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达摩概要精解 修订版-第2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阻礙業(upap??akakamma):此業也是洠墚a生結生之業,但能夠阻礙令生業,以縮短後者的善或惡報。即使令生業在過去造下時是很強,但在阻礙業的直接對抗之下,它即不能全面地產生它的果報。例如,在阻礙業的影響之下,原本能夠導致投生到高等善趣的令生業,變成只能導致投生到較低等的善趣;原本能夠導致投生到高等家庭的令生業,變成只能導致投生到較低等的家庭;原本能帶來長命的業,變成只能帶來短命;原本能帶來美貌的業,變成只能帶來平庸的面貌等等。反之,原本能夠導致投生到大地獄的不善令生業,變成只能導致投生到小地獄或餓鬼道。
在一生當中,可看到許多是阻礙業造成的事件。例如,在人間裡,這種業會阻礙業生五蘊,而支助惡業成熟,導致個人在財富、親友等方面遭受損失與痛苦。在惡趣裡,阻礙業則可能對抗令生業,而帶來一些快樂。
毀壞業(upaghàtakakamma):此業可以是善或不善;它中止了較弱的業,不令它繼續產生果報,而引生自己的果報。例如,某人生為人,其令生業原本能夠帶給他長壽,但毀壞業的出現令到他早日夭折。根據列迪長老,毀壞業也能中止眼、耳等五根作用,而導致瞎眼、耳聾等,也能夠導致變性。
《阿毗達摩義廣釋》對令生業及毀壞業之間的分別所作的解釋是:令生業在引生自己的果報時並洠в兄兄蛊渌麡I,而毀壞業則先中止其他業的果報,然後產生自己的(結生)果報。但《阿毗達摩義廣釋》所提到的其他論師則認為毀壞業完全洠в挟a生自己的(結生)果報;它只是中止其他業的果報,然後讓另一種業有機會產生它的(結生)果報。
列迪長老舉出了故意殺生作為例子,以闡明一種業如何執行上述四種作用。84在某人殺了人之後,只要該業洠в袡C會(在臨死時)成熟,(以產生結生),它只能執行支助、阻礙與毀壞三種作用之一,即:它能支助其他惡業成熟;或阻礙善業成熟;或中止善業的效力。當殺生業獲得機會成熟時,每一個「殺生之思」皆能導致投生到諸惡趣。過後,當它洠в心芰υ賹е峦渡鷷r,它還是有能力執行其他三種作用,甚至在未來的十萬大劫也都還有效。
節十九:依成熟的次序
Garuka§; àsanna§; àci??a§; ka?attà kamma¤ cà ti pàkadànapariyàyena。
依業產生果報的次序,業有四種,即:
一、重業;
二、臨死業;
三、慣行業;
四、已作業。
節十九之助讀說明
依業產生果報的次序:這一節是關於各種不同的業產生下一世的結生的次序。
重業(garukakamma):這種業非常的強,必定會產生下一世的結生,洠в腥魏纹渌麡I可以阻止它。在善的方面,屬於重業的是禪那。在不善的方面,屬於重業的有五逆罪或無間業與不能改變的邪見。五無間業(ànantariya…kamma亦稱五逆罪)是:弒父、弒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及分裂僧團。若人培育了禪那,但在過後造了任何一種逆罪,其善業即會被該惡業阻止,且後者必定會成熟而導致下一世投生到惡趣裡。例如:佛陀的表弟提婆達多深具野心,(想要代替佛陀領導僧團,而在該念頭一生起,他即)因此失去了神通。過後他再傷了佛陀與導致僧團分裂,而因後者之業在死後墮入阿鼻地獄。85但若人是先造了任何一種五逆罪,他過後即不可能證得禪那或出世間法,因為該惡罪形成了一種無可抗敵的障礙。這是為何當阿闍世王在聽佛陀開示《沙門果經》時,雖然擁有一切證悟須陀洹道的因緣,但卻不能證得須陀洹道果,因為他之前已殺死了自己的父親頻毗沙羅王。
臨死業(àsannakamma):這是在臨死之前所憶起或所造之業,也就是在臨死速行心路過程即將生起之前所憶起或所造之業。若性格惡劣者在臨終時憶起以前所造的善業,或在當時造了一件善業,他即可能投生至善趣;反之,若有個善人在臨終時憶起以前所造的惡業,或在當時造了一件惡業,他即可能投生至惡趣。這是為何在佛教國家裡,提醒臨終者以前所造的善業,或勸他激起善念已成為一種傳統。86
在洠в兄貥I之下,一般上所造的臨死業即會決定下一世的投生至那裡。這並不意謂該人能夠免除以往所造的善業或惡業。在諸緣具足時,這些業也能夠產生它們的果報。
慣行業(àci??akamma):這是習慣性上時常造的善或惡業。在洠в兄貥I與臨死業之下,一般上這種業即會決定下一世投生到那裡。
已作業(ka?attàkamma):這是所有不包括在上述三種的業。在洠в猩鲜鋈N業之下,這種業即會決定下一世投生到那裡。87
節二十:依成熟的時間
Di??hadhammavedan?ya§; upapajjavedan?ya§; aparà… pariyavedan?ya§; ahosikamma¤ cà ti pàkakàlavasena cattàri kammàni nàma。
依成熟的時間,業有四種,即:
一、現生受業;
二、次生受業;
三、無盡業;
四、無效業。
節二十之助讀說明
現生受業(di??hadhammavedan?yakamma):這種業必須在它被造的那一世裡成熟;若在該世洠в芯咦愕木壱粤钏墒欤醋兂蔁o效。根據《阿毗達摩論》,在同一個心路過程裡的七個速行心,第一個速行是最弱的,因此只能在被造的那一世帶來果報。
次生受業(upapajjavedan?yakamma):這種業必須在它被造的下一世裡成熟;若在該世洠в芯咦愕木壱粤钏墒欤醋兂蔁o效。這種業是由心路過程裡的第七個速行心所造,該速行是第二弱的速行。
無盡業(aparàpariyavedan?yakamma):只要諸緣具足,這種業能夠從它被造下的第二世以後的任何一世裡成熟。這種業是由心路過程裡的中間五個速行心所造;而且只要還在輪迴,它即永遠不會變成無效。洠в腥魏稳四軌蛎獬w驗無盡業的果報,即使佛陀與阿羅漢也不例外。
無效業(ahosikamma):這一詞洠в兄付ㄊ悄囊环N業。它可以是洠в蝎@得具足的緣以成熟的現生受業及次生受業。對於諸阿羅漢,只能在未來世成熟的業都變成無效業,因為他們在當世即會證入般涅槃。
節廿一:依成熟之地
Tathà akusala§; kàmàvacarakusala§; r?pàvacarakusala§; ar?pàvacarakusala¤ cà ti pàka??hànavasena。
依產生果報之處,業有四種,即:
一、不善業;
二、欲界善業;
三、色界善業;
四、無色界善業。
不善業與善業
節廿二:不善業
Tattha akusala§ kàyakamma§; vac?kamma§; mano… kamma¤ cà ti kammadvàravasena tividha§ hoti。
當中,依造業之門不善業有三種,即:身業、語業及意業。
Katha§? Pà?àtipàto; adinnàdàna§; kàmesu micchàcàro cà ti kàyavi¤¤attisa?khàte kàyadvàre bàhullavuttito kàyakamma§ nàma。
如何?殺生、偷盜及邪欲樂行(邪淫)是身業,一般上是通過身門發生,而名為身表。
Musàvàdo; pisu?avàcà; pharusavàcà; samphappalàpo cà ti vac?vi¤¤attisa?khàte vac?dvàre bàhullavuttito vac?kamma§ nàma。
妄語、兩舌、惡口及綺語(講廢話)是語業,一般上是通過語門發生,而名為語表。
Abhijjhà; vyàpàdo; micchàdi??hi cà ti a¤¤atrà pi vi¤¤attiyà manasmi§ yeva bàhullavuttito manokamma§ nàma。
貪婪、瞋恨及邪見是意業,一般上只發生於意門而無(身或語)表。
節廿二之助讀說明
上文列出了十種「不善業之道」(akusalakamma… patha),其中三種是身業、四種是語業、三種是純意業。首七種是指導致實行各自作為的思心所(cetanà)。無論該作為是否已完成,該思都是不善的;但若已完成其作為或已達到目的,例如(達到)令受害者死亡,或(完成)獲取他人的財物等等,它們即成為「足道之業」(已完成作為之業)。88
一般上是通過身門發生:關於業,它是經過門所造。身門(kàyadvàra)即是「身表」(kàyavi¤¤atti),是一種「心生色法」;而通過它人們得以把在他們心中生起之思表達於外(見第六章、節四)。說「一般上」(bàhullavuttito)是因為也可以通過言語達成殺生或偷盜,例如命令他人作;但這種業還是屬於身業。
語門(vac?dvàra):語門即是「語表」(vac?vi¤¤atti),是一種「心生色法」;而通過它人們得以把在心中生起之思表達於言語(見第六章、節四)。雖然妄語等亦能通過身體進行,譬如通過書寫或打手勢,但由於主要實行它們的是語門,所以它們還是被稱為語業。
貪婪等:一般上,最後三種業之道只發生在心裡,而洠в羞_到通過身體或言語表達於外。這種業稱為通過意門(manodvàra)發生;而意門則是一切心的總稱。
貪婪(abhijjhà)是貪心所,生起為希望獲得他人的財物。即使已對他人的財物生起了貪念,但若還洠в邢M@得該財物,它即還不是「足道之業」。
瞋恨(vyàpàda)是瞋心所。當生起為希望他人遭遇危害與苦難時,它即已成為「足道之業」。
邪見(micchàdi??hi):當接受「洠в兴^的道德」及「洠в幸蚬麡I報」認為正確時,它即成為「足道之業」。在經中時常提到三種邪見:
一、 斷見(natthika…di??hi):此見否認人死後還會以任何形式存在,因此不承認業有善惡。
二、 無作見(akiriya…di??hi):此見認為業是不能產生果報的,認為一切業都是無效的。
三、 無因見(ahetuka…di??hi):此見認為洠в形廴净驕Q化有情的因緣,所以該有情是由於偶然、命呋蛐枰晃廴净驕Q化。
節廿三:依因(根)與心
Tesu pà?àtipàto pharusavàcà vyàpàdo ca dosam?lena jàyanti。 Kàmesu micchàcàro abhijjhà micchàdi??hi ca lobham?lena。 Sesàni cattàri pi dv?hi m?lehi sambhavanti。 Cittuppàdavasena pan'eta§ akusala§ sabbathà pi dvàdasavidha§ hoti。
當中,殺生、惡口及瞋恨自瞋因而生;邪淫、貪婪及邪見自貪因而生;其餘四者自該兩因而生。依心的組別,此不善業一共有十二種。
節廿三之助讀說明:
嚴格來說,瞋恨是瞋因的一種呈現方式;貪婪是貪因的一種呈現方式;邪見是邪見心所的一種呈現方式。如是這三業之道是上述三種心所。其他七業之道則是與不善因同時生起的思心所(cetanà)。雖然有時候貪可以是殺生的潛在動機,而瞋可以是邪淫的潛在動機,但在《阿毗達摩論》的角度來說,導致切斷其他有情命根的思肯定是擁有瞋因,即瞋恨其他有情的存在;而導致犯邪淫的思肯定是擁有貪因,即想要與不如法對象行淫之欲。導致造作偷盜、妄語、兩舌及綺語的思則可以是與貪或瞋相應。一切不善業之道肯定與痴因相應。不善業也就是十二不善心。於此則視整個心(與諸相應心所)為業,而不是只視思心所為業。
節廿四:欲界善業
Kàmàvacarakusala§ pi kàyadvàre pavatta§ kàyakamma§; vac?dvàre pavatta§ vac?kamma§; manodvàre pavatta§ manokamma¤ cà ti kammadvàravasena tividha§ hoti。
依造業之門,欲界善業有三種,即:屬於身門的身業、屬於語門的語業、屬於意門的意業。
Tathà dànas?labhàvanàvasena。 Cittuppàdavasena pan'eta§ a??havidha§ hoti。
同樣地,依佈施、持戒與禪修亦有三種。但依心的組別則成八種。
Dàna…s?la…bhàvanà…apacàyana…veyyàvacca…pattidàna… pattànumodana…dhammasavana…dhammadesanà…di??hijjukamma… vasena dasavidha§ hoti。
它也可以成為十種,即:佈施、持戒、禪修、恭敬、服務、分享或迴向功德、隨喜(他人的)功德、聞法、弘法及正直己見。
Tam pan'eta§ v?satividham pi kàmàvacarakammam icc'eva sa?kha§ gacchati。
這一切二十種(不善與善業)稱為欲界業。
節廿四之助讀說明
依造業之門:於此依造業之門列舉了十種善業。三種善身業是遠離三種不善身惡行;四種善語業是遠離四種不善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