊者具
足此清净法,是长久如此的,不是暂时的。’他知道之后,更进一步探求。这位长
老比丘得到名望与声誉,他会有〔因名望与声誉引起的〕灾患吗?诸比丘!当比丘
没有得到名望与声誉时,他不会有〔因名望与声誉引起的〕灾患。但是,诸比丘!
当比丘得到名望与声誉时,他会有〔因名望与声誉引起的〕灾患。当他探求时,他
会知道:‘这位长老比丘得到名望与声誉,但是他没有〔因名望与声誉引起的〕灾患
。’”
6。 “若有作是说:‘彼尊者乐行非恐怖,离欲不行欲,欲已尽也(1729)。’便应问彼:‘贤
者(120)!有何行、有何力、有何智(1730),令贤者自正观如是说:彼尊者乐行非恐怖,离欲
不行欲,欲已尽耶?’彼若作是答:‘贤者!我不知彼心,亦非余事知,然彼尊者
四六五 中阿含经卷第四十八
四六六 双品第十五(186)求解经第五
或独住,或在众,或在集会,若有善逝,若为善逝所化为宗主,因食可见彼贤者,
我不自知,我从彼尊者闻,面前谘受:我乐行非恐怖,离欲不行欲,欲已尽也(1731)。贤
离欲不付
者!我有是行、有是力、有是智,令我自正观如是说:彼尊者乐行不恐怖,离欲不
行欲,欲已尽也。’”
“〔他更进一步探求,这位尊者是不是无怖畏的寂静者?是不是因为他是断尽贪欲
的离贪者而不接近爱欲?〕他会知道:‘这位尊者是无怖畏的寂静者,不是因为怖畏
而寂静,他不接近爱欲,因为他是断尽贪欲的离贪者。’可能有人会问他:‘贤者!
有什么理由,有什么根据,使你这样说:这位尊者是无怖畏的寂静者,不是因为怖
畏而寂静,他不接近爱欲,因为他是断尽贪欲的离贪者。’他应该如此回答。‘贤者
!不论这位尊者是住在僧团或独居,而在那个地方的人是善行者、恶行者或领众者
,在这个地方的人是染着于财物者、不染着于财物者,这位尊者都不会轻视他们。
从佛陀的口中,我听到、领受到:我是无怖畏的寂静者,不是因为怖畏而寂静,我
不接近爱欲,因为我是断尽贪欲的离贪者。贤者!这就是我的理由,这就是我的根
据,使我这样说:这位尊者是无怖畏的寂静者,不是因为怖畏而寂静,他不接近爱
欲,因为他是断尽贪欲的离贪者。’”
7。 “于中当复问彼如来法(1732);若有秽污眼、耳知法,有彼处此法灭尽无余?若有杂眼、
耳知法,有彼处此法灭尽无余?若有白净法,有彼处此法灭尽无余?如来为彼答:
‘若有秽污眼、耳知法,有彼处此法灭尽无余;若有杂眼、耳知法,有彼处此法灭
尽无余;若有秽污眼、耳知法,如来灭断拔绝根本,终不复生;若有杂眼、耳知法
,如来灭断拔绝根本,终不复生;若有白净法,如是我白净。如是境界,如是沙门
,我如是成就此正法律(1733)。’有信弟子往见如来,奉侍如来,从如来闻法,如来为说
法,上复上,妙复妙,善除黑白(1734)。如来为说法,上复上,妙复妙,善除黑白者,如
是如是闻已,知断一法,于诸法得究竟,⊕净信世尊:彼世尊正尽觉也(1735)。”
“于此,诸比丘!应更进一步反问如来:由眼、耳所识知的秽污法,如来是有?还
是没有?由眼、耳所识知时而清净,时而秽污之法,如来是有?还是没有?由眼、
耳所识知的清净法,如来是有?还是没有?对此,如来会回答说:‘如来没有由眼、
耳所识知的秽污法;如来没有由眼、耳所识知时而清净,时而秽污之法;如来已经
彻底断除由眼、耳所识知的秽污法;如来已经彻底断除由眼、耳所识知时而清净,
四六七 中阿含经卷第四十八
四六八 双品第十五(186)求解经第五
时而秽污之法;如来有由眼、耳所识知的清净法。我有这样的道、这样的行处,所
以没有人与我一样。’诸比丘!为了听法,弟子应亲近作如是说的尊师。尊师为他
说超越更超越、胜妙更胜妙,而且具足黑白之法。当尊师为他说超越更超越、胜妙
更胜妙,而且具足黑白之法时,在此法中,他证知某一法之后,便于诸法得究竟,
于尊师得净信:世尊是正等正觉者,法是向世尊善说,僧众是正行者。”
8。 “复应问彼∶‘贤者!有何行、有何力、有何智,令贤者知断一法,于诸法得究竟
,净信世尊:彼世尊正尽觉耶?’彼如是答:‘贤者!我不知世尊心,亦非余事知
,我因世尊有如是净信,世尊为我说法,上复上,妙复妙,善除黑白(1736)。贤者!如如
世尊为我说法者,如是如是我闻,如来为我说法,上复上,妙复妙,善除黑白。如
是如是我闻已,知断一法,于诸法得究竟,净信世尊:彼世尊正尽觉也。贤者!我
有是行、有是力、有是智,令我知断一法,于诸法得究竟,净信世尊;彼世尊正尽
觉也。’若有此行、有此力,深着如来,信根已立者,是谓信见本不坏智相应(1737),沙
门、梵志(9)、天及魔、梵及余世间无有能夺。如是求解如来,如是正知如来(1738)。”
“可能有人会问他:‘贤者!有什么理由,有什么根据,使你在证知某一法之后,便
于诸法得究竟,于世尊得净信:世尊是正等正觉者,法是由世尊善说,僧众是正行
者。’他应该如此回答∶‘贤者!于此,为了听法,我亲近世尊。世尊为我说超越更
超越、胜妙更胜妙,而且具足黑白之法。贤者!当世尊为我说超越更超越、胜妙更
胜妙,而且具足黑白之法时,在此法中,我证知某一法之后,便于诸法得究竟,于
世尊得净信:世尊是正等正觉者,法是由世尊善说,僧众是正行者。贤者!这就是
我的理由,这就是我的根据,使我在证知某一法之后,便于诸法得究竟,于世尊得
净信:世尊是正等正觉者,法是向世尊善说,僧众是正行者。’如果有人经由这样
的理由与根据,于佛陀生起坚固的信心,这样的信心是合理的、以见为根本的、坚
固的净信,而且是修行人、婆罗门、乃至其他一切的天、人、恶魔、梵天所不能动
摇的。诸比丘!这就是对如来如法的探求,这就是对如来如法的善探求。”
9。 佛说如是,彼诸比丘涧佛所说,欢喜奉行。
佛陀如是说完之后,诸比丘对于佛陀所说,都很欢喜地接受。
四六九 中阿含经卷第四十九
四七○ 双品第十五(186)求解经第五
说智˙阿夷那˙拘楼明圣道,
东园论小空˙大空最在后。
(一八七)中阿含双品说智经第六
1。 我闻如是:一时,佛游舍卫国(1) ,在胜林给孤独园(2)。
以下是我所听到的:曾经有一次,佛陀住在舍卫城的胜林给孤独园。
2。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有比丘来向汝说已所得智:‘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
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25)’者,汝等闻之,当善然可,欢喜奉行(1739)。善然可彼,欢
喜奉行已,当复如是问彼比丘:‘贤者(120)!世尊说五盛阴(401),色盛阴,觉、想、行、识
盛阴。贤者!云何知、云何见此五盛阴,得知无所受,漏(3)尽心解脱耶?’”
有一次,佛陀告诉比丘众:“如果有比丘向你们宣称已得到究竟智:‘没有再生,尽
苦之道已经圆满成就,应做之事已经完成,命终之后没有来生。’你们听了之后,
不应欢喜,也不应诃责。你们不欢喜,也不诃责,但应问他:‘贤者!佛陀教说五取
四七一 中阿含经卷第四十九
四七二 双品第十五(187)说智经第六
蕴,即执取色、受、想、行、识蕴。贤者!你如何知见此五取蕴,使心不执着,而
从烦恼解脱?’”
3。 “漏尽比丘得知梵行已立法者,应如是答(1740):‘诸贤!色盛阴非果、空虚、不可欲、
不恒有、不可倚、变易法,我知如是。若于色盛阴有欲、有染、有着、有缚、缚着
使者,彼尽、无欲、灭、息、止,得知无所受,漏尽心解脱(1741)。如是觉、想、行、识
盛阴,非果、空虚、不可欲、不恒有、不可倚、变易法,我知如是。若于识盛阴有
欲、有染、有着、有缚、缚着使者,彼尽、无欲、灭、息、止,得知无所受,漏尽
心解脱。诸贤!我如是知、如是见此五盛阴,得知无所受,漏尽心解脱。’漏尽比
丘得知梵行已立法者,应如是答。”
“诸比丘!烦恼已断尽、尽苦之道已成就、应做之事已完成、重担已放下、妙义已
达成、有结已遍断、有正慧解脱的比丘,应当回答说:‘各位贤者!我知道色是脆弱
的、会消逝的、不安隐的之后,便因为断尽、远离、灭尽、舍离那些关于色的执着
、取着、心的偏见、执取、随眠,而知道我的心是解脱的。同理,我知道受、想、
行、识是脆弱的、会消逝的、不安隐的之后,便因为断尽、远离、灭尽、舍离那些
关于受、想、行、识的执着、取着、心的偏见、执取、随眠,而知道我的心是解脱
的。各位贤者!我就是如此知见此五取蕴,使心不执着,而从烦恼解脱。’诸比丘
!这就是烦恼已断尽、尽苦之道已成就、应做之事已完成、重担已放下、妙义已达
成、有结已遍断、有正慧解脱的比丘,应有的回答。”
4。 “汝等闻之,当善然可,欢喜奉行。善然可彼,欢喜奉行已,当复如是问彼比丘:
‘贤者!世尊说四食(400),众生以此得存长养。云何为四?一曰抟食粗细,二曰更乐,
三曰意念,四曰识也。贤者!云何知、云何见此四食,得知无所受?漏尽心解脱耶
?’”
“你们听了之后,不应欢喜,也不应诃责。你们不欢喜,也不诃责,但应问他:‘贤
者!佛陀教说四种可以维持众生身心的滋养品。是哪四种呢?一是抟食,或粗或细
,可以滋养身体的食物;二是触食,透过沐浴、按摩身体,或与外界接触得到的快
乐、满意,使身心得到滋养;三是思食,透过思考、分别的方式,例如意愿、希望
,使身心得到滋养;四是识食,心思考、分别所产生的结果,即六识(包含入胎时
与染爱相应的识),使身心得到滋养。贤者!你如何知见此四种可以维持众生身心的
四七三 中阿含经卷第四十九
四七四 双品第十五(187)说智经第六
滋养品,使心不执着,而从烦恼解脱?’”
5。 “漏尽比丘得知梵行已立法者,应如是答∶‘诸贤!我于抟食,意不高不下,不倚
不缚,不染不着,得解得脱,尽得解脱,心离颠倒,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
,不更受有,知如真(1742)。如是更乐、意念、识食,不高不下,不倚不缚,不染不着,
得解得脱,尽得解脱,心离颠倒,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
真。诸贤!我如是知、如是见此四食,得知无所受,漏尽心解脱。’漏尽比丘得知
梵行已立法者,应如是答。”
“诸比丘!烦恼已断尽、尽苦之道已成就、应做之事已完成、重担已放下、妙义已
达成、有结已遍断、有正慧解脱的比丘,应当回答说:‘各位贤者!对于抟食,我不
执着、不排斥、不依着、不染着、自在、离缚,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