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万历十五年 >

第29部分

万历十五年-第29部分

小说: 万历十五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定当然也并非一成不变,在敌情和地形许可的时候,全队可以一分为二,成为两个横队

    和敌人拼杀;也可以把两个税把手照旧配置在后面,前面8个士兵排成横列,长枪手则

    分列于藤牌手与狼完手之间。

第六章 戚继光——孤独的将领 戚继光——孤独的将领(3)

    以藤牌、毛竹、铁叉作为标准武器质现了戚继光的部队仍然没有脱离农民气息。但

    如果认为他不了解火器的功效,那是不符合实际的。他在实战中运用过火器,和将领讲

    解火器的利弊,并在麦折中提到了火器的重要性。然刚终戚继光的一生,他仍然以上述

    的鸳鸯阵法作为主要的战术。这倒不是由于他因循守旧,而是牵涉到很多不易解决的复

    杂因素。

    让战术全面现代化的建议,曾经被名将俞大欧提出过。他准确地指出,倭寇的特长

    是拥习陆战,水战的技术反而低劣。俞大诚主张,以有效的战船和火炮歼灭倭寇于海上,

    根本不让他们有登陆的机会。在战术原则上,在他所著的书里也明白指出:“海上之战

    无他术,大船胜小船,大铁胜小铁,多船胜寡船,多镜胜寡统而已。”,他给总督的禀

    帖中,曾经请求把陆军军费的一半用来配备水师。但纵使俞大欧的声望和战绩都十分卓

    著,这些有益的建议却始终没有被采纳,因而壮志未酬,贺恨以殁。

    然则俞大就本人也不可能理解,他的建议,所牵涉的问题和将要引起的后果已经超

    出军备问题而及于政治。他要求亲自率领“闽广大船数百艘,兵数万”,如果一旦成为

    事实,有关各省的财政就要从原来小单位之间的收支而被集中管理。与之相应,这些后

    勤机构的人员必须增加,而且必须一扫苟且拖沓的办事作风,保证规格和数字的准确,

    才能取得预期的行政效率以与现代化的军事技术相配合。而且和他们往来的各个机构,

    也必须同样地注重实际。然而我们这个庞大的帝国,在本质上无非是数不清的农村合并

    成的一个集合体,礼仪和道德代替了法律,对于违法的行为作掩饰则被认为忠厚识大体。

    各个机构之间的联系,从来也没有可资遵守的成文条例。俞大献当然更不可能预见到,

    在未来的好几个世纪之内,上面这些情况在我们这个以农业经济为基础的国家里竟不能

    发生根本的改变。现代化的技术和古老的社会组织断然不能相容,要不是新的技术推动

    社会组织趋于精确和严密,那就是松散的社会组织扼杀新的技术,二者必居其一。

    这种为个人力量所不可抗拒的社会因素,使俞大欧的计划毫无实现的希望。相形之

    下,戚继光的方案就比较现实。他没有去触动整个的国家体制,而只是脚踏实地,做他

    职责范围内力所能及的事。他从1559年开始招募了3000名士兵。两年之后,兵员增加一

    倍,1562年更扩大为10000人。可是他的部队从来也没有一个后勤司令,也没有一个固

    定的军需处和兵工署。在整个国家机构之中,也没有委派过向他的部队作后勤供应的专

    职人员。他部队中的装备和武器,来源于各府县的分散供应。这种情况自然不能保持武

    器的质量。在戚继光的著作中,就明确提到各地所造的鸟钦锐管常有炸裂的危险,以致

    使士兵提心吊胆,不敢双手握镜以作精确的瞄准。有的火炮,铅弹与口径的尺寸不合;

    有的火炮,则导火线无法燃点。有鉴于俞大欧的壮志难伸和火器的实际情况,戚继光所

    拟订的战术仅仅把火器的应用限制在有限的范围内。他说:“火器为接敌之前用,不能

    简为主要战具。”在练兵的后期,他规定12个人的步兵队配备鸟镜2枝,一局(相当于

    一连)的鸟统手,必定要有一局的步兵“杀手”协同作战。

    按照俞大献使军队现代化的计划,要求兵精械利,把原来两个士兵的军购供应一个

    士兵,以部队的质量来代替数量。戚继光的看法则不同。我们帝国的军队是一支全能性

    的军队,也是一支长久性的军队。它经常的任务是面对内部的叛逆而非外部的侵略者,

    具体地说,就是镇压内地农民和边区的少数民族。地区间的人口过剩、灾害频仍、农民

    的流离失所、官吏的苛刻暴虐,都可以迫使暴动随时发生,而以我国幅员之大,这种所

    谓造反作乱的地点也极难预测,所以这个任务就不是一支高效率的机动部队所得以完成

    的。在多数‘情况下,官军会被造反者死死吸住,造反者熟悉当地的地理民风,官军往

    往会因之陷入被动而使质量的优势无从发挥。因此,数量的多寡就成为决定胜负的因素。

    除此以外,俞大献计划中所创建的精锐部队,他们领取优厚的军饷,又不能和社会上的

    其他部门对流,那么这样一个浮游在社会上的军事团体非但不能解决上述的社会问题,

    相反还会引起新的社会问题。再往下推求,俞大献要求建立现代化的海军以拒敌于国门

    之外,作战的目的,则在消灭国际贸易,也和世界历史趋势相反。

    戚继光的募兵原则是只收农民而不收城市居民。他认为市井的人都属于狡猾无

    赖之徒。这种观点,虽然有它的片面性,但投诸实际,在城市中有固定职业的人是极少

    自愿从军的。士兵为社会所普遍轻视,其军饷也相当微薄,城市中的应募者绝大多数只

    是把兵营当作解决食宿的救济所,一有机会就想另谋高就。这样的士兵如何能指望其奋

    勇杀敌以至效死疆场?所以戚继光订立了一条甄别应募者的奇特标准,凡属脸色白皙、

    眼神轻灵、动作轻快的人一概按诸门外。因为这种人几乎全是城市的无业游民,实

    属害群之马,一旦交锋,不仅自己会临阵脱逃,还会唆使周围的人一起逃跑,以便一旦

    受到审判时可以嫁祸于这些言辞钝拙的伙伴。在这个标准下招收来的兵员,都属于淳朴

    可靠的青年农民,而“鸳鸯阵”的战术,也是针对这些土兵的特点而设计的。他曾明确

    地指出,两个手持狼宪的士兵不需要特别的技术,曹力过人就足以胜任。而这种狼宪除

    了扫倒敌人以外,还有隐蔽的作用而可以便士兵壮胆。

    戚继光的求实精神还表现于使革新不与传统距离过远,更不大事声张。他的部队保

    留了古老而朴素的农村作风,有时也和卫所内军户的部队并肩作战。他们日常的军

    铜,大体和在农村中充当短工的收入相等,但另设重赏以鼓励士气,一个敌军的头颅,

    赏额高达白银30两。

    戚家军的胜利记录无出其右。从1559年开始,这支部队曾屡说攻坚、解围、迎战、

    追击,而从未在战斗中被倭寇击溃。除了部队的素质以外,主帅戚继光卓越的指挥才能

    是决定胜利的唯一因素。

    戚继光周密而细致。在他指挥部队投入战斗以前,他习惯于把各种条件以及可能发

    生的情况反复斟酌。一些事情看来细小,却都在他的多方思量考虑之内,例如士兵在遇

    到敌人之前以小便为名企图脱队,或是情绪紧张而喉干色变。他还为火器规定了一个保

    险系数,有多少不能着火,又有多少虽能着火而不能给敌人以损害。他认为一个士兵如

    果在作战时把平日所学的武艺用上10%,可以在格斗中取胜;用上20%,可以以一敌五;

    要是用上50%,就可以纵横无敌。这种考虑丝毫也不是出于悲观怯懦,而是战场上白刃

    交加的残酷现实,迫使一位高级将领决不能姑息部下,也决不能姑息自己:在乎日,他

    要求士兵作一丝不苟的训练,那怕伤筋断骨也在所不措;在临战前,他就要求自己绞尽

    脑汁,以期准确地判断形势。

    在临阵前的两三天,戚继光就要求侦察连每隔两小时报告一次敌情。他使用的地图

    用红黑两色绘制,一目了然;如果有可能,他还让人用泥土塑成地形的模型。他的部队

    中备有每月每日日出和日没的时间表,当时虽然还没有钟表,但他用一串740个珠子的

    捻珠作为代用品,按标准步伐的时间一步移动一珠,作为计算时间的根据。能够作这样

    精密的考虑,就几乎没有任何因素不在他的掌握之中。

    戚继光在1563年被任命为福建总兵,这是武官中的最高职衔。虽然如此,现实环境

    却很少允许他去制订整体的战略方针。可以说,他的部队始终只是一个战术单位。火器

    既不能起决定性的作用,南方的水田也使骑兵不能往来驰骋,所以无法创造出各兵种协

    同作战的复杂战术。就是在步兵战术的范围内,他也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他所常用的

    战术是使用精锐突破敌人防御线中突出的一角。这些地方是敌人防御的重点,地形有利,

    极难攻破。但是他的部队总是以出敌意外的方式迅速接近敌阵,迫使对方在慌乱中仓摔

    应战,而使巴方从不利转为有利。获得这样的战果,端赖于平日严格训练下所养成的坚

    毅精神和适应各种地形的能力。此外,以伏兵制胜敌人也为戚家军所独擅胜场,因为士

    兵的装备较便,可以灵活地移动和隐蔽。

    在作战中,总兵戚继光不惜初期接战的损失。经验告诉他,战斗无非是击破敌方的

    军事组织。如果以雷霆万钧之力,加于对方组织重点之上,则其配转运活的枢纽既被消

    灭,其全局必迅速瓦解。而对付倭寇这样的敌人,只要日本人就击败,中国方面的胁从

    者大多就会放下武器投降。

    戚家军多次取得的胜利使他们威名远播,这种威名又促使士兵更加斗志昂扬,他们

    可以在几小时之内攻克其他官军几个月之内无法解决的倭寇据点,歼灭敌人。

    戚继光作战的方针,一向主张占有数量的优势,速战速决。唯一的例外,则为仙游

    之役。当时仙游被围已一月,戚家军驰赴救援,血战于城外,双方坚持又逾二旬。至

    1564年1月倭寇大败而逃,戚继光穷追不舍,肃清了他们的根据地。这是一次决定性的

    战役,使整个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日本各岛的来犯者,至此才承认在中国的冒险没有

    便宜可占,因而逐渐放弃了继续骚扰的念头。剩下的海盗绝大多数已属中国人,他们在

    浙江福建一带也难于存身,之后就流窜到广东境内。用不着多说,本朝的抗倭战争业已

    大功告成,剩下的残余海盗当然有待于继续荡乎,不过这已经属于中国的内部问题而不

    是国际间的战争了。

    在抗倭战争中功绩最为卓著的戚继光不是在理想上把事情做得至善至美的将领,而

    是最能适应环境以发挥他的天才的将领。他所以获得成功的要点,在于他清醒的现实感。

    他看清并适应了当时的政治,而把军事技术作为必要的辅助,这是在当时的环境里唯一

    可以被允许的方案。至于在一个以文人治国的农业国家之内,谁想要极端强调军事效率,

    提倡技术的发展,而导致军人和文官的并驾齐驱,哪怕他能举出无数动听的理由,在事

    实上也是绝对办不到的。

    戚继光的功成名遂,在16世纪中叶的本朝可以算是特殊的例外。他之能够一帆风顺,

    固然是由于本身的卓越才能,但是得到一位有力者的支持也是必不可少的因素。这位有

    力者就是谭纶。此人在文官集团中是一个特殊的人物,进士出身,长期在东南滨海地区

    任职,累迁至福建巡抚。由于职务上的需要和个人的爱好,用兵之道竟然成了这位高级

    文官的专长。他常常以视察为名,随同部队亲临前线,有时会乘别人没有注意的时候突

    然出现于队伍的最前列。据说他有一次还实际参加战斗,弄得两肘沾满了鲜血。按照当

    时的规定,一个军事领导人的军功标准是部下斩获敌人首级的数字,而谭纶一生中所获

    得的总数则达21500。戚继光提出的募兵训练计划,得到谭纶的热烈赞赏和实际支持,

    源源供给戚继光的部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