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劝发菩提心文讲记 >

第1部分

劝发菩提心文讲记-第1部分

小说: 劝发菩提心文讲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演培法师释
谢净德记

目次

自序
文前概说
一、菩提心的尊贵殊胜及其功德
二、菩提心为入大乘的不二法门
三、本文题目的略为解说
四、本文作者的史实简介
正文
解释正文


〖自序〗

    佛是怎样成的?是由于行菩萨道成的;菩萨道怎会行的?是由发菩提心来的;
所以发菩提心就成为菩萨因行与如来果证的唯一无二的推动力,没有这一推动力,
菩萨因行固然无人去行,如来果证亦无人去证。这样说来,发菩提心,在大乘佛
法中,具有怎样的重要性,应是谁都可以体认到的。做个大乘佛法行者,而说不
要发菩提心,那将是不可思议的事。不过话说回来,真正修学大乘的学人,从不
忽略发菩提心的。

    关于如何发菩提心,在省庵大师的劝发菩提心文中,固已有了很好的指示,
在我所讲的这个讲记中,亦已有了详细的说明,看了讲记自然明白,在此不必再
多费辞。总之,能发菩提心的,是就值得我人尊敬。

    发菩提心,没有时间性的,什么时候都可。面见佛陀的当世,固可发菩提心,
末法时代的今日,亦可发菩提心。但以佛法住世来说,在佛教极度衰微的时代发
菩提心,较之佛世时的发大心者,尤为难能可贵。

    中国一向所流行的佛法,不但是大乘佛法,而且是最上一乘,一般佛法行者,
照理都是菩萨,而且是发过菩提心的。但如去问许多学佛的人士,你是不是发了
菩提心,那我敢说,大多数的佛徒,不知如何答覆。

    像这样的大乘佛法行者,实在不够资格称为菩萨,因而表现于行为的活动,
自然也就不是菩萨风格。所以太虚大师于从巴利语系说到今菩萨行一文中说:
“中国佛教教理是大乘,而行为是小乘”,意在于此。

    正因一般学佛人士,不知如何发菩提心,不去实践菩萨大行,致使佛教现状,
显得暮气沉沉,而为社会大多数的人群,认为佛教不是今日所需,甚至讥为消极
厌世,试问这对我们佛教,是多么大的一大损失!

    有心于佛教的我人,不能看着佛教这样沉没下去而无动于衷,故有本着佛陀
的根本精神,高树为法为人的佛教特质,以使佛教在今日世界中活跃起来的必要。
然应怎样?这唯有发菩提心,实践菩萨大行才行。

    一九六六年,慧日讲堂印海法师,乘我回来弘法之便,请于讲堂宣讲劝发菩
提心文,期以激发学佛者的发菩提心,来积极的实行菩萨大行,发挥佛教救人救
世的大无畏精神,证明佛教是今日人群所必需者。

    当我在讲这劝发菩提心文时,远来闻法的谢净德居士,立即发起大菩提心来,
将我所讲的记为讲记,而且记得极为详细,叙述又极条理分明,文字更是干净利
落,没有什么浮词浪语,真正可说是极为难得的!

    后应菩提树编者朱斐居士的征稿,乃将全文交给菩提树发表,而于去年全部
刊完。净德居士真是一位发大心者,为使诸将发心而尚未发心的学佛人士,能够
真正发起菩提心来,以凡夫身广修菩萨大行,乃又发心拟将讲记印行流通,而且
善与人同,不唯自己出斯功德,并劝其父谢常如及吴宽性、丁常实等居士共同发
心,所以这本讲记能顺利的与读者见面,不能不谢谢净德居士。讲记,在菩提树
发表,是朱斐居士的功德;在台北印校等,是怀谦居士的功德;得以出版流通,
是上出施净资者的功德。因此,我在这里很诚挚的敬向出钱出力的诸位居士,致
最崇高的谢意,并祝慧业日进!

一九六九年夏历四月初八日序于玄奘寺丈室


〖文前概说〗

一、菩提心的尊贵殊胜及其功德

    首先来讲一讲发菩提心的尊贵:讲到菩提心的尊贵,要从比较上或举喻来说
明,始能显示出来。佛陀在大乘经典中特别指出发菩提心的尊贵明文,可说是很
多很多的,现我简单的举出几则来谈谈。经中举喻说:如有一大龙王,在这大龙
王的头顶上,戴着一顶很大的如意妙宝王冠,由于有这如意妙宝王冠,戴在大龙
王的头上,于是使得任何怨敌,都不敢来侵犯他,更不要说想恐怖他。这譬喻是
说:一个发了菩提心的菩萨,在其顶上戴有一颗菩提心及大悲心的妙宝王冠,由
于有了这颗王冠戴在头上,不但一切恶趣的有情,没有办法来侵怖菩萨,就是天
魔外道等,要想来侵犯菩萨,也是无能为力的。发菩提心是怎样尊贵,于此可见。
经中又举喻说:世人所认为最珍贵的宝物,莫过于金刚宝,一颗完整无缺的金刚
宝,固然是价值连城,没有办法算得出,即使将这金刚宝打破,成为残缺不全的,
而它在众宝中仍然超胜其他的一切珍宝,一切珍宝与之比较,仍然不及它的珍贵
和有价值。不唯如此,就是金刚宝的名称,亦不会因它的残缺而丧失掉,金刚宝
还是叫做金刚宝。如果拿这破碎的金刚宝,去救济无数有所缺乏的贫人,同样会
发生救济的作用。

    这是以金刚宝譬喻菩萨所发的菩提心,以完整无缺的金刚宝,譬喻广大圆满
的菩提心。菩萨发了广大圆满的菩提心,在一切众生界中,固然是最崇高最伟大
的,即使佛法行者仅有少分菩提心,而他所具有的功德庄严,仍然超过一切声闻、
一切缘觉所有的功德庄严。同时,也不因菩提心仅有少分,而丧失掉他菩萨的资
格,菩萨还是叫做菩萨。且此具有少分菩提心的菩萨,同样可以去救济缺乏佛法
圣财的贫穷众生,使诸没有佛法圣财的贫穷众生,因菩萨的度化而得到佛法的圣
财,逐渐走上佛法的解脱之道,终于获得身心的自在解脱。菩提心的价值尊贵,
从这譬喻中,更得到证明。

    经中复举喻说:如有一人提一盏灯,走到暗室里去,而那暗室里的黑暗,不
是一年两年才有的,已是几百几千年所充满的黑暗,虽然如此,但当这一盏灯提
进去时,由灯所放射出的光明,立刻驱除了这千百年来所有的黑暗。当知这提灯
的人,就是发菩提心的菩萨,所提的一盏灯,就是菩萨所持的一切智心大光明炬,
暗室中的黑暗,就是众生内心中的无明黑暗。一个发了菩提心的菩萨,持着一切
智心的大光明炬,入于众生的心意暗室中去,使得众生不可说百千劫已来,所积
集的一切烦恼障,一切业障以及无明黑暗,悉皆消除得干干净净。由此可知发菩
提心,在佛法的修学上,是珍贵到怎样的程度了。

    以佛法说,一个人在世间上,不论做了什么好事,必然有他所得功德,而发
菩提心同样有他所应有的功德。发菩提心所获得的功德,好似虚空一样,广大无
比,殊胜庄严,究竟广大殊胜到怎样,要从功德的校量中才能显示出来。例如印
度的恒河,是有很多的沙的,假定以一粒沙即是一佛世界,如是有像恒河中这么
多沙的佛世界,设若有人将这么多的佛世界堆满了七宝,用以供养诸佛世尊,诸
位可以想像得到,其人所得的功德,真是大得无可形容。但佛告诉我们,如果另
外有这么一个人,能至诚恳切的合起掌来,一念发起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那
这发菩提心的人所得功德,远超过上面以恒河沙数佛刹七宝供养诸佛的功德,还
要来得大。因此,我们亦可了解发菩提心的功德,是怎样的广大殊胜了。

    经中为什么要这样的说明菩提心的尊贵、殊胜以及广大功德?当知十方诸佛,
不论是过去已成佛的,现在正成佛的,没有不是由发菩提心而来,发菩提心而得
成佛,则发菩提心尊贵、殊胜以及广大功德,自就不难明白。诸位不妨自问一下:
学佛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是不是希望自己将来成佛?假如是的,那你就得发菩提
心,如不发菩提心而希望成佛,那是绝对做不到的。其次,请再自问一下:发菩
提心的目的是为成佛,然为什么定要成佛?成佛,固然会得相好庄严,圆满一切
功德,但这并不是主要的目的。成佛的真正最大目的,还是为的度化众生。如经
上说:“为利众生愿成佛”。在无尽意经中,佛陀开示我们说:“若不为度众生,
我即不发是菩提心”。所以发菩提心,不但是希望自己将来能够成佛,而更重要
的还是当下就能去度化众生,深入社会,接近人群,随分随力的以佛法开导群迷。
以一句惯说的话来讲:发菩提心有两大目标:向上,成佛是我们的目标;向下,
度生是我们的目标。所谓“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就是此意。


二、菩提心为入大乘的不二法门

    佛法有大小乘的差别,这是谁都知道的,不用说,入小乘有入小乘的门路,
入大乘有入大乘的门路。入小乘的唯一门路,是所发的厌离心。没有发厌离心,
绝对不会走上声闻的解脱道。而入大乘的不二法门,则是现在所说的发菩提心。
如果没有发菩提心,自亦不会走上菩萨的菩提道。且这菩提心,不论什么时候在
身心中生起,纵然其他的功德还没有发生,而你已经进入大乘之门。不过话说回
来,发起的菩提心,如一旦退失了,那你在佛法中,纵然具有通达空性等的种种
功德,仍然是堕入于声闻等地,丧失了你做大乘行者的资格。所以是不是已入于
大乘之门,完全看你菩提心的有无而作决定的。

    关于这个,佛在华严经中,曾经这样说过:“菩提心者,如一切佛法种子”。
种子是就因说,从世间看,是怎样的种子,就结怎样的果。种子是有各各不同的,
如麦种子、谷种子、豆种子等,是为各自不同的不共因,因为这些不论与怎样的
缘合,谷种子终不能为麦种子的因,麦种子终不能为谷种子的因。可是水土空气
温度肥料等,则为一切的共因,因为这些与谷种子合,就成为谷苗的因,与麦种
子合,就成为麦苗的因,它们是不简别什么对象的,与怎样的种子结合,就助长
怎样东西的生长。当知现在所讲的无上菩提心,就是佛苗因中的不共因,如谷麦
等的各各不同的种子,为成佛的主要因素。宝性论说:“信解大乘为种子,慧是
能生佛法母”。这两句话的意思是:信解大乘而所发的菩提心,犹如为父的种子,
通达诸法无我的殊胜慧,犹如慈爱的母亲。为种子的父亲,设若是属于汉族的,
那他所生的子女,必然是属于汉人,绝对不会生为藏人或蒙族人,所以父是子姓
的决定之因;至于母亲,不论你是藏人还是蒙族人,如与汉族的男子结合,就生
出汉人,如与蒙族的男子结合,就生出蒙人,所以母是生子的共因。本此应知:
通达无我的般若慧,是三乘圣者的共母,诸佛固然依于般若波罗密,声闻缘觉同
样是依于般若波罗密。如龙猛菩萨赞慧度说:“诸佛辟支佛,并诸声闻人,解脱
唯依慧,决定无有余”。所以唯依般若慧不能判别大小乘,要以菩提心及广大行,
才能显示大乘的不同于小乘。如是证诸法空性的般若慧,尚且不是大乘不共之道,
除此般若慧的诸余道品,自更不必说了。所以要想入于大乘之门,非以菩提心为
教授不可,除此,更无余门可入大乘。

    再总结的以喻说:如世间的生男育女,必须具有父母双亲,无父固然不生,
无母更不要说。大乘佛法的道支圆满,则须以方便为父,以智慧为母。方便之父
是什么?发菩提心;智慧之母是什么?证空性慧。一个佛法行者,如果自认是大
乘的话,必须发菩提心,没有不发菩提心,而得称为大乘的。什么时候菩提心在
你的身心中生起,什么时候就安立你为大乘行人。中国佛法的修学者,总认自己
是学大乘的,但菩提心的是否生起,还得要问问自己。


三、本文题目的略为解说

    就佛法的三藏说,经有经题,律有律题,论有论题。宏扬佛法的诸大善知识,
不论讲说哪种经论,都先就其经题论题,或详说或略说,因为经论的题目,是全
部经论的眼目,对于题目有了大体的认识,对于内容也就有了相当的眉目。现在
所讲的虽是一篇短文,但文有文题,同样需要先为说明。明白了文题,文中的大
意,也就可知。我们通常解说经论的题目,有通题别题的两种分别,本文同样的
具有通别两题。最后的文字是通题,是通于其他的意思,不但本文叫做文,如西
方发愿文,戒杀放生文,都叫做文的。前面的劝发菩提心五字是别题,显示唯有
本文这样称法,而不通于其他诸文的,所以称为别题。

    作为通题的“文”字,在中国通常来讲,是文章的文,而在印度梵文来说,
本有所谓“名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