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白话中阿含经11good!-第18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三六五 中阿含经卷第二十六
三六六 因品第九(103)师子吼经第七
丘!若异学如是答:“ 诸贤!无痴者得究竟是,非有痴者得究竟是。’”
“诸比丘!如果外道们也说:‘各位贤者!我们对于我们的导师也有信心,我们对
于我们的法也有信心,我们于戒也圆满具足,我们的同法者,不论在家出家,也都
是可爱可意的。各位贤者!你们的导师佛陀所说的四法与我们所说的四法,有何不
同?有何差异?有何差别呢?’诸比丘!你们应该如此回答外道:‘各位贤者!
〔修行的终极〕目的是一个或是许多个呢?’诸比丘!如果外道们回答:‘各位贤
者!〔修行的终极〕目的是一个,不是许多个。’诸比丘!你们应该再问外道:
‘各位贤者!有贪欲的人可以达到目的?还是没有贪欲的人可以达到目的?’诸比
丘!如果外道们回答:‘没有贪欲的人可以达到目的,不是有贪欲的人可以达到目
的。’诸比丘!你们应该再问外道:‘各位贤者!有瞋恨的人可以达到目的?还是
没有瞋恨的人可以达到目的?’诸比丘!如果外道们回答:‘没有瞋恨的人可以达
到目的,不是有瞋恨的人可以达到目的。’诸比丘!你们应该再问外道:‘各位贤
者!有愚痴的人可以达到目的?还是没有愚痴的人可以达到目的?’诸比丘!如果
外道们回答:‘没有愚痴的人可以达到目的,不是有愚痴的人可以达到目的。’
5。 比丘!汝等复问异学:‘诸贤!为有爱、有受(403)者得究竟是耶?为无爱、无受者得
究竟是耶?’比丘!若异学如是答:‘诸贤!无爱、无受者得究竟是,非有爱、有
受者得究竟是。’比丘!汝等复问异学:‘诸贤!为无慧、不说慧者得究竟是耶?
为有慧、说慧者得究竟是耶?’比丘!若异学如是答:‘诸贤!有慧、说慧者得究
竟是,非无慧、不说慧者得究竟是。’比丘!汝等复问异学:‘诸贤!为有憎、有
诤者(996)得究竟是耶?为无憎、无诤者得究竟是耶?’比丘!若异学如是答:‘诸贤!
无憎、无诤者得究竟是,非有僧、有诤者得究竟是。’”
“诸比丘!你们应该再问外道:‘各位贤者!有渴爱、有执着的人可以达到目的?
还是没有渴爱、没有执着的人可以达到目的?’诸比丘!如果外道们回答:‘没有
渴爱、没有执着的人可以达到目的,不是有渴爱、有执着的人可以达到目的。’诸
比丘!你们应该再问外道:‘各位贤者!没有智慧、不鼓励修习智慧的人可以达到
目的?还是有智慧、鼓励修习智慧的人可以达到目的?’诸比丘!如果外道们回
答:‘有智慧、鼓励修习智慧的人可以达到目的,不是没有智慧、不鼓励修习智慧
的人可以达到目的。’诸比丘!你们应该再问外道:‘各位贤者!会因为欲贪而欢
三六七 中阿含经卷第二十六
三六八 因品第九(103)师子吼经第七
喜认同、因为瞋恨而敌对的人可以达到目的?还是不会因为欲贪而欢喜认同、不会
因为瞋恨而敌对的人可以达到目的?’诸比丘!如果外道们回答:‘不会因为欲贪
而欢喜认同、不会因为瞋恨而敌对的人可以达到目的,不是会因为欲贪而欢喜认
同、因为瞋恨而敌对的人可以达到目的。’”
6。 “比丘!汝等为异学应如是说:‘诸贤!是为如汝等说有一究竟是,非众多究竟
是:无欲者得究竟是,非有欲者得究竟是;无恚者得究竟是,非有恚者得究竟是;
无痴者得究竟是,非有痴者得究竟是;无爱、无受者得究竟是,非有爱、有受者得
究竟是;有慧、说慧者得究竟是,非无慧、不说慧者得究竟是;无憎、无诤者得究
竟是,非有憎、有诤者得究竟是。若有沙门、梵志依无量见,彼一切依猗二见,有
见及无见(997)也。若依有见者,彼便着有见,依猗有见,猗住有见,憎诤无见。若依
无见者,彼便着无见,依猗无见,猗住无见,憎诤有见。’”
“诸比丘!你们应该再告诉外道:‘各位贤者!你们刚才说〔修行的终极〕目的是
一个,不是许多个;没有贪欲的人可以达到目的,不是有贪欲的人可以达到目的;
没有瞋恨的人可以达到目的,不是有瞋恨的人可以达到目的;没有愚痴的人可以达
到目约,不是有愚痴的人可以达到目的;没有渴爱、没有执着的人可以达到目的,
不是有渴爱、有执着的人可以达到目的;有智慧、鼓励修习智慧的人可以达到目
的,不是没有智慧、不鼓励修习智慧的人可以达到目的;不会因为欲贪而欢喜认
同、不会因为瞋恨而敌对的人可以达到目的,不是会因为欲贪而欢喜认同、因为瞋
恨而敌对的人可以达到目的。如果修行人、婆罗门有种种〔错误的〕见解,那都离
不开二种见解,即常见与断见。主张常见的人会执着于常见,亲近常见,被常见束
缚,反对断见。主张断见的人会执着于断见,亲近断见,被断见束缚,反对常
见。’”
7。 “‘若有沙门、梵志不知因、不知⊕集、不知灭、不知尽、不知味、不知患、不知出
要如真者,彼一切有欲、○有患、有痴、有爱、有受、无慧、非说慧、有憎、有
诤,彼则不离生老病死,亦不能脱愁戚啼哭、忧苦懊恼,不得苦边。若有沙门、梵
志于此○二见知因、知集、知灭、知尽、知味、知患、知出要如真者,彼一切无
欲、无恚、无痴、无爱、无受、有慧、说慧、无憎、无诤,彼则得离生老病死,亦
能得脱愁戚啼哭、忧苦懊恼,则得苦边。’”
三六九 中阿含经卷第二十六
三七○ 因品第九(103)师子吼经第七
“‘如果修行人、婆罗门不能如实地知道这二种见解生起的原因、根源、灭没、彻
底的消灭、贪着、灾患、出离,他们就是有贪欲、有瞋恨、有愚痴、有渴爱、有执
着、没有智慧、不鼓励修习智慧、会因为欲贪而欢喜认同、会因为瞋恨而敌对的
人,不能出离生、老、死、忧愁、悲泣、痛苦、懊恼、绝望,无法解脱一切苦。如
果修行人、婆罗门能够如实地知道这二种见解生起的原因、根源、灭没、彻底的消
灭、贪着、灾患、出离,他们就是没有贪欲、没有瞋恨、没有愚痴、没有渴爱、没
有执着、有智慧、鼓励修习智慧、不会因为欲贪而欢喜认同、不会因为瞋恨而敌对
的人,能够出离生、老、死、忧愁、悲泣、痛苦、懊恼、绝望,以及解脱一切
苦。’”
8。 “‘或有沙门、梵志施设(81)断受,然不施设断一切受:施设断欲受(404),不施设断戒
受、见受、我受。所以者何?彼沙门、梵志不知三处如真,是故彼虽施设断受,然
不施设断一切受。复有沙门、梵志施设断受,然不施设断一切受;施设断欲受、戒
受,不施设断见受、我受,所以者何?彼沙门、梵志不知二处如真,是故彼虽施设
断受,然不施设断一切受。复有沙门、梵志施设断受,然不施设断一切受;施设断
欲受、戒受、见受,不施设断我受。所以者何?彼沙门、梵志不知一处如真,是故
彼虽施设断受,然不施设断一切受。如是法律,若信尊师者,彼非正、非第一;若
信法者,亦非正、非第一:若具足戒德者,亦非正、非第一;若爱敬同道、恭恪奉
事者,亦非正、非第一。’”
“‘有修行人、婆罗门宣称断除执取,但是却没有断尽一切执取;他们断除欲取,
却没有断除戒取、见取、我取。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不知道另外三种执取,所以虽
然他们宣称断除执取,但是却没有断尽一切执取。有修行人、婆罗门宣称断除执
取,但是却没有断尽一切执取;他们断除欲取、戒取,却没有断除见取、我取。为
什么呢?因为他们不知道另外二种执取,所以虽然他们宣称断除执取,但是却没有
断尽一切执取。有修行人、婆罗门宣称断除执取,但是却没有断尽一切执取;他们
断除欲取、戒取、见取,却没有断除我取。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不知道另外一种执
取,所以虽然他们宣称断除执取,但是却没有断尽一切执取。在如此的教法与戒律
中,即使对于导师有信心,也不是完整彻底的,不是最上等的;即使对于法有信
心,也不是完整彻底的,不是最上等的;即使于戒圆满具足,也不是完整彻底的,
三七一 中阿含经卷第二十六
三七二 因品第九(103)师子吼经第七
不是最上等的;即使同法者,不论在家出家,都是可爱可意的人,也不是完整彻底
的,不是最上等的。’”
9。 “‘若有如来出世,无所著、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
御、天人师、号佛、众佑,彼施设断受,于现法中施设断一切受,施设断欲受、戒
受、见受、我受。此四受何因?何习?从何而生?以何为本?此四受因无明,习无
明,从无明生,以无明为本。若有比丘无明已尽,明己生者,彼便从是不复更受欲
受、戒受、见受、我受。彼不受已,则不恐怖;不恐怖已,便断因缘,必般涅槃
(48):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25)。如是正法律,若信尊师
者,是正、是第一;若信法者,是正、是第一;若戒德具足者,是正、是第一;若
爱敬同道、恭恪奉事者,是正、是第一。’”
“‘有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
师、佛、世专出生于世间,宣称断除执取,于现世中断尽一切执取,即欲取、戒
取、见取、我取。这四种执取以什么为原因?以什么为根源?从何处生起?以什么
为根本?这四种执取是以无明为原因,以无明为根源,从无明生起,以无明为根
本。如果比丘断尽无明,生起明,他便不会再有欲取、戒取、见取、我取。因为没
有执取,所以没有恐怖;因为没有恐怖,便没有〔轮回的〕因缘,必定可以证得涅
槃,知道:‘没有再生,尽苦之道已经圆满成就,应做之事已经完成,命终之后没
有来生。’在如此的教法与戒律中,对于导师有信心,才是完整彻底的,才是最上
等的;对于法有信心,才是完整彻底的,才是最上等的;于戒圆满具足,才是完整
彻底的,才是最上等的;同法者,不论在家出家,都是可爱可意的人,才是完整彻
底的,才是最上等的。’”
10。 “‘诸贤!我等有是行,有是力,有是智,因此故令我等作如是说:此有第一沙
门,第二、第三、第四沙门,此外更无沙门、梵志,异道一切空无沙门,梵志。以
是故,我等随在众中,作如是正师子吼。’”
“‘各位贤者!我们就是根据这样的事情,根据这样的力量,根据这样的智慧,所
以我们作出如此的狮子吼:在此教法中,有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种修行人,即
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除此之外,在持不同于佛法见解的人
之中,没有真正的修行人。’”
三七三 中阿含经卷第二十六
三七四 因品第九(103)师子吼经第七
11。 佛说如是,彼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佛陀如是说完之后,诸比丘对于佛陀所说,都很欢喜地接受。
(一○四)中阿含因品优昙婆逻经第八
1。 我闻如是:一时,佛游王舍城(110),在竹林⊕迦兰哆园(111)。
以下是我所听到的:曾经有一次,佛陀住在王含城的竹林精舍。
2。 尔时,有一居士名曰实意(998),彼于平旦从王舍出,欲往诣佛,供养礼事。于是,实
意居⊕士作如是念:且置诣佛,世尊或能宴坐(80)及诸尊(77)比丘,我宁可往优昙婆逻林(999)
诣异学(305)园。于是,实意居士即往优昙婆逻林诣异学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