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性论 的研究-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於不思議如來境界。佛弟子唯有「隨信增上、依於明信隨順
法智」,才是「入大乘道因」。對佛所說的如來藏義理要有
信心,對自己具自性清淨也要有信心,這都是《勝鬘經》所
強眨摹
(四)、《涅槃經》
以上是《寶性論》引用屬於如來藏思想主流的三個重要經典。另
外,在《不增不減經》、《勝鬘經》不久之後成立的《大般涅槃經》
也是重要的經據。其如來藏思想基本上與前二經相似,而重點在於「
如來常住」、「一切眾生悉有佛性」、法身四德等。不過,它也特別
討論到一闡提(icchantika)是否成佛的問睿钺嵋钥糠鹌兴_的慈悲
濟助,及需時長遠才能成佛,做為一闡提亦可成佛的最後定論。《涅
槃經》對如來藏思想的最大貢獻在於以「佛性」(buddha…dhatu)解釋
如來藏的本伲hatu 通常翻譯成「界」,有「性」義、「類」義、
「因」義。 buddha與 dhatu 合成「佛界」或「佛性」,意謂佛的體
性。《涅槃經》中「佛性」取代了「如來藏」,成為「一切眾生皆有
佛性」,全面地將眾生與佛歸屬同「類」別,有相同的成「因」、體
「性」,無異地使如來藏思想更趨成熟。《涅槃經》另一特色是「我
」(atman) 與如來藏的結合。如經說:
「我者,即是如來藏義;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即是我義。」(裕61)
如來藏、我、佛性變成異名同義詞了。不過,這個「我」並非婆羅門
教的神我,因為「佛性者實非我也;為眾生故,說名為我」(裕62)。
真正的佛性是「第一義空」、「中道」。如《涅槃經》說:
「佛性者名第一義空,第一義空名為智慧。所言空者,不見空
與不空。智者見空與不空,常與不常,苦之與樂,我與無我。
空者一切生死,不空者謂大涅槃;乃至無我者即生死,我者謂
大涅槃,見一切空不見不空,不名中道;乃至見一切無我不見
我者,不名中道。中道者名為佛性。」(裕63)
引文中的「第一義空」的「空」,與「所言空者」的「空」,顯然所
指不同。前者是真常系中與佛性同義的「空」,後者是指空宗的「空
」。《涅槃經》批判空宗的「空」,「不」能同時具「見空與不空」
。因為它強眨招允恰附^無戲論的無諍論處」,不但不空不可得,空
亦不可得。智者(當然是指真常論者)能見空(一切煩惱生死)和不
空(大涅槃)。如果只見一切空而不見不空,就不能叫做中道,而佛
性名為中道,因為它能見空與不空、常與無常、我與無我等,所以佛
性才能稱之為第一義空。《涅槃經》中道佛性的最大意義,在於可說
佛性有、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一方面,為對治斷滅見,可說有
佛性,另一方面,為對治我的常見,亦可說無。如經言:
「若有人言:一切眾生定有佛性、常樂我淨,不作不生,煩惱
因緣故不可見,當知是人謗佛法僧。若有說言:一切眾生都無
佛性,猶如兔角,從方便生,本無今有,已有還無,當知是人
謗佛法僧。若有說言:眾生佛性,非有如虛空,非無如兔角,
……是故得言亦有亦無。有故破兔角,無故破虛空,如是說者
,不謗三寶。」(裕64)
總之,《涅槃經》的佛性論延襲如來藏說傳統的有性論,卻也同時儘
量淡化了神我色彩,免於落入有我的謬見。
(五)、《大乘莊嚴經論》
《大乘莊嚴經論》(Mahayanasutralankara)是《寶性論》引用
的二部屬瑜伽論中之一。論典引用少的原因,一來是有關如來藏說幾
乎無論可引 (裕65),二來在《寶性論》成立之
前,含有如來藏說的中觀、瑜伽學派論著也不多。《莊嚴經論》的作
者傳說為彌勒造、世親釋;亦有傳說是無著造。無論是彌勒或無著造
,本論屬瑜伽系殆無疑問。此論共有二十一卷,主睿陟稄蔫べび^點
闡釋大乘菩薩道。《寶性論》引用《莊嚴經論》的地方全出自第十卷
「菩提品」。如:
1?《寶性論》:「如清淨真空,得第一無我;諸佛得淨體,是
名得大身。」(裕66)《莊嚴經論》:「清淨空
無我,佛說第一我;諸佛我淨故,是故名大我
」(裕67)
2.《莊嚴經論》:「如空遍一切,佛亦遍一切,虛空遍諸色,
諸佛遍眾生」(裕68)
《寶性論》:「如空遍一切,而空無分別,自性無垢心,亦
遍無分別。」(裕69)
《寶性論》引第一偈說明如來清淨自在,故可以名之為「大身」
(大我),但是不可因此言有類似神我的存在,因為法身無我相無法相
,也不可言無,因為法身有真如我體(裕70)。第二偈《寶性論》引用
以說明如來藏十義中的「遍一切處」。除了直接引句或類似文句之外
,《寶性論》也有與《莊嚴經論》相同的論法和法義(裕71),雖然如
此,兩論基本上還是站在各自的立場來論說如來藏。例如「轉依」一
詞在二論中意義即有不同(裕72)。轉依之梵文是 asrayaparavrtti,
或 asrayaparivrtti。傳統瑜伽學派的轉依(asrayaparavrtti)意指
無漏法界(anasravadhatu),而 asraya依)指阿賴耶識(alayavijnana)
。《寶性論》中的轉依(asrayaparivrtti)是用於描述法界或菩提,
asraya 則是指如來藏或種性(gotra) 。雖然瑜伽和真常系的轉依最
後終指向真如實相,但是所轉的「依」 (asraya)卻很不同。瑜伽學
系的轉依是要阿賴耶識轉染成淨,做本伲系膹氐赘淖儯^的轉識
成智,而真常系的轉依只要把依附在本淨的如來藏上的染污煩惱「減
去」(abstration)即可(裕73),如來藏本身無須轉變。
(六)、與《寶性論》同時或晚出的有關如來藏思想的經論
印度佛教經論中屬於如來藏思想,有一些未曾被《寶性論》引用
過。其中較重要的有:1。《大乘法界無差別論》(Mahayara…dharmadh…
atvaisesa…sastra) ,2。《無上依經》(Anuttarasrayasutra),3。《
楞伽經》(Lankavatarasutra),4。《佛性論》(Buddhagotra…sastra)
,5。《大乘起信論》(Mahayan asraddotpada…sastra) 。其中除《楞
伽經》之外,皆只有中譯本。
《法界無差別論》乃堅慧造,唐提雲般若譯。其內容與《寶性論
》相近,主睿恰钙刑嵝摹梗╞odhicitta)。它以十二義說明菩提心
:1。果,2。因,3。自性,4。異名,5。無差別,6。分住,7。無染,8。常
恆,9。相應,10。不作義利,11。作義利,12。一性(74) 。此十二義與
《寶性論》的如來藏十義相類似。例如:依染淨之不同,二論都舉眾
生、菩薩、佛三種不同「分位」(《寶性論》作「時差別」)。
《法界無差別論》:「不淨眾生界,染中淨菩薩,最極清淨者,
是說為如來。」
《寶性論》:「有不淨雜淨,及以 善淨 時,如是次第說,眾生
菩薩佛。」
在講到菩提「因」時,《法界無差別論》說:
「信為其種子,般若為其母,
三昧為胎藏,大悲乳養人。」(裕75)
《寶性論》也說:
「自性常不染,如寶空淨水,
信法及般若,三昧大悲等。」(裕76)
再者,二論提到「果」義時,均舉「常樂我淨」為涅槃果即「諸佛所
有轉依相不思議法身」。《法界無差別論》的「一性」義,與《寶性
論》的「無差別」義,將「菩提心」(如來藏)與法身、如來、拢B
第一義、涅槃四者「無差別」地視同「一性」。從二論相對照,可看
出二者的法義和論法相似。《法界無差別論》可說是《寶性論》的部
分節本。因為二論關係如此密切,而《法界無差別論》是堅慧所造,
這可做為《寶性論》作者亦是堅慧的一個佐證。
《無上依經》是部帶有論典形式的經典。梁真諦(Paramartha)譯
,共有二卷、七品:1。「校量功德品」、2。「如來界品」、3。「菩提
品」、4。「如來功德品」、5。「如來事品」、6。「讚嘆品」、7。「囑
累品」。第一「校量功德品」本是一部獨立之經典,在中文、藏文都
有譯本(裕77)。中文的同本異譯是玄奘譯的《甚希有經》(Adbhutasutra)
。它的立睿陟蹲搰@建如來舍利寶塔(stupa) 的不可思議功德。如來
藏思想與舍利塔崇拜之互相關聯並非偶然。大乘佛教之興起與舍利崇
拜關係密切(裕78)。佛教徒憶念佛陀功德自然亦讚嘆崇拜代表佛功德
的舍利。如來舍利又叫做「如來界」。(Tathagatadhatu)。而代表一
乘(ekayara) 思想的如來藏,亦名「如來界」。所以讚嘆如來舍利(
界),亦就是稱嘆如來藏。經中在回答「何者是如來界?云何如來界
不可思議」時就說:「一切眾生有陰入界,勝相種類內外所現。無始
時節相續流來,法爾所得,至明妙善……眾生界自清淨,客塵之所污
濁,諸佛如來作是思惟,客塵煩惱不入眾生清淨界中,煩惱垢為外障
覆。」(裕79)可見《無上依經》是從如來舍利的崇拜切入如來界、眾
生界的不二,接著再從菩提、如來功德、如來事業等方面解說如來界
(藏)的意義。
《無上依經》的第二至第五品–「如來界」、「菩提品」、「如
來功德」「如來事業」,與《寶性論》的四法–「佛性」、「佛菩提
」、「佛功德」、「佛業」正好相吻合,但內容有稍微出入。「菩提
品」的十義,即是《寶性論》的如來藏十義和菩提八義的綜合。試將
同為堅慧造的《寶性論》、《法界無差別論》與《無上依經》對照如
下:(裕80)
《無上依經》 《寶性論》 《法界無差別論》
────── ─────── ────────
(菩提十義) (如來藏十義) (菩提心十二義)
自性──┐ 體─────┐ 果
因緣──┼─────因─────┼────因
惑障──┼────┬果────┐└────自性
至果──┼────┘業 └─────異名
作事──┼────┐相應────┐┌───無差別
相攝──┼───┐│行 ┌┼┼───分位
行處──┼──┐││時差別──┘││ 無染
常住──┼─┐│││遍一切處 ┌┼┼───常恆
不共 │ ││││不變───┘└┼───相應
不可思惟┼┐││││無差別────┘ 不作義利
││││││ 作義利
││││││(菩提八義) 一性
└┼┼┼┼┼實體
│││││因
│││││果
││││└業
│││└─相應
││└──行
│└───常
└────不思議
《無上依經》中「菩提品」的自性義,大致與《寶性論》的菩提「實
相」義相似,不過,值得注意的是《無上依經》根據轉依(asrayaparivrtti)
解說菩提自性(裕81),這是《寶性論》所洠в械摹jP於「如來功德」
,《無上依經》說百八十種功德,而《寶性論》則舉六十四種功德。
關於「如來事業」,《寶性論》依《智光明莊嚴經》(Jnanalokalankara…
sutra)的九種譬喻(裕82),強眨鐏聿簧粶纾瑥氖隆笩o功用」、「
不休息」的利益眾生事業,《無上依經》則舉十八種佛事業。
無疑地,《無上依經》是闡釋如來藏思想的論典式經典。它與《
寶性論》的關係,學者們幾乎都認為《無上依經》是依《寶性論》的
內容和架構而造(裕83)。除了上述二者相同的內容之外,高崎直道另
舉兩個理由證明《無上依經》仿《寶性論》而造。第一,《無上依經
》有許多經文,事實上是出自《寶性論》裏引用其他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