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中国佛教寺院名录 >

第1部分

中国佛教寺院名录-第1部分

小说: 中国佛教寺院名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佛教寺院
  
北京佛教名刹一览
广济寺
  北京著名佛教古寺之一,位于市内西四阜成门内大街,为现今中国佛教协会所在地。1983年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广济寺创建的历史,可追溯至金代。经金、元战火,寺成废墟。明景泰年间(1450—1456)。有人掘地得陶制佛像、供器、石龟、石柱顶等物,知此处为古刹遗址。至天顺(1457—1464)初,山西普慧上人,偕弟子圆洪等,发愿复兴,并得尚衣监廖屏大力捐助,依址重建。费时二年,宝刹得以重现。廖屏具文上奏,获赐额门“弘慈广济”,并授圆洪为僧录司右觉义。 
  至清代,因广济寺所处地理位置为皇帝御驾出城的必经之地,受到皇家重视,几代帝王都曾临幸拈香,有的还为之题诗立碑,或赏赐匾额,这就使广济寺的地位陡升,成为京城一所重要的寺院。 
  1931年11月,该寺不慎失火,主要建筑几乎全被焚毁。后经住持现明募化重建,于1935年竣工,规模较前更加宏伟。 
  新中国成立后,在人民政府的关怀下,1952年拨款再度修葺,寺院面貌焕然一新。1953年,中国佛教协会成立,即以该寺为会址。 
  十年浩劫期间,广济寺遭到严重破坏。至1972年,由于国家对外工作的需要,中国佛教协会开始恢复日常工作,对该寺殿宇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复。又在兄弟寺庙和地方文物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调来大量佛像法物,重新庄严了道场。这样,广济寺又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 
  寺院中轴线上自南向北依次排列为山门、天王殿、大雄殿、圆通殿、藏经楼,两旁先后配以钟、鼓楼二楼和石狮护门、御赐石碑、知客寮、讲经堂、图书室、以及玉雕戒坛等建筑。 
  大雄宝殿后壁有一巨幅指画,为清乾隆九年(1744年)画家傅雯奉乾隆敕命用手指所绘,名《胜果妙音图》。画高五米,宽十米,是国内现存最大的一幅描写佛祖说法情景的壁画,也是一件佛教艺术珍品。 
  藏经楼藏有许多珍贵藏经。该楼现名为“舍利阁”。原因是新中国成立后,曾将西山八大处原灵光寺辽代画像千佛塔遗址中发现的佛牙舍利移此供奉,遂改此名。1964年,重建的佛牙塔在原址落成,遂将佛牙舍利移还其中,然阁名未改。 
  舍利阁西边有一小院落,院中正殿内砌有汉白玉石雕戒坛一座,为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住持恒明的弟子湛佑所置,雕刻精美,保存完好,是北京城内唯一的戒坛。 
  多年来,广济寺因其地位的特殊,每年都要接待大批来访的海内外佛教徒与游客,许多重大的会务活动、法务活动和外事活动在这里举行。随着中国佛教协会会务工作的不断扩大和我国佛教事业的日益开展,广济寺的地位和作用将会变得越来越重要。 
   
法源寺
  位于北京市宣武区法源寺前街,是北京城内现存历史最久的名刹,为现今中国佛学院所在地。1983年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法源寺创建于唐贞观十九年(645),是太宗李世民为追荐东征阵亡将士兴建的。后高宗李治又下诏修建,直到武后万岁通天元年(696),才告竣工,并赐名“悯忠寺”。安史之乱时,曾改称“顺天寺”,平乱后又恢复“悯忠寺”名称。唐僖宗中和二年(882),遭受火灾。昭宗时重修。辽清宁三年(1075),遭地震全寺倾圯,后奉诏修复。明正统二年(1437),再次修葺,改称“崇福寺”。清雍正十一年(1733)重修,并赐名“法源寺”。乾隆四十三年(1778)又重修葺,至四十五年(1780),乾隆皇帝亲临该寺,并赐御书“法海真源”匾额。 
  法源寺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名刹。寺内花木幽雅,植有许多苍松翠柏、银杏丁香,其中有元代白皮松、清代文官果,更有乾隆种植的两株西府海棠。因此,法源寺素以丁香、海棠闻名,令许多名人流连觞咏。 
  寺内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雄宝殿、悯忠台(又称念佛台)、毗卢殿、大悲坛、藏经阁等,还有许多历代相传的佛像、经书、石刻、碑记、经幢等历史文物。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曾拨款对法源寺加以修整。1956年在此创建了中国佛学院。1963年亚洲十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佛教徒会议也在此召开。“文革”期间,法源寺遭受巨大损失,佛像全部捣毁,文物悉数被焚。1980年末,为迎接日本奈良唐招提寺鉴真和大师回国探亲,中国佛教协会报请政府有关部门批准,将法源寺收回,并用一年的时间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复,从各地选调大量佛像、法物,使这座千年古刹恢复了昔日的庄严气象。1980年,鉴真大师像回国探亲,在寺内供奉了七天。1980年5月在寺里设立了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集中了国内一些名贵的佛教艺术品与善本书籍。同年10月,恢复了中国佛学院。如今的法源寺,不仅是一座遐迩闻名的千年古刹,它还是中国汉传佛教的最高学府和佛教文物艺术展览中心,吸引着大量国内外的佛教学者和信徒前来参访、朝礼。 
   
佛牙舍利塔
  位于北京西山著名胜地八大处第二处原灵光寺旧址,塔内供奉一颗释迦牟尼佛牙。1983年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根据我国佛教史传的记载,佛陀寂灭荼毗后,有两颗佛牙留在人间,一颗传到斯里兰卡,一颗传到当时的乌苌国(今巴基斯坦境内),后由乌苌国传至于阗(今我国新疆和阗县)。公元五世纪末,南朝高僧法献(424—498)西行,从于阗将佛牙请回南齐首都(今南京)供奉。自此以后,这颗佛牙展转流传,受到历代统治者和佛教徒的恭敬礼拜。五代时期,中原兵乱,佛牙传到当时北方辽国的都城燕京(今北京),辽国丞相耶律仁先的母亲燕国太夫人郑氏,在西山灵光寺建了一座八角十层的砖塔供奉佛牙舍利。 
  灵光寺创建于公元八世纪,初名龙泉;1479年重建,改称灵光。塔建在寺内东南隅,名“招仙塔”,因塔砖上刻有佛像或佛塔,故又称“画像千佛塔”。几百年来,灵光寺一直是北京的一个朝拜、游览的胜地。1900年,遭到八国联军炮轰,寺、塔皆化为一片瓦砾。事后,被僧人在塔基中发现。此后五十多年,由于战事频繁、社会动荡,佛牙舍利一直由寺僧供奉。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于1955年把佛牙舍利迎至广济寺,供养在舍利阁七宝金塔中,以供国内外信众的瞻礼。这颗佛牙舍利还曾先后应缅甸(两次)和斯里兰卡(一次)两国政府和佛教徒的要求,出国巡礼。 
  为了使千年的圣迹得以恢复,使稀世的法宝——佛牙舍利获得一个永久供奉的场所,1957年,经周恩来总理批准,由中国佛教界发起,依照佛教传统在原址重建新塔。 
  1964年春,一座凝重、庄严、巍峨的新塔及附属殿堂落成。6月25日,中国佛教协会举行了隆重的佛牙舍利塔开光典礼。来自柬埔寨、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日本、老挝、蒙古、尼伯尔、巴基斯坦、越南和越南南方的佛教代表团以及一些国家的驻华使节与外交官员也参加了典礼。 
  新建的佛牙舍利塔高五十一米,八角十三层,塔身外型采用单层密檐形式,配以碧瓦金刹,绮窗复拱,朴素简洁而又挺拔秀丽,保持了中国古典佛塔的传统艺术特色。塔身内部分为七层。塔顶供奉着尼泊尔国王赠送的佛陀肉身舍利十二颗,象征十二因缘。以下六层,又各供奉六颗,象征六度波罗蜜。此外,还分层供奉着汉、藏、蒙、傣各族佛教的经象、法物。塔底为一暗室,四壁嵌镶石刻碑记和经文。室外绕以石梯,上达佛牙舍利堂。堂中设置金刚座和彩绘屏风,以七宝金塔供奉着佛牙舍利,气氛既庄严肃穆而又恬静和平。 
  二十多年来,佛牙塔已成为中国佛教界的正法幢,雄踞于北京西山的翠微峰上,向四海弘扬佛法的真谛。 
   
广化寺
  位于北京东城区鸦儿胡同,为北京市佛教协会所在地。1983年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广化寺创建于元代。明初寺废,后重修。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张之洞将私人藏书存放寺内,奏请建立京师图书馆。民国建立后,广化寺一度为京师图书馆。1938年,著名画家溥心畲居士寄居该寺,捐资修缮殿堂。解放前,住持玉山创办广化佛学院,聘请周叔迦等佛教学者担任教师,积极培育僧才。又联系热心教育之僧俗,创办广化小学,供穷苦人家的子弟入学。1952年,学校移交北京市教育局接办。 
  新中国成立后,广化寺仍做为宗教活动场所,僧人过着如法如律的宗教生活。1952年9月,当代高僧虚云和尚来京,即驻锡寺内。“文革”期间,寺院被毁,僧人离散。落实宗教政策以后,北京市佛教协会对该寺进行了修复,使寺貌焕然一新。重建了僧团,宗教活动重新得到恢复。 
  现在的广化寺面积一万三千八百多平方米,殿宇三百二十九间,分东院、中院、西院三座院落。中院是全寺的主体建筑,主要建筑有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伽蓝殿、祖师殿、首座寮、维那寮等。东院由戒坛、斋堂、学戒堂、引礼寮等建筑组成。西院由大悲坛、祖堂、法堂、方丈院、退居寮等建筑组成。 
   
雍和宫
  位于北京东城北新桥雍和宫大街,是北京地区最大的藏传佛教寺庙,也是我国著名的寺院之一。它的藏语名称为“噶丹金袷林”,意为兜率壮丽宫。 
  雍和宫的旧址原是明代太监官房,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在此为皇四子胤祯修建府邸。康熙四十八年(1709),胤祯被封为雍亲王,这里便成为雍亲王府。胤祯即位后,将一半建筑改作黄教上院,另一半留作行宫。雍正三年(1725)改名为“雍和宫”。1735年,雍正去世,下葬前曾在此停灵。乾隆九年(1744),雍和宫正式改为藏传佛教寺庙。 
  寺院共分五进院落,坐北朝南,主要建筑有三座五彩琉璃牌楼以及天王殿、御碑亭、雍和宫殿、永佑殿、法轮殿、万福阁(又名大佛楼)、“四学殿”(讲经殿、密宗殿、数学殿、药师殿)、戒台楼、班禅楼等组成。整个寺院建筑布局完整、气势宏伟、金碧辉煌,建筑风格兼有汉、满、蒙、藏等民族建筑的特色。 
  御碑亭(又称四体文碑亭),建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亭内矗立一座高六米的巨大石碑,碑文用的是满、汉、蒙、藏四种文字,记述了藏传佛教的历史和乾隆皇帝对待藏传佛教的策略。汉文部分系乾隆御笔。 
  雍和宫殿为寺内主殿,相当于一般汉传佛教寺院的大雄宝殿。殿内供奉铜质三世佛。东西两侧设置的十八罗汉像,采用了“蒙麻脱沙”和“彩绘拨金”的塑造方法。据说这种艺术手法在我国已经失传,因此雍和宫内的十八罗汉像更显得弥足珍贵。 
  永佑殿原名正寝殿,建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雍正继位前这里是寝殿。雍正死后曾将棺木停放于此,更名为神御殿。乾隆九年(1744)改称永佑殿。殿内西壁上挂有绿度母补绣像,传说是由乾隆的母亲孝圣皇太后钮祜禄氏亲手用几千块不同颜色的绸缎补绣而成。 
  班禅楼是乾隆皇帝迎接西藏六世班禅进京为其受戒、祝寿后休息的地方。 
  戒台楼是乾隆皇帝迎接六世班禅进京为自己受戒、祝寿而修建的。楼内保存着当时的戒台及受戒时所用物品等珍贵文物。 
  万福阁(又称大佛楼),高三十余米,整座建筑全部是木质结构,造型独特。内供一尊由整株直径三米的白檀木雕成的弥勒佛站像,高二十六米(地上十八米,地下八米),直径八米。佛像的头部接近阁顶,矗立在汉白玉雕饰的须弥座上,体态高大,面容慈祥,制作艺术十分精湛。据记载,造佛像用的白檀木是乾隆十五年(1750)西藏第七世达赖喇嘛为感谢乾隆皇帝派兵平息叛乱所送的礼物。这尊举世罕见的巨大佛像,不仅是雍和宫内最大的佛像,1990年8月还被受进《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 
  1949年以前,雍和宫年久失修,殿堂颓败,杂草丛生。新中国建立后,人民政府于1950年、1952年两次拨款修缮。1961年该寺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革”初期,在雍和宫面临再度被毁的危急关头,经周恩来总理亲自过问予以保护,使这座名刹得以完整地保存至今。1979年又进行了全面修整,寺貌焕然一新。1981年,雍和宫作为宗教活动场所重新对外开放。1983年,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西黄寺
  位于北京市安定门外黄寺大街,为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所在地。1983年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清初,朝廷为了密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