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阿含经菁华节录 >

第12部分

阿含经菁华节录-第12部分

小说: 阿含经菁华节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轮回之无极。盖既见现在之惑(爱取)、业(有),由现在之苦果(识乃至受)而生,则知过去之惑(无明)、业行亦从过去之苦果而生,既见现在之苦果(识乃至受)生现在之业(有),则亦知未来之苦果(生老死),生未来之业。上溯之,则过去之惑业,更从过去之苦果而来,下趁之则未来之苦果更生未来之惑业,过去无始,未来无终,此为无始无终之生死轮回。辟支佛观之,一以厌生死,一以知无常实之我体,遂断惑业而证涅槃也。其中分别因与缘,则行与有之二支是因,无明与爱取之三支是缘。余七支总是果,但果为还起惑业因缘之缘。故摄之于缘中,不别存果名,是曰因缘观。

 

四、若不欲哗说、不乐哗说、不合会哗'1'说,不欲于众、不乐于众、不合会于众,欲离众,常乐独住远离处者,得时爱乐心解脱,及不时不移动心解脱者,必有是处。所以者何?我不见有一色令我欲乐,彼色败坏变易,异时生愁戚啼哭,忧苦懊恼。以是故,我此异住处正觉尽觉'2',谓度一切色想,行于外空。

我行此住处(度一切色想,行于外空)已,生欢悦,一切身觉'3'正念'4'正智'5',生喜、生止、生乐、生定。如我此定,一切身觉正念正智。若欲多行空者,彼当持内心,住止令一定:此身离生喜、乐,渍、尽润渍,普遍充满,无处不遍。彼当持内心,住止令一定已,当念内空。

彼念内空已,其心移动,不得清澄,不住不解于内空者,当念外空。

彼念外空已,其心移动,不得清澄,不住不解于外空者,当念内外空。

彼念内外空已,其心移动,不得清澄,不住不解于内外空者,当念不移动。

彼念不移动已,其心移动,不得清澄,不住不解于不移动者,彼彼心于彼彼定,御复御'6',习复习,软复软,善快柔和,摄乐远离已,当以内空、外空、内外空、不移动成就游。(中.一九一)(大空经)

'1'哗:同哗,諠闹之意,音华。

'2'正尽觉:(术语)新译之正等觉,旧曰正尽觉。等者就所证之理而言。尽者,就所断之惑而言。中阿含经五十九曰:‘如来无所著正尽觉。’
'3'身觉,毕陵伽婆蹉之圆通,即身根也。

'4'正念:以真智忆念正道而无邪念也。以无漏之念为体。

'5'正智:(术语)与圣智同。正了法之如何之智也。往生论注下曰:‘正者圣智也,如法相而知,故称为正智。’大乘义章三曰:‘言正智者,了法缘起无有自性,离妄分别契如照真,名为正智。’

'6'御复御:指反覆练习控制自己的心念。

 

五、以知以见故,诸漏得尽。云何?正思惟。

有七断漏、烦恼、忧戚法:(1)有漏从见断、(2)有漏从护断、(3)有漏从离断、(4)有漏从用断、(5)有漏从忍断、(6)有漏从除断、(7)有漏从思惟断。(中.一0)(漏尽经)

※正确的见解、思惟(正见)、守护六根(护)、乐远离寂静(离)、能维持修行的生活资源(用);忍辱精进的安忍力(忍);断除恶念、恶习(除)、常当思惟静虑(思惟)此乃经中所说的七个对治烦恼(漏)的方法。

 

六、若比丘欲得增上心者,当以数数念'1'于五相'2':(1)念相善相应、(2)观念恶患、(3)不念此念、(4)以思行渐减念、(5)以心修心,受持降伏'3'。(中.一0一)(增上心经)

'1'念:1.思念。2.讽诵。‘念持’是忆念和受持。

'2'五相:‘五相成身’是五相具备而成就佛身的观法。菩提心论说:‘一是通达心,二是菩提心,三是金刚心,四是金刚身,五是证得无上菩提获金刚坚固身也。’

'3'降伏:以威力降伏他人。‘降伏法’是以威力降伏怨敌或是恶魔之法,如修五大明王之法是。‘降伏坐’又名降魔坐,即先以右足置于左股上,再以左足置于右股上的一种坐法,反之者则叫做吉祥坐。‘降魔’是降伏恶魔。

 

七、当为说自通之法:若有欲杀我者,我所不喜;我若所不喜,他亦如是,云何杀彼?作是觉已,受不杀生,不乐杀生,如上说。

我若不喜人盗于我、侵我妻、为人所欺、离我亲友、加粗言、作绮语,他亦如是。

是故,持不盗戒、不他淫戒、不妄语戒,不行两舌、恶口、绮饰。(杂.一0三二)

※‘十恶’谓一杀生。二偷盗。新云不与取。三邪淫,非自之妻妾而行欲者。四妄语,新云虚诳语。五两舌,新云离间语。六恶口,新云粗恶语。七绮语,新云杂秽语。语含淫意者。八贪欲。九嗔恚。十邪见,拨正因果,求僻信福者。此十者,并乖理而起,故名恶。又此十恶为苦报之业因,故名曰十恶业。又云十不善业。又此十业能通苦报,故又名十不善道。又曰十恶业道。‘十善’者,不杀生乃至不邪见也。此十者能顺理,故名善,名十善业,又名十善道,十善业道。准上可知。见法界次第上之下。俱舍论十六。此中受持十善曰十善戒,是为大乘之在家戒,以感欲界之乐果者。

 

八、尊者舍利子告诸比丘:我今为汝说五除恼(嗔恨)法:

(1)或有身不净行,口净行,莫念彼身不净行,但当念其口净行;

(2)或有口不净行,身净行,莫念彼口不净行,但当念彼身净行;

(3)或有身、口不净行,心少有净行,莫念彼身、口不净行,但当念彼心少有净;

(4)或有身、口、意不净行,哀愍慈念于此病人,莫令此贤因身、口、意不净,身坏命终,趣至恶处,生地狱中;

(5)或有身、口、意净行,常当念彼身、口、意净行;若慧者见,设生恚恼,应如是除。(中.二五水喻经)

 

九、不恶语言者,便不嗔恚,亦不憎嫉,不忧缠住,不憎嗔恚,不发露恶。

有五言道:(1)或时或非时、(2)或真或非真、(3)或软或坚、(4)或慈或恚、(5)或有义或无义。

汝等当学,若他说时,心不变易,口无恶言。犹如唾溺污之,不能令大地作非地;草炬不能令恒伽水热作沸汤;画师不能于虚空画作形像,以彩庄染;猫皮囊,柔治极软,以手拳叉'1'、石掷'2'、杖打,或以刀斫'3',或扑著地于,除甄甄声'4',无复有甄甄声。

汝等若为他人拳叉石掷,杖打刀斫,以利锯刀节节解截,心不变易,口无恶言,心与慈俱,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其广大,无量善修,遍满一切世间成就游。如是悲、喜心与舍俱,遍满一切世间成就游,当学如是。(中.一九三)(牟犁破群那经)

'1'拳叉:用拳头击打,叉,音叉。

'2'石掷:以石头丢掷。

'3'刀斫:用刀斧砍劈。斫,音浊。

'4'甄甄声:本义为鸟振翅而飞所发的声音。甄,音真。

※和悦地说话,不伤人意,就不会起嗔心了。不起嗔心,也就不会有憎恨嫉妒、忧愁烦恼,也不用常常忏悔(发露恶)了。无论别人如何对自己的指责、时机合不合适、真实性如何、态度好不好、慈悲或嗔恚、对自己有没有益处,都不要起嗔心而口出恶言。如同大地,不会因为人们唾溺的污染,就成不了大地;恒河的水,也不会被草把的火烧沸;画师不能于虚空作画;而摔打柔软的猫皮,除了噗噗的声响外,再也不会有其它的折损了。慈悲是那柔软的心,以作为对治嗔心为主的修行方法。

 

十、犹如缚作椑筏'1',乘之而度,安稳至彼。彼便以筏著右肩上,或头戴去。于意云何?彼作如是竟,能为筏有所益耶?如是,我为汝等长夜说筏喻法,欲令弃舍,不欲令受。若汝等知我长夜说筏喻法者:当以舍是法,况非法耶?(中.二00)(阿梨吒经)

'1'椑筏:编制竹木以作为渡河的工具。裨筏,音必伐。

※不舍扛在肩上的筏,不能渡河;不舍所执取的法,不能度至生命的彼岸。

 

十一、念欲恶;恶念欲亦恶。彼断念欲,亦断恶念欲。

如是,恚、怨结、悭'1'嫉、欺诳、谀谄'2'、无惭、无愧、慢'3'、最上慢、贡高、放逸、豪贵、憎诤,贪亦恶,著亦恶,彼断贪,亦断著。(中.八八)(求法经)

'1'悭:贪吝之意。悭,音千。

'2'谀谄:阿谀谄媚,用言语逢迎取悦别人。谀谄,音余产。

'3'慢:(名数)恃己高举之烦恼。

※贪欲、嗔恚、怨恨、悭嫉、欺诳、谀谄、无惭、无愧、慢···等,都是造成烦恼的障碍,心中如果升起这些恶念,当然是不好的,应当设法平息。如果发现自己,或是别人,起了这些恶念,自己也跟著起了情绪,对这些恶念,感到厌恶懊恼,那么,这也是另一种执著,同样的是不好。贪,制造了烦恼,是不好的。执著,也制造了烦恼,同样是不好的。贪,应当断除,执著,也应当断除。

 

十二、若以诤止诤,至竟不见止。唯忍'1'能止诤,是法可尊贵。(中.七二)(长寿王本起经)

'1'忍:忍耐也。忍耐违逆之境而不起嗔心也;又安忍也,安住于道理而不动心也。瑜伽论曰:‘云何名忍,自无愤勃,不报他怨,故名忍。’唯识论九曰:‘忍,以无嗔精进审慧及彼所起三业处性。’大乘义章九曰:‘慧心安法名之为忍。’同十一曰:‘于法实相安住为忍。’三藏法数五曰:‘忍,即忍耐,亦安忍也。’

※能平息纷争的最可贵的方法,只有忍耐了。

 

十三、莫见长,莫见短,怨怨不休息,自古有此法;无怨能胜怨,此法终不朽。无斗无有诤,慈心愍一切;无患于一切,诸佛所叹誉。

 是故,当修行忍辱'1'。(增.二一二)

'1'羼提:译曰忍辱,忍受一切有情骂辱击打等,及非情寒热饥渴等之大行也。羼,音颤。

※怨怨相报,累积愈来愈多的新仇与旧恨,这样,哪有停止的时候?

 

十四、战胜增怨敌,败苦卧不安,胜败二俱舍,卧觉寂静'1'乐。(杂.一一二三)

'1'寂静:‘二种寂静’(名数)一身寂静,舍家弃欲,息众缘务,闲居静处,远离情闹,身之恶行一切不作,是云身寂静。二心寂静,于贪嗔痴等悉皆远离,修习禅定而不散乱,意之诸恶行一切不作,是云心寂静。

※‘胜’、‘败’、‘争执’中,是不会有赢家的。败者固然受打击,然胜者,也难免于被报复的心理压力。

 

十五、五法得举他罪:(1)实'1';非不实、(2)时;不非时'2'、(3)义饶益'3';非非义饶益、(4)柔软;、不粗涩、(5)慈心;不嗔恚。(杂.四九六)

'1'实有:实在的有。世人不了知一切诸法都是缘生的,无有实性,因而妄执它为实有。

'2'非时:晨朝至日中为时,日中至后夜为非时。‘非时食’指责不应该食的时候食,即过午之食。

'3'饶益:给人丰富的利益。

※修行人应当以(1)‘真实’、(2)‘应时机’(3)‘对善法有助益的’、(4)‘态度温和的’、(5)‘慈心不带嗔恨的’等五个原则,彼此协助,无争地相互纠正缺失,发掘缺点,以求进步。

 

十六、譬如一器,有一处人,名为揵茨'1',有名钵'2',有名匕匕罗。如彼所知,我亦如是说。所以者何?莫令我异于世人故。如是,有世间法,我自知自觉,为人分别、演说、显示,知见'3'而说。世间盲无目者,不知不见,我其如何?(杂.八四)

'1'揵茨:音前次。

'2'钵:僧侣所用的食器。钵,音波。

'3'知见:1.知识与见解。2.真知灼见。‘如实知’(术语)如实相之知见也。法华经寿量品曰:‘如来如实知见三界之相。’‘如实’(术语)如实相,如实性也。又,如者平等之义,3实者不虚之义,又真如实相之义。皆以名理体。法华经安乐行品曰:‘观诸法如实相。’参见第30页如实知条。

 

十七、若使此贤者:一向论不一向(决定)答者、分别论不分别答者、诘论'1'不诘答者、止论不止答(不必回答)者、处非处(理、非理)不住(确立)者、所知不住者、说谕不住者、道迹(行)不住者,如是,此贤者不可共说,亦不可共论。(中.一一九)(说处经)

'1'诘论:问难论辩。诘,音结,责难、询问。

 

十八、我不说一切诸比丘得究竟智,亦复不说一切诸比丘初得究竟智。然渐渐习学趣迹,受教受诃,然后诸比丘得究竟智:或有信者,便往诣、奉习、一心听法、持法、思惟、评量、观察、身谛作证、慧增上'1'观。彼做是念:此谛'2'我未曾身作证,亦非慧增上观,此谛令身作证'3',以慧增上观。

如是渐渐习学趣迹,受教受诃,然后诸比丘得究竟智。(中.一九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