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长江文艺 2006年第10期 >

第26部分

长江文艺 2006年第10期-第26部分

小说: 长江文艺 2006年第10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每一滴秋泪里哀婉地 

梳妆 

而我早年鳏居的 
孤灯呵 
该娶哪一朵秋色 
作青春的新娘 
九月的雷电吹响迎亲的唢呐 
一只寒蛩的小小婚轿里 
端坐着 
寥廓的 
秋光 

俯冲的群山 

俯冲的群山 
是苍穹下凝固的一道道 
错综复杂的上帝的 
几何题把 
无解的山河摊开成 
岩石的试卷在 
铁青的思维里演算 
火与冰的秩序 

唯有群山深处一点 
红衣的骑影是 
偶然的数据以 
血肉的灵动求证 
山河的生机一点小小的骑影是 
横亘群山的生命的定理 
在一轮阅卷的落日下 
穿越万古的难题 

唐诗里的月光 

读罢唐诗感到 
今夜有唐朝的月光 
奔袭在我一滴乡泪里 
暴动在我一张白纸上 
割据在我一茎白发里 
屯兵在我一方 
枕头上 

秋风无语 
夜虫无语 
唯今夜的月光是唐诗的骑术 
是李白的骑术呵 
唯我今夜的白发都是 
月亮的鬃毛 
驮着今生的诗歌 
穿越我三十年 
内心的洪荒 

一瞥 

边马 
在荒草里细嚼着 
王昌龄的绝句 
孤烟 
在落日边草书着 
王维的 
名篇 

被山河吟出的 
平平仄仄的古道呀 
押韵着天际的荒烟 
平铺直叙的大漠 
对仗工整的蹄韵与 
意境高古的月亮 
山河的意象绵延千古 
却只肯馈赠我 
寒蛩几句 
白发几行 
浮云几篇 

秋夜的虫叫 

秋夜的虫叫 
是我体内醒着的原籍 
是我体内片断的山河 
是唐诗的拾遗或 
沧桑的尾歌 
是一滴露珠里叫醒我的 
前世的乳名响遍 
最辽远的边土 

是月光配发的 
天堂的细粮呵 
供我双耳细咽或 
灵魂咀嚼一种 
铁色年代里最青翠的 
营养在 
如铁的大地上煮沸我 
青春年代的 
骊歌  
我的苏南苏北(二首)



二月龙抬头 
元宵节的龙尾; 
刚从舞龙人的头顶游走; 
二月一抬头; 
就定格在春的底版上了。 

老人一番祝福的宏愿; 
似惊蛰的春雷; 
在人们心上隆隆滚过; 
暖暖的地气上升; 
殭化的生命纷纷抬头。 
地里;一茎一茎拱出了绿; 
枝头;一芽一芽绽开了绿; 
远山;一坡一坡披上了绿; 
近水;一圈一圈流动着绿; 
处处萌发蓬勃的生命色; 
春;绿向天涯。 

二月是冷色的; 
太阳却是暖烘烘的; 
对着太阳作一次深呼吸; 
吐出胸中郁积的二氧化碳。 
冰冻三尺的日子; 
全部封存进记忆的档案; 
虽还有春寒; 
虽还有薄冰; 
已不砭人肌骨; 
已不再令人心悸失魂落魄; 
河边的冰碴融入春水; 
滋润布谷鸟叫醒的季节。 

二月二;龙抬头; 
老人将龙舞得出神入化; 
舞龙人纷纷脱去了棉袄; 
露出汗津津鼓突突的胳膊与胸膛; 
腾跃在热气腾腾的版图; 
凝滞的平静打破了; 
空气里弥漫灼烫的气息。 

呵;二月; 
早春的桃树悄悄抬头; 
像龙头上簪着的艳红; 
一枝;两枝; 
一点;两点; 
尽管红得还有点浅淡; 
毕竟亮色已渲染大地; 
春天来了。 
乡风 
风从田野上吹来; 
泥土气息夹着三角洲的湿润; 
沁我肺腑; 
鹧鸪声声撩人。 

惊蛰刚过; 
种子在隐隐雷声中崛起; 
春在拔节; 
吐露姹紫嫣红的芳馨; 
丰裕默默孕穗; 
四季期望于春的耕耘。 

黧黑的单调; 
原不是土地的本色; 
贫穷;再不是江南农村的别名; 
补丁叠着补丁的日子; 
早已走进历史课本。 

历史已翻到新的一页; 
粗糙的茧手; 
将四月的风; 
摩挲得绿色透明。 
悠扬的号子; 
春雷隐隐; 
此落;彼起; 
换成隆隆新韵。 
古榆下老人评今说古; 
新版:有吏夜捉人; 
石拱桥下弹唱《好一朵茉莉花》; 
“茉莉花”商标城乡驰名…… 

“二月二;家家户户接女儿”; 
花一样缤纷的村路; 
乡村工业甩成一条彩龙; 
茉莉花似的乡俗; 
茉莉花似的风韵; 
茉莉花似的娇媚; 
走进娘家花一样的楼门。 

长江从家家窗前流过; 
绿色的风从春的田野上流过; 
流过风土、风物; 
流过风采、风情; 
我走进了鹧鸪声声的风俗画里; 
扑面而来; 
江南农村簇新的乡风。 
那夜无语(四首)



随便走走 
走走随便走走 
风随心动 
影随光移 

走走为自己走走 
放飞的是紧张的心情 
贮蓄的是久远的律动 

脚步被绿意缠住 
情感为金秋陶醉 
咀嚼着秋韵秋收 

丰富了市井街道 
带给乡村流动的色彩 
体现一种风格 

走走随便走走 
捕捉倦后难得的快乐 
简单就是朴素美丽 

随便走走 
只是一个过程 
它酝酿再次冲刺的激越旋律 

秋意 

秋风把果实层染 
也使树叶褪绿 
落叶让位给绿叶 
所有付出都期待盛秋收获 

风过来时我要添加衣服 
秋天能否晚一点到来 

待到果熟时节 
树木增加了一圈年轮 
亦增加了承重能力 

待到落叶时节 
我又增加了一道皱纹 
树根成了我的胡须 

好苹果总站在高枝点头 
我的心思更加深沉了 
城乡演进 
大城市屋檐太窄小 
难比乡舍檐下躲避风雨 
市民邻居多交流太少 
村民左邻右舍飘着亲情 
城里车水马龙压抑空气 

大城市的人 
大城市的事 
叫乡里人很难读懂 

古老的名声是虚的 
但能远播 
远的可能就在眼前 
眼前的不定长远 

世上本该有不揭底的谜底 
不揭底的谜大多包含和谐 
城市和乡村的强健和辽阔 
就这样在因时应变中传递 

乡村是城市的基石 
城市是乡村的丰碑 
那夜无语 
风从窗外匆匆走过 
心随风儿飘荡 

突见电闪雷鸣 
窗被雷电烧红 
有许多不习惯的不习惯 

檐雨嘀答嘀答 
读秒般唱着古老的童谣 
顽皮的雨珠 
借风偷偷挤进窗缝 
溅落在我瘦长的手臂上 
凉嗖嗖的直到末梢神经 
路灯红肿着眼睛 
伤心地落泪了 

吊篮摇着长长的辫子 
挠痒我的后颈 
很长时间忘记黑暗 
很短时间忘记光明 

细雨斜窗 
飘荡的心湿漉漉的沉淀 
重温两个现实主义经典法则



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现实主义文学;曾得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高度赞誉;中国文学有着深厚的现实主义传统;远的不说;仅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就有鲁迅、茅盾、巴金、老舍等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可近一、二十年来;现实主义却令人惊讶地被当代文学界所漠视;这直接导致了文学的边缘化;严重地损害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声誉。 
文学的实践证明;香车、美女;故弄玄虚的“后现代”;不能得到读者承认;也不能承担起当代文学的责任。中国当代文学有责任;有义务对我们国家、民族正在经历的前所未有的巨大变革进行深刻的反映。为此;我们有必要重温现实主义创作的经典法则。 

作家从自己最熟悉、最具生命体验的生活出发;满怀对人民的爱进行创作。 
先简单谈谈:对这一经典法则的挑战。 
中国某些“现代派”文人如此展开故事;一个蜻蜓一样的精致的女子;站在一个国王的手中。某一“现代派”诗人写道:“一只黑乌鸦就是黑乌鸦”;往下看;还是“就是黑乌鸦”;还有的把《红楼梦》中的人物林黛玉改动一下;改成一个现代刁女子;也就演绎成了一篇。反传统、反现实的立场是非常清楚;但实践证明;读者都被他们吓跑了。这样的文学;正眼不看老百姓;老百姓也不正眼看它。当然;也有些较好的现代派作品;汲收了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当作别论。 
我们再来看看列宁是怎样赞扬托尔斯泰的:“托尔斯泰极其熟悉乡村的俄国;熟悉地主和农民的生活。他在自己的艺术作品里对这种生活描述得这样出色;使得这些作品列入世界最优秀的文学作品里。乡村俄国一切‘旧基础’的急剧的破坏;加强了他对周围事物的注意;加强了他对这一切的兴趣;使他的整个世界观发生了变化;就出身和所受的教育而言;托尔斯泰是属于俄国上层贵族的;但是他抛弃了这个阶层的一切传统观点;他在自己晚期作品里;对现代一切国家制度、教会制度、社会制度和经济制度作了激烈的批判。” 
列宁在赞扬托尔斯泰的同时;也赞扬了现实主义;赞扬了经典的现实主义创作法则。赞扬了现实主义作家与人民的血肉联系(这种血肉联系有着深刻的生命体验过程;包含世界观、人生观的转变)。 
伟大的鲁迅对他所处时代的国民也有着极熟悉、深刻的了解;正是基于此;鲁迅能深入到半殖民、半封建国民精神海洋深处;能够发现可怕的“国民劣根性”;能创造阿Q这个不朽的“民族精神典型”。 
“寒食江村路;风花高下飞。汀烟轻冉冉;竹日净晖晖。田父要皆去;邻家问不违。地偏相识尽;鸡犬亦忘归。”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不但与邻居家相识;连鸡狗都不分家了。 
当国家危难时诗人杜甫对着三春的花鸟会心痛得流泪。“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在杜甫之前;文人“叙人民的事就更少”;而杜甫的诗;“多取材于人民生活;与社会现实密切相结合”。对个人境遇的感叹;对人民博大深厚的爱;表现手法上的沉着蕴藉;形成了杜诗特有的“沉郁顿挫”的风格。杜甫在世时;名声不如“高雅”的另一诗人王维;但在其去世后;他的现实主义诗篇获得越来越高的评价。“诗圣”;其实是人民赠给杜甫的桂冠。 
由于现实主义作家与人民的血肉联系;由于他们对民族命运的深切忧患;对民间疾苦的深切关怀;许多的人把他们喜爱、尊敬的作家视为自己的良师益友。托尔斯泰逝世时;鲁迅逝世时;成千上万的人自发地、沉痛地吊唁他们。许多人并不认识作家;但他们真切地感到;他们中间的一个优秀的人走了。人民把作家视为自己人;这是现实主义作家的殊荣;也是现实主义的胜利。 
必须指出的是;现实主义要求作家对他周围的生活极其熟悉;并有深刻的体验。一般地去关注一下是远远不够的;正如一个有优厚医疗条件的作家;一般地去关注、了解一下无数就医难的人们;是不可能写出反映这个生活领域的优秀作品的。因为“他”与“他们”没有血肉的联系。 
当记者采访当代作家陈忠实时;陈忠实非常认真地向记者讲道:自己最重要的一个人生选择;就是在自己被调到作家协会当专业作家时;没有把家迁往城里;仍然住在自己熟悉的老地方;仍然用自己那张破旧的老桌子。陈忠实显然是不愿意离开与自己有着根连根关系的那片土地;也可以说;这片土地即作家的生命!这就是现实主义作家自觉遵循的经典法则。 

现实主义要求作家创作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什么是“典型人物”;先从直观上说吧;那就是在千百万读者脑海中能呼之欲出的人物;例如巴尔扎克笔下的高老头;又如鲁迅笔下的阿Q;又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这些人物由于有着极其鲜明的艺术个性;又积淀了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从而成为几代读者认同的共享的精神食粮;成为人类永久的精神遗产。 
以曹雪芹创作贾宝玉为例:他在《红楼梦》第一回就明确表明了自己的创作主张。他反对才子佳人小说的“千部一腔;千人一面”和“假揑出二人名姓;又必旁添一小人;拨乱其间”;而是根据自己“半世亲见亲闻来创作”。曹雪芹对一些主要人物;通过不同的情节;从不同的角度层层深入地缕刻出他们最主要的性格特征:如贾宝玉对女孩子的热爱与同情;黛玉的孤高自许、多愁善感;宝钗的虚伪和会做人;王熙凤的泼辣、奸诈和狠毒;都表现得特别突出。从而使这些形象表现得十分深刻、饱满;给人以不可磨灭的印象。 
这正是现实主义创造典型的核心所在。 
恩格斯说:“每个人都是典型;但同时又是一定的单个人;正如老黑格尔所说;是一个‘这个’;而且应当如此。”也就是说;让人物在典型的环境中充分地展示其个性;以给人不可磨灭的印象。 
不能不非常遗憾地说:许多当代主流现实小说;还没有做到这一点。以周梅森的改革和反腐题材的作品为例。不可否认;作家有着可贵的改革热情;对上层改革矛盾和改革人物也有一定程度的把握。但主要的正、反面人物;都要么像神;要么像魔;情节稍一展开;反面人物就步入黑道;凶杀、情仇、诬陷以及警方介入成为主线;似乎也稍有“千人一面”之嫌。主要人物的个性;人物生活的各个侧面;在很大程度上被作者忽略;许多场面一时吸引住了读者、观众;但主要人物;尽管在图像时代;尽管是名演员饰演;仍然很快被读者和观众忘掉;因为“他”或“她”没有鲜明的个性;没有成为典型环境中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