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中国新世纪安全战略 >

第32部分

中国新世纪安全战略-第32部分

小说: 中国新世纪安全战略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饩鑫鞑匕旆ǖ男椤非┦鹞迨苣曛剩锢翟诨峒笥质艿讲际布白芡嘲踩挛裰碓诎坠慕蛹迹縬uot;声明坚定支持达赖喇嘛为倡议与中国政府进行对话所作的不懈努力“。长期以来,印度给所谓”西藏流亡政府“以庇护,今年2月2日,印度政府不顾中国政府的反对,正式给予噶玛巴难民地位并取消了对他自由活动的限制。印坚决反对将克什米尔问题国际化,但在”西藏问题“国际化上,印却愿乐观其成。预计美将会压巴以较多的妥协与印在克什米问题达成某种”和解“,将国际注意力诱向西藏地区,并以此对中国东部战略目标形成牵制态势。

  以史为鉴﹐可知得失。总结从拿破仑战争迄今三百年世界霸权更迭史﹐不难发现﹐三百多年大国争霸,犹如下棋﹐但不同的棋局用的却是一个棋谱,一个棋谱围绕着的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控制印度洋。现在美国人再一次来到南亚,并将加固其在中亚中东的桥头堡阵地,以达到绝对控制印度洋的战略目的。美国是否可以达到目的,目前尚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随着中国和印度在多极化进程中崛起及俄国的复苏,中国对台湾和南沙群岛的主权宿求、印度对印度洋安全利益的宿求以及在北约东扩的压迫下,俄国对中亚地缘安全利益的宿求日益迫切,美国的世界霸权,将会在太平洋、印度洋和中亚地区遇到相当的───也可能最终是联合的───反制。'17'

  (作者单位: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

  注释:
  '1'2000年笔者以访问学者身份在印度尼赫鲁大学学习,本文及其姊妹篇《世界地缘政治体系与印度未来安全》(《战略与管理》第三期 )是笔者思考并草于印度的部分研究成果。
  '2'《拿破仑文选·下卷》(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175页。
  '3'《拿破仑文选·下卷》(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176…177页。
  '4'《拿破仑文选o 下卷》(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22页。
  '5'《拿破仑文选·下卷》(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39…41页。 '6'《拿破仑文选·下卷》(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174页。
  '7'《彼德遗嘱》,转引自李际均:《军事战略思维》,军事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45页。
  '8'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上册》,武汉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67…168页。
  '9'参见《日本侵华内幕》,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版,第323页。
  '10'详见,The Talwars of Pathan Land and Subhas Chandra’s Great Escape,People’s Publishing House(P)Ltd, New Delhi,1976 ,p。 160…164。
  '11'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将“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作为共产主义社会的标准之一。但是,财富是资源的转换形式,地球上的资源是不可能“充分涌流”而是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极难替代或在短期内极难再生,因而是日益减少的。在现实国际政治中,谁占有较多的世界资源,谁就有较快的发展和具有较强的实力;谁具有实力,在这个世界上才具有更多的发言权。较自然经济而言,市场经济是造就巨大生产能力并使人类屈服于这种能力的经济形式。市场经济使历史产生了资本全球化和资本多极化矛盾互动的进程,以及原来奉行计划经济的社会主义国家也转轨为市场经济并自觉参与这一进程的现象。现在的问题是,只要当今世界存在资本全球化和多极化的竞争,那么国际社会就不能避免霸权与反霸权的国家行为及其战争。列宁?quot;帝国主义就是战争“,确切地说,生发于私有制的资本就是战争。是资本造成人类对有限资源的无限制的掠夺及由此而产生的战争。如果资本及其运动没有被消灭,战争就不能消失。如果仅用历史上是否再发生人类曾经历过的”世界大战“作为战争与和平的衡量标准,那么,在核时代,就与用人类是否会在同归于尽中彻底毁灭作为测量战争与和平的标准一样没有意义。可以说,自从核武器及微电子技术继而纳米技术出现后,类似前两次世界大战的无限战争形式将为准确打击和精确制导的有限战争形式所代替,后者将是未来战争的主要形式。但仅凭战争形式的改变并不能使我们轻率地作?quot;作为时代主题的和平,就是指不打世界大战”以及“世界早已进入和平与发展时代”的结论。(参见:《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年第4期。)
  另外,仅凭人类的对和平与发展的愿望﹐而不是根据历史事实的变化﹐来判断现时代主题的方法也是不科学的。
  二战结束以来出现的和平与发展的历史“机遇”的历史事实前提,是建立在1972年美苏签订《反导条约》之上的《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核不扩散条约》、《禁止化学武器公约》、《禁止生物武器公约》等一系列文件及保证这些文件精神不被破坏的国际合作力量构成的和平保障体系。现在作为世界头号大国美国已决意退出《反导条约》并正在单方面地快速发展导弹防御体系。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一旦保障大国战略稳定的条约体系遭到破坏﹐而国际社会又无力阻止这种破坏行为继续发生﹐那么这个时代也就随之解体。正如华约组织与北约东扩意味着雅尔塔体系的终结一样,目前美国决意单方面退出1972年美苏签订并被俄国视为“全球战略稳定基石”的《反导条约》并试图变相放弃相关的《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禁止生物武器公约》等﹐那么﹐自上世纪70年代出现,于80年代发展成熟的和平与发展的历史“机遇”(小平同志始终是这样表述的)﹐将随美国NMD的有效建立(或事实建立)和大国战略平衡的破坏而终结。
  '12'《艾森豪威尔日记》,新华出版社,1987年版,第438页。
  '13'邢广程:《苏联高层决策七十年·第三分册》,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版,第403页。
  '14'彭树智 黄杨文:《中东国家通史o 阿富汗卷》,商务印书馆,2000年12月版,第287页。
  '15'《失乐园》,英国作家约翰·弥尔顿(1608…1674)写的关于夏娃与亚当因受撒旦引诱偷吃禁果被上帝逐出乐园的故事。
  '16'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156页。
  '17'2001年3月30日,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发表该报记者翰·迪林《亚洲日益崛起,美军运筹帷幄》一文认为:美国是太平洋和印度洋的主宰,它可能会遭遇到新的竞争。到2025年,中国和印度都会成为不可小视的海上对手。五角大楼正重新探讨今后20年对美军的要求。这项研究由战略家安德鲁·马歇尔负责。到目前为止,印度一直全力以赴处理与巴基斯坦风暴迭起的关系,今后20年内,它也有可能扬帆起航。五角大楼的规划者说,印度可能会跟中国一样,设法扩大海军,最终控制印度洋。美国可能会在印度洋和南中国海失去立足之地。

  原刊于《战略与管理》2001年第4期


  
  中华复兴网 收集整理 



前一页 后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世界霸权与印度洋──关于大国世界地缘战略的历史分析




  印度人民党在印度12届人民院选举中大获成功,赢得第一组阁权,这是该党自成立以来在大选中所取得的最大的成就。

  印度人民党是1980年6月4日成立的带有鲜明民族主义色彩的政党,主要代表印度北部印度教派势力和城市中小商人的利益,其核心大部分属于印度高种姓的婆罗门。它的理想和主张在印度政坛上与国大党相反相成。国大党一直主张使印度这个多种族多教派的禁欲主义国家“在多样性中求团结”,而印度人民党纲领则日益从80年代初期温和的“世俗主义和多样性的统一是印度民族主义的基石”的主张,渐进到印度应该是“一个国家的人民、一个国家、一种文化”的带有较强的民族主义色彩的主张。在经济发展政策上,印度人民党主张保护民族市场,发展民族经济,并对国大党自由化的经济改革政策持相当的保留态度。1991年拉奥政府开始推行改革政策,允许外资在100多种优先发展部门拥有的股份从40%提高到51 %。印度人民党则认为“它给民族工业顺利发展设置了障碍”。印度人民党的智囊人物斯里·阿肖克·乔吉尔(Sri Ashok Chowgule)在《民族主义的概念》一文中激烈地批评西方经济自由化的理论,指出:“现在正在追求的经济开放政策,并不能解决国内经济发展的基本问题。日本、韩国、台湾成为经济强人并有能力接受国际竞争之前,都有一个相当长的自我保护时期,而印度对外国公司不受限制地开放,使自己的民族经济面临不平等的竞争。”“发达国家告诉印度开放市场的同时,它们对本国一些竞争力弱的工业实行保护。”面对东亚金融危机给亚洲发展中国家带来的伤害,作者在文章结尾处大声疾呼:“对于对印度有责任心的人来说,现在是认清这些事实并避免掉进发达国家设置陷阱的时候了。只有平等,才有双赢。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其他组织的压力下,印度正在沿着危险的道路进行。”印度人民党致力于提高印度的大国地位,认为印度应理直气壮地宣称自己是一个拥有核武器的大国,在国际上也应受到相应的重视。印度人民党这些纲领在这次人民院议会大选中为印度各阶层多数人认可。看到金融危机对东亚国家经济政治造成的巨大破坏,印度人民党在许多印度选民眼中似乎成了印度强大的化身,印度选民表现出来的强烈的民族主义倾向正是冷战后国际政治经济内在矛盾发展到今天并在东亚激化的必然产物。

  冷战后的国际经济政治矛盾是资本主义自身不可克服的矛盾的继续和发展。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成功,使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在政治上得到巩固。这种生产方式把统一的生产和消费分裂为对立的两部分并以此为自身存在的前提。这样就产生了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以及由此扩大而来的资本中心和资本外围地区的矛盾。这种矛盾的激化形式便是包括金融危机在内的各种形式的经济危机。这种建立在生产和消费对立基础上的经济危机所造成的直接后果,是资本中心对它的外围地区所造成的破坏,以及由此反馈到资本中心国(比如在这次东亚金融危机中作为资本中心国之一的日本)并引起那里的生产力的萎缩和相应的政治矛盾。资本主义花了300多年的时间,用暴力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为资本中心国建立了它的(最早是殖民地形式的)外围地区,以转移国内的经济(首先是劳资间的)矛盾。那种用殖民手段建立的不平等的殖民地—宗主国分工体系,早在50—70年代就被发生于殖民地国家的民族民主革命摧毁了,但是围绕资本中心国建立的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秩序并没有由此瓦解。发达国家处于高势能的资本中心地位,利用发展中国家市场经济的脆弱性以及政府对建立市场经济的认识和经验不足,并利用由他们控制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继续维持资本主义中心——外围秩序并使整个发展中国家始终处于“因发展而不能发展”的地位。这样的现实便为包括印度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民族主义及其和理论提供了生长和传播的社会基础。

  从1950—1979年,印度采取国家对经济实行控制的办法以保持民族经济与国际资本的相对独立。这在初期对维护国家的经济政治独立地位是非常必要的。但到70年代末这种政策已严重窒息了社会经济的发展。80年代印度经济政策开始有所松动。为了提高经济增长率,政府对公共开支进行改革。为弥补庞大的赤字,政府大量举借外债;1981—1991年间印度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5。 5%(1950—1979年是3。4%),但国家也为这种增长付出了昂贵的代价。1991年8月,失业人数达3000多万,外债达700亿美元,通货膨胀率达到16。7%,外汇储备降到10亿美元,仅够应付两周进口的账单。国家已到无法偿还到期债务并因此在国际货币市场中破产的边缘。印度不得不面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对印度的信用危机。这种形势使得已在70年代落潮的印度民族主义再次抬头。1980年,具有鲜明民族主义特点的印度人民党成立;1984年,印度人民党在人民院中只有2个席位,到1991年,也就是印度向国际资本开放的弊端在印度初露端倪之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