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劝发菩提心文讲记 >

第5部分

劝发菩提心文讲记-第5部分

小说: 劝发菩提心文讲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修行,而“修行”最“急”的要“务”是什么?“立愿居先”。就是在你走上任
何一条佛法的大道时,必须首先树立一个坚定不移的志愿,以此坚定不移的志愿,
然后方可一步步的向着目的地,不休不息的勇猛迈进。因此,我们想要修行有所
成就,立愿是绝对不可缺少的,且居于先决的条件之一。关于这,诸位知道,要
做世间的任何事情,如果不先立愿,就不能完成所要完成的事业。世间一般的事
业尚且如此,何况是修学佛法的大事?度化众生的大事?庄严佛土的大事?完成
佛果的大事?如不树立坚定的宏愿,怎能完成这些大事?是以佛在经中一再的开
示我们:修行急务以立愿为先。

    如上所说,发心与立愿,在佛法上,具有同等的重要性。为什么要这样讲?
现在不妨再进一步的来显示:立愿所以重要,因为“愿立则众生可度”。我们知
道,世间任何事情,如不树立坚定不移的志愿,尚且难以期望有成,何况学佛度
生的大事?发菩提心的行者,其最重要的任务,莫过于度化众生。可是讲到度生,
不特众生有无量无边的多,而且是刚强难以化度的。菩萨行者能不能度化刚强的
众生,关键不在众生的众多及刚强,而在行者是否立了坚定的志愿?如果立了坚
定的志愿,本此坚毅的愿力,百折不挠的去度化众生,众生总有被你化度的一天。
所以说:愿立则众生可度。关于立愿的重要,佛在经中曾特别开示说:“如来大
智尊,显说功德证;忍慧福业力,誓愿力最胜”。意谓大悲大智如来,曾明显的
为我人宣说功德证:

    一、忍力,就是忍辱的力量。经说:“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看
一个人是不是强而有力的,就看他的忍辱功夫,到了什么程度为定。一个能容忍
的人,那他必能得到最后的成功,可见忍力是很大的。

    二、慧力,就是智慧的力量。为人能不能分别是非,抉择邪正,完全看他有
没有智慧。对于是非邪正,如没有智慧去分别抉择的话,那他就将成为邪正不分,
是非不辨的人。因此,慧力是不可忽视的。

    三、福德力,人能依照善行方面去做,那他将来所得的福德,一定是很大的,
而且你所得的福德,有股力量存在你的身心中,而为任何人所劫夺不去的。

    四、业力,就是造业的力量。不论我人造了什么善恶之业,它总有一股推动
的力量,使你随业或东或西的奔驰,没有任何力量可以敌得过业力的,所以说:
“业力不可思议”。

    佛陀为我们说了这几种不同的力量后,接着又指示说:“誓愿力最胜”。意
谓在诸力量中比较起来,还是要算愿力最为殊胜。诸位试想:我们在这世间所要
做的事情,乃至我们想要了生死、得解脱、度众生、成佛道,有哪一样不须志愿
之力来支持?没有支持的愿力,什么也做不成的。所以经论中,常有劝我们发愿
的话。因为发了真切的愿,以此愿力的支持,向着目标迈进时,就不会懈怠而退
下来,且定能够到达终极的目标。

    立了度化众生的宏愿,众生就将为我们所化,这从诸佛菩萨的示迹中,可以
找到榜样。诸佛如来所以能够度化所应度化的众生,原因就是有着弘誓的愿力在
支持,如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药师佛的十二大愿;诸大菩萨所以能在生死中度
化众生,又何尝不是一股弘誓愿力在支持?如观音大士的十二大愿,普贤菩萨的
十大愿。说实在话,在生死海中度化众生,如没有坚定不移的愿力,那是一件不
可能的事。每个发心菩萨,要发四弘誓愿,原因就在于此。诸佛如来,大心菩萨,
更立各别的别愿,原因亦在于此。是以奉劝每个学佛者,首先立坚固愿。其次说
到发心的重要。不论做什么事,不发心则已,一旦发了心,你要做什么,都可以
完成。如做世间的普通事,由于你的发心,最后总归会成功的。站在佛法的立场,
以修学大乘佛法说,你最后的希望是成佛,但要证得最高无上的佛果,首先你得
发菩提心。发了这念菩提心,不论佛道是怎样的长远,不论菩提路上是怎样的难
行,不论在过程中遇到多少魔障,受到多少打击,但因有了成佛的一念心在支持,
使你会精进不懈的向佛道前进,设法排遣佛道上的种种困难,破除菩提路上的种
种魔障,再接再厉的,百折不挠的,向着佛道前进,在未到达佛果前,决不终止
前进。如是,久而久之,自然就可成佛。所以省庵大师说:“心发则佛道堪成”。

    立愿与发心的重要,以上是从正面显示,以下再从反面显示。省庵大师接着
开示我们说:“苟不发广大心,立坚固愿,则纵经尘劫,依然还在轮回,虽有修
行,总是徒劳辛苦”。这是极为重要的教授,值得我们深切的注意。

    苟字,在这里作假定的意思来讲。所谓发广大心,是约成佛的心与度生的心
说的。当知同样是发心,但有大小的不同:如单为自身、家庭、村落、社会、国
家,乃至世界而发心,都不得称为发广大心。什么是广大心?所谓尽虚空,遍法
界而发心,才称得上是广大心。亦如我们常在佛经中所读到的,所谓虚空无尽,
众生无尽,我之心愿亦无尽。唯有如是发心,才够资格叫做发广大心。因为要有
这样的广大心,才能普遍的度一切众生。

    讲到立愿,以世间的人说,尽管各各所立的愿不同,但大体是都有其志愿的。
可是有人立了愿后,固能成功他所期望成功的事业,完成他的愿心,但也有人立
了愿后,结果却是一无所成,根本没有达到他的愿望。同样是立愿,为什么有成
功不成功的差别?问题就在立愿的坚固不坚固。如有些人在立愿后,不能坚定自
己的志愿,稍为遇到一些挫折,或者受到一点打击,就动摇了本立的志愿,这怎
么能得成功?既立了愿,就要坚定不移,不因挫折而动摇,不因打击而畏缩,不
因困难而后退,不因阻碍而气馁,能这样的立定坚固志愿,那就无事不办了。所
以立愿不只立愿而已,还要立坚固愿,决不因任何困难,而丧失自己本愿,必抱
生命可以牺牲,我愿决不动摇的决心才行。

    假定不发这样的广大心,不立这样的坚固愿,其后果又是怎样呢?那我现在
告诉你,不说如向所说你在三大阿僧祗劫中修学佛法,不能让你超出生死轮回,
就是纵然让你经过尘点之劫这么长的时间如法修持,而你依旧还在生死苦海中浮
沉不得解脱。尘劫,这在大乘经典中,是常常说到的。以我们所居的这个娑婆世
界来说:将这世界的大地分析开来,变成一粒粒的微尘,以一粒微尘代表一劫,
经过这么多的微尘劫的微尘劫数的时间,从事佛法的修学,原想超出生死轮回的,
结果仍在生死中无法跳出。原因在什么地方?就在没有发广大心,立坚固愿。诸
位请想想看,这对我们关系多大?不特如此,依一般观点说,学佛修行,无非希
望在佛法上有所成就,但如不发广大心,立坚固愿,虽然说是用功修行,结果总
是徒劳辛苦,不能得到佛法的实际受用。如修世间的福行,将来生到天上去,固
可享受天福,一旦福尽下堕,后果更不堪设想,这不是徒劳辛苦是什么?所以同
样是用功修行,发广大心,立坚固愿的,其成就就大;不发广大心,立坚固愿的,
其成就就小,而且徒劳辛苦一场。所以发广大心,立坚固愿,是修学佛道不可或
缺的两大条件。


      【故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忘失尚尔,
        况未发乎?故知欲学如来乘,必先具发菩萨愿,不可缓也。】

    发广大心,立坚固愿,换句话说,就是发菩提心,立菩提愿。发起菩提心,
树立菩提愿,以此心愿去修一切善行,才能成为佛业菩萨业,亦即是出世间的无
漏善业。如不发菩提心,不立菩提愿,那所修的一切善法,是不是与佛法相应,
自将成为一大问题。不但如此,据华严经说:即使发了菩提心的行者,最初发心
的动机,虽说是为度化众生,但是久而久之,在菩提道的中途,或因忙于世法的
处理,或因经不起当前的考验,或因感到众生的难以度化,于是不知不觉的,将
最初所发的一念菩提心愿,逐渐予以忘失。于是佛陀告诉我们说:“忘失菩提心,
修诸善法,是名魔业”。所谓菩提心的忘失,不要以为不会有的。经说:过去有
位菩萨,遇到一位如来,发起大菩提心。这本是很好的,可是后在世间修行,竟
然忘了原来所发的菩提心,根本不知道有这么一回事了!

    如是忘失菩提心的行者,纵然仍在世间修诸善法,如修五戒、十善、四禅、
八定;再通俗点说,如修桥、铺路、施衣、施食、施茶、施药等,都可说是善法。
总之,凡有益于人群社会、世界人类的种种慈善事业等,亦都可以称为善法。但
所修的这一切善法,如与菩提心相应,自然成为成佛资粮,不与菩提心相应,那
就一切皆属魔业。

    所谓魔业者,魔是大家所知道的,就是魔王。魔王的唯一作用,在阻碍我们
向上、向善、向光明。不要以为六欲天上的魔王才是魔,凡是阻碍吾人向出世道
路上走的,都可叫魔。以天魔说,唯一邪欲,就是希望三界内的众生,都做他的
魔子魔孙,都为他的眷属。因此,当一个人想要出三界时,魔王就发生恐慌,恐
怕他的眷属又少了一个,于是施展种种魔法诡计,留难这个想出三界的人,使他
不能跳出三界去。所以忘失菩提心而修诸善法,充其量,不过感到人天福乐果报
而已。没有办法跳出魔王的掌心,仍在魔王的控制下,乖巧的做他的魔眷属。所
谓修诸善法,当然不是专指世间的善法,出世的善法亦包含在这里面。在此或有
人这样的提出问题:忘失菩提心所修的世间善法,固然可以说是魔业,忘失菩提
心所修的出世善法,难道亦可说是魔业?从楞严经中将声闻缘觉列在五十种阴魔
内,说所修的出世善法亦是魔业,没有什么不可以的。况且魔王在因地中,不但
修十善业,亦修未到定。但因没有发菩提心,所以报生欲界顶天,成为扰乱世间
的魔王,使诸欲界众生皆为其眷属。

    进一步说,发了菩提心而又忘了,修诸善法,尚且是魔业,何况根本没有发
过菩提心,立过菩提愿?这一类人所修一切善法是属魔业,自然更加不用说了。
所以说:“忘失尚尔,况未发乎”?由此更加显出发心的重要了。

    根据以上所说,可以明显了解,一个修学佛法的人,如他自愿修人天乘的善
法,或只想修声闻缘觉乘法,那就不谈,如果真的“欲学如来乘”势“必先”要
“具发菩萨愿”,而且这是“不可”或“缓”的。如来乘,有的地方,亦称佛乘。
如法华经说:“唯有一佛乘”。佛乘就是如来乘,二者是没有差别的。亦有经中
称如来乘为一乘,一乘是对三乘说的。三乘,是指声闻、缘觉、菩萨。一乘,是
专指无上佛乘,一佛乘以成佛为最高的目的。站在大乘佛法的立场讲,三乘是不
究竟的,唯一佛乘是究竟的。佛乘或如来乘,又是对菩萨乘说,如通俗的说,菩
萨乘与如来乘,都可称为大乘,经中所以有时称为菩萨乘,有时称为如来乘,亦
还有些分别的:菩萨乘是约因位说的,如来乘是约果位说的。我们修学佛法,希
望未来成佛,而如来乘就是修学的最后目标。但如来是由修学菩萨成的,没有一
尊佛不经过菩萨道的修学,而得成为最高佛陀的。因此,菩萨乘,是约发了菩萨
心的人,在因中修菩萨行,一步一步向佛果前进说的;而如来乘是约我们已经到
达的目标说的。菩萨乘是因,如来乘是果,世间有着因果的关系。不论是菩萨乘,
抑或是如来乘,当你想要走上这条菩提大道时,首先必须具备的第一个条件,是
发菩萨愿。发菩萨愿,不但是不可缺少的条件,而且还不能马虎拖延。普通人大
都有种通病,就是拖延,什么事情都喜欢推到明日。殊不知明日是过不完的,过
了一个明日,又是一个明日,试问推到哪个明日为止?所以我国有四句话说: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事事待明日,吾生已蹉跎”!所以我们不但要发菩
提心,而且要赶快发菩提心,立刻发菩提心,不可留待明日。如果老是明日复明
日,过了无数个明日,人已经老迈了,甚至快入土了,到那时,不说不可能发菩
提心,即使想发菩提心,已是为时太晚!因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