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达摩概要精解 修订版-第3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涅槃界名為「有餘涅槃界」(sa…upàdisesa… nibbànadhàtu),因為雖然一切煩惱已滅盡,但由於過去執取所產生的諸蘊還存在。在阿羅漢死時所證得的涅槃界名為「無餘涅槃界」(anupàdisesa…nibbànadhàtu),因為五蘊已完全被捨棄,不再後有。在裕柩e這兩個涅槃界也個別被稱為「煩惱之滅盡」(kilesa…parinibbàna)及「諸蘊之滅盡」(khandha…parinibbàna)。
依不同的方面,涅槃有三種:涅槃被稱為空(su¤¤ata)是因為它毫無貪瞋痴,也因為它毫無一切有為法;被稱為無相(animitta)是因為它毫無貪瞋痴之相,也因為它毫無一切有為法之相;被稱為無願(appa?ihita)是因為它毫無貪瞋痴的渴望,也因為它毫無渴愛之欲。
節卅二:總結
Padam accutam accantam asa?khatam anuttara§
Nibbànam iti bhàsanti vànamuttà mahesayo。
Iti citta§ cetasika§ r?pa§ nibbànam icc'api
Paramattha§ pakàsenti catudhà va tathàgatà。
解脫渴愛的大知見者說涅槃是不死、無盡、無為及無上。
如是,如來開顯四種究竟法:心、心所、色及涅槃。
Iti Abhidhammatthasa?gahe
R?pasa?gahavibhàgo nàma
cha??ho paricchedo。
《阿毗達摩概要》裡
名為「色之概要」的
第六章至此完畢。
第七章:類別之概要
(Samuccayasa?gahavibhàga)
節一:序文
Dvàsattatividhà vuttà vatthudhammà salakkha?à
Tesa§ dàni yathàyoga§ pavakkhàmi samuccaya§。
已說七十二種各別法及其特相。如今我當依它們適合之處說示其類別。
節一之助讀說明
七十二種各別法:首六章所解釋的四種究竟法可以分別為七十二種各別法(vatthudhammà),即有自性之法(sabhàva──見第一章、節二):
一、心:雖然心可以分別為八十九種,但它們都被視 為同一種各別法,因為一切心都擁有同一個自 性,即識知目標或所緣。
二、五十二心所:每一個心所都被視為一個各別究竟 法,因為每一個心所都擁有自己的自性。
三、十八種完成色:基於相同的原因,每一種完成色 被視為一個各別法。
四、涅槃只有一個,所以是一個各別法。
雖然在解釋究竟法時也有說到十種不完成色,但它們並不被視為完成的各別法,因為它們洠в凶孕裕虼瞬皇怯^智的目標。
我當依它們適合之處說示其類別:在解釋四究竟法的七十二分之後,如今作者再依《阿毗達摩論》裡所採用的門類把它們組成各種類別。
節二:列舉類別
Akusalasa?gaho; missakasa?gaho; bodhipakkhiyasa?gaho; sabbasa?gaho cà ti samuccayasa?gaho catubbidho veditabbo。
當知類別之概要有四個部份:
一、不善之概要;
二、混合類別之概要;
三、菩提分之概要;
四、一切之概要。
不善之概要
(akusalasa?gaha)
節三:漏
Katha§? Akusalasa?gahe tàva cattàro àsavà: kàmàsavo; bhavàsavo; di??hàsavo; avijjàsavo。
如何?首先,在不善之概要裡有四種漏:一、欲漏;二、有漏;三、邪見漏;四、無明漏。
節三之助讀說明
直譯巴利文àsava(漏)的意義是「流出之物」。該巴利文代表從膿瘡流出來的膿,也代表已發酵許久的酒。列為漏的煩惱被稱為流出之物是因為它們就像流出來的膿及已發酵許久的酒。諸裕枵f它們稱為漏是因為它們流到最高的生存地或因為它們流到更換種姓(gotrabh?──見第九章、節卅四)。
在四漏當中,欲漏與有漏都是屬於貪心所,前者是對欲樂之貪,後者是對有(存在或生命)之貪。邪見漏是邪見心所;無明漏則是痴心所。
節四:暴流
Cattàro oghà: kàmogho; bhavogho; di??hogho; avijjogho。
四種暴流:一、欲暴流;二、有暴流;三、邪見暴流;四、無明暴流。
節五:軛
Cattàro yogà: kàmayogo; bhavayogo; di??hiyogo; avijjàyogo。
四種軛:一、欲軛;二、有軛;三、邪見軛;四、無明軛。
節四至五之助讀說明
稱為漏的煩惱也稱為暴流(ogha),因為它們把諸有情沖到生存的大洋,也因為它們難以越渡。它們也稱為軛(yoga),因為它們把諸有情套在痛苦裡,不讓他們逃脫。
節六:繫
Cattàro ganthà: abhijjhà kàyagantho; vyàpàdo kàyagantho; s?labbataparàmàso kàyagantho ida§saccàbhiniveso kàyagantho。
四種繫:一、貪婪之身繫;二、瞋恨之身繫;三、執著儀式(戒禁)之身繫;四、武斷地執取「只有這才是真實的」之身繫。
節六之助讀說明
身繫是因為它們把心繫於身,或把今世之身繫於未來世之身而得其名。在此,「身」(kàya)的意義是「聚集」,是指名身與色身兩者。在四繫當中,貪婪是指把諸有情牽扯向欲樂目標的渴愛或貪。瞋恨是瞋心所,呈現為對不想要的目標厭惡。「執著儀式」(戒禁)是相信實行儀式能夠導向解脫。武斷之信是堅信只有己見才是真實的,其他一切見解都是錯的。後兩種身繫都是屬於邪見心所的一面。
節七:取
Cattàro upàdànà: kàmupàdàna§; di??hupàdàna§; s?labbatupàdàna§; attavàdupàdàna§。
四種取:一、欲取;二、邪見取;三、戒禁取;四、我論取。
節七之助讀說明
於四取當中,第一種可以是對欲樂強烈的渴愛,但諸裕柚赋龃巳】梢愿鼜V泛地包括對一切世間之物的渴愛。邪見取是執取任何在道德上是屬於邪惡之見,例如無作見、斷見等,或是執取任何有關「世界是永恆的還是不永恆的」等的臆測之見。98戒禁取是認為實行儀式或修苦行及其種種戒禁能夠導向解脫。我論取即是執著「身見」(sakkayadi??hi),即認為五蘊的任何一個是「我」或「我所有」。經典裡提出了二十種身見。對五蘊的每一個可有四種觀念,例如:「認為色蘊是我,或我擁有色蘊,或色蘊是在我裡面,或我在色蘊裡面」,對於受蘊、想蘊、行蘊與識蘊也是如此,所以共得二十種身見(見《中部》經四十四等)。欲取是貪的一種呈現方式,其他三種取則是邪見心所的呈現方式。
節八:蓋
Cha n?vara?àni: kàmacchandan?vara?a§; vyàpàda… n?vara?a§; th?namiddhan?vara?a§; uddhaccakukkucca… n?vara?a§; vicikicchàn?vara?a§; avijjàn?vara?a§。
六種蓋:一、欲欲蓋(欲求欲樂之蓋);二、瞋恨蓋;三、昏沉睡眠蓋;四、掉舉惡作蓋;五、疑蓋;六、無明蓋。
節八之助讀說明
蓋是因為它們阻礙通向天界與涅槃之道而得其名。根據裕瑁T蓋是阻止未生起的善法生起及使到已生起的善法不能持久的心所。首五蓋是證禪那的主要障礙,第六種則是生起智慧的主要障礙。
包括在諸蓋之內的有八種心所。然而,其中有兩對心所各算為一蓋。《阿毗達摩論》的裕杞忉尰璩僚c睡眠、掉舉與惡作各合為一是因為它們有類似的作用、緣與對治之法。昏沉與睡眠兩者都有令到名法軟弱無力的作用;它們是緣於懶惰與昏昏欲睡;對治它們之法是激起精進。掉舉與惡作都有導致不寧靜的作用;它們是緣於困擾的念頭;對治它們之法是培育定。
節九:潛在傾向(隨眠)
Satt'ànusayà: kàmaràgànusayo; bhavaràgànusayo; pa?ighànusayo; mànànusayo; di??hànusayo; vicikicchànusayo; avijjànusayo。
七種潛在傾向:一、欲貪潛在傾向;二、有貪(執著存在)潛在傾向;三、瞋恚(厭惡)潛在傾向;四、我慢潛在傾向;五、邪見潛在傾向;六、疑潛在傾向;七、無明潛在傾向。
節九之助讀說明
潛在傾向(anusaya)是「潛伏」(anusenti)在它們所屬的名法之流裡的煩惱,每當諸緣具足時即會浮現為困擾。「潛在傾向」一語標示了只要諸煩惱還未被諸出世間道斷除,它們都還能夠再生起。雖然一切煩惱都可算是「潛在傾向」,但在此只列出上述七種是因為它們最為顯著。欲貪與有貪兩者是「貪」的方式;其餘的都是屬於個別的心所。因此一共有六種心所作為潛在傾向。
節十:結(經教法)
Dasa sa§yojanàni: kàmaràgasa§yojana§; r?paràga… sa§yojana§; ar?paràgasa§yojana§; pa?ighasa§yojana§; mànasa§yojana§; di??hisa§yojana§; s?labbataparàmàsa… sa§yojana§; vicikicchàsa§yojana§; uddhaccasa§yojana§; avijjàsa§yojana§; suttante。
根據經教法,十種結是:一、欲貪結;二、色貪結;三、無色貪結;四、瞋恚結(厭惡結);五、我慢結;六、邪見結;七、戒禁取結;八、疑結;九、掉舉結;十、無明結。
節十一:結(論教法)
Aparàni dasa sa§yojanàni: kàmaràgasa§yojana§; bhavaràgasa§yojana§; pa?ighasa§yojana§; mànasa§yojana§; di??hisa§yojana§; s?labbataparàmàsasa§yojana§; vicikicchà… sa§yojana§; issàsa§yojana§; macchariyasa§yojana§; avijjà… sa§yojana§; abhidhamme。
根據論教法,另十種結是:一、欲貪結;二、有貪結;三、瞋恚結(厭惡結);四、我慢結;五、邪見結;六、戒禁取結;七、疑結;八、嫉結;九、慳結;十、無明結。
節十至十一之助讀說明
諸結是把有情綁在生死輪迴裡的不善心所。第一組十結在經藏與論藏裡都有提及,第二組十結則只記載於論藏。在第一組裡,第一至第三項是屬於貪心所;第六與第七項是屬於邪見心所;其餘的是個別的心所。在第二組裡,第一與第二項是屬於貪心所;第五與第六項是屬於邪見心所;其餘的是個別的心所。
節十二:煩惱
Dasa kilesà: lobho; doso; moho; màno; di??hi; vicikicchà; th?na§; uddhacca§; ahirika§; anottappa§。
十種煩惱:一、貪;二、瞋;三、痴;四、慢;五、邪見;六、疑;七、昏沉;八、掉舉;九、無慚;十、無愧。
節十二之助讀說明
(上述十項)稱為煩惱(kilesa)是因為它們「折磨」(kilissanti)心;或因為它們把有情拖下內心污穢與墮落之境而污染了心。
節十三:說明
?savàd?su pan'ettha kàmabhavanàmena tabbatthukà ta?hà adhippetà。 S?labbataparàmàso ida§saccàbhiniveso attavàdu… pàdàna¤ ca tathàpavatta§ di??higatam eva pavuccati。
於此,在漏等當中,「欲」與(執著)「有」是指渴愛,因為它以它們(欲與有)為自己的根基。「執著儀式」、「武斷地認為『只有這個才是真實的』」及「我論取」是指邪見,因為它能以這些方式呈現。
節十四:總結
?savoghà ca yogà ca tayo ganthà ca vatthuto
Upàdànà duve vuttà a??ha n?vara?à siyu§。
Cha?evànusayà honti nava sa§yojanà matà
Kilesà dasa vutto'ya§ navadhà pàpasa?gaho。
依各別法,漏、暴流、軛與繫各屬於三種。所說的取是兩種,而蓋是八種。
潛在傾向只是六種,而當知結是九種。煩惱是十種。如是不善之概要有九個部份。
表7…1:諸煩惱所屬的心所
心 所
漏
暴流
軛
繫
取
蓋
潛在傾向
結
煩惱
1
貪
●
●
●
●
●
●
●
●
●
2
邪見
●
●
●
●
●
●
●
●
3
痴
●
●
●
●
●
●
●
4
瞋
●
●
●
●
●
5
疑
●
●
●
●
6
慢
●
●
●
7
掉舉
●
●
●
8
昏沉
●
●
9
惡作
●
10
睡眠
●
11
無慚
●
12
無愧
●
13
嫉
●
14
慳
●
心所的數目
3
3
3
3
2
8
6
9
10
節十四之助讀說明
這一節指出如何把不同種類的煩惱縮小至十四種不善心所。對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