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四念处 txt资料全集 >

第40部分

四念处 txt资料全集-第40部分

小说: 四念处 txt资料全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⑾肽畹慕佑|,就生起貪慾染著之心。這就是比丘撸幍狡渌胤剑渌辰缛チ恕K^比丘自處於父母(根本)境界者,也就是指住於四念處。那四念處呢?就是身身觀念處;受……,心……;法法觀念處。所以,比丘們!應當在自己本份內的根本境界撸校h離其他的地方和境界,應當這樣修習。
  佛陀說法結束了,比丘們聽了佛陀所說的,都歡喜奉行。

  愚癡猿猴(六二○)

  我聽說是這樣:有一陣子,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裡。那時,世尊告訴比丘們說:「大雪山中,寒冰嶮峻的地方,連猿猴都洠в校粫腥肆耍∮行┥钌缴希m有猿猴卻洠в腥祟悺R灿幸恍┥缴希恕F共同居住在其中。在猿猴活動的地方,獵人就把黏膠塗抹在草地之上。聰明的猴子就遠遠地避開它。愚癡的猴子,不知道要遠離避開,用手稍微一碰就被黏住了;又用兩隻手想要解開它,反而都被黏住了;改用雙腳來解開它,又被黏住了;於是用嘴巴去咬草葉,又被黏住了;五個部位都被黏住了,身體捲成一團倒臥在地。獵人來了,就用木棍穿過去,把牠扛走了。」 
  「比丘們!應該要知道,愚癡的猿猴,離開了自己的境界——如有父母保護的居處,撸庫镀渌辰纾艜䦟е逻@樣的苦惱。就像這樣子,比丘們!愚癡的凡夫比丘,住在村落邊,早上穿衣持缽,走進村落去乞食。不善加守護自身,不收攝根門,眼睛看到美色就生出染著,耳朵聽到妙音,鼻子嗅到芳香,舌頭嚐到美味,身體碰到柔樱紩鹑局摹S薨V比丘的內根外境(1。眼、色 2。耳、聲 3。鼻、香 4。舌、味 5。身、樱┒急晃鍡l鋼索牢牢地綁著,隨順著魔王的欲望。」 
  「所以,比丘們應當要這樣修習:對於自己本份內的所作所為,要依著如有父母保護的(根本)境界而住,不要撸幍狡渌牡胤剑渌辰缛チ恕1惹饌儯∈颤N叫做比丘本份內的所作所為和根本境界呢?那就是四念處:身身觀念處;受……,心……;法法觀念處」。
  佛陀說法結束了,比丘們聽了佛陀所說的,都歡喜奉行。

  美女與油缽(六二三)

  我聽說是這樣:有一陣子,佛陀住在波羅奈仙人住處的鹿野苑中,那時,世尊告訴比丘們說:「世間所謂的美色,其美貌者能讓許多人聚集來觀看嗎?」比丘回答說:「是的,世尊。」佛陀告訴比丘:「若有世間所謂的美色,其美貌者在某個地方表演各種唱歌跳舞的歡樂節目,而且有大眾雲集在一起。如果有這麼一個男人,不呆、不笨、喜歡快樂、討厭痛苦、愛惜生命、害怕死亡。有人告訴他說:『某某人,你必須端著這個裝滿油的銅缽,從世間美女身邊的大眾群中通過。我會派一個劊子手,拔刀跟隨在你後面,如果你不小心掉了一滴油下去,就會立刻殺掉你。』比丘們,那個人能夠不專注於油缽,不在意於劊子手,而敢分心去觀賞美女和大眾嗎?」比丘回答:「不能不專注,世尊。為什麼呢?因為那個人看到背後有個拔刀者隨行,隨時就會記著:「我如果掉落了一滴油,那個劊子手就會砍斷我的頭,只有專心一意,繫念專注於油缽,從世間美女和大眾群中通過,不敢枺鼜埼魍!埂
  「是的,比丘們!如有出家人、修行人,正身自重,專心一意,不顧聲、色,善於收攝一切心性,住於身觀念處。比丘們,這樣子身身觀念處,精勤方便,正智正念,眨篱g的貪慾和憂傷;受……;心……;法法觀念處,亦復如是。這就叫做比丘正身自重,專心一意,不顧聲、色,善攝心法,住於四念處。」 
  那時,世尊以偈語說:
  「專心正念,護持油缽,自心隨時守護,未曾撸幍狡渌胤健F湮⒚钍鈩伲蹼y超過,這是諸佛所教導的斷除煩惱的利劍,應當要專心一意,勤加守護,而不是像凡夫那樣放逸行事,這樣才能夠進入不放逸的教導中。」 
  佛陀說法結束了,比丘們聽了佛陀所說的都歡喜奉行。

  眨杜c眨模涣

  我聽說是這樣:有一陣子,佛陀住在舍衛國校龢浣o孤獨園裡。那時,佛陀告訴比丘們:「應當要注意自己身心的狀態,不要向外攀緣令心散亂。為什麼呢?如果那個比丘愚癡、缺乏辨識力、洠в猩魄桑蛔⒁庾约荷硇牡臓顟B,而攀緣外在的境相,就會退墮,自然會生出種種障礙來。就好比是一個廚師,愚笨、不辨口味、缺乏烹飪的技巧,不會眨捅娢秮硎谭钭鹳F的主人一樣,酸、鹹、酢、淡不適合主人的心意,不能滿足主人的嗜好。酸、鹹、酢、淡的眨恚荒苡H侍在主人左右,隨時伺候主人所需,聽其所欲,深得其心,反而自以為是地眨捅娢兑允谭钭鹳F的主人。這麼一來,如果不適合主人的心意,他就會不高興,不高興就得不到賞賜,也就得不到主人的眷顧了。」 
  「愚癡的比丘就像這樣,缺乏辨識力,洠в猩魄桑瑢渡砩碛^念處,不能斷除主要的煩惱(中譯裕В合鄳繛殡S煩惱,即五蓋),不能攝念在心,也得不到內心的寧靜安詳,得不到勝妙的正念正智,也得不到四種增上心法(中譯裕В核亩U定),無法得到現前的安樂和從未得到的安穩涅槃。這就叫做比丘愚癡、缺乏辨識力、洠в猩魄桑荒軘z念觀察身心的狀態而攀緣外在的境相,自然生出種種障礙來。」 
  「如果有個比丘很聰明、具辨識力、有善巧方便來注意自己的身心狀態,然後才觀察思惟外在的境相,那麼,日後他就不會退墮而生出障礙來。就好比是聰明、辨味臁舻膹N師,以優秀的烹飪技巧來供養尊貴的主人一般,他能夠眨捅娢丁帷Ⅺy、酢、淡,善於注意主人所喜好的口味,進而眨捅娢兑杂掀湫囊猓裾罩魅怂目谖叮淮斡忠淮蔚赜枰苑钍獭V魅烁吲d了,必定會得到賞賜、眷顧、信任和器重。聰明的廚師就像這樣,善於注意主人的心意。比丘也應該像這樣,身身觀念處,斷除粗重的煩惱,善於攝念在心,內心寧靜安詳,正念正智,得到四種增上心法,現前住於安樂,得到從未有過的安穩涅槃。這就叫做比丘聰明、具辨識力、有善巧方便來注意自己的身心狀態,然後觀察思惟外在的境相,就不會退墮,不會生出障礙來,受……,心……法法觀念處,也是一樣。」 
  佛陀說法結束了,比丘們聽了佛陀所說的,都歡喜奉行。

  一九九六、六、二 譯於台中遠離軒

  




佛教的心智修養——內觀

〔斯裏蘭卡〕莉莉﹒德﹒西爾瓦著
趙桐譯


【心智修養】

  巴厘語名相「bhaavanaa」(修習)一般譯成英語的「meditation」。英語這
個詞的意思是深思或集想。而「bhaavanaa」一詞的含意要比這多得多,它從巴
利語詞根「bhu」而來,意思是「成為」,喻意為「發展」,這裡選用了「心智
修養」一語,因為「bhaavanaa」也蘊含著心的修養與修煉之意。我們的心需要
修習的道理,就好比一塊地,如果讓它隨意瘋長,就會荒蕪不美,雜亂無序,毫
無價值;但假如對它予以關愛,精心種植與耕耘,它就會變成一個讓人賞心悅目
的花園。同樣的道理,我們好好地照管我們的心,它就會健美、高效、有價值。
根據上述道理以及考懀У竭@個詞各個方面的意義,我們選擇了「心智修養」一語
來詮釋巴厘語「bhaavanaa」一詞,並把它作為這篇文章的睿俊


【未加修煉之心】

  在研究心的修養方法與手段之前,認識一下未加修煉的常俗之人的心是有助
益的。這顆心在《法句經﹒心部》中被比作扔出水面的魚,這形象說明瞭人們躁
動不安的心性。如此心性又被感官刺激連珠炮似的轟擊,五扇感官之門不斷把感
覺原料投向心田,於是心的關注力被扯到各個方向,便產生了無休止的紛亂與躁
動。但是不要忘記,這顆心還是「心性本淨」的,只不過是被外來的污染所染汙
(《增支部》)。也就是說,常俗之人的心被五蓋所蔽,即:追求感官之樂的貪慾
蓋、嗔恚蓋、睡眠蓋、掉悔蓋和疑蓋。在《相應部》中還借助於水的比喻來解釋
未加修煉的心。被追求感官快樂的渴望所纏俊木拖袷且煌胛孱伭乃
你看著水時,水並不能正確反映出你的面孔。同樣,被追求感官之樂所支配的心
亦不能正確地反映出事物真正的、未被扭曲的實相;被嗔恚支配之心像是一碗開
水,也不能產生無铡挠诚啵槐坏《杷y攝之心根本不咦鳎拖袷歉采w著苔
和雜草的水面;被躁動不安攪擾之心就像是風嚕Ю藴ブ瑯硬荒芊凑照鎸嵱
像;慣於猜疑之心就像是黑暗的泥水,也是不能顯出真實的。上述這個水的比喻
清楚說明瞭未加修習之心的性狀,也說明未加修煉之心何以不能認識真理實相。


【修四念住是一條拢馈

  心智修養是使心能夠從染執纏俊蝎@得解救的方法。四念住(四種心念安處)
著重強眨氖羌儨Q心意的一乘之道(ekaayanamagga)。「Ekaayana」一詞在《念
住經》裕п屩斜唤忉尦蔀椤肝ㄒ宦}道」;長部裕柚幸矎娬{指出洠в衅渌穆房
證得涅盤。雖然傳統上是這樣認識的,但是我想如果把唯一拢栏淖魑ㄒ唤輳剿
乎更合理一些。「ekaayanamagga」一詞在《大雍鸾洝分幸渤霈F過,其意為
唯一捷徑。

  我們贊同這樣釋義還有如下幾點理由:

  《大念住經》是佛在拘樓國劍摩瑟曇小鎮宣講的,其地略相當於現代的德裡
地區。假如此經所講是唯一拢赖脑挘欠鹜泳筒粫诘却@麼長時間之後,等
到佛法已經從初傳地摩揭陀弘傳到拘樓國這樣的外圍國家時才來宣講。

  再者,在長部《沙門果經》和其他幾部經中也講到了另外的證得涅盤之路而
洠в兄苯犹峒八哪钐帯_@些經提出,「守持戒律,管束諸根,少欲知足,正念正
智,獲入四禪,得六神通」即是整個修證之路。或許有人會說念住應包括在正念
正智中,我們的看法是,假如它如傳統所說是唯一拢溃撬蛻搧子懈怀
的地位,而不僅僅是一系列獲證涅盤的條件之一。

  還有一些經典,如《拢蠼洝罚ā吨胁俊罚┮擦谐隽松缍āo色界定直到非
想非非想處定的完整的修證之路而洠в刑岬侥钐帯T谶@個序列之後又發展了滅受
想定(滅盡定),這是修證者通過智見而了了分明的境界,是竭盡全部努力才可達
到的頂點,也就是獲證涅盤。

  另外還有一些經,如《摩羅迦大經》和《阿吒摩城人經》講述了這樣一個道
理:一個僧人倘若通過禪定了悟了無常、緣起、恆常變化和無我性空的法義,他
就能夠在從初禪到無所有處定的修止過程中而證得阿羅漢果位。因為一旦明瞭了
這些道理,我們的心就會從情感與認知的執見纏俊薪饷摮鰜怼

  從更遠處說,當初佛陀決定宣示大法之時,首先想到的是在禪修上已達到很
高水準的阿羅邏迦蘭和鬱陀迦蘭子。佛陀確知,倘若他們有機會聽他說法,他們
一定能很快明瞭法理。因為佛陀十分明瞭禪修之於涅盤確有可操作性的價值。

  在佛陀第一次開示佛法的《轉法輪經》中也洠в忻鞔_、詳盡地開示「念住」。
假如它是唯一拢溃俏覀兙陀谐渥愕睦碛烧J為,我們可從《轉法輪經》中找到
顯而易見的證據。因此,我們的結論是:把四念處稱為一條拢溃皇且驗樗
通向涅盤的唯一之路,而是因為它是唯一捷徑。


【意 念】

  「Satipatthaana」這一名相的意思是正念的確立。「Sati」是指客觀意念,
即純意念。對於它,修習之人只是觀察它的咦鬟^程,而不要加以推理、思辯及
其他腦力活動。為了明瞭自身的性伲退季S現象,必須採取完全客觀無涉的立場,
否則就會由於對意念作出種種反應而扭曲了要如實了知的心理過程。所以,「意
念」應是不受幹擾的,洠в刑砑游锏募円庾R,是洠в须s染的心念。


【知見的層次】

  我們的知識表現在知見的不同層面上,因此佛經中使用了不同的名相來定義
知見。即:Jaanaati知道,Vijaanaati了別,Sanjaanaati認知,Pajaanaati慧
解,Parijaanaati遍知,Abhijaanaati正知或無上知。洠в行闹堑男摒B,我們的
知識只停留在「聞所成智」的水準上,相當於書本知識;或許可達到「思所成智」
的水準;而我們所追求的是「修所成智」,即親證成智。要達到知見的這一層次,
我們需要敏感、深邃的洞察力。在《大念處經》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