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阿含经十二选-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14 12 恼与苦迫的了。如果,进一步来论究愉悦与苦迫的心理感受,到底是如何
114 13 发展与成长的,那么,我们可以明白,它们共同的原因(集),是贪爱(
114 14 请参考∧第二选∨到∧第七选∨中的探讨)。正如同经中所举,「树」与
115 1 「树影」的例子,我们也可以这样说:如果贪爱是树,那么,幸福愉悦、
115 2 烦恼苦迫就是树影。再进一步,或许我们也还可以这么说:贪爱与执著,
115 3 是构筑善、恶业报运转与发挥影响力的基础。
115 4 贪爱,是长久以来习惯于执取(执著)的凡夫,所必然有的反应。在
115 5 这样的大前提下,所以可以说:「随人所作业,则受其报。」而解脱的圣
115 6 者,在六根对六尘的身、心活动中,随顺因缘,不会再有欲爱的执取,因
115 7 而瓦解了「十二缘起」的连环钩锁,远离了愉悦与苦迫的情绪,正如将「
115 8 树」连根砍下来了,烧成了灰,或随风飘散,或撒入水中。这时候,还会
115 9 找得到「树影」吗?解脱的圣者,「无明已尽,明已生」,断除了最细微
115 10 的爱染──「我慢」,也断除了对生命的执取──「后有爱」,「心苦」
115 11 完全止息了,自己知道(觉)这已经是最「后身」;最「后命」了。等到
115 12 这一期五蕴分散了以后,连最后的「身苦」也止息了(「便尽止息」),
115 13 就是彻底的清凉(竟冷)了。对这样的解脱圣者论业报,还有什么意义?
115 14 所以,对能守护身、口、意,在六根对六尘中,远离爱染(亦即安住于「
116 1 六善住处」中),不喜不忧,舍求无为,正念正智的圣者,佛陀会引导揞
116 2 破说:「我不见是处:因此生不善漏,令至后世。」
116 3 所以,对一个向往解脱,或者说,以成佛为目标的修行者来说,根本
116 4 之道,在于六根对六尘时,不忧不喜,不贪不执的锻练,而不在于强调业
116 5 报「丝毫不爽」的可怕。
116 6 从「无我」的观点来看,又当如何面对业报呢?《杂.三三五》中说
116 7 :「云何为第一义空经?眼生时,无有来处;灭时,无有去处。如是,眼
116 8 不实而生,生已灭尽,有业报而无作者,此阴灭已,异阴相续,除俗数法
116 9 。」「俗数法」,就是指一期、一期生命(此阴、异阴)的生、死相续流
116 10 转。经中说,就只有这样的生、死相续流转了,再也找不到有什么「实在
116 11 」(我)的东西了;只有感受到业报的苦、乐、不苦不乐,而没有一个「
116 12 实在」作业、受报的「我」;「实在」的眼在看到什么;乃至于「实在」
116 13 的业报了。又如《杂·二六二》中,阿难引用佛陀教导摩诃迦旃延的话,
116 14 告诉阐陀说:「世人取诸境界,心便计著。若不受、不取、不住,不计于
117 1 我,此苦生时生,灭时灭。于此不疑、不惑,不由于他,而能自知,是名
117 2 正见如来所说。」如果不误以为有一个实在的「我」,那么,事情处理起
117 3 来,就单纯、容易多了:让眼「生时生、灭时灭」;苦(业报)也「生时
117 4 生、灭时灭」,不要引入「执著」,而做到「不受、不取、不住,不计于
117 5 我」,那么,虽然业报仍然存在,但是,在无我的大海里,却再也兴不起
117 6 什么波浪了。
117 7 在《分别大业经》(一七一)中,异学哺罗陀子说,他曾经当面听佛
117 8 陀说:「身、口业虚妄,唯意业真谛。或有定,比丘入彼定,无所觉。」
117 9 尊者三弥提纠正他说:「世尊无量方便说:『若故(故意)作业,作已成
117 10 者,我说无不受报,或现世受,或后世受。若不故作业,作已成者,我不
117 11 说必受报。』」「若故作业,作已成者,必受苦也。」尊者阿难请佛陀评
117 12 论这件事,佛陀说:「阿难!看三弥提比丘疑人无道。所以者何?异学哺
117 13 罗陀子问事不定(问题不明确),而三弥提比丘疑人一向答也(给予肯定
117 14 的回答)。」尊者阿难听佛陀这么说,就以「所有觉(受)是苦」来为尊
118 1 者三弥提答辩,但亦受佛陀诃责。佛陀说,应该这样回答:「若故(故意
118 2 )作乐业,作已成者,当受乐报。若故作苦业,作已成者,当受苦报。若
118 3 故作不苦不乐业,作已成者,当受不苦不乐报。」虽然说,在生死循环中
118 4 的众生,是「淳大苦阴」,但是,与一般人谈论业报,还是要随顺一般人
118 5 的感受,说苦、乐、不苦不乐为恰当。接著,佛陀为阿难举四种情形,来
118 6 说明业报的复杂:
118 7 第一种情形:「或有一不离杀、不与取、邪淫、妄言、::乃至邪见
118 8 ,此不离、不护已,身坏命终,生善处天中。」
118 9 第二种情形:「或有一离杀、不与取、邪淫、妄言、::乃至邪见,
118 10 此离、护已,身坏命终,生恶处地狱中。」
118 11 第三种情形:「或有一不离杀、不与取、邪淫、妄言、::乃至邪见
118 12 ,此不离、不护已,身坏命终,生恶处地狱中。」
118 13 第四种情形:「或有一离杀、不与取、邪淫、妄言、::乃至邪见,
118 14 此离、护已,身坏命终,生善处天中。」
119 1 在这个经中,个人认为至少有三个观念,值得注意:
119 2 首先,是有关「故意」作业的问题。《思经》(一五)中说:「若有
119 3 故(故意)作业,我说彼必受其报:或现世受,或后世受。若不故作业,
119 4 我说此不必受报。身故作三业(杀生、不与取、邪淫),不善与苦果,受
119 5 于苦报。口有四业(妄言、两舌、□言、绮语),意有三业(贪伺、嫉恚
119 6 、邪见),不善与苦果,受于苦报。」故意作业,因为是经过了内心拿定
119 7 主意的,必然很清楚地印入了自己的记忆中,对自己习性的长养,也比较
119 8 深刻的缘故,所以会说「必受其报」。另一方面,来自身(行为)、口(
119 9 语言)、意(心念)所造的三种业中,也以意业的影响,最为深远。如经
119 10 中所列举的,包括身、口、意的十恶业中,当以贪、镇(嫉恚),以及错
119 11 误的观念──邪见;疑的一类,影响会最深远。然而,虽然说「意业」的
119 12 影响最为深远,但这并不表示,就如同哺罗陀子所说的,只有意业才是真
119 13 的,才会有业报,其余身、口二业都是虚假的。
119 14 其次,则是业报的复杂性:
120 1 在佛陀为阿难所举的四种情形中,第一种情形是说,虽然行为不端正
120 2 ,但是死后却生于「善处天」中。这种情形,是比较难以理解的。而佛陀
120 3 的解说是,有下列几种可能的情形:
120 4 ①此生所做的不善业「于现法中(当下或当生中)受报讫,而生于彼
120 5 。」不善业怎样才能「于现法中受报讫」呢?如《盐喻经》(一一)中所
120 6 说:「云何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现法之报?谓有一人修身、修戒、修
120 7 心、修慧,寿命极长,是谓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现法之报。犹如有人
120 8 以一两盐投恒水中,欲令水咸不可得饮,于意云何?此一两盐能令恒水咸
120 9 叵饮耶?」这是说,只要有足够的时间(寿命)来「稀释」,此生所做的
120 10 不善业,就可能在当生中,耗尽其影响力(受报完毕),正如同将一两盐
120 11 ,投入河里,这一两盐,在被大量的稀释下,就起不了什么作用一样。
120 12 ②此生所做的不善业「因后报故(来世才受报应),彼不以此因、不
120 13 以此缘,身坏命终,生善处天中。」这是说,此次生善处天中的因缘,不
120 14 是反应此生的不善业;此生的不善业,可能在来世才反应。
121 1 ③「本作善业(过去或前世的善良作为),作已成者,因离、护故,
121 2 未尽应受善处报,彼因此、缘此故,身坏命终,生善处天中。」这是说,
121 3 此次生善处天中的因缘,不是反应此生的不善业,而是反应过去世所造,
121 4 但尚未反应完毕的善业;亦即尚在过去善业的影响力下。
121 5 ④「死时生善心,心所有法正见相应,彼因此、缘此,身坏命终,生
121 6 善处天中。」这种情形,就如同《杂·一二六五》中所记载的尊者跋迦梨
121 7 ,因不堪疾病困苦,而执刀自杀。不过,尊者跋迦梨在自杀前说:「然我
121 8 今日,于色无常,决定无疑;无常者是苦,决定无疑;若无常、苦者,是
121 9 变易法,于彼无有可贪、可欲,决定无疑。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121 10 」也就是说,尊者跋迦梨是在「心所有法正见相应」的情形下自杀的。于
121 11 是,佛陀告诉诸比丘说:「跋迦梨善男子,不住识神,以刀自杀。」而为
121 12 尊者跋迦梨说第一记。相同的例子,如《杂·一O九一》的尊者瞿低迦,
121 13 佛陀告诉诸比丘说:「然比丘瞿低迦,以不住心,执刀自杀。」而为尊者
121 14 瞿低迦比丘,受第一记。就因缘的相续性来看,要能够有「死时生善心,
122 1 心所有法正见相应」的功夫,想要仅是靠「临终的一念」,可能并不可靠
122 2 ,比较可靠的方式是,要在平时就得努力,累积资粮的。如《杂·九三O
122 3 》中,佛陀安慰摩诃男说:「莫恐、莫怖!命终之后,不生恶趣,终亦无
122 4 恶。譬如大树,顺下、顺注、顺输,若截根本,当堕何处?」平时,多注
122 5 意正见的思维与实践,临终时,「生善心,心所有法正见相应」的可能性
122 6 就比较大了。
122 7 第二种情形是说,虽然行为端正,但是死后却生于「恶处地狱」中。
122 8 这种情形,也是比较难以理解的。而佛陀的解说是,有下列几种可能的情
122 9 形:
122 10 ①此生所做的善业「于现法中(当下或当生中)受报讫,而生于彼。
122 11 」善报已于当生中耗尽,无法再影响下一期生命了。
122 12 ②此生所做的善业「因后报故(来世才受报应),彼不以此因、不以
122 13 此缘,身坏命终,生恶处地狱中。」这是说,此次生恶处地狱中的因缘,
122 14 不是反应此生的善业,此生的善业,可能在更后面的来世才反应。
123 1 ③「本作不善业(过去或前世的不端正作为),作已成者,因不离、
123 2 不护故,未尽应受地狱报,彼因此、缘此故,身坏命终,生恶处地狱中。
123 3 」这是说,此次生恶处地狱的因缘,不是反应此生的善业,而是反应过去
123 4 世所造,而未反应完毕的恶业;亦即尚在过去恶业的影响威势下。
123 5 ④「死时生不善心,心所有法邪见相应,彼因此、缘此,身坏命终,
123 6 生恶处地狱中。」
123 7 第三种情形是说,行为不端正,死后生于「恶处地狱」中。这种情形
123 8 ,就如《盐喻经》(一一)中所说:「云何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地狱
123 9 之报?谓有一人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寿命甚短,是谓有人
123 10 作不善业,必受苦果地狱之报。犹如有人以一两盐投少水中,欲令水咸不
123 11 可得饮,于意云何?此一两盐令少水咸叵饮耶?」这是说,没有足够的时
123 12 间(寿命)来「淡化」恶业的影响力,正如同将一两盐,投入一小杯水中
123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