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07中国通史第五卷-中古时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上册) >

第14部分

07中国通史第五卷-中古时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上册)-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如南安丰州东晋墓出土的带嘴双系罐、敛口深腹钵,器形纹饰均不同于他处所产②。这类瓷器,釉色较杂,有青黄、青灰、苍青等不同色调,胎釉结合较差,易脱落。南朝墓随葬地方特色的青瓷器更多,如锯齿形托杯、盖碗、年底浅刻重瓣莲花盘、排列多层乳尖的熏炉、前蹲后卧的虎子,以及单管或多管的烛台等。这时长江中下游随葬明器已大为减少,但福建南朝墓仍甚为流行。常见的有鐎斗、火盆、带盘三足炉、粘连的五杯盘、提桶、虎① 蒋赞初:《长江中游六朝墓葬的分期和断代——附论出土的青瓷器》,《中国考古学会第三次年会(1981)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4 年版。
  ② 江西省历史博物馆等:《江西丰城罗湖窑发掘简报》;余家棟:《试析洪州窑》,均见《中国古代窑址调查发掘报告集》,文物出版社1984 年版。
  ③ 周世荣:《从湘阴古窑址发掘看岳州窑的发展变化》,《文物》1978 年1 期。高至喜:《略论湖南出土的青瓷》,《中国考古学会第三次年会(1981)论文集》, 文物出版社1984 年版。④ 江学礼、陈建中:《成都市西郊青羊官窑址试掘简报》,《文物参考资料》1956 年6 期。翁善良:《成都青羊宫窑址调查》,《景德镇陶瓷》(中国古陶瓷研究专辑第二辑),1984 年。⑤ 陈丽琼:《四川古代陶瓷》75 页,四川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4 年版。① 卢茂村:《福建松政县发现西晋墓》,《文物》1975 年4 期。
  ② 泉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福建南安丰州狮子山东晋古墓(第一批)发掘简报》,《文物资料丛刊》(一),文物出版社1977 年版。
  子和鬼灶等,形体皆短小,显然是专供随葬的明器③。
  关于福建瓷器的来源,目前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意见认为,两晋及南朝前期墓所出的瓷器均为浙江越窑产品,至南朝后期,才多见本地产品①。另一种意见认为,福建两晋南朝墓出土的瓷器,绝大部分是本地烧造,只有少数来自浙江瓯窑②。1982 年试掘福州西郊怀安窑址,发现一段龙窑残基。出土瓷片含有南朝至唐代的遗物,出土窑具上又有刻写“大同三年”“贞元”的年号③。由此推知,怀安窑的始烧年代至迟在南朝中期,到晚唐仍未停止。福建南期墓出土的青瓷器,有一部分应是怀安窑所烧造。由于发掘面积太小,资料未全部公布,全貌还不清楚。看来福建瓷器来源的问题,还有待于怀安窑的继续发掘和更多的新窑址的发现。
  广东至今未发现六朝瓷窑址,但是从西晋墓出土的瓷器中可以看出,广东在西晋或孙吴时期可能已设窑烧瓷。举年代明确的广州沙河顶西晋永熙元年墓为例④。此墓随葬青瓷器50 多件,器形有四耳罐、鸡首壶、碗、盏、盆、盂、盅、耳杯盘、簋、豆形灯、唾壶、虎子、牛车、骑马桶等。其中鸡首壶、唾壶、虎子、牛车、骑马俑等,与长沙西晋墓所出的同类器十分近似。四耳罐、簋、盅、豆形灯、耳杯盘、灶等,则常见于广州东汉墓所出的同类陶器。这部分瓷器胎色灰白,釉呈青黄色,开细片,多脱落,说明尚未完全瓷化。它们应是沿袭东汉制陶工艺,在本地设窑烧成的。进入东晋南朝时期,广东青瓷器似乎完全是清一色的本地产品。
  粤北始兴韶关是东晋南朝墓的主要分布区,已发现的东晋南朝墓近百座①,内有纪年墓10 余座,断代比较明确。随葬青瓷器400 件左右,其中绝大多数是富有地方特色的四耳罐和大小配套的瓷碗。长江中下游所习见的鸡首壶、莲花壶、盘口壶、虎子以及鸡、狗和圈舍,在这里甚为罕见。
  广西青瓷器大多发现于南朝墓②,从出土的盘口壶、莲瓣鸡首壶、多子槅、多足砚、唾壶、虎子、禽畜模型以及骑马俑、部曲家兵俑等的器形看,与长沙西晋墓③出土的同类器十分近似,可能是受长沙方面的影响而在本地仿造的。考古工作者曾在象州牙村发现一处汉至六朝的陶瓷窑址。从窑址中采集③ 福建省博物馆:《福建福州郊区南朝墓》,《考古》1974 年4 期。卢茂村:《福建建瓯水西山南朝墓》,《考古》1965 年4 期;曾凡:《福州西门外六朝墓清理简报》,《考古通讯》1957 年5 期。① 福建省博物馆:《福建近十年的文物考古收获》,《文物考古工作十年》146 页,文物出版社1990 年版。② 福建省博物馆:《建国以来福建考古工作的主要收获》,《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257 页,文物出版社1979 年版。
  ③ 福建省博物馆:《福建近十年的文物考古收获》,《文物考古工作十年》146 页,文物出版社1990 年版。④ 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考古组:《广州沙河顶西晋墓》,《考古》1985 年9 期。① 广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广东韶关六朝隋唐墓葬清理简报》,《考古》1965 年5 期。广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广东曲江东晋、南朝墓简报》,《考古》1959 年9 期。广东省博物馆:《广东始兴晋——唐基发掘报告》,《考古学集刊》(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年。杨豪:《广东韶关市郊的晋墓》,《考古学集刊》(一),1981 年。杨豪:《广东韶关市郊的南朝墓》。《考古学集刊》(三),1983 年。② 桂林市文物工作队:《桂林市东郊南朝墓清理简报》,《考古》1988 年5 期。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壮族自治区融安县南朝墓》,《考古》1983 年9 期;又《广西融安安宁南朝墓发掘简报》,《考古》1984 年7 期;又《广西永福县寿城南朝墓》,《考古》1983 年7 期;广西梧州市博物馆:《广西苍梧倒水南朝墓》,《文物》1981 年12 期。
  ③ 湖南省博物馆:《长沙两晋南朝隋墓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59 年3 期。的一部分瓷片看,与南朝墓所出极为相似④。因未发掘,目前尚无法论定。北方的瓷窑和瓷器北方制陶业出现较晚。古陶瓷学者一般认为,北方制瓷业大约开始于北魏晚期,制瓷工艺很可能是南朝逃人传入的⑤。北朝陶瓷除发现于窑址和北魏洛阳城大市遗址①以外,绝大多数发现于北朝墓,尤其是东魏北齐时期的高级统治者墓中。每墓一般随葬几件至十几件。北朝大墓随葬陶俑动辄数百成千,随葬陶器皿、陶模型器一般也有数十件。随葬瓷器的数量显然不能同共出的陶俑、陶器皿的数量相比。在南方,两晋南朝墓以随葬瓷器为主,一般中型墓随葬十几件至三十多件,这也是北朝墓所比不上的。
  目前可以认定的北朝窑址有三处:一处是河北磁县贾壁村窑②;另二处是山东淄博市寨里窑③和枣庄市中陈郝北窑址④。这三处窑址都是北朝至唐代的青瓷窑。窑炉椭圆形(俗称“馒头”窑),以木柴为燃料,生产生活用具。器形以碗、钵、盆、罐为多,一次拉坯成型,器底留有线割痕迹,器体厚重,胎质粗糙,含有较多的砂粒和铁质。施青釉,内施全釉,外施半釉。施釉方法主要有蘸釉和刷釉两种。釉汁不纯,厚薄不匀,色调一般较灰暗,内底多留有三支钉烧痕,烧制技术不高。
  北朝墓出土的瓷器以青瓷为主,白瓷、黑瓷也有一些,但数量不多。青瓷器大都造型简朴,注重实用,烧制技术不甚成熟,除少量莲花尊以外,全属日常生活用具。在品种、形制和烧造工艺方面,具有较大的共同性。冀南的磁县和豫北的安阳,是曹魏、东魏、北齐的政权中心,经济、文化都比较发达,所以在这一带的东魏北齐墓,随葬瓷器比较多,工艺水平也较高,这里应是北朝瓷器生产的一个重点地域。
  磁县、安阳一带的东魏、北齐墓,一般都有几件瓷器随葬。重要的有:磁县湾漳大墓①出土青瓷罐10 件;茹茹公主墓出土青釉仰覆莲盖罐1 件②;高润墓出土鸡首壶、覆莲盖罐、罐、碗、烛台等青瓷器17 件③;尧峻墓出土高足盘、三耳壶、罐等青瓷器5 件④:尧母赵郡君墓出土青瓷瓶1 件、酱褐釉的四系罐、双耳瓶、双系瓶、细颈瓶、壶共7 件⑤;赞皇李希宗墓出土青瓷碗、④ 黄启善:《试论广西东汉至隋唐墓出土的青瓷器》,《广西文物》,1985 年2 期。⑤ 朱伯谦:《三国两晋南北朝的陶瓷》,《中国陶瓷史》,文物出版社1982 年版。①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汉魏城队:《北魏洛阳城内出土的瓷器与釉陶器》,《考古》1991 年12期。
  ② 冯先铭:《河北磁县贾壁村隋青瓷窑址初探》,《考古》1959 年10 期。③ 山东淄博陶瓷史编写组等:《山东淄博寨里北朝青瓷窑址调查纪要》,《中国古代窑址调查发掘报告集》352 页,文物出版社,1984 年。
  ④ 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等:《山东枣庄中陈郝瓷窑址》,《考古学报》1989 年3 期。枣庄市文物管理站:《山东枣庄古窑址调查》,《中国古代窃址调查发掘报告集》374 页,文物出版社1984 年版。① 邺县考古队:《河北磁县湾漳北朝墓》,《考古》1990 年7 期。
  ② 磁县文化馆:《河北磁县东魏茹茹公主墓发掘简报》,《文物》1984 年4 期。③ 磁县文化馆:《河北磁县北齐高润墓》,《考古》1979 年3 期。
  ④ 磁县文化馆:《河北磁县东陈村北齐尧峻墓》,《文物》1984 年4 期。⑤ 磁县文物馆:《河北磁县东陈村东魏墓》,《考古》1977 年6 期。
  带系罐共18 件,另有一些黑釉瓷片⑥;平山崔昂墓出土黑釉四系罐、翠绿釉盘、豆青釉的盘口壶和唾壶,以及酱黄釉、黄绿釉、“焦釉”的碗,共14件⑦;安阳范粹墓出土酱黄釉扁壶、白釉绿彩三系罐、白釉绿彩长颈瓶、白釉长颈瓶、白釉四系罐、白釉壶、白釉碗等,共14 件⑧;濮阳李云墓出土豆青釉六系罐、米黄釉绿彩四系罐各2 件⑨。这些瓷器标本,是研究北朝瓷器的重要实物资料。
  从这批瓷器的一般特征观察,器体多数厚重坚硬,胎质洁白、浅红、土黄都有。釉色以青绿、黄绿为多,透明度较差;又有白、黑、酱、褐诸色。大多施半釉,釉层不太均匀,有脱釉现象。但各色釉中都有一些胎质沽白、釉色晶亮,达到光洁莹润的精品。例如,茹茹公主墓出土的青釉仰覆莲盖罐,高润墓出土的鸡首壶,崔昂墓出土的黑釉四系罐,李云墓出土的米黄釉加绿彩的四系罐和青釉六系罐,范粹墓出土的酱黄釉舞乐人物扁壶和白釉瓷,制作都很精美,特别是白釉长颈瓶,于乳白色透明釉上施数道绿彩,工艺新颖,都是北朝不可多得的精品。
  引人关注的还有黑瓷、自瓷,以及这批瓷器的产地问题。
  自1977 年浙江上虞东汉窑址中发现黑瓷、青瓷同窑共烧以后,人们便寄希望于最早的北方黑瓷的发现。这批材料为此提供了实证。到目前为止,北朝黑瓷已发现多起:北魏洛阳故城大市遗址发现黑瓷碗5 件、杯3 件、盂1件;东魏李希宗墓发现黑瓷片;北齐崔昂墓发现黑釉四系罐。这些黑釉瓷,釉质都较好,有光洁度,特别是李希宗墓的黑瓷片和崔昂墓的黑釉四系罐,制作颇精,证明北方黑瓷在北朝时已达到一定的工艺水平。
  自瓷的出现是陶瓷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是后来各种彩绘瓷的基础。北方白瓷的出现,过去一般认为在隋代,范粹墓白瓷的发现,把过去的认识提前到了北齐。范粹墓的白瓷,釉呈乳浊淡青色,说明它是在青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关于磁县安阳北朝瓷器的产地问题,过去学者曾提到磁县贾壁窑址,应是北方青瓷的中心产区之一,但认为现存窑址开创于隋代①。高润墓出土的青瓷碗和护胎釉碗的发现,证明与贾壁村旧窑址采集的碗片完全吻合。高润死于北齐武平七年,据此知贾壁村窑早在北齐时就烧造青瓷,而且知道在瓷器上采用护胎釉的新工艺。
  此外,河北景县封氏家族墓①、山东临淄崔氏家族墓②出土的北朝青瓷器,也是比较重要的发现。
  景县封氏墓有四座墓随葬青瓷器,共35 件,年代约从北魏到隋初。器形有碗、盘、碟、杯、壶、瓶、罐、托杯、唾壶和仰覆莲六系尊。虽然胎釉工⑥ 石家庄地区文化局文物发掘组:《河北赞皇东魏李希宗墓》,《考古》1977 年6 期。⑦ 河北省博物馆:《河北平山北齐崔昂墓调查报告》,《文物》1973 年11 期。⑧ 河南省博物馆:《河南安阳北齐范粹墓发掘简报》,《文物》1972 年1 期。安阳县文教卫生管理站:《河南安阳县发现一座北齐墓》,《考古》1972 年1 期⑨ 周到:《河南濮阳北齐李云墓出土的瓷器和墓志》,《考古》1964 年9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