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读者 _2009年合订本 >

第157部分

读者 _2009年合订本-第157部分

小说: 读者 _2009年合订本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今农民工子弟不入城则成为农村留守人员,隐患多多;随父母进城读书却处在教育的边缘,屡进尴尬。年幼的他们对城市对整个社会能有什么好感呢?为何理想与现实只有一墙之隔却难以逾越?为何同在一片蓝天下生活却不能共享教育资源 ?

  《我的课桌在哪里》 福建 / 刘捷才

  就算年己幕,事已故,初恋的感觉与情怀仍然唯美而清新。有情人未必终成眷属,但爱过有痕,刻骨铭心的回忆却能永驻心间。人生最宝贵、最独特、最纯真的美好就莫过于此吧。

  《情人的味道》辽宁 / 可能

  宁愿流浪在无际的蓝天,把生命支付给浩瀚的大海;宁愿为和平付出青春与梦想,却不愿做受保护的懦夫。一个作家、一名战士,用自己的鲜血回答了苟活还是毁灭的问题。哭过、笑过、战斗过、朝翔过,这才是真正的人生。

  《小王子,天堂几点了》江苏 / 庄清涛

  在这个充满压力和诱惑的纷繁世界里,有太多的声音告诉我们:要学会坚强,要懂得隐忍,要勇敢面对。即使想释放压力,也不敢、不愿甚至不能哭泣。其实我们都需要一把“哭泣的椅子”,还自己一分真实,给他人一些理解和温暖。

  《哭泣的椅子》河北 / 刘畅

  盼望儿女成龙成凤,是人们的普遍愿望。追求高分,上名牌大学就是这种愿望的具体表现。殊不知,帮助孩子拥有一个健康的休魄、健全的心智,以及勇敢而对人生的品质比什么都重要。教会孩子怎样做人、怎样生活,避免读书万卷而不亲不孝,满腹经纶却呆若木鸡的悲剧。

  《我家教子有方》 甘肃 / 安民

  我从小到大,读书、工作、结婚、生子,都顺利得叫人嫉妒,朋友都说上帝特别眷顾我。我争辩过、迷惑过,偶尔也有些麻木,直到拜读了木梓的文章,心中才豁然开朗,原来自己幸运的奥秘正是:努力就好,不必勉为其难!

  《不必勉为其难争第一》内蒙古 / 凌振娟

  很多时候,会怀念踏上火车的那一刻灵魂开始逃遁的感觉。当列车缓缓开动,当车轮极过铁轨发出清脆的轰鸣声,当车窗外的风景渐渐倒退远去,所有逝去的过往,一切深藏的安宁与忧伤开始涌上心头。暗夜里穿过灯火辉煌的城市和灯火阑粉的小镇,那是属于我自己的旅途。就在火车逐渐被更黑的夜色吞没的瞬间,我只觉得无数的记忆一一消失,而黎明,尚在遥远的他处。

  《这个夜晚的安宁与忧伤》江苏 / 张慧

  摘自《读者》2007年第11期P63


   

帝王师张居正
● 熊召政

  一

  作为首辅,张居正是成功的。李贽誉他为“宰相之杰”,一点也不过份。作为帝师,张居正也是称职的。

  隆庆皇帝是1572年旧历五月二十六日晏驾。半个月后,即六月十日万历皇帝登基。六天后,高拱的首辅被两宫皇太后罢免,张居正接任。八月六日,刚把祭祀大社、大稷的典礼举行完毕,张居正就以揭帖进奏“请以是月中旬,择日御文华殿讲读。”同时向小皇上建议:每月逢三、六、九日上朝接见大臣讨论国事。其余的日子则到文华殿参加日讲。他并亲自为小皇帝选择了马自强、许国、申时行、于慎行、余有丁等六位讲臣(这六人后来都先后入阁成为辅臣)。

  当年的十二月下旬,张居正又向小皇上进献《帝鉴图说》。这本书是以连环画的形式,精选八十一则可以仿效的历代帝王治国之善举、三十六则引以为戒的祸国之恶行。讲述兴衰存亡的道理。每则故事配图画一幅。张居正主编这本书,可谓用心之深。在进疏中,他言道:

  前史所载兴亡治乱之迹,如出一辙。大抵皆以散天法祖,听言纳谏,节用爱人,亲贤臣,远小人,忧勤惕厉,即治。

  此时的皇帝才十岁,张居正不让他死啃孔孟,而是让他熟悉历代帝王之得失。可见,从一开始,张居正就铁定想培养一代明主而非培养一位秀才。窃以为,非有大忧患者,不会有这种大功德的举措。

  《明通鉴》中,关于张居正如何作帝师的记载,有如下几则:

  二月,癸丑,御经筵,从张居正所请也。

  一日,讲毕,上问:“建文帝果出亡否?”居正日:“国史不载,但故老相传。披缁云游,题诗于田州。有‘流落江湖四十秋’句。”上太息,命录诗进。居正日:“此亡国事,不足观也,请录《皇陵碑》及高祖《御制集》以上,见创业之艰,圣谟之盛”云。

  三月,丙申,诏举将才。

  时张居正进讲《帝鉴图说》,至汉文帝劳军细柳事,因奏曰:“古人言天下虽安,忘战必危。今承平日久,武备废驰,文吏箝制弁员,不啻奴隶。夫平日既不能养其精锐之气,临敌何以责其折冲之勇?嗣后将帅忠勇可任者,宜假以事权,俾得展布,庶已,临敌号令严整,士卒用命。”乃是诏内外官各举其人以备任使。

  这两则故事都发生在万历元年,神宗皇帝当时只有十岁。前则故事道出小皇帝的好奇心,想打听建文帝的下落。张居正及时阻止他的企图。因为他毕竟是高祖朱棣的十一世孙,正是他的祖先,当年发动“靖难之役”,从北京打到南京夺了侄儿建文帝的皇位。叔侄争权虽是家事,但皇位从此落到朱棣这一脉系,毕竟来路有些不正。这件事在民间一直存有非议,许多人对建文帝抱有同情。朱翊钧少不省事,才打探这件事情。张居正若附和或者怂恿小皂帝为建文帝正名,势必会在朝野引起思想上的混乱,轻者摇憾政局,重则动摇国是。因此张居正才有以上一番言语。尽管当时就有人对张居正没有借此机会为建文帝表白幽怨隐恨表示不满,但从稳定政局角度考虑,张居正采取的方法无可指责。

  后一则故事更是表明张居正以史为鉴,向小皇帝灌输“富国强兵”的思想。让小皇帝由古及今,认清当朝“武备废驰,文吏箝制弁员”的弊政,并由此作出推举将才的决定。

  事实证明,张居正的教导卓有成效。万历三年(1575年)四月初一,天空出现日全食。在古代,大凡出现灾异,君王便认为是上天示警,便要立即检讨自己的过错。因此,就在这一天,小皇帝为对天象表示敬畏,在宫中制作了一块牙牌,上面写了十二件事:“谨天戒,任贤能,亲贤臣,远嬖佞,明赏罚,谨出入,慎起居,节饮食,收放心,存敬畏,纳忠言,节财用。”

  当小皇帝将这一块牙牌拿给张居正看时,张居正非常高兴,趁机教导说:“此数事者,虽因天变自警,其实修身治天下之道理全在于此。皇上可终身奉行。”接着又说:“懂得这些道理并不困难,但要身体力行就不那么容易。从今以后,皇上所作所为,凡有与所写不一致之处,应允许左右执牌以谏。”

  此时,十三岁的皇帝朱翊钧,如其说是一个好皇帝,还不如说是一个好学生。他对张居正十分尊崇,冬天经筵,他亲送银炉给师相暖手,夏天调制羹汤给师相品尝。张居正主政内阁十年,朱翊钧从未喊过他的名字,总是客客气气地称“元辅张先生”。此等殊荣,当朝大臣均羡慕不已。

  朱翊钧长大后,张居正对他的严格教育也未停止。万历九年二月,张居正组织一帮儒臣编写的《列朝宝训》、《实录》成书,他再次呈给皇上。

  两书共分四十类:即创业艰难,励精图治,勤学,敬天,法祖,保民,谨祭祀,崇孝敬,端好尚,慎起居,戒游侠,正宫闱,教储贰,睦宗藩,亲贤臣,去奸邪,纳谏,理财,守法,敬戒,务实,正纪纲,审官,久任,重守令,驭近习,待外戚,重农桑,兴教化,明赏罚,信诏令,谨名分,却贡献,慎赏赍,敦节俭,慎刑狱,褒功德,屏异端,饬武备,御戎狄。

  从这四十个题目就可以看出,这部《列朝宝训》讲的仍是修身治国的道理。《帝鉴图说》是童蒙读本,而这部书则是货真价实的帝王学了。此时朱翊钧已年届十九,且已结婚三年,属于成年人了。张居正为他制订了更为庞大的学习计划。遗憾的是,此时的朱翊钧,已失却少年的纯真。他的祖父世宗皇帝的贪婪与刻薄,父亲穆宗皇帝沉湎酒色等恶劣品质,已在他身上逐渐露出端倪。

  二

  关于张居正的学问根基,一般都推为法家。但他对孔孟的儒家学说,的确也有自己的发明与创意。他不主张死读四书五经,而积极引导小皇帝参悟经书背后的内容,契合孔子发言时的心境与语境。

  万历五年(1577年),张居正给湖广提督学道金学曾写过一封信。摘录如下:

  夫以孔子之圣,平生所志、惟在东周,生今反古,深用为戒。老不得行其道,犹修《春秋》以存周典,此岂以周之法独善于前代哉?盖为天下之礼宜尔也。今世俗皆称“愿学孔子”,乃不务遵祖宗之典,以服官寡过。而好言上古久远之事,以异趋为高;动循衰世苟且之政,以循情贾誉。此岂圣人所谓“为下不倍” 哉,恶在其遵孔氏也!

  不谷素无学术,谬膺重任,思所以鼓驽钝,佐明主者,惟日取我祖宗之法度修明之,然十犹未二、三也。窃以为今之教士,与士之为学,皆如不谷之所以事上致理者,而后有得于遵也之义,不识高明以为如何?

  这封信的大致意思是,学孔若仅拘泥于字句,则非遵孔,而是抑孔、损孔。西哲有言,一切历史皆是当代史。袭其意用之,则一切学问皆是当世的学问。张居正特别强调“好言上古之事,以异趋为高,动循衰世苟且之政,以循贾誉。”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复古学风。

  给金学曾写信不久,张居正又给南京国子监司业屠平石写了一封信,对如何治学作了进一步的阐释:

  《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士君子未遇时,则相与讲明所以。修已治人者,以需他日之用。及其服官有事,即以其事为学,兢兢然求所以称职免咎者,以共上之命。未有舍其本事,而别开一门以为学者也。孔子周行不遇,不得所谓事与职者而行之,故与七十之徒切磋讲究。其持论立言,亦各随根器,循循善诱,固未尝专揭一语。如近时所谓话头者概施之也。告鲁哀公曰:“政在节财”,齐景公曰:“君臣父子”,在卫曰:“正名”,在楚曰:“近悦远来。亦未尝独揭一语,不度其势之所宜者而强聒之也。”

  在这里,张居正进一步肯定孔子因地献策、因才施教的特点。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他把研讨学问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入仕为官之前,此时学习就以“修己治人”为主。入官之后,其研修学问则应以“称职免咎”为主了。前为励志,后为致用。他认为孔子之所以与七十门徒探求学问,坐而论道,是因为他周游列国而谋不到经邦济世的差事。由此可见,张居正的治学观崇尚务实而厌恶空谈。经他扒梳的孔孟儒学,立足于“用”而非稽古钩沉。

  总而言之,作为帝师,张居正希望他的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开阔自己的政治视野,于历史的典籍中发掘治周的文化资源。客观地讲,他是一个好老师。

  三

  在中同历史中,帝师与皇帝,既是师生,又是君臣。有时候,帝师很好皇帝却平庸。有时候,皇帝渴慕知识而帝师不能传授经邦济世的韬略。像诸葛亮之于刘备、魏征之于李世民,刘伯温之于朱元璋,部属于千载难逢的君臣际遇,如云从龙,如风从虎。

  设想一下,如果让张居正碰上刘邦,或让他碰上李世民,那将是一种何等辉煌的历史气象!但是,历史不接受任何假设。他所有的“富民强兵”的智慧与呕心沥血的栽培,只换回一个以勤勉开始以昏庸告终的皇帝。数百年之后,仍让人扼腕叹息。

  摘自《读者》2007年第11期P12


   

仇人与恩人
● 高永斌

  大学刚毕业的时候,某电视公司请我去主持个特别节目,那节目的导播看我文章不错,又要我兼编剧。

  可是当节目做完,领酬劳的时候,导播不但不给我编剧费,还扣我一半的主持费。他把收据交给我说:“你签收一千六,但我只能给你八百,因为节目透支了。”

  我当时没吭声,照签了,心想“君子报仇,三年不晚。”

  后来那导播又找我,我还“照样”帮他做了几次。

  最后一次,他没扣我钱,变得对我很客气,因为那时我被电视公司的新闻部看上,一下子成为了电视记者兼新闻主播。

  我们后来常在公司遇到,他每次笑得都有点尴尬。

  我曾经想去告他一状,可是正如高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