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全注全译本txt全集-第2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蚴露樵盏郯菰蝗煌赵铡本渲梗德己菏苯裎摹渡惺椤返摹陡蕖√遮印菲摹!4〕“信道其德,谋明辅和”,《皋陶谟》(以下省作《谟》)原作 “允迪厥德,谟明弼谐”,《史记》此两句逐字翻译。通行本“道”误在“其”下,据 段玉裁说乙正。〔5〕“然,如何”,《谟》作“俞,如何”。“俞”、“然”同义。 旧注云:“然其言,问所以行。”即同意皋陶说的话,问他怎样去实行。〔6〕“於”,
《谟》作“都”,此译用“於”,下文同。这都是惊叹词,等于今语的“啊”、“噢”。
〔7〕“慎其身修,思长”,《谟》作“慎厥身修,思永”,《释文》云当读至“身修” 断句。这句意为谨慎地修身,长远地考虑。〔8〕“敦序九族”,《谟》作“惇叙九族”。 “敦”同“惇”,仁厚之意。“序”同“叙”,按序亲近。“九”为多数之意,“九族” 指诸氏族。〔9〕“众明高翼,近可远在已”,《谟》作“庶明励翼,迩可远在兹”, 此逐字按义译其意。郑玄《注》云:“以众贤明作辅翼之臣,此政由近可以及远也。”
〔10〕“美言”,今本《谟》作“昌言”,汉今文作“谠言”,即善言。〔11〕“吁”, 惊叹词。〔12〕“皆若是”,《谟》作“咸若时”,此译其意。〔13〕“智”,《谟》 作“哲”,此译其意。〔14〕“能”,《谟》无此句之“能”字,是。《史记》此处蒙 上“能官人”句误衍。〔15〕“能知能惠”,《谟》作“能哲而惠”,总上“知人则哲”、 “安民则惠”两句而言。此“知”即上句“智”字。〔16〕“驩兜”,音 hu1n d#u,
《山海经?海外南经》作“讙头”,又作“讙朱”,《尚书大传》作“鴅藐”。传说是 一个人面、鸟喙,有翼、扶翼而行的神。《大荒北经》则说“驩头生苗民”,可知是古 代苗族的宗祖神,也是一个有名的首领。因为是华夏族的敌对者,《尧典》把他列为四 凶之一(参见本书《五帝本纪》)。〔17〕“巧言善色佞人”、《谟》作“巧言令色孔 壬”。“令”,善。“孔”,甚。“壬”,佞。此译用其义。〔18〕“然,於!亦行有 九德”,《谟》无“然”字,“於”原作“都”。《史记》以“然”译“俞”,以“於” 译“都”。此处上多“然”字,则其所据汉代今文本《谟》当有“俞”字。这是先肯定 对方的话,然后再以叹词“於”引出自己的话。“亦”,与“系”同音通用,在此为语 首助词,无义。〔19〕“始事事”,《谟》作“载采采”。“载”、始。“采”,事。 此亦逐字译写。在此句下《谟》有“禹曰何,皋陶曰”六字,此删去,径接下句“宽而
栗”。〔20〕“栗”,庄敬,严肃。〔21〕“愿”,谨厚。“共”,今本《谟》作“恭”,
《史记》当据汉今文。共为供办之意。“愿而共”,为人谨厚,但也有干办之才。〔22〕 “治”,《谟》作“乱”,此译用其训诂字。〔23〕“扰”,义同“柔”,和顺。〔24〕 “实”,汉今文本《谟》作“塞”,汉古文本则作“■”,皆训为实,踏实。《史记》 即译用此训诂义。〔25〕“强”,坚强。〔26〕“章”,《谟》作“彰”,义同。〔27〕 “蚤夜翊明有家”,《谟》作“夙夜浚明有家”。“夙”,早。“蚤”,“早”的同音 假借。“翊”,敬。《史记》以“翊”译“浚”,可能据汉今文。“明”,勉。“家”, 旧释为“诸侯称国、卿大夫称家”之家。“有家”,卿大夫能保有自己的家。《谟》写 成于春秋战国时代,此解似适合当时用法。江声释为“早夜敬明其德于家”,亦可备一 说。〔28〕“严”,教令急。“振”,《谟》作“祗”。祗之义为敬,振之义通整,亦 引申为敬。二字又双声,故古籍中振、祗常通用。“振敬”,同义复词。〔29〕“亮”, 信。“采”,事。“国”,《谟》作”邦”,沿东汉古文,西汉今文则避讳作“国”。 “有国”,诸侯能保有自己的封国。江声释为“日益俨敬六德,以相事于国”,可备一 说。〔30〕 “翕”,音 x9,合。“普”,《谟》作“敷”,义同。“施”,用。〔31〕 “咸”,皆。“事”,任事,在职。 〔32〕“喭”,音 y@,有才德。马融释为相当千 人之才叫俊,相当百人之才叫喭。按俊喭乃指超过常人的才智之士,不应拘泥其人数。
〔33〕“百吏肃谨”至“是谓乱天事”四句,《谟》作“百僚师师”至“五服五章哉” 十七句,《史记》概括其意为此四句。〔34〕“天讨有辠,五刑五用哉”,《谟》有此 两句,在“五服五章哉”句下,惟“辠”作“罪”。据《说文,秦以“辠”似“皇”字, 改为“罪”。“五刑”,劓(割鼻)、刖(割膝)、宫(割生殖器)、黥(刺墨)、大 辟(处死)。“五用”,班固有“大刑用甲兵,其次用斧钺,中刑用刀锯,其次用钻凿, 薄刑用鞭扑”之说,孙星衍以为即此“五用”。班固说远在《皋陶谟》之后,恐非《谟》 所据,似不如旧注“用五刑宜必当”之简要。〔35〕“五刑五用哉”之下,此句之上,
《谟》尚有“政事懋哉”至“皋陶曰”八句,《史记》皆删去。此句《谟》作“朕言惠 可叄小保妒芳恰犯摹半蕖蔽拔帷保⑸居锎省盎荨弊郑挠谩昂酢弊钟谟锬!36〕 “女言致可绩行”,《谟》作“俞,乃言叄杉ā薄!妒芳恰凡⑷肷弦欢位爸校噬居铩〈省坝保摹澳恕蔽芭保ㄈ辏逋S指挠谩皡}”训诂字“致”,并加“行” 字答皋陶所问。〔37〕“思赞道哉”,《谟》作“思曰赞赞襄哉”。郑玄释下一“赞” 字为“明”,释“襄”为“扬”,释此句为“所思徒赞明帝德扬我忠言而已”,不如《史 记》所译此句之简要。
帝舜谓禹曰:〔1〕“女亦昌言。”禹拜曰,“於,予何言!〔2〕予思日 孳孳。”〔3〕皋陶难禹曰:“何谓孳孳?”禹曰:“鸿水滔天,浩浩怀山襄 陵,下民皆服于水。〔4〕予陆行乘车,水行乘舟,泥行乘橇,山行乘檋,行 山刊木。〔5〕与益予众庶稻鲜食。〔6〕以决九川致四海,〔7〕浚畎浍致之川。
〔8〕与稷予众庶难得之食。〔9〕食少,调有余补不足,〔10〕徙居。众民乃定,
万国为治。”〔11〕皋陶曰:“然,此而美也。”〔12〕
【注释】〔1〕“帝舜谓禹曰”,《谟》作“帝曰来禹”。自此句起直至篇末“往 钦哉”止,原为《谟》的下半篇,伪古文割裂为独立的一篇,并冒用古文《弃稷》篇题, 又改为《益稷》。〔2〕“於,予何言”,《谟》作“都,帝予何言”。此依例译“都” 作“於”,并删“帝”字。〔3〕“孳孳”,《谟》作“孜孜”,同音通用,汲汲不息、 勤勉不懈怠之意。〔4〕“下民皆服于水”,《谟》作“下民昏垫”。“昏”,没。“垫”,
陷。意思是说洪水时下民有没溺之患。《逸周书?谥法解》云:“服,败也。”故《史 记》译其意为服于水。〔5〕“行山刊木”,《谟》作“予乘四载,随山刊木”。上一 句是总结陆、水、泥,山等“四载”之文,《史记》既已分别言之,故删此句。“刊木”, 刊削树木以为表识。〔6〕“与益予众庶稻鲜食”,《谟》作“暨益奏庶鲜食”。本篇 开头第五段叙禹与益、稷奉帝命治水,开九州,有“令益予众庶稻”之句,此并合成文。 “鲜食”,或释生食,或释鱼,或释新杀的鸟兽。其中任一释均可,因都能解通文义。
〔7〕“以决九川致四海”,《谟》“以”作“予”,“致”作“距”。旧注:“距, 致也。决九州名川通之至海。”《史记》即用此意。〔8〕“浚畎浍致之川”,《谟》 “致之”作“距”。“浚”,疏浚水道。“畎”,沟。“浍”,大沟,通水于川。此以 “致之”意译“距”字。〔9〕“与稷予众庶难得之食”,《谟》作“暨稷播奏庶艰食”, 此译成平易语句。“稷”,周始祖,被奉为发展农业的宗神。〔10〕“食少,调有余补 不足”,《谟》作“鲜食,懋迁有无化居”,此以常语译用其意。〔11〕“众民乃定, 万国为治”,《谟》作“烝,万邦作喭”,此亦逐字译其意。〔12〕“然,此而美也”,
《谟》作“俞,师汝昌言”。“师”,“斯”之同音假借,即“此”。“而”,汝。“昌”, 谠,美善之意。
禹曰:“於,帝!慎乃在位,〔1〕安尔止。〔2〕辅德,〔3〕天下大应。〔4〕 清意以昭待上帝命,〔5〕天其重命用休。”〔6〕帝曰:“吁!臣哉!臣哉!〔7〕 臣作朕股肱耳目。〔8〕予欲左右有民,女辅之。〔9〕余欲观古人之象,〔10〕 日月星辰,作文绣服色,〔11〕女明之。〔12〕予欲闻六律五声八音,〔13〕(来 始滑)〔七始咏〕,〔14〕以出入五言,〔15〕女听。〔16〕予即辟,女匡拂予。
〔17〕女无面谀,退而谤予。〔18〕敬四辅臣。〔19〕诸众谗嬖臣,〔20〕君德诚 施皆清矣。”禹曰:“然。〔21〕帝即不时,布同善恶则毋功。”〔22〕
【注释】〔1〕“乃”,你。〔2〕“安尔止”,在“慎乃在位”与“安尔止”之 间,《谟》多“帝曰俞禹曰”五字。“安尔止”之下,多“惟幾惟康”四字。此皆删。 又“尔”作“汝”。郑玄释此句云:“安汝之所止,毋妄动,动则扰民。” 〔3〕“辅 德”,《谟》作“其弼直”。“弼”,辅。“直”当作“惪”,“德”本字。故译为辅 德。〔4〕“天下大应”,《谟》作“惟动丕应”。“丕”,大。此译通大意。〔5〕“清 意以昭待上帝命”,《谟》作“徯志以昭受上帝”。“徯”与“清”于音韵为支与青之 通转,故通用。“待命”,即等待受命。〔6〕“天其重命用休”,“重”,《谟》作 “申”。重为申的训诂义。“休”,美。〔7〕“吁!臣哉,臣哉”,《谟》作“臣哉 邻哉!邻哉臣哉”。旧释为“群臣道近”,盖以“近”释“邻”。此删二“邻哉”,作 为直呼臣下。此下《谟》原文尚有“禹曰俞帝曰”五字,此删。〔8〕“股”,大腿。 “肱”,音 g#ng,肘臂。“股肱”二字连用,以手足来比喻君主左右重要大臣。〔9〕 “女辅之”,《谟》作“汝翼”。翼义为辅。此句下《谟》原文有“予欲宣力四方汝为” 八字,此删。〔10〕“古人之象”,据下文所叙,皆示法象之服制,是“古人之象”指 古代贵族服饰上的各种彩绘。〔11〕“日月星辰,作文绣服色”,“日月星辰”之下,
《谟》有“山龙华虫作会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绣,以五彩彰施于五色,作服”二十六字, 皆服饰上的图案,《史记》概括为“作文绣服色”五字。〔12〕“女明之”,《谟》作 “汝明”。〔13〕“六律”,古代作为确定乐音高低的标准音十二律是:黄钟、大吕、 太簇、夹钟、姑洗、中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其居奇数位(即第 一、三、五、七、九、十一诸律)的六个为阳律,称“六律”;居偶数位的六个为阴律,
称“六吕”。虽并称为“律吕”,单称仍叫“六律”。“五声”,亦称“五音”,为古 代声乐五声音阶中的宫、商、角、徵(音 zh!)、羽五个音级,约相当于今音乐简谱的
1、2、3、5、6 五个音。后加上变宫、变徵。才完备了七声音阶。“八音”,古代乐器 由八种不同材料造成,综称八音。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金有钟、镈、铃 等,石有磬、璈等,丝有琴、瑟等,竹有管、籥、箫、笛等,匏(施簧者)有笙,竽等, 土有埙(音 x&n)等,革(皮)有鼓、鼗等,木有柷(音 zh))、敔(音 y()等。〔14〕 “来始滑”,汉代今文本《皋陶谟》此三字另作“七始咏”、“七始训”、“七始华”、 “七始滑”、“采政忽”,连此异文有六。汉古文本作“在治曶”,伪古文作“在治忽”。 按《尚书大传》云:“定以六律、五声、八音、七始。”郑玄《注》:“七始,黄钟、 林钟、大簇、南吕、姑洗、应钟、蕤宾也。”皆有关乐律者,显然此处当作“七始咏”。 由于古籀文“七”(■)易讹为“在”(■);又汉简喜用“桼”代“七”,遂易形讹 为“来”、“采”。“始”则形讹为“治”,再义讹为“政”。“咏”(詠)形讹为“训”, 再音讹为“华”、“滑”、“忽”。遂出现此诸谬误。“来始滑”尤荒谬,今校正为“七 始咏”。〔15〕“以出入五言”,“入”,《谟》作“纳”,义同。“五言”,旧释五 常之言,亦即仁、义、礼、智、信五德之言。〔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