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全注全译本txt全集-第2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安徽六安县。按鄂东另有英山 县,与六安县相去亦不远,疑与此英有关。〔2〕“许”,古国名,在今河南许昌市。 据《周语》下及《左传》隐公十一年,许为姜姓四岳之后。此言皋陶之后,乃异说或传 讹。
十年,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1〕以天下授益。三年之丧毕,益 让帝禹之子启,而辟居箕山之阳。〔2〕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及禹崩,虽 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 也”。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3〕
【注释】〔1〕“会稽”地名。古有会稽山,《皇览》说即山阴县的苗山。山阴即 今绍兴,是即春秋时越国的会稽所在。秦时会稽郡治移今苏州市,东汉后移归今绍兴。 禹至会稽会诸侯,又说会群神,此又有巡狩至会稽而死的记载,皆故事传说,不必考其 是非。〔2〕“箕山”,在今河南登封县东南。按,自禹崩至启即天子位一段,亦录自
《孟子?万章》上。“阳”,《孟子》作“阴”,意指益避居阳城,在箕山之北,《史 记集解》遂谓此亦当作“箕山之阴”,或作“嵩山之阳”。其实阳城相传为禹避商均时 所居,启继居其地为其都,益避启自不能居启之地。故事中说他躲到箕山之阳,始为合 理,可能是司马迁有意改为“阳”。〔3〕“帝”字为司马迁沿用战国后字义,对夏后 的误称。自春秋以上,帝皆指上帝,不指人王。尧、舜、禹等加“帝”字,系沿袭古代 神话中原称呼。他们成为部落联盟时期选举产生的首领,则并不称“帝某”。至夏后启 才开始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建立世袭的夏王朝,当时君主名称只称“后”而不称“帝”。
夏后帝启,禹之子,其母涂山氏之女也。 有扈氏不服,〔1〕启伐之,大战于甘。〔2〕将战,作《甘誓》。〔3〕乃
召六卿申之。〔4〕启曰:〔5〕“嗟!六事之人,〔6〕予誓告女:有扈氏威侮 五行,〔7〕怠弃三正,〔8〕天用剿绝其命。〔9〕今予维共行天之罚。〔10〕左
不攻于左,〔11〕右不攻于右,〔12〕女不共命。御非其马之政,〔13〕女不共 命。用命,〔14〕赏于祖;〔15〕不用命,僇于社,〔16〕予则帑僇女。”〔17〕 遂灭有扈氏。天下咸朝。
【注释】〔1〕“有扈氏”,东方少皞鸟夷族中名为九扈的部落,其居地商代称雇, 周代称扈(雇、扈同字),即今郑州以北黄河北岸原武一带。旧注疏关于有扈的解释皆 误。〔2〕“甘”,地名,以甘水得名,在今洛阳市西南。夏后氏部落联盟自该族原居 地今山西省境向东发展,到达河南,遇到郑州附近有扈氏的阻挡。有扈氏向西杭击有夏 部落之众,就在洛阳附近的甘水一带发生大战。“大战于甘”为《尚书?甘誓》第一句, 自此至“予则帑僇女”句止,为《甘誓》全文。〔3〕“将战,作《甘誓》”,司马迁 在引录《甘誓》全文时,特加此五字,以说明这是夏启在大战于甘之前所作的誓师词。
〔4〕“乃召六卿申之”,在《甘誓》中此句紧接“大战于甘”之下,又无“申之”二 字,此是司马迁为叙明文意所加。又《墨子?明鬼》下亦载此誓词全文,此句作“乃命 左右六人”,当保持了原文,因“六卿”一词至春秋时期晋郑等国始出现。这只是指左 右大臣,即下文“六事之人”。〔5〕“启曰”,《甘誓》作“王曰”。此处作史事叙 述、故改为直称王名。〔6〕“六事”,与文献及金文中的“三事”同。文献中三事大 夫又称三吏大夫,知六事即六吏,指王左右主管政事的大臣,即上文的“左右六人”(六 卿)。〔7〕“五行”,指天上五星的运行,即以之代表天象。旧释为奏汉以来阴阳五 行说的“五行”,大误。〔8〕“正”官长。“三正”指王左右的二三大臣。旧释为汉 代“三统说”所编造的夏商周历法建首的天、地、人“三正”,是错误的。此两句声讨 有扈氏上不敬天象,下不敬大臣,是天怒人怨的大罪。〔9〕“用”,因此。“命”, 指古代统治者宣扬的王权所承受的“天命”。〔10〕“共”,音 g#ng,同“供”,其义 为奉。“共行”,奉行。〔11〕“左”,车左,即战车左边的战士,主射。〔12〕“右”, 车右,即战车右边的战士,是勇力之士,主执戈矛以杀敌。〔13〕“御”,战车的驾御 者,文献中亦称御戎,皆居车子当中,以便驭马。(据云惟主将或元帅乘车,则御戎在 左。)御者连同车左、车右,一车共战十三人。近年考古发掘证实一辆战车三名战士之 说基本是对的,惟车后徒兵数因时因地而有变异。“政”,《甘誓》作“正”,指官长。 “政”为“正”的假借。金文及文献中有“御正”、“马正”等职。“御非其马之政”, 指不胜任本职者贻误御车任务。〔14〕“用命”,听从命令和努力贯彻执行命令。上文 “共命”即奉命,意为贯彻奉行命令。可能“共命”即为“用命”。〔15〕“祖”,祖 庙,宗庙。《墨子?明鬼》云:“虞夏商周三代之圣王,其始建国营都日,必择国之正 坛,置以为宗庙;必择林木之修茂者,立以为丛社。”金文中屡见出征胜利归来献俘献 馘于祖庙,王即于庙赏功,可知因用命建功赏于祖庙,是古时一种制度。〔16〕“僇”,
《甘誓》作“戮”,同音通用。“戮”,杀戮。“僇”,侮辱,假借为杀戮之戮。“社”, 土地神,其神坛遂亦称社。上引《墨子》说建国必立社,以代表该国土地(并见《逸周 书?作雒》、《白虎通?社稷篇》)。国家大典礼、大宗教活动、大刑赏都在社举行。 由于社在丛林修茂之地而又有美盛的音乐,故每当社祭之日,男女杂沓游乐,成为一国 集会胜地,统治者遂于此行刑,以杀一儆百,所以不用命的就“戮于社”。旧释又说有 军社(据《左传》定公四年),大概行军作战中杀人无法回到国社去,故临时设军社。
〔17〕“帑僇”,《甘誓》作“孥戮”。“孥”,音 n*,妻和子。“帑”,原义为金布 所藏之府,以同音假借为孥。“孥戮”,郑玄《注》:“大罪不止其身,又孥戮其子孙。” 这里是说不用命的除本人杀于社外,还连其家属杀的杀,做奴隶的做奴隶。
夏后帝启崩,子帝太康立。帝太康失国,〔1〕昆弟五人须于洛汭,〔2〕
作《五子之歌》。〔3〕
【注释】〔1〕“帝太康失国”,太康失国的故事传说很零乱,《离骚》、《天问》 中有其痕迹,大抵说启之后康娱自纵,其五子失于家巷,或说五子家椋!兑葜苁椋砍ⅰ÷笃吩蛩灯糁遄油碇寺叶灼涔!冻铩泛汀逗亲樱克狄善吩蛩灯簟〉牟恍ぷ咏形骞邸V了韭砬ㄗ酒彼降牟牧希蛩堤凳Ч值芪迦嗽诼鍥I等 着他,作《五子之歌》。这反映古代故事传说的演变分化,难于论定。〔2〕“须”, 俟,等待。“洛汭”,雒水入河之处。启都阳城,在伊雒之南,故此“洛”当作“雒”。
《潜夫论?五德志》说此事云:“启子太康、仲康更立。兄弟五人皆有昏德,不堪帝事, 降须雒汭。”旧《孔传》则谓太康“为羿所逐,不得返国,太康五弟与其母待太康于洛 水之北,怨其不反,故作歌。”这是由于故事的传闻异辞出现的不同说法。《楚辞?天 问》有羿“革孽夏民”之说,《左传》襄公四年说羿“因夏民以代夏政”,当为《孔传》 所本。但另一说羿系夺后相之位而非夺启之位,见下文。〔3〕“《五子之歌》”,古
《尚书》篇名。此处说太康昆弟五人在洛汭等待太康而作《五子之歌》。但《墨子?非 乐篇》引此篇题则作《武观》,显系《楚语》所称“五观”的音转,即《离骚》中启的 “五子”。《汉书?古今人表》载明启子昆弟五人号“五观”,知先秦《书》中即据此 成《五观》篇题。西汉出现古文《尚书》,比今文本多出的“逸十六篇”中有《五子之 歌》一篇,即此处之所本。这一篇题显系由“观”声转为“歌”增益而成。其原文汉时 即不传,至东晋伪古文《尚书》出,乃据此篇题伪撰《五子之歌》五首,与原来的《五 观》、《武观》或《五子之歌》都只是一篇不符合。
太康崩,弟中康立,是为帝中康。帝中康时,羲和湎淫,〔1〕废时乱日。
〔2〕胤往征之,作《胤征》。〔3〕
【注释】〔1〕“羲和”,此处羲和是主管天文历法的官员。其实羲和在古代神话 中最早是上帝的妻子,是生太阳的女神(见《山海经?大荒南经》)。又因语音之变, 分化为上帝妻娥皇、常羲二女神(见《大荒南经》、《大荒西经》)。娥皇又演化为舜 妻(见《尸子》、《列女传》);常羲则为生月亮的女神(见《大荒西经》),又变为 羿妻,最后仍飞回月宫为嫦娥(见《淮南子?览冥训》)。随着母系进入父系社会,羲 和由生太阳的女神演化为太阳本身,又成为太阳的驾车者(即日御,见《离骚》、《天 问》等)。及至由神话降到历史中,羲和、常羲两女神,便由日、月的母亲,变为黄帝 手下主管占日占月的两个男性官员羲和、常羲(见《吕氏春秋?勿躬》、《世本》等)。 再继续演化,羲和由黄帝手下一人,变为尧手下司天文历法的二人或六人(羲氏、和氏, 及羲仲、和仲、羲叔、和叔)。到夏仲康时,则又变回来为主管天文历法官员一人。(本 文明为一人,《集解》据《尚书传》释为二人,误。)“淫”,过,邪乱。“湎”,音 mi3n,沉溺于酒。〔2〕“废时乱日”,由于天文官羲和淫湎废弃职守,造成对日食的 测报时日错乱。这次日食即《左传》昭公十七年引《夏书》所载的“辰不集于房”。“辰”, 日月所会。“房”,所舍之次。旧释谓辰不集于所舍之次,即日食。(亦有释房为房宿 者,不确。)〔3〕“胤往征之,作《胤征》”,“胤”,郑玄释云:“臣名。”伪《孔 传》释为“胤国之君”。既不知为何地何国,说胤国之君实无据,郑泛释为臣名,较可 信。胤奉王命往征羲和,写了记此次事件的《胤征篇》。按,此篇题见汉代古文《尚书》 “逸十六篇”中,其文当时未传,晋代伪古文编造了这篇,其中采录了《左传》昭公十 七年所引《夏书》文句。
中康崩,子帝相立。帝相崩,子帝少康立。〔1〕帝少康崩,子帝予立。
〔2〕帝予崩,子帝槐立。帝槐崩,子帝芒立。〔3〕帝芒崩,子帝泄立。帝泄 崩,子帝不降立。〔4〕帝不降崩,弟帝扃立。帝扃崩,子帝厪立。帝厪崩, 立帝不降之子孔甲,是为帝孔甲。
【注释】〔1〕“子帝少康立”,古史传说中有一“少康中兴”的故事,此处未载, 因而《索隐》、《正义》都批评此处疏略。按《左传》襄公四年载后羿夺夏后相之位, 但又为自己之臣寒浞所杀。浞占羿妻生两子浇、豷,分处过、戈两地。夏臣靡杀浞而拥 立相之后逃往有仍所生之子少康。少康灭浇于过,其子杼灭豷于戈,恢复夏王朝。《左 传》哀公元年则记此故事之后半,首尾有出入。西汉之世此故事不大流行,《史记》未 采入《本纪》,而于《吴世家》录伍子胥述此事梗概。古史故事本难弄确实,不遑深考。
〔2〕“予”,《左传》及《国语》赞作“杼”。他曾灭豷于戈。《国语》赞为“予能 帅禹者也”。《世本》则作“帝伫”、“季伫”。〔3〕“帝槐”,《世本》作“帝芬”。 “芒”,《索隐》云:“音亡,邹诞生又音荒。” 〔4〕“帝不降”,《世本》作“帝 降”。
帝孔甲立,好方鬼神,〔1〕事淫乱,夏后氏德衰,诸侯畔之。天降龙二, 有雌雄,孔甲不能食,〔2〕未得豢龙氏。〔3〕陶唐既衰,其后有刘累,〔4〕 学扰龙于豢龙氏,〔5〕以事孔甲。孔甲赐之姓曰御龙氏,受豕韦之后。〔6〕 龙一雌死,以食夏后。夏后使求,惧而迁去。
【注释】〔1〕“方”,向,向往。〔2〕“食”,饲。自“天降龙二”、“孔甲 不能食”至“惧而迁去”一段,全录用《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蔡墨之语,惟文字稍有删 省修饰。〔3〕“豢”,音 hu4n,以谷饲养牲畜。据《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董父替舜 养龙有功,舜赐董父姓为豢龙氏。这是古代传说。近代或以为古代豢龙可能是驯养鳄鱼
(见《博物杂志》一九八一年第二期)。〔4〕“陶唐既衰,其后有刘累”,“陶唐” 为古史传说中的一个氏族,始见于《国语?晋语》及《左传》襄公九、二十四、二十九 等年。《吕氏春秋?古乐》历叙古帝名号,自朱襄氏至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