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达摩概要精解 修订版-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撸╯ekkha,即下三個層次的拢撸喉毻愉 ⑺雇雍⒛呛┰焐粕順I、善口業、或激起屬於欲界的善心時,這些心即會生起。阿羅漢的行為都是屬於無記(洠в袠I),因而這些心不會在他們心中生起。
節十四:八欲界果報心(kàmàvacaravipàkacittàni)
9。 Somanassasahagata§ ¤à?asampayutta§ asa?khàrikam eka§。
10。 Somanassasahagata§ ¤à?asampayutta§ sasa?khàrikam eka§
11。 Somanassasahagata§ ¤à?avippayutta§ asa?khàrikam eka§。
12。 Somanassasahagata§ ¤à?avippayutta§ sasa?khàrikam eka§。
13。 Upekkhàsahagata§ ¤à?asampayutta§ asa?khàrikam eka§。
14。 Upekkhàsahagata§ ¤à?asampayutta§ sasa?khàrikam eka§。
15。 Upekkhàsahagata§ ¤à?avippayutta§ asa?khàrikam eka§。
16。 Upekkhàsahagata§ ¤à?avippayutta§ sasa?khàrikam ekan ti。
Imàni a??ha pi sahetuka…kàmàvacara…vipàkacittàni nàma。
9。 悅俱智相應無行一心。
10。 悅俱智相應有行一心。
11。 悅俱智不相應無行一心。
12。 悅俱智不相應有行一心。
13。 捨俱智相應無行一心。
14。 捨俱智相應有行一心。
15。 捨俱智不相應無行一心。
16。 捨俱智不相應有行一心。
這八種名為有因欲界果報心。
節十四之助讀說明
有因欲界果報心(sahetuka…kàmàvacara…vipàka… cittàni):(欲界)善心有八種;與善心相符的果報心也有八種。此八心是欲界善心的果報。為了區別它們和善果報無因心,所以稱之為「有因」(sahetuka)。無因與有因的善果報心都是由同樣的八種善心所產生,但這兩組心在各自的素伲c作用方面則有差別。當我們討論心識的作用時(第三章、節八至節十一),就會更明瞭它們之間的不同。
節十五:八欲界唯作心(kàmàvacarakriyàcittàni)
17。 Somanassasahagata§ ¤à?asampayutta§ asa?khàrikam eka§。
18。 Somanassasahagata§ ¤à?asampayutta§ sasa?khàrikam eka§
19。 Somanassasahagata§ ¤à?avippayutta§ asa?khàrikam eka§。
20。 Somanassasahagata§ ¤à?avippayutta§ sasa?khàrikam eka§。
21。 Upekkhàsahagata§ ¤à?asampayutta§ asa?khàrikam eka§。
22。 Upekkhàsahagata§ ¤à?asampayutta§ sasa?khàrikam eka§。
23。 Upekkhàsahagata§ ¤à?avippayutta§ asa?khàrikam eka§。
24。 Upekkhàsahagata§ ¤à?avippayutta§ sasa?khàrikam eka¤ ti。
Imàni a??ha pi sahetuka…kàmàvacara…kriyàcittàni nàma。
Icc'eva§ sabbathà pi catuv?sati sahetuka…kàmàvacara… kusala…vipàka…kriyàcittàni samattàni。
17。 悅俱智相應無行一心。
18。 悅俱智相應有行一心。
19。 悅俱智不相應無行一心。
20。 悅俱智不相應有行一心。
21。 捨俱智相應無行一心。
22。 捨俱智相應有行一心。
23。 捨俱智不相應無行一心。
24。 捨俱智不相應有行一心。
這八種名為有因欲界唯作心。
如是總結所有廿四欲界有因心:善、果報及唯作。
節十五之助讀說明
有因欲界唯作心(sahetuka…kàmàvacara…kriyà… cittàni):八欲界善心能生起於凡夫與有學拢撸珔s不能生起於諸佛與阿羅漢,因為他們已超越了業輪轉與未來的輪迴。反之,能在諸佛與阿羅漢心中生起的是與該八心相符的八種唯作心(kriyà…citta);稱為唯作是因為它們只執行其作用,而毫不留下任何業力。由於諸佛與阿羅漢已徹底地根除了無明和渴愛,即輪迴之因,所以他們的善行絕不可能產生未來的果報。那些心只是純粹生起、執行其作用、而後毫無所遺地消逝。
節十六:欲界美心之總結
Vedanà…¤à?a…sa?khàrabhedena catuv?sati
Sahetu…kàmàvacarapu¤¤apàkakriyà matà。
欲界有因心,善果報唯作,
依受智及行,分為二十四。
節十六之助讀說明
欲界有因心分為善、果報、唯作三組;每一組又依據受是悅是捨、智相應與否、無行或有行的不同組合,而分為八種。如此總共有二十四種心:十二種與智相應的是三因心,其餘十二種是二因心。這三組心常各別稱為大善心(mahàkusala)、大果報心(mahàvipàka)、大唯作心(mahàkiriya)。對其前綴詞「大」(mahà)的意義,諸論師則給與不同的解釋。23
節十七:欲界心之總結
Kàme tev?sapàkàni pu¤¤àpu¤¤àni v?sati
Ekàdasa kriyà cà ti catupa¤¤àsa sabbathà。
欲界果報二十三,善與不善共二十,
唯作則有十一個,如是共有五十四。
節十七之助讀說明
欲界心一共有五十四種,可以依據下列的方法分類:
依本伲
八大善
十二不善
廿三果報 :七不善果報
:八無因善果報
:八大善果報
十一唯作 :三無因唯作
:八大唯作
依受:
十八悅俱
三十二捨俱
二憂俱
一樂俱
一苦俱
依與智或邪見相應:
十六相應
十六不相應
廿二非相應非不相應
依行(慫恿):
十七無行
十七有行
二十非無行非有行(即:無因心與痴根心)
關於教導阿毗達摩,傳統的寺院教法鼓勵學員不單只下番功夫思考這些表,更應熟悉及謹記其要義。在研究諸心裡包含的心所時(本書第二章,或《阿毗達摩論》),這些表就非常重要且實用。
十五色界心
(r?pàvacaracittàni)
節十八:五色界善心(r?pàvacara…kusalacittàni)
1。 Vitakka…vicàra…p?ti…sukh'ekaggatà…sahita§ pa?hamajjhàna… kusalacitta§。
2。 Vicàra…p?ti…sukh'ekaggatà…sahita§ dutiyajjhàna…kusala… citta§。
3。 P?ti…sukh'ekaggatà…sahita§ tatiyajjhàna…kusalacitta§。
4。 Sukh'ekaggatà…sahita§ catutthajjhàna…kusalacitta§。
5。 Upekkh'ekaggatàsahita§ pa¤camajjhànakusalacitta¤ cà ti。
Imàni pa¤ca pi r?pàvacara…kusalacittàni nàma。
1。 尋、伺、喜、樂、一境性俱初禪善心。
2。 伺、喜、樂、一境性俱第二禪善心。
3。 喜、樂、一境性俱第三禪善心。
4。 樂、一境性俱第四禪善心。
5。 捨、一境性俱第五禪善心。
這五種名為色界善心。
節十九:五色界果報心(r?pàvacaravipàkacittàni)
6。 Vitakka…vicàra…p?ti…sukh'ekaggatà…sahita§ pa?hamajjhàna… vipàkacitta§。
7。 Vicàra…p?ti…sukh'ekaggatà…sahita§ dutiyajjhàna…vipàka… citta§。
8。 P?ti…sukh'ekaggatà…sahita§ tatiyajjhàna…vipàkacitta§。
9。 Sukh'ekaggatà…sahita§ catutthajjhàna…vipàkacitta§。
10。 Upekkh'ekaggatàsahita§ pa¤camajjhànavipàkacitta¤ cà ti。
Imàni pa¤ca pi r?pàvacara…vipàkacittàni nàma。
6。 尋、伺、喜、樂、一境性俱初禪果報心。
7。 伺、喜、樂、一境性俱第二禪果報心。
8。 喜、樂、一境性俱第三禪果報心。
9。 樂、一境性俱第四禪果報心。
10。 捨、一境性俱第五禪果報心。
這五種名為色界果報心。
節二十:五色界唯作心 (r?pàvacara…kriyàcittàni)
11。 Vitakka…vicàra…p?ti…sukh'ekaggatà…sahita§ pa?hamajjhàna… kriyàcitta§。
12。 Vicàra…p?ti…sukh'ekaggatà…sahita§ dutiyajjhàna…kriyà… citta§。
13。 P?ti…sukh'ekaggatà…sahita§ tatiyajjhàna…kriyàcitta§。
14。 Sukh'ekaggatà…sahita§ catutthajjhàna…kriyàcitta§。
15。 Upekkh'ekaggatàsahita§ pa¤camajjhànakriyàcitta¤ cà ti。
Imàni pa¤ca pi r?pàvacara…kriyàcittàni nàma。
Icc'eva§ sabbathà pi pa??arasa r?pàvacara…kusala…vipàka… kriyàcittàni samattàni。
11。 尋、伺、喜、樂、一境性俱初禪唯作心。
12。 伺、喜、樂、一境性俱第二禪唯作心。
13。 喜、樂、一境性俱第三禪唯作心。
14。 樂、一境性俱第四禪唯作心。
15。 捨、一境性俱第五禪唯作心。
這五種名為色界唯作心。
如是總結所有十五色界心:善、果報及唯作。
節十八至二十之助讀說明
色界心(r?pàvacaracittàni):此界之心包括一切「活動於」或屬於色地(r?pabh?mi)的心;在色地並洠в写诛@的色法,而只有極其微細的色法。欲投生至此界就必須證得禪那(jhàna)24,一種從修定中獲得的高等成就。「常出現」於此地之心,就這方面在伲吓c該地有關連,而稱為「色界心」。
屬於這類的心有十五種:五善、五果報、五唯作。在今世證得禪那的凡夫與有學拢吣軌蝮w驗到色界善心。與那些善心相符的果報心只能出現於投生至色界天的梵天。五唯作禪那心則只出現於已證得禪那的阿羅漢。
諸論師對巴利文jhàna(禪那)提出不同的詞根,其一意為「念懀А梗硪徽咭鉃椤笩M」。諸禪那因它們密切地念懀繕耍嘁蛩鼈儫M與定對抗之法25而得其名。那些與定對抗之境即是五蓋(n?vara?a):欲欲(對欲樂的欲求)、瞋恨、昏沉與睡眠、掉舉(散亂的心)與惡作(追悔)26、疑。
禪那是通過修習止禪(samathabhàvanà,奢摩他)而證得。這種禪定涉及提昇定根(samàdhi)。通過把心專注於所選定的單一目標,一切心的困擾得以清除;諸蓋皆已受到鎮伏,心也完全投入其目標之中。在第九章、節二至節廿一會詳述如何培育定。
禪那心的目標是稱為「似相」(pa?ibhàganimitta)的心之影像。此相是種「概念」(pa¤¤atti),但由於一般上它是基於色法而產生,所以(取此相為目標的)禪那是屬於色界。欲證得禪那的禪修者可以選用基礎遍相(kasi?a)作為修定的目標,如一個某種色的圓盤,然後把心專注於它的顏色。當定力成熟時,與該圓盤完全相似的影像即會生起,此相稱為「取相」(uggahanimitta);(定力更深時)自此相淨化後而生起的相即是「似相」,是禪那心緣取的目標。
色界善心:這類心依據五禪而分為五種心,每一禪都各別有一心。諸禪如此排列的原因有二:一、當人們修定以證得禪那時,他們依該次序證得諸禪;二、佛陀依此次序說示諸禪。
初禪善心:諸禪由其稱為「禪支」(jhàna?ga)的心所而得以分別。在每一禪心裡的許多心所當中,即是這些(稱為禪支的)心所分別了諸禪的不同,而且是它們令到心證入安止(禪那)。如下文所述,初禪有五禪支(尋、伺、喜、樂、一境性)。若要達到初禪,這五禪支必須達至平衡、緊密地念懀繕恕⒓啊笩M」阻礙證入安止的五蓋。
尋(vitakka):在經中,「尋」一詞常不精確地用以代表思考,但在《阿毗達摩論》裡,它精確地代表把心投入或令它朝向目標的心所。27猶如國王的親信有能力帶村民入皇宮,尋亦能夠把心投入目標裡。對於修習禪定,尋的特別作用是對治昏沉睡眠蓋(th?namiddha)。
伺(vicàra):「伺」一詞通常意為檢查,然而在此則意為保持心繼續專注於目標。尋是把心與心所投向目標,伺則是心繼續專注於目標。諸裕杼峁┝撕眯┎煌谋扔鳎哉f明此二禪支之間的差別。尋有如展開翅膀起飛的鳥;伺則有如張著翅膀在天空中滑翔的鳥。尋有如投向花朵的蜜蜂;伺則有如在花朵上方嗡嗡作響的蜜蜂。尋有如持著失去光澤的金屬盤之手;伺則有如拭擦該盤的另一隻手。28禪那中的伺暫時制止疑蓋(vicikicchà)。
喜(p?ti):巴利文p?ti(喜)源自動詞p?nayati(使清新),可解釋為喜歡或對目標有興趣。諸論師把在修定當中生起的喜分為五個層次:小喜、剎那喜、流喜、上升喜、遍滿喜。小喜能令體毛豎直;剎那喜有如閃電;流喜有如拍打著海灘的大浪般,一陣陣地流遍全身;上升喜能夠令到身體升起;遍滿喜則有如洪水注滿山洞般遍佈全身。29禪那之喜是最後一種喜。喜禪支制伏瞋恨蓋(vyàpàda)。
樂(sukha):此禪支是心的樂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