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记 >

第3部分

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记-第3部分

小说: 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本来觉悟,为什么不觉呢?就是因为所有的物欲把我们的真心障蔽了,好象一面光明的镜子,被尘埃所遮蔽,失去了它的光彩。虽然现在它的光明没有现出来,但是镜子本身的光明还是具备的,所以,从这个观点说,我们每个人都具备了成佛的本觉,现在虽然不觉,但本性原来是觉的。 
  始觉:始是开始,我们本来是糊里糊涂,不知不觉的,好象做梦一样,突然间,这个梦醒了,和觉悟的悟差不多,悟就是醒了。哦!「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这是突然的觉悟,称为开始觉悟,是始觉。陶渊明在〈归去来辞〉文中,有一句「觉今是而昨非」,那是他突然觉悟了,认为过去都是不对的,了解到今天对了,就是开始觉悟了。又譬如说在座诸位,过去没有听过佛法,突然地来听了一次,说到不可以杀生,本来认为怎么不可以杀生呢?上帝就是造这许多的动物给我们吃的,但是听到佛教说不行!我们要有慈悲心,要行「同体大悲」。纵然是蚂蚁蚊虫,也有它的生命,我们都应当尊重它们的生命。这个时候,你突然听了这一句话,觉悟了以前的观念是错误的,从今天开始,不会再去杀生,于是慢慢地培养出慈悲心,这叫始觉。 
  究竟觉:究竟觉就是成佛啦!对世间的一切事、一切道理,没有一样不觉悟,而且是究竟圆满的觉悟,不论是本觉、始觉、究竟觉,三觉都圆满了。 
  佛是觉者,但是,我们必须了解,这里佛指的是谁呢?就是我们的教主──本师释迦牟尼佛。 
  二、说:说,就是讲话,但是根据佛经的解释,说是「悦」的意思,悦,就是喜欢,你们假使念过儒家的《论语》,一开始「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古本书上,悦写为「说」,所以,说不是说话的「说」,而是「悦」。孔子认为我们常常修学,不是很快乐的吗?大家来听讲经,把所有的烦恼抛到九霄云外去,这也是快乐的嘛! 
  释迦牟尼佛观察众生受教化的根机已经成熟了,讲这部经的时候,是怀了一种欢喜心、大悲心,畅所欲言,滔滔不绝地从他的大悲心里面,自然而然地把佛法流露出来,真是无比的欢喜,所以「说」是「悦」的意思。 
  三、四十二章:四十二是数字。章,是条与段的意思。有句成语叫「约法三章」,例如说:我跟你约法三章,就是我和你订的条件有三条,所以章就是指条。那末,四十二章就是四十二条,简单地说,就是四十二段,这是指本经的体裁和内容。 
  本经是释迦牟尼佛自动讲的,正象《论语》中都是「子曰」──孔子说,本经中常常提到「佛言」、「佛言」,释迦牟尼佛讲,不论是佛弟子请问他,或者是外道发问,他所答覆、所宣扬的道理,分为四十二个章段。 
  也许有人要问:为什么不说四十或四十三?这是有含义的:从修行到成佛的历程,有四十二个圣位: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等四十二个位次,所以,分为四十二章,隐隐当中象征了成佛的四十二个阶段。 
  四、经:简单地说,是一种圣典,中国传统的说法,有所谓「圣经贤传」的区别:圣人的着述称为「经」,贤人的立言叫做「传」,你们假使念古文,有《左传》、《谷梁传》、《公羊传》,还有儒家的[五经]、[四书],都是圣人的着述,这是中国对经的定义,但是,我们现在讲的「经」,是从印度梵文翻译过来的,说法就不一样了。 
  梵语经叫「修多罗」、「修妒路」、「素怛缆」,直译为中文叫做「线」,有贯穿的意思,意译为「经」,说完整点,应该称为「契经」。契,是契合的意思,具有契理和契机两种含义。什么叫契理?就是释迦牟尼佛所讲的佛法,与十方三世诸佛,所讲的是一样的。不可能说释迦牟尼佛说生老病死是痛苦的;而阿 陀佛说生老病死是快乐的;药师佛却说是半快乐半痛苦的,绝对不会那样说的,道理都是一样的,纵然是「月可令热,日可令冷」,佛说的四谛,不可以改变的,因此,契理指佛经的道理,是永远契合于真理,不会改变的。 
  契机,机就是根机。所有的众生,他们的爱好、个性、所能够接受的程度(智力),虽然千差万别,但是释迦牟尼佛所讲的道理,每个众生都能够接受,正如经中说的:「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佛说的这句话,大学教授听得懂,幼稚园的学生也听得懂;人听得懂,畜牲也听得懂;天人也听得懂,所有的一切众生都听得懂,所以适合大家的根机。 
  关于经的定义,在各种经论里面,都有很多解说,以《杂心论》来说,对经的定义有五种的说明: 
  出生:你假如去研究、读诵,佛经里面就可以出现许多善法,教我们走上好的路,不会去为非作歹,造作种种的坏事。 
  涌泉:佛经里面含藏了无尽的法味,好象滔滔不绝的泉水一样。 
  显示:佛经所显示的真理,都是开示我们断烦恼证菩提,可以得到大解脱的。 
  绳墨:你们看到木匠,他有一个墨斗,有一条线,里面有墨汁,要锯木头的时候,这么一拉一弹的,才能够锯直,那就叫做绳墨。一个人要是不依据规矩,就不能成为方圆了。我们学佛、研究佛法,才能够辨别邪正、了解因果的道理,而不会胡作非为,这是绳墨的意思。 
  结 : ,指花 ,我们常常在路上看到卖茉莉花,都是用线把一朵朵的花贯穿起来,成为一串一串的;佛法的真理,就好象花一样,经过佛说了出来,把它连贯起来,才不会遗失,所以称为结 。 
  经论中,对于「经」字的阐释,还有很多很多,我再引数种给大家作为参考: 
  镜:有的地方,说「经」好象镜子一样,我们想要知道脸上肮脏不肮脏、好看不好看,一照镜就清楚了。佛经就象一面镜子,我们每天从早到晚的所作所为,对或是不对,到了晚上,能念一卷《普门品》,《普门品》中说:假如我们有贪欲心、有 恚心,或者有什么愚痴,应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这时候,镜子照到了,我们就跟着去做。所以,佛经,你能够常常去念、去诵,加以研究,就好象拿着一面镜子在照,才知道那件事做得对,那一个动作做得不对,必须纠正的。 
  所以经中说,镜是「佛来佛现;魔来魔现」。你是个佛来照镜子,里面就现出佛;你是魔鬼来照,就是魔鬼。总之,镜子的作用,就是无论你是什么样子,它都会照出你的本来面目,所以,我们要常常念经,把它当一面镜子来照。 
  径:径,就是路径,一条路,由凡夫到成佛的光明大道。你如果只要做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永远做一个愚痴的凡夫,那就不谈;你假使希望成圣成贤,做一个人上人,要学佛,要成佛的话,那你就要走上这一条光明的大道。你要走上这条光明的大道,佛经就是指南针,就是光明大道。因此,我们常常念经,才不会走上斜路、羊肠小道上去,才不会碰到危险。 
  门:你们到隐秀寺来,要从大门进入。我们要成佛,一定要经过这个门。从这个门进来,要研究佛经呀!我们要度众生,就必须研究佛法,用真理去度化众生,从这个门出去呀!所以,佛经是个大门,是成佛度众生的法门。 
  正:就是正大光明,至正无邪,不偏不倚。你们看看中正学院的院长,最近作了一首歌,就是解释什么是中?什么是正?我们学佛、研究佛法,是最中最正的法宝。我们面对一切的外境,一切不好的习气、烦恼,都能够因佛经而解除,而能够解脱。 
  常:常就是恒常,永远不会改变,所谓「亘古今而不变」,无论过去、现在、或者未来,永远不会更易的,这种道理,才称得上是真理。 
  法:就是法则,给我们作为模范的,好象一条轨道,永远也不会差一丝一毫的。 
  以上几个定义,是指佛经特有的含意,我特别提出来,让大家有个概念,才不会跟儒家所通称的经混为一谈。 
  
介绍译者
后汉 迦叶摩腾 竺法兰 同译
 
  迦叶摩腾和竺法兰,是翻译《佛说四十二章经》的两位大师的德号。佛经,原本都是用印度的梵文写成的,把它请到中国来,我们根本看不懂,所以必须经过翻译的人,翻成中文,我们才懂得它的内容,因此,在未讲经文以前,首先介绍本经的两位译者。现在,我分为三节来说明: 
  一、后汉:是中国一个朝代的名称,又称为东汉。谈到中国,可以说是个文化古国,历史实在太悠久了,俗语说:「一部二十四史,不知从何说起?」中国的历史,已经将近五千年了,我们如果要讲它,也不知道该从什么时候说起哩! 
  中国的历史,在上古时代,有所谓三皇五帝,三皇,一般说是天皇、地皇和人皇(也有说是伏羲、神农和黄帝),以至于春秋战国;战国时代,有齐、楚、燕、赵、韩、魏、秦等七国,称为「战国七雄」,七雄之间互相征伐,各霸一方,其中以秦国的势力最大,到了秦始皇的时候,先后并吞了六国,统一中国,成为秦朝的第一个皇帝,他的意愿,是希望子子孙孙能够把江山世世代代相传下去,永远保持住皇帝的宝座,哪里知道,世间是无常的,他虽然做了始皇──第一代帝王,可是到了二世皇帝,秦朝就灭亡了。 
  那是因为秦始皇的政策太暴虐,不能得到人心,引起天下大乱,各路英雄好汉纷纷起兵反抗政府,你攻我伐,纷争到最后,剩下两股力量──汉王刘邦和楚国的后代项羽,两人势不两立,后来,汉王刘邦又把项羽消灭了,重新统一中国,建立汉朝,历史上称刘邦为汉高祖。 
  汉朝自从高祖刘邦当了皇帝,一代一代地传下去,到了平帝的时候,有一个宰相叫王莽,是个奸臣,我们平常说「王莽篡汉」,就是他把汉平帝废除了,夺取汉朝的天下,自己取而代之,当了皇帝,汉朝的政权也告一段落,历史上称汉高祖到平帝这一段时期为前汉。 
  王莽篡汉,当了十五年皇帝,各地人民因不满新朝的政治,纷纷起义,讨伐王莽,最后,刘家的后代──刘秀(汉光武),复兴汉朝的天下,这个时候称为后汉。汉光武一代一代地把皇位传下去,一直到了宪帝,非常不争气,结果历史进入了三国时代──曹操的儿子曹丕,把后汉灭亡了,建立魏国。 
  接下来我们要讨论什么是东汉?什么是西汉?前汉的都城在长安,后汉的都城在洛阳,从地理位置来看,长安是在洛阳的西边,所以前汉又称西汉;洛阳在长安的东边,后汉也称为东汉了。我们要讲的《佛说四十二章经》,是后汉(东汉)时的两位法师翻译的。 
  我上面已经讲过,佛教是后汉明帝「夜梦金人」的因缘,才正式传到中国来的。以下,再介绍翻译本经的两位尊者。 
  二、迦叶摩腾、竺法兰:迦叶和竺是姓,摩腾和法兰是名。他们都是中印度月氏国人。根据佛教的传记,迦叶摩腾又称竺叶摩腾或者摄摩腾,那是音译的不同,其实三个名是同一位法师的德号。 
  迦叶摩腾法师本来是婆罗门种族,从小非常聪敏,博学多闻,而且非常有善根,喜欢研究佛经,后来出家了。出家以后,对于佛教的经典与戒律都非常精通,经常在各地弘扬佛法。有一次,他游化到西天竺(即西印度,古时候印度的版图非常大,分为东、南、西、北、中五部分,称为五天竺,也就是五个印度),应聘到一个弱小的国家,宣讲《金光明经》。 
  这时候,刚好强大的邻国,随便找个藉口来兴师问罪,攻打这个小国,企图把它消灭掉。可是,奇怪得很,敌国每次攻入国境时,不是发生什么事故,就是有什么波折,障碍了兵马,怎么样也不能顺利前进。敌国的军师感觉非常莫名其妙,竟然怀疑这个国家也许知道不是敌手,一定在耍什么法术,阻止他们大军的进攻,于是,派了一个精明的密探,混进城去,了解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当侦探到处去探访搜索以后,觉得什么防御都没有,只见到人山人海,大家围着一位法师,恭恭敬敬地倾听他说法。啊!正是迦叶摩腾大师在宣讲《金光明经》,所有国家的大臣和老百姓,都听得津津有味。当时,正讲到地神王是怎么样的护国爱民,并且强调: 
  「我们假如能够爱护国家和人民,就能够全国上下一条心,什么样的外患都不能来侵略。这样也会感动了天神护法,自动在冥冥当中保护我们的国家。」 
  密探听了,非常受感动,赶快回去报告。敌国因此放弃了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