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全注全译本txt全集-第1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以为表识。“旅”,道。此句系集上 文“随山刊木”和“蔡蒙旅平”、“荆岐已旅”之义写成,是说九州诸山已经刊本表识 可以通道了。〔4〕“九川”,与“九山”用法同。“涤”,同“条”。《汉书?律历 志》《集注》:“条,达也。”“涤原”即达源,是说九州诸水已疏达其源流了,与《史 记?河渠书》说“九川既疏”意义相同。〔5〕“九泽”,亦泛指多数湖泽。“陂”, 音 b5i,泽障,即湖泽边的堤障。此处作动词用,即筑障使湖泽的水不流溢。此句是说 九州所有的湖泊都筑好堤障,水已停蓄成泽,不复为患了。〔6〕“四海会同”,《禹 贡》除引用《山海经》黑水入于南海一句外,全文各水均为东入于海,可知《禹贡》作 者根据中国的地理实际,只提东面有海,西面则就其所知只说流沙,而不妄说西海。不 像《山海经》之纷陈东、西、南、北四海。但此处出现了一处“四海”,与《禹贡》全 文科学精神不一致。这是由于此段文字是从《国语?周语》下叙禹治水功绩的一段话来 的。该文说“封崇九山,决汩九川,陂障九泽,丰殖九薮,汩越九源,宅居九隩,合通 四海”。《禹贡》正文叙了九州、九山、九川,到末尾这几句引录《国语》此段文字, 照用了九泽、九原、九隩、四海等句,略加改易(九原并合九川,九隩改为四隩),故 有此与《禹贡》内容不一致的“四海”,不足为异。“四海”是当时语言中已出现的语 汇,与三江、五湖、九州等语汇同时流行,正与说四国、四隩一样,不需要实定其数。 “会同”已见前“兖州”章,此句即《周语》“合通四海”之意,亦即天下统一之意。
(旧释据《周礼》“时见曰会,殷见曰同”,释为四海官民聚会京师,不确。)〔7〕 “六府甚修”,《禹贡》“甚”作“孔”,义同。《礼记?曲礼》“天子之六府曰司土、 司本、司水、司草、司器、司货,典司六职”。《注》:“府主藏六物之税者。”故六 府就是掌管贡赋税收的六职。《禹贡》全文主要标的在贡赋,此句是说把贡赋税收之职 办好。〔8〕“众土交正”,《禹贡》“众”作“庶”,义同。“交”,俱。“正”, 同“征”,征收,与《孟子?梁惠王篇》“上下交征利”的“交征”同义。〔9〕“致”,
《禹贡》作“叄保妒芳恰芬胗闷湟濉4司涫撬嫡魇詹聘骋由鳌!�10〕“咸”,皆, 都。“则”,准则,依以为准。“三壤”,土壤肥瘠分上中下三品,要依土壤肥瘠为准 则来定赋税,与《国语?齐语》的“相地而衰征”(韦《注》“视土地之美恶及所生出
以差征服之轻重”)及《管子?乘马数》的“相壤定籍”意义一样。〔11〕“中国”,
《禹贡》作“中邦”。先秦文献所说“中国”系对“四夷”而言,也就是指九州。赋税 规定在九州中征取,所以说“成赋中国”。点校本以“中国”连下“赐土姓”为句,误。
〔12〕“赐”,《禹贡》作“锡”,义同。《国语?周语》下叙述禹治水功绩,在前“四 海会同”注所引数语之后,又续叙了数句功绩,然后说:“皇天嘉之,胙以天下,赐姓 曰姒,氏曰有夏。”即《左传》隐公八年所说“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禹 贡》在抄录了“四海会同”注文所举那段材料之后,略去后面数句,又将皇天胙土赐姓 四句神话改为史事,简化为“赐土姓”三字,就使人看不清楚。这原是说上帝给禹赏赐 了土和姓氏。无意中保存了一句神话原文。旧释多违原义,以为禹赐臣下以土、姓,实 误。〔13〕“祗”,敬。“台”,音 y0,我,自称。“祗台德先”,一般皆释为以敬我 的德教为先。〔14〕“朕”,音 zh8n,我。古时任何人皆可自称“朕”,秦代始规定为 天子专称。此句是说不违背我的行事。“祗台德先,不距朕行”两句,不知《禹贡》作 者录自何项资料,致在此与上下文联系不密切。古代胙土赐姓,要讲一篇誓词,在誓词 中要讲几句诫敕的话,这或者是其中的两句。
令天子之国以外五百里甸服:〔1〕百里赋纳总,〔2〕二百里纳铚,〔3〕 三百里纳秸服,〔4〕四百里粟,五百里米。〔5〕甸服外五百里侯服:〔6〕百 里采,二百里任国,三百里诸侯。侯服外五百里绥服:〔7〕三百里揆文教, 二百里奋武卫。绥服外五百里要服:三百里夷,二百里蔡。要服外五百里荒 服:〔8〕三百里蛮,二百里流。
【注释】〔1〕“令天子之国以外”,此七字《禹贡》所无。《禹贡》“不距朕行” 下径接“五百里甸服”。《史记》以甸服在天子之国都以外,故加此七字以明之。“甸 服”,《禹贡》“五服”的第一服。这句是说国都中心以外五百里之内的地方都称为甸 服。这样,东五百里,西五百里,所以说“规方千里以为甸服”(周襄王语,见《周语》 韦《注》及伪《孔传》)。“服”的原义是为天子服务中有关的服事、职务、官位之类。
《酒诰篇》说殷商分为内外二服:邦内官吏为内服,从王朝百僚到基层里君都是;四方 诸侯为外服,有侯、甸、男三种。由于诸侯拥有土地,所以侯、甸、男等服逐渐引申发 展成为指各服的地域。这些都是历史上存在过的。其后逐渐离开实际,衍成纸上文章。 东周时的《周语》中出现了系统地由近及远的甸、侯、宾、要、荒五服,但尚未规定其 地域大小、疆界里数。到写进《禹贡》中,便机械地规定了各方每五百里为一服,依次 为甸、侯、绥、要、荒五服,成了完全不顾地理实际的空想的非科学的东西,以此来对 全天下作出飞鸟距离式的地域区划,后来发展成《周礼?职方氏》的“九服”及《大司 马》的“九畿”,就更为悠谬无稽。〔2〕 “总”,《禹贡》作“緫”,禾稿成束叫总。 即将稻麦从根拔起,连带谷穗和禾茎成捆向官府缴纳。《诗?生民》《疏》引郑玄《注》 云:“入刈禾也。”这是由于对五服所定赋税按地域远近来分轻重,一百里内最近,所 以整捆地连穗连秸都交纳。《左传》昭公十三年子产说:“卑而贡重者甸服也。”是指 甸服交纳更多的贡赋而言。〔3〕“铚”,音 zh@,是割禾短镰,故即用以为禾穗的代称。 郑玄注为“断去藳也”。因以铚刈禾穗,就只取禾穗。〔4〕“秸”,郑玄注:“秸, 又去颖也。”颖是禾秸尖端芒毛。去颖,就是把穗的颖去掉,即收拾了秸芒的穗。“服”, 事。“秸服”即秸事。〔5〕“粟”、“米”,段玉裁释云:“去糠者为米,未去者为 粟。”又举另一说云:“对精米言之,则精米为米,粝米为粟。”(此意本胡渭。)粝 米就是粗糙的米。段意主后说。但古时注重“国有九年之蓄”,惟粟宜于藏,而米不可
久,则粟仍以未去壳者为是。〔6〕“侯服”,这是《禹贡》“五服”的第二服。在本 服内按远近规定了三个地域:一、采。(历史上有过采邑,文献早者见于《康诰》,金 文中亦有之。)二、任国。(《禹贡》作“男邦”,亦见于西周文献及金文。甲骨文中 则固作“任”,知《史记》有据。但历史上男服原与侯、甸并立,此则降隶于侯服。) 三、诸侯。对他们的贡赋如何定,没有说。苏轼《书传》云:“此五百里始有诸侯,故 曰侯服。”其实周代虢、毕、祭、郑、晋等诸侯皆在甸服,此说显误。总之这是违反原 历史实际的侯服。〔7〕“绥服”,《周语》中此为宾服,《禹贡》改称绥服。宾服原 指对前代王族的封地,此则不着边际地说“三百里揆文教(揆,度也),二百里奋武卫”, 可能是以文教招徕四夷,以国防抵御四夷,因此叫“绥”。但各占三百里、二百里,实 属硬凑。〔8〕“要”,读平声,旧释为约束之意。马其昶云:“要、徼通用,边塞曰 徼,要服即边服。”其说可用。“荒”,荒远之意。要服离王都一千五百里外之地,荒 服离王都二千里外之地。要服住夷族,荒服住蛮族,这又是硬派,《周语》里安排的夷、 蛮都属要服,也与此异。又要服安置判处“蔡”刑的罪犯,荒服安置判处“流放”刑的 罪犯。但蔡(一作■)是仅次于死刑的最重刑,反比流刑处理轻,亦不合理。(郑玄释
■为减杀赋税,流为夷狄流移或贡或不贡,以为合于《禹贡》贡赋之义。然揆文教、奋 武卫即非贡赋,不必牵合为释。)由每服五百里,一方五服合为二千五百里,与另一方 合计则为五千里,故下文引《皋陶谟》云:“辅成五服,至于五千里。”
东渐于海,〔1〕西被于流沙,〔2〕朔、南暨:〔3〕声教讫于四海。〔4〕
于是帝锡禹玄圭,〔5〕以告成功于天下。〔6〕天下于是太平治。
【注释】〔1〕“渐”,浸。〔2〕“被”,音 p9,覆盖。“流沙”,西边荒漠之 地。〔3〕“朔”,北。“暨”,同“及”,达到。这句是说北方和南方以能到达的地 方为止境。由于北方和南方还有广袤的土地尚为少数民族所居,无法说得明确,故笼统 言之。〔4〕“声教”,声威和教化。“讫”,音 q@,尽。这里四句总起来谈了四境所 至,表述了《禹贡》作者较踏实的对神州大陆四至的认识,只有东边是海,西边则是流 沙,南北两方笼统地指出其无边的遥远,都不说有海。《禹贡》虽最后用了当时流行的 一个词汇“四海”,但实际是“天下”的同义词,《禹贡》作者并没有认为九州的四面 有海。〔5〕“于是帝锡禹玄圭”,《禹贡》作“禹锡玄圭”。在原神话中,治水成功 后,上帝嘉奖禹,赐给禹玄圭。司马迁必见此原材料(今所传汉代《尚书璇机钤》中即 载此说),因而改正了《禹贡》的“禹锡”之文。(不过古时主动被动不分,“禹锡” 即禹被锡,然注疏家不解此义而误释。)此“帝”原是上帝,旧释或谓帝尧,或谓帝舜, 用帝字后起义为训,皆非。“玄”,旧释为天色。“圭”,一种玉石制的礼器,《说文》 谓为上圆下方的瑞玉。古时帝王贵族在朝聘祭祀等典礼中,手里要拿着它。“玄圭”, 天色之圭。此句说上帝以这种珍贵礼器玉圭嘉奖禹治水之功。〔6〕“以告成功于天下”,
《禹贡》作“告厥成功”,此系译其意。《夏本纪》录《禹贡》全文至此句完毕,下面 总说一句赞扬成功的话:“天下于是太平治”,是司马迁为完足语意所加。
皋陶作士以理民。〔1〕帝舜朝,禹、伯夷、皋陶相与语帝前。〔2〕皋陶 述其谋曰:〔3〕“信道其德,谋明辅和。”〔4〕禹曰:“然,如何?”〔5〕 皋陶曰:“於!〔6〕慎其身修,思长,〔7〕敦序九族,〔8〕众明高翼,近可 远在已。”〔9〕禹拜美言,〔10〕曰:“然。”皋陶曰:“於!在知人,在安 民。”禹曰:“吁!〔11〕皆若是,〔12〕惟帝其难之。知人则智,〔13〕能官
人;能安民则惠,〔14〕黎民怀之。能知能惠,〔15〕何忧乎驩兜,〔16〕何迁 乎有苗,何畏乎巧言善色佞人?”〔17〕皋陶曰:“然,於!亦行有九德,〔18〕 亦言其有德。”乃言曰:“始事事,〔19〕宽而栗,〔20〕柔而立,愿而共,〔21〕 治而敬,〔22〕扰而毅,〔23〕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实,〔24〕强而义,〔25〕 章其有常,〔26〕吉哉。日宣三德,蚤夜翊明有家。〔27〕日严振敬六德,〔28〕 亮采有国。〔29〕翕受普施,〔30〕九德咸事,〔31〕俊喭在官,〔32〕百吏肃谨。 毋教邪淫奇谋。非其人居其官,是谓乱天事。〔33〕天讨有辠,五刑五用哉。
〔34〕吾言叄尚泻酰俊薄�35〕禹曰:“女言致可绩行。”〔36〕皋陶曰:“余 未有知,思赞道哉。”〔37〕
【注释】〔1〕“士”,古代审理刑狱的官,这里是说皋陶担任司法官之长。〔2〕 “伯夷”,在《吕刑》中,伯夷是和禹、稷同被上帝派下来“恤功于民”的三位天神, 他负责以刑法治民。在《郑语》中,伯夷是姜氏戎族的宗祖神。《山海经?海内经》中 说他生了西岳,其后裔为氐羌。因而岳即四岳,故其仍是羌族中姜氏之戎的宗祖神。至 于《论语》、《孟子》中的伯夷则是商周之际(公元前十一世纪)的一个仁人,距离本 文所记他和禹、皋陶一起在帝舜前谈话的时间(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已经相隔一千年了。
《绎史》觉得不合,要改为伯益,不知此系古代神话故事和历史传说中出现的纷歧。〔3〕 从此句“曰”字,直至“万事堕哉帝拜曰然往钦哉”句止,系录汉时今文《尚书》的《皋 陶谟》篇全文。〔4〕“信道其德,谋明辅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