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记 >

第5部分

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记-第5部分

小说: 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接着,又傲慢地反过来问道: 
  「你这位大师的上下如何称呼?」 
  道安法师见他那么骄慢,随即毫不客气地答道: 
  「你问我嘛?我是普天之下,每个人都知道的:『弥天释道安』。」 
  从此以后,佛教界就尊称道安法师为弥天大师。 
  每部佛经的三分法,就是这位道安弥天大师所订的。「千古同遵」,从晋朝到现在,没有一位法师讲经不采用道安法师这样的分判。 
  以下,我再把三分稍微说明: 
  一、序分:是一部经的缘起,等于一般著作的绪论,以人来譬喻,它好象是人的头部。 
  二、正宗分:是一部经整个的中心思想,最重要的部份,都是在正宗分发挥,等于人的身体一样。 
  三、流通分:希望把这部经永远流传于后世,就象人的脚,能够走到天下各地去。 
  再说,序分通常又分为通序和别序两种。所谓通序,就是所有的佛经共同有的形式,也称为证信序。别序,是每一部经与其他的经典不一样的发起因缘,因此又称为发起序。 
  通序为什么又称证信序?有了这个序,可以证明这一部经是真实的,让所有的人能够相信。因此,证信序一般具足了信、闻、时、主、处、众这六个条件。这六个条件,称为六成就,也就是在每部经一开始的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某地方等,「如是」叫信;闻,就是「我闻」;时:指说法的时间(一时);主,就是佛;处,就是处所,讲经的地点;众,是出席法会的听众。这是每一部经都具备的六个条件。 
  说得明白一点,这好象现代开会,首先要记录开会的时间、地点、主席、出席人数,以及种种的提案,才能使人家相信,的确曾经召开过这一场会议。佛经,为了证明它的真实性,有地点、时间和听众等等,所以证信序这六成就是很重要的。 
  本经一开始的这一段经文,就是序分。它跟一般经典的形式不一样,这是什么原因呢?由于本经是第一部传到中国来的经典,翻译的方式还没有定型,为了适应中国当时读者听众的根机,使他们能够容易接受,因此顺着中国的文体形式结构。不过,我们如果详细加以研究的话,这一段文字,有时间、地点和主伴,依然具备了这些重要的条件。 
  我讲解这段经文,想把每个名相都解释一下,要知道,一般人认为佛经太难懂、太深奥,那只是对这些名词术语不了解,如果把每一个名词的定义都明了了,然后把经文的意思贯通起来,那就明白了,而且其他的经典也都一样会了解的。 
  「世尊成道已」:世尊,梵语叫「薄伽梵」,这是每一尊佛十种通号中的一种,好象我们诵〈忏悔文〉,一上来有「如来、应供、正 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这是佛的十个通号,如来是佛,应供也是佛,乃至于佛、世尊,都是对佛尊敬的称呼,而且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德号,都是一样的,不过,这个地方所称的世尊,是指我们的教主释迦牟尼佛。 
  释迦牟尼佛为什么叫世尊,世尊是什么意思呢?世,是迁流的意思,可以从时间和空间加以解释。平常所谓十方三世佛,三世,是从时间来讲:过去、现在、未来称为三世。就空间来说,有器世间、情世间、觉世间三类。器世间的器,就是器具;器世间,涵盖了外界的山河大地,乃至桌子,所有世间给我们受用的东西(无机物),都是无情的,称为器世间。情世间,就是跟外面物质世界相对待的,有情感的,好象人类,以至于胎、卵、湿、化四生,所有的有情感生物(有机体的),都称为情世间。觉世间:觉,是觉悟,对正道已经觉悟了,包括阿罗汉、菩萨、佛,凡是大觉大悟,或者刚刚开始觉悟的,都称为觉世间。 
  尊,是尊敬、尊重。世尊:在十方三世中,佛的道德、人格、智慧、慈悲,都是最圆满的,世出世间没有不崇敬、尊重他的,所以称为世尊。 
  再说,什么叫做「成道」?成,就是成就、成功;道,指佛道。换句话说,对修学佛法这一条路,已经走到最圆满、最究竟、最成功的地步,──成佛了。世尊是那一天成道的呢?就是所谓腊八(十二月初八)那一天黎明时分,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睹明星而成正觉,那个时候他成道,大觉大悟了,证得了无上的佛果。 
  当时,他说:「真是奇怪、太奇怪了!我今天才知道,天底下所有的一切生物,每个人本来就具备了佛性,我今天才正式觉悟了。」 
  在座诸位,也是同样有这个佛性,为什么释迦牟尼佛觉悟、成道了,而我们却糊里糊涂的,不知不觉呢?那是因为我们妄想纷飞,太执着了,才不能证到佛性。 
  「世尊成道已」,就是我们的教主释迦牟尼佛,他在菩提树下已经成了正觉。已:是正式成佛了。成佛以后怎么样呢? 
  「作是思惟」,他就作这一种的思考。思惟,很沉静在考虑、思索、入定(不是睡觉,而是在那儿用功)。中国的大圣人孔夫子曾经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就是什么都没有,殆,是很危险的意思。这两句话的意思是:我们每天在学习,学了、听过就从这个耳朵进去,又从另一只耳朵跑出来,一点都不经过脑筋去思索,这样的学习是徒然的,白费功夫。另一方面,假如你没有学,一天到晚只是胡思乱想,「思而不学则殆」,这样走火入魔,是很危险的。因此,思与学必须并进,不可偏废。我们做世间的学问如此,学习佛法更要思虑,思惟与学习融合为一,才能受用。 
  释迦牟尼佛成道以后,就在那儿思惟,思惟什么呢?「离欲寂静」,是学佛修行用功的首要条件。离欲,离开欲,欲是欲望,情欲、食欲、淫欲。所谓五欲──财、色、名、食、睡,谁不喜欢钱财?谁不喜欢男女相爱的色情?谁不爱名?谁不想吃好的?谁不要睡觉?所以,在人生中,财色名食睡,是地狱五条根,我们假如不想堕落到地狱里面去,就要把五欲打破,不为它所缠缚,才能获得自在。 
  《普门品》说:「若有众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世间最大的就是男女之欲,要破除它,有什么方法呢?当欲火中烧的时候,你如果很虔诚、很恭敬地称念「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这样,就可以把淫欲心停息下来,这是《普门品》中告诉我们离欲的方法。 
  一个人从早到晚东奔西走,心里面乱糟糟的,就好象一缸水,一直在那儿搞,一直搞得不停,弄得很浑的。一缸的浑水,是照不清楚面孔的,只有不去动它,水才会慢慢地澄清下来,所有的肮脏、灰尘,都沉在缸底,这个时候,缸里面的水很清明,象一面镜子,可以照清楚我们的面孔。同样的道理,我们修学佛法,要参禅、静坐,就是在修习寂静的功夫,有了定,才能够生智慧,只有修习止观双运,定慧均等的功夫,修学佛法才真正有所得到。儒家也是很注重这一点的,儒家在[四书]的《大学》中说到「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同样是讲究定静的功夫。 
  所以佛成道了以后,他自己在用功静虑,也教我们离欲最重要是心要澄静下来,用静的最高的精神安定的功夫,「是最为胜」,这种法门(功夫)是最为殊胜的。 
  「住大禅定,降诸魔道」,释迦牟尼成佛的时候,他所用的禅定是最大、最高超的一种定的境界。这种定的境界能够降伏所有的魔道,许多的魔王、障碍,都把它一一克服了。 
  魔,梵语称为魔罗,含有障碍、杀害、邪恶、侵夺的意思。平常我们说:「哎呀!我的魔难很重。」人家来障碍、陷害我,都说是得了魔,或者遭遇了恶魔来破坏、障碍我们。在佛经里面,魔有很多种,但不出内魔和外魔两类。内魔,也就是心魔,指欲望,贪 痴慢疑等不正确的观念,导致我们性格、情绪的偏差,而产生了障碍。至于外魔,大概都是我们的冤家债主,他们可能是人,也可能是鬼或天人,看见我们发心修行,便会跑出来阻碍、捣蛋,使我们的心没有办法澄静下来用功。 
  释迦牟尼佛在成道之前,先到苦行林去修了六年的苦行,每天只吃一麻一麦,很精进地用苦功,后来,他发觉到这不是究竟的修持方法,于是,自己到菩提树下去静坐,观照自己的内心活动,并且发誓: 
  「我这一坐下,要是不能觉悟的话,就永远不离开座位。」 
  他是下了这样大的决心而用功的,最后,终于成道了。 
  我们必须知道,释迦牟尼佛成道,不是那么简单的,大家看看我们大殿中木雕的佛传,其中有一幅,就是魔王所用来阻碍释迦牟尼佛修行,所用的手段。魔王名叫波旬,他看到释迦牟尼佛即将成佛了,心里感到非常的恐慌。 
  「这还得了,他很快就要占有我的天下,他成了佛,我就失去了一个儿孙!」 
  所以魔王就决心破坏佛的修行。先是用美人计,派了好多姿色可人的女孩子,围绕在他的身边歌舞献伎,使尽了勾引、诱惑的方法。其实释迦牟尼佛还是王太子的时候,后宫有的是嫔妃彩女,世间的美女,要多漂亮的就有多漂亮的。因此,对于魔女的诱惑,他根本无动于衷,依然如如不动地用功。 
  魔王看见所施的美人计不能得逞,就派了魔兵魔将去,企图用武力来征服他。释迦牟尼佛丝毫不畏惧,依然用功,把种种魔难克服了,最后成就了道业。可见,成佛谈何容易啊!俗语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你马马虎虎过日子,大家都奉承你,热闹得很,你要学好、求上进,要精进,这个时候,魔──许许多多的障碍,都包围过来了,真是不可不谨慎呀! 
  「于鹿野苑中,转四谛法轮」,这是说释迦牟尼佛成道以后,第一次去宏法、开示。 
  释迦牟尼佛这一次宏法,是到鹿野苑去度五比丘。那末,鹿野苑在什么地方呢?是在中天竺(印度的中部)的一个小国家,名叫波罗奈国。这里有个鹿野苑,或者称为鹿林、鹿苑、仙苑,总而言之,这个森林里面养了好多的鹿,等于是在那儿放生的。从前有好多仙人,都在那儿用功修道,是个很幽静、理想的世外桃源。 
  根据龙树菩萨《大智度论》的记载: 
  释迦牟尼佛在过去生中,曾经在这里现鹿王身。这儿有两群鹿,一群由释迦牟尼佛所带领,还有一群由提婆达多率领,各自拥有五百个眷属。它们本来在山中,生活过得很愉快。谁知这国家的国王非常喜欢打猎,而且好吃鹿肉。这一天,是个假日,国王就率领文武大臣,浩浩荡荡地到这个地方,设下天罗地网,把整个鹿野苑重重包围起来。这一下子,一千头鹿东奔西窜,无论怎么样都逃不了的。 
  过去生中释迦牟尼佛做鹿王时也是慈悲的,非常怜悯它的眷属全部即将遭受杀害,它告诉大家: 
  「你们不要恐慌,大家镇定下来,我会好好地跟他们的国王谈判。」 
  于是它跑到大王跟前跪下来。 
  「大王,我恳求你,你今天设下天罗地网,要把我们兄弟、同胞、眷属整个毁灭,那是没有问题的,问题是你把我们全部打死了,是不是一天都吃得完?没有办法!再说,你今天全部把我们打死了,明天、后天、接下去的日子,还有鹿肉吃吗?」 
  鹿王恳切地说,停了一下,又继续说道: 
  「我献一个计策给你,从今以后,我们自动的每天派一头鹿给你,你每天都可以吃到鹿肉,而我们的子孙依然能够一代一代地繁殖下去,这样一来,你有永远吃不完的鹿肉,岂不两全其美?希望你三思考虑,我这个意见好不好呢?」 
  国王听了这一番话,认为非常有道理,就应允了。 
  从此,两只鹿王,双方每天轮流派一只鹿去王宫,由年纪大的先去,年轻的排在后面。这样大约经过了三十几天,一直无事。这一天,问题发生了,原来轮到提婆达多那边,所派的竟然是只母鹿,刚好怀了孕,已经将近临产了,要去赴死,它心里面非常难过,认为自己牺牲了无所谓,但肚子里的小生命实在太无辜了。于是,它去向提婆达多哭哭啼啼地哀求: 
  「大王,我恳求你,今天请你派别人去,等我生了儿子再去吧!」 
  「不行!你怕死,谁不怕死?你非去不可!」提婆达多严厉地说。 
  母鹿眼见被拒绝,不允许它延期,肚子里面的小生命即将随着白白送死,心中非常不甘愿,就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