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发菩提心文讲记-第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兴家治业,望你立志成人。若是儿子有些疾病,为父母的,不说幼弱难养,反怨
自己调理失错,就日夜焦心,急忙去合药求医,恨不得将身替代。你若出外远行,
为父母的,日常牵心挂意,夜常睡梦难安,就是早去迟来,还要倚门悬望。总而
言之,为父母的,一生一世,经营算计,哪一件不是为儿女的心肠?若教得像几
分人,父母便不胜欢喜;若教得不成人,便死不瞑目。可怜父母的精神心血,都
费在儿子身上。及至儿子年纪长大,要知父母日渐衰老,如此深恩,急图报答,
尚恐不及尽万分之一。你们为子的,各人细细想一想,可不趁早孝顺么”?接着
又说:“人若不知父母的恩爱,但看自己抚养儿子,同此式样;知道自己养活儿
子的劬劳,便知道父母生长自己的恩爱;知道自己责成儿子的心肠,便知道父母
指望自己的主意。常言道:‘养儿防老,积谷防饥’。父母受了千辛万苦,也只
指望儿子孝顺,有个后望。我看今世的人,将父母生养你,教训你,婚配你,却
似该当的,所以不能孝顺。试看那乌鸟也晓得反哺,羔羊也知道跪乳,禽兽尚能
报本,哪有为人不知孝顺的理?人若不知道孝顺,反不如禽兽了”!
做父母的对于儿女,不知经过多少年的苦心培育,然后儿女“才得”逐渐
“成人”。待成人后,父母又必“指望”儿子,能够“绍”隆“继”承自家一贯
的“门风”。旧时的我国,对家庭中历代相传的良好门风,是特别注重的。所以
为父母的,不但希望第二代能继承固有的门风,而且更指望门风因第二代的努力,
愈益发扬光大。如果为子女的,败坏自家的门风,做父母的认为是奇耻大辱。我
们常听父母责备子女说:你做什么都可以的,如违家规门风,是不容许的。可以
想见继承门风的重要。为父母者,不但望子绍继门风,亦复望子“供承祭祀”。
供承,是约父母在世说的,祭祀,是约父母死后说的。所谓供承,就是供奉承欢
之意。如说:“何为养父母的身?人家贫富贵贱,自有不同,各人随自己的力量,
各人尽自己的家私。父母饥,则进食;父母寒,则进衣。有一样好饮食,就思想
与父母吃;有一件好衣服,就思想与父母穿;有一处好房屋,就思想与父母住;
有一般好器物,有一个好仆人,就思想与父母使用呼唤。冬夏晨昏,俱要诚心照
管,凡事俱要小心恭敬,一意喜欢。逢时节以礼庆拜,遇生辰以礼祝贺……要奉
得父母欢喜,就是尽心……其行住坐卧,俱要照管扶持。只要得父母安稳自在,
快活过日,就是尽心……”。尽心供承,就是孝子。
所谓祭祀,就是祭典拜祀。祀是似的意思。儒家有句话说:“祭神如神在”,
意即当你去祭神的时候,虽不能见到神是怎样的,亦当好像神在你的面前一样,
不可稍有一点苟且。我们祭祀祖先,亦应存有“祭祖如祖在”的意念,态度必须
恭敬严肃,不得草率怠慢随便。真能做到这样,祭祀不是没有其意义的。说到这
里,我得向诸位交代一句,就是为人子孙的,对已去世的父母或祖先,以祭祀来
纪念追思,绝对是合情合理的事,然如世俗以烧锡箔、钱纸、纸衣、纸箱、纸房、
纸汽车等,来供奉祖先,是绝对不合佛法的,是毫无一点意义的,更可说是荒谬
的。这不但在民间是常见的事,就是一般不明佛理的佛徒,不明所以的亦照做一
番,实在要不得,应革除这个陋习。
除了生前供承,死后祭祀,特别是父母在疾病中,“为人子者,须要加意调
摄,小心扶持,请名医用药。病中煎制汤药,进奉饮食,俱要自己亲为,不可尽
委奴婢,切不可生一个懈怠的心。只想你在幼小的时候,有了疾病,为父母的,
不知为你调理了多少,你今日可有不尽心的理?试看当日汉文帝,母后有病,汤
药尚且亲尝呢。父母有病,万一作污床褥,为子者,俱要勤勤洗换,切不可生一
个厌恶的心。只想你在怀抱中,便溺粪污,为父母的,不知替你洁净了多少,你
今日可有嫌恶的理?试看当日黔娄,为孱陵县的县官,因父亲有病,尚且尝粪
忧心呢。这疾病调理,为人子者,俱要放在心上”。佛经说:“八福田中,看病
福田,第一福田”,父母病怎可不照顾?
【今我等既已出家,滥称释子,忝号沙门。甘旨不供,祭祀不给。
生不能养其口体,死不能导其神灵。于世间则为大损,于出世又
无实益,两途既失,重罪难逃!】
这段文,完全是针对出家僧众说的。儒家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
祭之以礼”。一个标准的孝顺儿女,应这样如法实践的。现“今我等,既”然
“已”经“出家”,且又“滥称释子”。释子,是出家修行者的通称,即凡为释
迦牟尼佛座下的弟子,都可称为释子。阿含经说:“四河入海,同一咸味;四姓
出家,同称释子”。从佛出家的行者,不论你原来的种姓是什么,只要一进入佛
法的僧团,就失去你原有的种姓,而以释为姓氏了,所以称为释子。做了释迦弟
子的出家人,如能如法如律的修持,戒德庄严,行为端正,那就不失为是个安分
守己的释子;如在释子的行列中,没有好好的依法而行,只是滥竽充数的像个出
家人,那就只好说为滥称释子,不够资格称为真正的释子。因为真正的释子,一
定是要依法修行的。
再者,出家修道的行者,除了叫做释子,亦还名为沙门。沙门,严格的说,
不是容易称的。如说:“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固是做沙门的所应该做的
工夫;若如四十二章经说:“识心达本源,故号为沙门”,那更不是一般人所能
做得到的了。设若不能做到这点,是即“忝号沙门”,不是真正沙门。如所说的
“污道沙门”或“坏道沙门”,当知就是这里说的忝号沙门,意即只是忝为沙门
这么一个名号,实际是不够资格叫做沙门的。真正称为名符其实的沙门的,只有
胜道沙门、示道沙门、命道沙门。初如禀佛出家,能灭烦恼而证胜道的出家人;
次如断惑证真,能宣示正法而使众生入佛道的出家人;后如调伏烦恼,勤修诸有
善法,能使智慧之命增长的出家人。这末说来,做个真正的沙门,实在是不简单
的。省庵大师看透当时一般出家人,既不能如法修行,又不能勤修三学,所以不
客气的说为滥称释子,忝号沙门。
假定不出家,在双亲面前,还可行世间的孝道,现既已出家,离开了家乡,
辞别了爹娘,在这情形下,当然是“甘旨不供,祭祀不给”了。父母在生的时候,
不能以美味的饮食供养父母,是为甘旨不供。以行孝说:“饮食的事,为人子者,
哪个不欲竭力珍馐,罗列甘旨?若是个富贵人家,何难措办?若是家业淡泊的,
便心有余而力不足了。要知古人说得好,菽水承欢,盖为贫贱者言也。就是家常
的菜蔬,只要咸淡得宜,生熟中节,不敢潦草,然后敬奉。略有好食先进父母,
至于自己,粗粝俱不计较,要奉得父母欢喜,就是尽心。大约年老的人,脾胃自
然虚薄,饮食难得消化,进的饮食,须要炖得熟的,软烂的,香美的,方才有益。
凡是生冷粘腻坚实难化之物,不可与食,新米新面伤脾之物,亦不可与食。顿数
要频,食不可过饱。这饮食调理,为人子者,俱要放在心上”。可是出了家的,
双亲在世之日,不能甘旨是供,岂不是有违孝亲之道?当然,如真正做个佛子,
自然又当别论。至于父母去世以后,因为出家在外的关系,又不能祭祀以礼,同
样是失孝道的。换句话说:不论父母在世去世,都未能尽到为人子的责任,说来
能不有愧于心?进一步说,既不能供奉父母的佳肴美味,当然就无从滋养和维持
父母的口体,所以说:“生不能养其口体”。舍离父母的出家人,当父母去世时,
大都不能亲视左右,自然也就不能引导父母的神灵向于善趣,所以说:“死不能
导其神灵”。神灵,以世俗一般来说,是指的灵魂;以佛法的意义说,是指第八
阿赖耶识。一个人死了,其第八阿赖耶识,就离开现实生命体,而另再去投胎受
生。在这时候,如有一个真具道心而修行工夫不错的儿子,从旁依照佛法为其助
念,就可引导父母的第八识,再到人间来受生,或上生到天趣去,甚至令其往生
西方。出家的儿子,如在佛法方面修持工夫不够,那就不会有这样的力量,可以
引导父母的神识去到善趣。为人子者,照理应该供给父母的甘旨,养其口体,使
二老娱乐晚年;可是由于我们不能做到这点,站在父母的立场说,有个甘旨不供,
口体不养的儿子,在养儿防老的期望下,岂不是个大损?所以说:“于世间则为
大损”。
为人子者,照理应该给予父母的祭祀,导其神灵,使二老能生善处,或者能
得到解脱;可是由于我们修持工夫的不够,不能做到一子出家九祖超升的境界,
对于父母可说毫无利益和受用,所以说:“于出世又无实益”。
“两途既失,重罪难逃”,意即世间及出世间的两条孝道,出家人都已失去
应尽的责任,其不孝的重罪,自然是难以逃避。由此可知,即使是出家的子女,
对父母生养死葬的责任,还是不可推诿不管的。如在世间的孝道上,不能做到承
欢膝下,侍养供奉,则在出世的孝道上,应当做到应尽的本份,如劝导父母信奉
三宝,茹素持斋,离恶向善,使之逐渐走上佛法的正道。做一个出家人,对这点
如也做不到,那就未免太差劲了。试仔细想一想:我们这个生命体,是由父母而
来的,假定没有这生命体,你以什么而得出家?不出家怎能用功办道而获解脱?
由此推想,就可知道父母的恩德,的确是很深重的。父母的恩德既如此深重,为
子女的,当然应该报答父母。一个真正的佛子,必然是孝敬父母的。若说我已辞
亲出家,父母不关我的事了,那就不够资格称为释迦儿孙。
为佛子者,当以佛为榜样,现在就来看看佛是怎样报答现生父母的:释尊成
道不久,就回到迦毗罗卫的祖国,去为父王说法。父王听了佛法,立刻就受度化,
而证得了初果。到佛将要入涅槃时为了报答母后深恩,特去忉利天上,为母说法
三月,使母亦得佛法的实益。最后,在净饭王将去世时,虽说他已证得初果,但
仍不免舐犊情深,极为思念他那已经成道的长子,希望佛陀能回去见他最后一面。
在外度化的佛陀,因父王的思念深切,而亦心灵有所感通,于是佛就率领阿难、
罗侯罗、优波离等,赶回祖国去见净饭大王的最后一面,使净饭王满足地含笑而
逝。佛是人间的大觉者,虽没有一般世俗之情,但仍不失为子之道。我们是什么
人?岂可因出家而不报父母恩?
净饭王驾崩后,佛与阿难等三尊者,都守护在净饭王的灵前,直到出殡的那
一天,阿难尊者以佛的堂弟身份,请求为其伯父扶棺;罗侯罗尊者亦以净饭王的
长孙身份,要求为其祖父扶棺。佛陀,一方面对他两人的请求予以婉拒,一方面
又这样的开示他们说:你们的这个孝行,确是非常可嘉的,亦为我所欢喜的。然
而,为向末法时代凶恶残暴藐视礼仪的众生示范,今日必须由我亲为父王扶棺,
以免一般人们误会,以为出家不问父母的事。结果,佛陀亲扶其父的灵柩,步行
直到火葬之处。佛为三界导师,四生慈父,父死尚且亲扶灵柩,谁说佛教不讲孝
道?说佛教不讲孝道的人,是对佛教没有丝毫认识,不加考证而下的肤浅评言,
实不值识者一笑。
我国唐朝时代,有位有名的大学者韩愈,就是极力主张辟佛的人。后来因故
被贬到潮州去,在潮州认识了一位大颠和尚,谈话之间,仍对佛教予以批评。大
颠和尚问他:你对佛教究竟有那些不满?韩愈回答说:我最不满和反对佛教的原
因,就是佛家不讲孝道。做人不讲孝道的怎么可以?大颠和尚听他这么说,就又
进一步的问道:你说佛家不讲孝道,请问阁下在哪一部佛经中,看到佛陀对孝道
不予重视的言说?韩愈被这一问楞住了,竟然不知如何作答。因他根本是个主张
焚毁佛经的人,从来没有去翻阅过经书。没有阅读佛经,当然无从了解佛经所说
是什么了。韩愈经过大颠和尚这么当头一棒,才如梦初醒的,知道自己从来所反
对的佛教,是错误的,因而对佛教生起信念。
从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