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变局·七千人大会始末 >

第12部分

变局·七千人大会始末-第12部分

小说: 变局·七千人大会始末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道理呢,有的回答,毛主席和党中央说是正确的,我们也就不怀疑了。是真心真意地认为“三面红旗”是正确的。①杜润生说:“三面红旗”正确与否,我们当时看不清楚,是事后诸葛亮。②这至少说明两个问题:一是相信毛主席和党中央的判断,二是受理论和时空的局限。


七千人果然议论纷纷(5)


  这样的议论,其矛头显然是直指中央,希望中央多担责任。
  中南局第一书记陶铸讲了几句让人咋舌的话。他说:中央、地方责任是三七开,这种说法就不能服人。他认为,错误的责任主要在上边,中央各部门负责人不在大会上做检讨,也应做书面检讨,中央书记处的检讨,是不深刻的。
  在从现存报告稿中,找不到“中央、地方责任三七开”这样的话,但以陶铸的身份似不会随便说话,应该是有来由的,只是至今我们还没有发现。陶铸身为地方大员,对中央政策的来龙去脉,应比一般的省委书记要清楚。他在这里强调错误的责任主要在上边,又说中央书记处的检讨不深刻,可谓是这次会上的大胆之言。不过他所追究的“上边”,看来也就到书记处为止了,并没有超出书面报告的范围,但他强调“错误的责任主要在上边”,也属难能可贵。
  西北有人提出:毛主席在1958年让试办公社,后来下边一下就干起来了。郑州会议时,才提出公社三级所有制,1958年北戴河会议并未这样提出,责任究竟在哪里?
  这样提问题的,言下之意,是说毛泽东当时提倡办人民公社时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具体政策没跟上,因而带来了很多问题。实际上,当时认为毛泽东犯了错误的还是大有人在的。在陕西,对1958年造成的严重后果,当时有的私下讲,有的则公开说,焦点在毛主席身上。若干年后何金铭曾回忆:“我就说过:‘这么大的问题,毛主席要负责任。’反右倾的时候,成了很严重的问题。”②
  为承担责任,国家计委主动检讨说:高指标是计委提出的,应当由计委负责,过去我们编计划,没有进行调查研究,没有做好综合平衡,往往是匆匆忙忙地将计划提交中央,强迫中央签字。犯错误的原因,主要是我们思想上有主观片面性,对主席的思想和指示没有好好学习,领会不深。如1959年钢的生产指标,主席在1958年曾提出1500百万吨,如果当时按主席指示布置工作,基本建设的摊子就不会铺得那么大,浪费了人力和物力。长期计划也是如此。我们的计划工作搞了四年多,翻来覆去,现在的长期规划还是2000万吨钢,可见还是主席英明正确。
  对在编制生产计划时出现的高指标,计委确实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计委的责任,一方面表现为缺乏经验,脑子跟着发热;一方面也表现为没有自己的主张,而是迎合领导的意思报计划,当然也有迎合不准的时候。有几次,毛泽东想把钢的指标降下来,可是计委告诉他可以完成。这大概也是毛泽东后来总是不满计委的工作,“鸡蛋里挑骨头”的原因之一。
  国务院系统工交组提意见说,政治局和书记处担负责任的字句,应该从报告中去掉。如果中央一定要担负责任,最好把各部门的责任也写上去,或者由工业交通口的代表在会上讲一下各部应该承担的责任。
  从上述情况来看,大会上的议论,既有认为中央承担责任不够的,也有作自我批评的,还有要求对一些责任问题定性,或者要分清责任的。国务院一些部门主动要求在大会做检讨,也折射出在错误面前,大家不是互相推诿,而是积极承担责任的良好风尚。大会讨论时,还有一些人对领导机关提出了建议,他们希望提倡说老实话的同时,要提倡听老实话;反对报喜不报忧的同时,要反对听喜不听忧。对中央提倡的“三不主义”、“五不怕”精神,有人说这不是解决畅所欲言的关键,关键是上面对待批评的态度。
  这些意见显然都比较大胆、尖锐,刘少奇在做大会口头报告时,大多对此作了解释和说明。
  “三面红旗”举还是不举?
  “三面红旗”,是一个十分重大而敏感、复杂的问题。1959年庐山会议的时候,彭德怀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以“反对总路线、反对大跃进、反对人民公社”的反“三面红旗”被批判的。庐山会议之前,“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并不是并列的,“总路线”被认为是统帅一切的指导方针,“大跃进”和“人民公社”是“总路线”的产物。因为批判彭德怀的缘故,这三者的地位发生变化,被并列在一起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光荣旗帜,开始大树特树。不久,又称为“三大万岁”。到1960年初,《人民日报》社论更是将此誉为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找到的“三大法宝”,与民主革命时期的“三大法宝”相提并论,成为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1961年起,大概觉得“三大法宝”的提法太超越实际情况了,而改称“三面红旗”。
  现在来看,中国共产党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距那时也只有10年左右的时间,就以为找到了党的基本路线,确实有点过于自信。问题是,1959年反对彭德怀时,毛泽东提出将来他“拟写文宣传人民公社的优越性。一个百花齐放,一个人民公社,一个大跃进,……这三件要向全世界作战,包括党内大批反对派和怀疑派”。结果仅时隔一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便遭遇重大挫折,毛泽东和中央不得不为此进行调整,而在调整过程中,如何解说“三面红旗”就成了一件令人关注的大事。毛泽东认为指导思想没有错,只是缺乏一套完整的具体政策。七千人大会下发的中央书面报告稿,也基本是按照这一基调上来阐述的。报告说:
  三面红旗是在我国具体条件下用多快好省的方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空前大试验……
  ……几年来,我们工作的伟大成就证明了三面红旗的基本方向和主要原则是站得住的……
  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是引导我国人民建设一个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并且在将来由社会主义逐渐过渡到共产主义的旗帜。对于三面红旗的意义,应该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整个历史时代的工作来估量,而不能只从一个局部或一段短时间的工作来估量。这三面红旗当然还要在今后的实践中经受考验,但是,我们认为,过去这几年的经验使我们更有把握地说:这三面红旗是正确的,是符合于我国实际需要的。
  但大会在讨论时,并没有因为“三面红旗”的敏感而不敢触及,相反,这是大会的热点之一。
  绝大多数人表示同意报告对“三面红旗”的估量,认为应该以整个历史时期的工作来估量,而不应该只从局部或者从短暂时间的工作来估量它。还有的说,“三面红旗”虽然出现一些问题,但党中央和毛主席在一系列根本问题上,逐步地规定了一套具体的方针政策。例如《农业六十条》,《中央关于改变农村人民公社基本核算单位的指示》等等,这些具体政策的逐步制定和形成,不仅进一步巩固了人民公社,调动了全体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同时也促发了总路线的无限生命力。这是会议的主流看法。
  对于这种主流看法如何理解,笔者带着疑问曾在访问十多位参加会议的同志时,反复地追问他们:当时您是否认为“三面红旗”是正确的?大多数人回答说,没有怀疑过它的正确性。这其中包括被认为思想比较解放的杜润生,当时他也认为“三面红旗”是正确的。这是什么道理呢,有的回答,毛主席和党中央说是正确的,我们也就不怀疑了。是真心真意地认为“三面红旗”是正确的。①杜润生说:“三面红旗”正确与否,我们当时看不清楚,是事后诸葛亮。②这至少说明两个问题:一是相信毛主席和党中央的判断,二是受理论和时空的局限。


七千人果然议论纷纷(6)


  为实现上述目标,计划1967年粮食产量达到4000亿斤,1972年达到4500亿斤;1967年棉花达到3500万担,1972年达到4500万担;1967年钢达到2000万吨左右,1972年达到3000万吨左右;1967年煤达到3亿8000万吨左右,1972年达到4亿5000万吨左右。
  在讨论时,华东地区的同志普遍反映:指标定低了。他们问,以后还增产不增产?信心怎么办?10年计划的水平,比第一个5年计划还低。这怎么能说是把“三面红旗”举得更高?有些人还说,这些指标完不成呢?实事求是和能够做的事如何结合起来?困难,本来就是困难,不困难,还革命?指标越低越好,不是小苗头。1962年的粮食指标是3200亿斤,1952年是3100亿斤,现在农业生产的条件同1952年比较,到底怎样?10年后,还只有4300亿斤(这是又调低后的数字,下同),怎么解释这个计划是宏伟的?有的人说:到1967年,只有3800亿斤,对于能否基本解决吃、穿、用的问题,能否适应年产2000万吨钢的需要,表示怀疑。  
  国务院的农村组,也提出粮、棉指标似乎低了,建议作重新考虑。
  华北也有人提出10年指标太低,鼓干劲不够。
  还有人说,老问题和新情况的界限不清楚。“三高”主要是1958年和1959年。现在的情况是指标太低了,低了也不接受,越低越好。高指标问题已经过去,现在是低收购,过去手太长了,现在是应收未收。过去是瞎指挥,现在是不敢指挥。要适当讲一讲。
  1月25日,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通过修改后的报告时,一向被认为务实的邓子恢,也提出指标低了。
  刘少奇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解答。他说:邓老提出的意见,粮食1967年3800亿斤少了,应该4000亿斤,至于这个报告上面是不是改成4000亿斤,问题是我又怕搞高指标,写了又达不到。写少一点,我写3800亿斤,你们能搞4000亿斤,我就是保守主义者了。写了达不到,陷于被动。指标低一点,少一点,不会陷于被动。而指标低一点,是不是干劲就少呢?我看也不是。指标高一点,不见得人民的干劲就高一点,好几次都是低指标的时候人民的干劲就起来了,而有好几次,在高指标的口号下,人民的干劲落下来了。所以,不要把指标的高低跟人民的干劲联系得那么密切,鼓舞人心,外国人看了不好看。不管外国人,让他们轻视我们一下好,让他们说我们不行吧。
  看来,中央是被过去几年的高指标搞怕了,做计划充分留有余地,唯恐不能实现计划,而造成工作的被动。
  后来的情况是:1967年全国的粮食产量达到4356亿斤,1972年达到4800多亿斤。1971年全国粮食产量曾达到5100亿斤。大大超过了原来的设想。
  1967年棉花产量达到4700万担,1972年达到3900万担。棉花的产量1967年就达到了1972年的水平,而1972年却下降800万担,这可能与搞“文化大革命”有关,只抓粮食,不搞其他生产。
  1967年钢的产量达到1029万吨,1972年达到2338万吨。1966年钢的产量曾达到1532万吨,由于“文化大革命”,1967年下跌20%多,到1972年照3000万吨左右的计划指标还相差甚远。
  1967年煤的产量达到2亿零600万吨,1972年达到4亿1000万吨,也没有实现计划指标。从上述四大类产品生产的结果来看,粮食指标估低了一些,其他产品则比较适中。当然,如果正常发展,不搞“文化大革命”,所有指标都可能超额完成。
  总的感觉是,中央牢牢记取了“大跃进”的经验教训,小心谨慎地制定着今后的生产计划,要实实在在地发展生产,决不再妄目冒进,因为他们付出了血的代价。因此,也受到一些同志对指标的质疑。
  反不反分散主义?
  刘少奇的报告一共讲了三个问题,其中第二个问题是“关于集中统一”。这个问题的中心是要加强中央的集中统一,反对分散主义。这也是这次“七千人大会”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报告说,这是“需要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
  分散主义是怎么来的呢?“大跃进”期间,中央看到了苏联“计划即法律”的弊端所在,只发挥了中央部门的积极性,而限制了地方的积极性。中央领导层决心突破苏联的框框,走自己的路,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的两个积极性,即实行两条腿走路的方针。1958年6月,国务院下发文件,要求在近期内将原中央管辖的轻工业企业下放98。5%,重工业下放96%。中央的出发点是好的,苏联经济的缺点也确实存在。问题是计划经济本身就有其弊端,如果不改变计划经济体制本身,只将权力下放,是很难解决问题的。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