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爱心与教育 --李镇西教育手记 >

第11部分

爱心与教育 --李镇西教育手记-第11部分

小说: 爱心与教育 --李镇西教育手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两个星期过去了,全班大多数学生都陆续交来了自己的捐款。我一一清点着由一分、两分、一毛、两毛汇集而成的捐款,心中无比欣慰。

不知怎么的,在清点捐款的过程中,我心里突然闪过一丝怀疑:这些钱都是学生卖废品所得吗?虽然每个学生在交钱的时候,都说是“卖废品换来的”,但凭我对学生们的了解,我估计可能有少数学生并没有卖废品。想到这里,我隐隐感到不安:怎样才使这一笔献给先烈的捐款真正纯洁无暇呢?

      我当然不好为我这个想法而在班上搞“清查”,但我想至少应通过什么方式提醒或教育一下学生们才好。怎么办呢?

      正好,何静红、龚驰群、王薇三个同学来交钱了。我收下钱,照例问道:“卖的是什么废品啊?”

      没有回答。

      我把询问的目光投向班长何静红,她不好意思地回答:“我们,没有去拾废品。”“那么,这钱是向家里要的喽?”“不是,这是我们平时积攒的零用钱。”几个人的声音很小,充满了惭愧。

      我踌躇了:收不收呢?她们这样做,显然不符合“必须交卖废品所得的钱”的要求,似乎该受批评。;然而,他们没有撒谎,这却是很可贵的。再说,这钱并非向家里要的,而是她们节约下来的,仍然能代表她们的心。

      于是,我表扬了她们:“你们很诚实!”

      上午最后一堂课快下课前,我在班上讲了何静红几位同学的捐款的事:“她们没有拾废品,当然不对;但她们有一颗诚实的心!让祖国的新一代具备诚实纯正的品格,正是先烈们的希望。我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我们在捐款时撒了谎,这难道仅仅是欺骗了老师吗?不!这是欺骗了先烈。我们不希望这笔捐给先烈的钱里包含有哪怕是一颗不诚实的心。”

      放学后,又有几位学生来交钱,他们都如实地说明这笔钱是自己节省的零花钱。

      中午,我到教室去,许艳同学不好意思地对我说:“李老师,那天我交的七角二分钱,并不是卖废铁得来的,而是妈妈给我吃早点的钱,可我在交钱时,却说是……”

      “别说了,你今天做得对。你仍然是诚实的孩子!”我拍了拍她的肩膀。

      不一会,刘春华、文丽、陈建等同学也来向我承认自己交钱时说了谎。下午上课前,我又在班上表扬了许艳等同学:“能主动用诚实行动来改正不诚实缺点的同学,仍然无愧于先烈!”

      课后,又有两个学生来到我跟前。

      “李老师,我昨天交的六角二分钱里,只有六分钱是卖牙膏皮得来的……”

      陈晓梅低着头说。

      “李老师,那天我交的两角四分钱里,只有一角七分钱是卖废品的钱……”张帆红着脸说。

……   ……

      凝集着学生们对先烈真诚敬仰之情的捐款寄出去了。在填写汇款单时,我在寄款人姓名一栏里写的是——

     “献给先烈的五十三颗爱心和童心”    

    用心灵赢得心灵,不只是教育的条件,更是教育本身:当我们自然而然地走进“后进学生”的心灵,而他们也乐于主动向我们敞开心扉时,我们的教育之舟便已驶入了成功的港湾。

 

 

手记二:与顽童打交道

                                      ??“后进学生”的转化

 

    ⊙教育呼唤民主、科学与个性!

                         ??转化“后进学生”的指导思想 

      不客气地说,离开了对“后进学生”的研究与关注,“素质教育”不但是虚假的,而且是虚伪的。

      理由很简单:“素质教育的要义第一是面向全体学生。”(柳斌)而对多数学校的多数班级来说,“面向全体”就必然面向为数不少的“后进学生”。或者换句话说,只要有哪怕极少数的“后进学生”在我们教育者的视野之外,那么,我们所标榜的任何“素质教育”都不是科学意义上的素质教育,而只能是我们社会主义教育的耻辱!

转化“后进学生”的途径、方法当然是很多的,但其基本的教育思想却应该充满“民主、科学和个性”的精神。

    一、民主:用心灵赢得心灵

      爱,是教育的前提;但是,对“后进学生”来说,这种“爱”应该是真诚的。换句话说,教育者对“后进学生”的爱,决不应是为了追求某种教育效果而故作姿态的“平易近人”,而是教育者真诚人道主义情怀的自然流露。当我们自然而然地把“后进学生”看作朋友时,这些顽皮的“后进学生”也会不知不觉地把我们视为“哥儿们”。我喜欢与“后进学生”们“吃喝玩乐”:星期天,和他们一起去公园,在草坪上摔跤、斗鸡;假期,和他们一块儿徒步去郊外旅游,在田野追逐;他们有了学习上的进步,我带他们去吃火锅以表庆贺……也许会有教育者指责我的教育“太庸俗”,但我认为教育能够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不但是无比幸福的,也是无比高尚的!也可能会有人敬佩我善于给”后进学生”们带去欢乐,我会说:“不!不是我给他们带去了欢乐,而是他们给我带了欢乐;或者说在没有师生界限的交往过程中,我们获得了共同的欢乐!”

      当孩子们与教师产生了朋友般的依恋之情后,点燃学生心中“想做好人”的愿望,便是教师实施教育的关键。苏霍姆林斯基多次谆谆告诫教育者:不能让儿童那种“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的火花熄灭。而且长期与顽童们打交道的经历告诉我,即使是某些教育者心目中“一无是处”、“不可救药”的学生,其心灵深处或多或少也有着美好道德的萌芽,因此,对”后进学生”的成功转化,与其说是教师向他们“灌输”(即使是很巧妙的“灌输”),不如说是引导他们发现自己身上的善良之处、高尚之处,帮助他们树立“我是有缺点的一个好人”的道德自信。我经常与”后进学生”谈心的话题,便是让学生谈“我有什么优点”;如果某一“后进学生”因为长期受斥责而丧失了道德自我肯定的勇气和能力,我便让全班学生帮他找优点。注意,教师这样做,决不是仅仅是一种教育技巧,而首先是一种对“后进学生”由真诚热爱而产生的真诚信任。

      当然,比起其他学生,”后进学生”犯错误的时候要多一些,教育者很难做到不对他们发怒;但是,“一个好的教师,就是在他责备学生、表现对学生的不满,发泄自己的愤怒(教师也有权发泄他的愤怒,任何一个有涵养的、受过教育的人也在所难免)的时候,他也时刻记着:不能让儿童那种‘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的火花熄灭。”(苏霍姆林斯基)我这里还想强调的是,在批评教育的问题上,师生同样是平等的:教师当然可以批评学生,学生也可以批评老师;教师如果批评失误,应该尊重学生申辩或解释的权利;如果冤枉了学生,教师应该公开主动认错。有一次上课,我看到一位因平时上课极爱说闲话而被我经常苦口婆心教育的学生,又在向周围同学说着什么,我一怒之下声色俱厉地把他痛斥了一顿,当时他红着脸低着头承受着我的批评;可是课后,有学生来告诉我,说那个同学刚才是为同桌念黑板上的板书(同桌眼睛近视而又忘戴眼镜了),并不是有意说话。我顿时惭愧极了,立即回教室当着全班学生向那个学生认错,并决定替他当一天值日生,以表达我的歉意。这事让学生们很感动,我却说:“学生认错,大家习以为常;为什么老师认错,同学们就格外感动呢?错误面前,也应该人人平等!”

    二、科学:把教育主动权交给学生

     前面谈到的学生心灵深处美好道德的萌芽,是学生自我教育的内在依据。但是,对“后进学生”而言,这些“萌芽”往往被各种缺点的“杂草”掩盖着。教育者的明智和机智,在于引导”后进学生”经常进行“灵魂的搏斗” ??不但善于发现自己的可贵之处,更勇于用“高尚的‘我’”战胜“卑下的‘我’”。

     要求”后进学生”在一个早晨就根绝所有坏习惯,显然是不可能的;但我们可以让他们通过自我控制而逐步减少犯错次数。有一位”后进学生”上课特别爱唱歌(虽然有时候只是小声哼哼),他知道同学们对他这个坏习惯很反感,自己也很想改正,但缺乏信心。我对他说:“你现在是每堂课都要唱歌,影响同学们学习。这样吧,你先试试尽量争取每天有一堂课不唱歌。如果没做到,我暂时不批评你,但如果哪一天做到了有一堂课没唱歌,你就来给我报个喜,好吗?”第一天,他没来报喜;第二天他来报喜了,而且特别兴奋;第三天和第四天他又没来报喜,我知道他未能战胜自己,但仍然耐心期待着;第五天,他又来报喜了。尽管一周之内他只有两天报喜,但我仍然给他以热情的鼓励。就这样,他犯这个错误的频率逐渐减少;半期过后,他基本上改正了这个坏习惯。在表扬他的时候,我向全班强调的是,他有“战胜自己”的勇气和毅力。

      引导学生自我教育,也包括利用学生集体的健康舆论对集体中某个或某些“后进学生”施予积极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善于巧妙地把自己表扬或批评转化为集体舆论的褒贬,让集体的每一个成员(不只是”后进学生”)都意识到:自己有了进步,是全班的光荣;自己犯了错误,是全班的耻辱。我多次在新学期第一天开始让几个“后进学生”中进行“看谁进步大”的比赛,半期语文考试时,让全班学生以《××进步大》的作文进行投票??由于学生们的作文只能写一位同学,这就使参加”后进学生”的比赛具有了竞争性,而且这种竞争随时是在学生集体的监督之中;由于学生的“选票”是考试作文,他们自然会认真对待,而这种“认真”必须体现为平时对那几个“后进学生”的细心关注。这种教育技巧,我在对历届学生的教育中都运用过,可以说是屡试不爽。其成功的原因,就在于其中蕴含着一条朴素的教育科学规律:“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苏霍姆林斯基)

      但是,必须指出,”后进学生”的“自我教育”很难一劳永逸,相反,这是一个充满反复的长期教育过程。教育者期望通过一次谈心、家访、班会或听英模报告,便使”后进学生”从此成为一名优秀生,无疑是把教育想得太简单了。“犯错??认错??改错??又犯错??又认错……”这是”后进学生”普遍存在的循环。教师因此斥责学生“屡教不改”、“光说不做”、“本性难移”等等,是极不公正的。教育者应该容忍“后进学生”的一次次“旧病复发”,与此同时,又继续充满热情和信心地鼓励学生一次次战胜自己,并引导学生从自己“犯错周期”的逐步延长或者错误程度的逐渐减轻的过程中,看到自己点点滴滴的进步,体验进步的快乐,进而增强继续进步的信心。我从来不对“后进学生”提“下不违例”之类他不可能做到的要求,相反,我专门印制了“报喜单”,如果某位“后进学生”觉得自己在某一周犯错误的次数减少了甚至没有犯错误,都可以主动到我这儿来领一张“报喜单”,拿回去向爸爸妈妈报喜。

      实践证明,把教育主动权教给“后进学生”,让他们在自我教育的同时有接受集体的监督,既允许其反复,又鼓励其进步,这最能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科学。

    三、个性:不以分数论英雄

      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教育者:“不要让上课、评分成为人的精神生活的唯一的、吞没一切的活动领域。如果一个人只是在分数上表现自己,那么就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等于根本没有表现自己,而我们的教育者,在人的这种片面表现的情况下,就根本算不得是教育者??我们只看到一片花瓣,而没有看到整个花朵。”因此,我们不应该把的“后进学生“看作思想品德坏、学习成绩差的群体,而应该视为一个一个具有自己丰富而独特精神世界的“个体”。没有健康愉快的精神生活的人,是不幸者;而我们眼里的“后进学生”,几乎都是这样的不幸者!由于在智力水平、行为习惯、知识基础、家庭背景等等方面的差异,“后进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与班集体同步,于是心灵的悲剧便发生了:自卑自贱但表面上满不在乎,上课无法听懂又不得不日复一日地坐在教室里,作业往往做不起便只好胡乱应付因此自然常被各科老师斥骂,受尽了同学们的白眼于是处处与集体作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