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阿含经菁华节录 >

第13部分

阿含经菁华节录-第13部分

小说: 阿含经菁华节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上观,此谛令身作证'3',以慧增上观。

如是渐渐习学趣迹,受教受诃,然后诸比丘得究竟智。(中.一九五)(阿湿贝经)

'1'增上:增强其向上之势。‘增上心’1.强盛的心。2.定心的别名,因定心的势力很强盛。

'2'谛:(术语)真实不虚之义,言真实之道理不虚妄也。如俗事虚妄之道理,名为俗谛,涅槃寂静之道理,名为真谛。见此谛理者为圣者,不然为凡夫。大日经疏八曰:‘谛者,即是如来真实句。’义林章二末曰:‘谛者实义,有如实有,无如实无,有无不虚,名之为谛。’又曰:‘事如实事,理如实理,事理不谬,名之为谛。’二谛义上曰:‘谛是实义,有于凡实,空于圣实,是二皆实。’

'3'证:(术语)无漏之正智,能契合于所缘之真理,谓之证。胜鬘宝窟中末曰:‘缘起相应,名之为证。’大乘义章一曰:‘己情契实,名之为证。’同九曰:‘证者是知得之别名也。’俱舍论二十五曰:‘如实觉知四圣谛理,故名为证。’

※明察适不适合共同讨论、切磋的对象,可以减少不必要的论辩与争执。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谕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修行,必然是依著善知识的指引,渐渐的学习,接受教导与指正,才能获得究竟智慧的。

 

十九、譬如以四阶道,升于殿堂,要由初阶,然后次登第二、第三、第四阶,得升殿堂。

如是,若言:于苦圣谛无间等已,然后次第于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无间等者,应作是说。(杂.四三五)

 

二十、于色、受、想、行、识,向厌、离欲、灭尽,是名法、次法向。(杂.二七)

※苦(现象)、集(原因)、灭(消除息灭)、道(方法);向厌、离欲、灭尽,都有其因缘上,前后相关的次第性,也就是所谓的‘法、次(下一个)法,向(趣向)’了。无间等,就是现证;澈底完成的意思。厌于欲、离于欲,这是每一个解脱(灭尽)圣者的来时路。

 

二十一、持戒者不应思:令我不悔。但法自然'1',持戒者便得不悔。

有不悔者不应思:令我欢悦。但法自然,不悔者便得欢悦。

有欢悦者不应思:令我喜。但法自然,有欢悦者便得喜。

有喜者不应思:令我止。但法自然,有喜者便得止身。

有止者不应思:令我乐。但法自然,有止者便得觉乐。

有乐者不应思:令我定心。但法自然,有乐者便得定心。

有定者不应思:令我见如实、知如真。但法自然,有定者便得见如实、知如真。

有见如实、知如真者不应思:令我厌。但法自然,有见如实、知如真者便得厌。

有厌者不应思:令我无欲。但法自然,有厌者便得无欲。

有无欲不应思:令我解脱。但法自然,有无欲便得解脱一切淫(贪)、怒、痴。(中.四三)(伤歌逻经)

'1'自然:‘自然智’(术语)不借功用,自然而生之佛之一切种智也。法华经譬喻品曰:‘自然智,无师智。’同义疏六曰:‘自然智者,无功用智也。’大日经疏五曰:‘自然智者,是如来自觉自证之智。昔所未闻未知之法,现前无所挂碍,故以为名。’同六曰:‘若法依师智得,从于众因缘而生,即是戏论生灭之相,非法性佛自然之慧。若是自然之慧,则非修学可得,亦不可授人。’

※从持戒→不悔→欢悦→喜→止→觉乐→定心→知如真→厌→无欲,最后解脱贪、嗔、痴的过程。在修行时,避免想,让我得取什么样的境界,那是如理如法的精进用功自然水到渠成之事。

 

二十二、若以戒净、心净、见净、疑盖净、道非道知见净、道迹知见净、道迹断智净故,世尊沙门瞿昙'1'施设无余涅槃'2'者,则以有余称说无余。

若离此法世尊施设无余涅槃者,则凡夫亦当般涅槃,以凡夫亦离此法故。但以戒净故,得心净;以心净故,得见净;以见净故,得疑盖净;以疑盖净故,得道、非道知见净;以道、非道知见净故,得道迹知见净;以道迹知见净故,得道迹断智净;以道迹断智净故,世尊沙门瞿昙施设无余涅槃也。

昔拘萨罗王波斯匿,在舍卫国,于婆鸡帝有事,彼作是念:以何方便,令一日行,从舍卫国至婆鸡帝?复作是念:我今宁可从舍卫国至婆鸡帝,于其中间布置七车。从舍卫国出,乘初车至第二车,舍初车,乘第二车至第三车,乘第三、四、五、六车,舍第六车,乘第七车,于一日中至婆罗帝。(中.九)(七车经)

'1'瞿昙:释尊俗家的古代族姓,华译为日,或甘蔗。

'2'无余涅槃:‘有余涅槃、无余涅槃’。1.依小乘的说法,阿罗汉惑业已尽,生死已了,而身体尚在,名有余涅槃,或有余依涅槃,言其生死之因虽尽,但还余有漏的依身在,待到依身亦亡,则名无余涅槃,或无余依涅槃。2.依大乘的说法,菩萨变易生死之因尽,叫做有余涅槃,要到变易生死之果尽,获得佛之常身后,才叫做无余涅槃。3.就大小相对说,小乘的无余涅槃,因尚有惑业苦之残余,故叫做有余;至于大乘的无余涅槃,因究竟而无残余,故叫做无余。

※解脱修行的境界,是循(1).戒净、(2).心净、(3).见净、(4).疑盖净、(5).道非道知见净、(6).道迹知见净、(7).道迹断智净等次第,一步一步的完成,好比循置乘七车。

 

二十三、当以二法,专精思惟:所谓止、观'1'。

修习于止,终成于观;修习观已,亦成于止。止观俱修,得诸解脱界。(杂.四六三)

'1'止观:(术语)梵名奢摩他?amatha、毗钵舍那Vipa?yana,译言止观,定慧,寂照,明静。止者停止之义,停止于谛理不动也。此就能止而得名。又止息之义,止息妄念也。此就所观而得名。观者观达之义,观智通达,契会真如也。此就能观而得名。又贯穿之义,智慧之利用,穿凿烦恼而殄灭之也。若就所修之方便而言。则止属于空门,真如门,缘无为之真如而远离诸相也。观者属于有门,生灭门,缘有为之事相而发达智解也。若就所修之次第而言,则止在前,先伏烦恼,观在后,断烦恼,正证真如。盖止伏妄念,譬如磨镜。磨已,则镜体离诸垢(是断惑),能现万像(是证理),是即观也。若真止真观必为不二,以法性寂然是止,法性常照是观也。然则真观必寂然,故观即止,真止必明净,故止即观也。

 

二十四、佛告须深:不问汝知不知,且自先知法住'1',后知涅槃。(杂.三四六)

'1'法住:诸法住于其位,如如不动。

 

二十五、何等为正见'1'?谓说有施'2'、有说、有斋'3',有善行、有恶行,有善恶行果报,有此世、有他世,有父母、有众生生,有阿罗汉善到、善向,有此世、他世自知作证具足住: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何等为正志?谓出要志、无恚志、不害志。何等为正语?谓离妄语、离两舌、离恶口、离绮语。何等为正业?谓离杀、盗、淫。何者为正命?谓如法求衣服、饮食、卧具、汤药,非不如法。何等为正方便?谓欲、精进、方便、出离、勤竞、堪能常行不退。何等为正念?为念随顺,念不妄、不虚。何等为正定?谓住心不乱、坚固、摄持、寂止、三昧'4'、一心'5'。 (杂·七九六(七八四))

'1'正见:正确的见解,亦即离诸邪痴颠倒的如实知见,是八正道之一。

'2'施:把自己的东西送给人家。施有三种,即财施、法施、无畏施。‘施主’是实行布施的主人。‘施行’指布施的行法,亦即把自己的东西送给人家。‘施食’1.布施食物给饿鬼。2.供养斋食给僧人。‘施食会’谓布施食物给鬼神等的法会。‘施无畏’1.又名施无畏者,或施无畏菩提萨埵,即观世音菩萨的别名。2.消除众生的危难和恐怖。

'3'斋:1.正午以前的饭食。2.蔬食。‘斋七’是人死后七七日的斋会。‘斋月’是正月、五月、九月等三个月,诸天下降巡视人间,是最宜持斋及小心恶事的月份,谓之三长斋月。‘斋主’布施斋食的施主。‘斋戒’谓清除心的不净叫做斋,禁身的过非叫做戒,斋戒就是守戒以屏绝一切嗜欲的意思。‘斋法’即过午不食的行法。‘斋时’斋食之时,即清晨至正午之间。‘斋非时’午前之食叫做时,午后之食叫做非时。

'4'三昧:定。参见第99页三昧条。

'5'一心:1.指真如的理体独一无二。2.专心。‘一心不乱’心专一而不散。‘一心三智’谓人如果在一心之中同时修习空假中三观,就可以在一心之中同时证得一切智、道种智和一切种智等三种智。‘一心三惑’谓三惑融镕于我们的一心之中。三惑是见思惑,尘沙惑和无明惑。

 

二十六、圣弟子…出世'1'间,无漏'2'、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杂·七九七(七八五))

'1'出世:见第151页出世条。

'2'无漏:清净没有烦恼。详见第110页无漏条。

 

二十七、诸比丘!有五种下分结'1'。以何为五耶?有身见、疑惑、戒禁取、欲贪、嗔恚是。诸比丘!有五种上分结。以何为五耶?色贪、无色贪、慢、掉举、无明是。(相应部五·第一·道相应)

'1'结:烦恼。详见第85页结条。

 

捌、忆念佛语

一、汝等当行于旷野中,有诸恐怖,心惊毛竖,尔时,当念如来事:谓如来、应、等正觉,乃至佛、世尊。又念法事:佛正法、律,现法能离炽然,不待时节,通达亲近,缘自觉知。又念僧事:世尊弟子,善向、正向,乃至世间福田'1'。如是念者,恐怖即除。

过去世时,天、阿须轮(阿修罗'2')共斗时,天帝释'3'告诸天众:汝等与阿须轮共斗战之时,生恐怖者,当念我幢'4',名摧伏幢,念彼幢时,恐怖得除。(杂.九七二)

'1'福田:田以生长为义,人若行善修慧,犹如农夫于田下种,能得福慧之报,故名福田。‘八福田’是佛、圣人、和尚(受业本师)、阇梨(受业时教授威仪的阿阇梨)、僧、父、母、病人。佛、圣人和僧属于敬田;和尚、阇梨和父母属于恩田;病人属于悲田。如果有人能够恭敬供养上述之八种人,就可以得到无量的福报,所以叫做福田。

'2'阿修罗:六道之一,华译为非天,因其有天之福而无天之德,似天而非天。又译作无端,因其容貌很丑陋。又译作无酒,言其国酿酒不成。性好斗,常与帝释战,国中男丑女美,宫殿在须弥山北,大海之下。‘阿修罗战’谓阿修罗王与帝释的战斗。修罗有美女,无好食,诸天有好食,无美女,于是互相憎嫉,时常战斗。

'3'帝释:忉利天的天主,俗称为玉皇大帝。

'4'幢:量词,俗称房屋一所为一幢,音床。

 

※在阿含经中,念佛、念法、念僧,早先是被用来作为去除恐怖的,有稳定情绪的作用。其所念的,隐隐然是归于以‘法’为主的喜悦与依靠。佛陀是智者觉者的意思,在《阿含经》中,尚有十个称号,分别展现著佛陀的德行,称为‘佛陀十号’的。这‘十号’分别是:

(1)如来:或译为如去,意思是如实地来,或如实地去。引伸为能如实地知法、说法者。因佛乘真如之道,来成正觉,来三界垂化。

(2)应:或译为应供阿罗汉,意思是已断除烦恼,值得被供养者。

(3)等正觉:或译为正遍知、三藐三佛陀,是依四圣谛而觉了一切法的意思。

(4)明行足:明,是消除了无明。行,是行为。足,是圆满成就的意思。

(5)善逝:或译为好去(能完美的去逝者)、好说(善于说法者)。

(6)世间解:了解世间实相者。

(7)无上士:没有比他更好者。

(8)调御大夫:善于调教者。

(9)天人师:天界、人间的老师。

(10)世尊:或译薄伽梵、众佑。是具有德威,值得尊敬者。

从忆念‘佛陀十号’的含义,而获得修行上的帮助,是《阿含经》中,念佛的用意。

 

二、念如来、应所行法故,离贪欲觉、离嗔恚觉、离害觉,如是,出染著心。何等为染著心?谓五欲功德。于此五欲功德,离贪、嗔、恚,安住于正念'1'、正智'2',乘于直道,修习念佛。(杂.五四九)

'1'正念:正确的念头,亦即时常忆念正道,不使思想行为有错误,是八正道之一。

'2'正智:又名正知,即真正普遍知道一切之法,是佛十号之一。‘正觉’谓真正普遍的觉悟。‘正等觉’是真正普遍平等的觉悟,亦即佛的觉悟。

 

三、云何修行念佛'1'?正身正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