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逻辑起源+ 完全版+郭绍华着 >

第6部分

逻辑起源+ 完全版+郭绍华着-第6部分

小说: 逻辑起源+ 完全版+郭绍华着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别者之间趋向于无限的均匀;无限均匀的局面又使得无穷小
的差别变成了相对来说无限大的差别。 

2、由于已经接近了无限维的联系,任何一个元子的单
独动作都将是全体元子的共同动作,“残存的差别”是直接


针对所有差别者的差别,所有的差别者以及差别者之间的关
系都受到了这个残存的、近乎于0的极限状态差别的影响,
所有差别者和差别者之间的关系就必须重新调整。显然,无
限数目的调整产生的反应也是无比庞大和剧烈的。 
3、“无比庞大和剧烈的重新调整”意味着新的差别形式
将产生出来,差别形式可能突然出现了一个相反的增加趋势
和过程。直到这个趋势终结,再次进入熵增加、差别减少的
另一个周期。 
也就是说,在一个熵增加的缓慢过程中,熵减少可能会
突然发生,我们的世界处在这相反两个过程的不断往复交替
的循环之中。 
突然发生的熵减少就是一次“大爆炸”。 

2。1。6 “大爆炸” 
对于接近绝对均匀、趋向于无限均匀的系统来说,虽然
所含的差别趋近于无穷小,但是,相对于无限均匀来说,差
别却显得无穷大,系统越是趋向于均匀,系统中残留的差别
越小。然而,这个残留着的差别者所代表的差别反而变得越
来越大。以至于残留着的任何微小的差别相对来说都是无限
大的差别。这无穷大的差别对于整个体系来说将是毁灭性的。 
由于接近绝对均匀的系统没有了内外之分,成了这个世
界的全部,由于普遍的联系,残留着的差别实际上是对于整
个世界的差别。换言之,差别由整个世界来实现,接近绝对
均匀的系统没有了局部和部分的区别,那么,残留差别所具
有的无穷大的差别就直接作用在这个世界的每一个“局部”。 
系统的均匀性越高,残存的、接近极限状态的差别对于
系统的影响能力就越强。当系统发展到再也无法容纳这种不
断趋于深刻的差别时,系统重新走向分裂将不可避免,必将
导致一场空前的“大爆炸”。 

 
附:《楞严经》里使用的极限追溯方法 


佛学经典《大佛顶首楞严经》里蕴藏着极为丰富、精彩、
深邃的哲学思想。我觉得,这部书也是最早使用“极限”概


念的哲学文献。如果这里的思想真是出自释迦牟尼或者出自
他的那个年代,就至少比莱布尼茨——牛顿使用极限方法早
了二十多个世纪。 
佛在予阿难讲解“四大和合”时说: 
“汝观地。粗为大地。细为微尘。至邻虚尘。析彼极微
色边际相。七分所成。更析邻虚。即实空性。阿难。若此邻
虚。析成虚空。当知虚空。出生色相。汝今问言。由和合故。
出生世间诸变化相。汝且观此一邻虚尘。用几虚空。和合而
有。不应邻虚。合成邻虚。又邻虚尘。析入空者。用几色相。
合成虚空。若色合时。合色非空。若空合时。合空非色。色
犹可析。空云何合。汝元不知如来藏中。性色真空。性空真
色。清净本然。周遍法界。” 
我理解为: 
在古印度人看来,地、风、火、水是构成物质世界的四
种基本材料,也称为“色”,“极微色”就是指极其微小的物
质颗粒。佛说:你来看“地”,大块儿的是地、是土,细微
的是尘土微粒,如果对微尘颗粒进行无限细分,就会达到“邻
虚尘”。如果在进一步分解这已经处于“边界相”的微小物
质,若再将“邻虚”分成七份,就得到了实际存在着的“空
性”。(所谓“七分”是指上、下、左、右、前、后、中这七
个空间要素,在古佛学看来,这七个空间要素是不可分的,
一旦分开,就不在空间范围里了,就是空无的了,就不再是
具体的色相了。) 
阿难啊!如果邻虚可以分析为虚空,那么就应当知道色
相是从虚空产生的。你的疑问是:世间的种种变化相都是由
基本素材和合而有的,那么依你的这种逻辑,一个“邻虚尘”
是用几个虚空和合而成的? 总不能用邻虚组合成邻虚吧。
另一方面,把邻虚尘分解为空之后,这个空就不再是具体的
色相了,否则,你用几个色相能合成一个虚空?用色这样的
具体素材不可能合成“空”,用“空”也不可能合成色。而
色是可以分解的,空不能再被分解。你不知在“如来藏”中,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是一种无差别的本原的普遍真理。 
体会: 


就如同我们用极限方法计算加速度一样,当△t不断减
小并且趋近于0时,△s也随之减少,但是,△t不可能等
于0,因为当△t足够小时,△s中的内容已经不再是原来意
义的物体位移了,可能叠加了另一些其他层次和性质的运动。
所以当△t达到某个程度时,就实际上达到了“极限”
(limit) ,当△t达到“dt”时,在这个边际位置,dt、
ds、dv三者之间的状态和关系,或者叫做“边际相”,就是
我们要找的速度变化率。极限的奇特之处在于,在极限之前,
得到的每一个△v都是这一时刻的瞬时速度;在极限之后, v
没有意义,只有在极限中,在“边际相”中,在“邻虚尘”
中,才能得到全部过程加速度的一般关系。 

马克思这样说:“最初的微商△y/△x表示在实际变化过
程中,记载每一特定的变化中,这种关系是如何发生的;最
后的微商 = dy/dx 才表现出他的普遍的、纯粹的关系,因
此我们可以由 dy/dx 得出任何的 △y/△x, 而 △y/△x 
本身永远只适应于个别场合。”11 
2500年前,佛学在使用无限细分方法时,并没有出现“恶
无限”的问题,而是设定了无限细分的极限,“无限”细分
并不能无限进行下去,而是在某一个具体位置上会停下来,
再分下去没有了意义,总会碰到一个临界点,佛学称之为或
说被高僧们翻译为“邻虚尘”。在临界点前面属于“色”的
领域,越过了边际,色就不再是色,进入了“空”的领域。
在这个临界点之后,“和合”原则也失去了意义,也就是说
“物质是由物质和合而成的”这个原则失效了。这个临界点
本身不是一个抽象的质点,而是拥有具体的性质和状态,一
种新的性质和状态,既“边际相”,这个“相”的具体内容
就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是另一种逻辑领域,是允
许出现0 = 1,1 =∞的领域,即“一为无量,无量为一”的
领域,是与我们这个领域中的逻辑有所不同的领域,也是更
一般的逻辑领域。我们现有的领域可能不过是这个领域的一
种具体的演变形式。 

11 参见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35卷 第21…35页 



可见,这些观点都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这让人不得不
叹服古代印度先哲的智慧,叹服佛学的博大精深。 
当然,由于这部经书的原文已经佚失,我们只能从古汉
译本中间接地遥窥奥秘、猜测意义,只能凭我们现有的观念
去度测古代佛学思想的初衷,要想准确弄清楚古佛学本来的
意思还很困难。 


2。2 先天本体设定 

2。2。1 起点的设定 
假设: 
我们的世界起源于这样一次大爆炸。 
那么: 
这次“大爆炸”就是世界、逻辑、本体论定义域的起点。 
系统因再也无法容纳继续走向均匀的进程而产生的趋
向于无穷大的差别而导致了这场大爆炸。上一个趋向于差别
无限减少的过程戛然而止,反过头来开始了差别增加的新过
程,我们选择的起点仅仅是这两个过程的交接点,是一个“拐
点”。拐点的前后分别是两种方向不同的发育趋势。 
起点的设定意味着我们只着重关心这个点位之中以及
点位之后所发生的事情。 
起点的内容和性质是我们从上一种状态继承下来的状
态,是这个时刻、这个场合世界所能够拥有的全部内容和性
质,也是世界进一步发展和演化的基础与出发点。 
世界初始时的状态和性质是将来世界的“先天本体”,
是将要发展成为贯穿其后世界全部发展史的一般原则,是世
界演化的初始内容和起点。 

2。2。2 先天本体的内容 
前一个过程的终点和后一个过程的起点重合在一起,那
么,前一个过程终点时的差别形式就是后一过程的初始状态,
就是我们这个世界先天本体的内容。 

我们把差别形式的减少作为一个过程,是一个趋向于所
有元子之间的差别最终消失为终点的过程,但是,在达到这
个终点之前,残存的差别实际上在抵抗着普遍联系的绝对均


匀化。这将导致:尽管任意一个元子直接与每一个其他元子
处于普遍联系之中,但是,由于有残存的差别存在,这种普
遍的联系并不是绝对均等的。换言之,一个元子并不能绝对
均匀地对每一个其他元子都保持既无限接近又不融合的极
限状态,普遍联系是有差别的,是不均匀的。由于这种联系
的途径被称为“维度”,残存差别将表现为维度之间的差别
和不均等。形象地说,有些维度很短、很紧密,有些维度相
对就较长。 
如果我们现在生活着的这个世界,是无限维世界中极少
一簇维度的极度展开和伸长,那么,向前追溯最终就会找到
无限维世界中这些维度里残存的差别,以及这些残存差别的
形式。这些残存的差别形式就是我们世界的先天本体及其全
部内容。 
可说:先天本体是相对起点最初的形式,而且是一种差
别的形式。最初的差别者是元子。先天本体就是普遍联系着
的元子之间不均匀关系的一种具体形式。 
从现代科学掌握的知识出发,我们已经了解到,我们生
活着的世界,从宏观上看是三维空间、一维时间的极度展开;
从微观上看,还有十几维可能的空间被某种程度展开;相信,
再追究更微观的层次,还会发现更多更微弱的空间维度展开,
最终将追朔到接近极限的无限维联系。我们的先天本体可能
是这样一簇不同程度展开的维度的组合形式。 
具有具体内容的差别者就不再是纯粹的差别者,事实上,
差别的减少都达不到真正的纯粹状态,只能某种程度上接近
极限,处于离开极限的某个具体的位置,保持着某种具体的
差别形式。 
为了使我们的分析尽量接近一般性意义,在接下来的讨
论中,我们仍以极限状态作为参考点。 
2。2。3 脱离纯粹对立统一 

纯粹对立统一是指差别者和差别形式无限接近同一,但
是又不绝对同一的极限状态,如果差别开始趋向于增加,新
的差别产生出来,不再是无限趋近于同一,而是各自有了具
体的内容,那么,也就开始脱离走向纯粹对立统一的进程,


差别不再趋向纯粹的差别,反而开始具有了具体的差别形式,
差别者也不再趋向抽象的差别者,转而成为了具体的差别者,
整个局势将开始向相反的方向发展。 
系统从趋向于“绝对均匀体”的极限状态走向爆炸,所
谓先天本体的内容就是这个转折点中所发生的事情以及发
生这些事情的主体。 
如果差别者之间的差别趋向于无穷小,差别者之间的相
对意义也趋向于无穷小。这就意味着,差别者之间逐渐减少
了差别形式,逐渐失去了作为差别者的内容,逐渐趋向于演
变成为纯粹差别者。 
与此同时,虽然无限减少之中的差别造就了体系趋向于
无限均衡和均匀,但是接近无限均匀的体系对趋向于无穷小
的差别却越来越敏感,尽管差别趋向于无穷小,但还不是0,
还不是足够小,但是相对于趋向于无限均匀的体系来说反而
成为了越来越大的差别。 
同一个差别,相对于两个差别者来说趋向于无穷小,相
对于趋向于无限均匀的体系来说则趋向于无穷大。 
这样,差别就不再仅仅相对于原先的那两个差别者,还
相对于纯粹差别者组成的体系,相对于所有的元子。这意味
着,趋向于纯粹的纯粹差别成为了新的差别者,成为了相对
于整个体系的差别者,两者之间成为相互的差别者。差别作
为差别者的同时就不再仅仅是纯粹差别,而是具有纯粹差别
和具体差别者这样双重的意义。具体的差别者之间的对立统
一就不再仅仅是纯粹的对立统一,而是包含了具体内容的对
立统一。 

2。2。3 具体对立统一 
当纯粹差别者不再能够承受因不断趋向均匀化而产生
的无限大的差别时,终于导致了趋向于无限均匀的体系崩溃,
大爆炸使得纯粹差别者顷刻之间放弃了自己的趋向于纯粹
状态的努力,重新变成了具体的差别者。 
原先那个没有来得及走向彻底寂灭的系统由趋向于无
限均匀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