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逻辑起源+ 完全版+郭绍华着 >

第53部分

逻辑起源+ 完全版+郭绍华着-第53部分

小说: 逻辑起源+ 完全版+郭绍华着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实现被动的元间组合,但是,毕竟计算机根据指令可以实现
元间组合,可以产生出新的元间实体。 


16。3 目的、需求与对策 

16。3。1 元间组合的目的性 
人与截至2010年以前最先进的计算机械相比较,根本
区别在于,人是有目的性的主体。 
主体实现元间组合的目的有两个阶段: 
1、实现对于外源性元间的认识。 
送达主体的外源性元间有两个来源。 

一是主体自己的感觉器官从与对象的相互作用中获取
到的具体元间。主体对这个元间实体进行分解处理之后,根
据分解的得到的元间要素在自己要素库中挑选相同的要素
性元间;根据分解得到的关系性元间在关系库中挑选相同的
关系性元间;再将两者组合成新的元间实体。当这两套元间


相符时,就表明主体曾经“见过”对象。如果不相同,这就
是一个新的知识。这个过程实际上是用概念的方式还原了对
象的元间形式,实现了对于对象的理解。 
一是来自另一个主体,两个主体之间用抽象的方式实现
的元间实体传送。接收方实现元间组合的目的在于还原发出
方所希望表达的意义,还原对方发出的元间实体,认识、理
解了对方发出的元间实体的意义。 
2、生成对于外源性元间的对策 
起先,认识和理解本身还不是目的。认识的目的在于要
将上面这些已经认识了的对象元间与主体自己元间库中的
先天自我、后天自我进行比较,自我的元间成为目标值或者
基准值。 
生命自我的目标值或基准值本身也是经验的产物,是已
存储在经验库中的元间实体。所以,外源性元间与目标值、
基准值的比较就是对于外源性元间的最初、最原始的价值判
断和需求判断。 
通过比较,发现外在元间与目标值之间的差值以及差别
形式,这个差值和差别形式其实就是主体的需求强度和需求
形式;根据需求强度和需求形式生成对策;再通过C环节实
施这个对策,以期达到改变对象、改变自己,最终使自己与
对象相适应,使对象与自己相适应,达到对象元间与目标之
间差值为0的程度,从而实现自我的需求。 
根据需求强度和需求形式生成对策的过程,经常是从经
验库中挑选匹配的经验实体的过程,是将经验实体组合成对
策的过程。 

16。3。2 基于已有经验的对策生成 
所谓“对策”,是如何调整自我的行为就能导致对象朝
适合主体自我目标方向发展、变化的具体操作方法,是一种
行为模式。比如“我会滑冰”,说明我的经验库中已经具有
了这种高度平衡的技能,已经具备了这样一整套对策性的行
为模式。 

所以,对于那些可以从经验库中直接找出现成办法实现
价值和需求的过程来说,对策的生成就是程序调用。这类似


于陈述性元间还原的元间组合,仍然是被动的元间组合方式。 
可以从经验库中直接选到完全匹配的现成经验,这是一
种极端的情形,表明主体正在做一件自己过去已经做过的事
情,一件自己很熟悉的操作;另一种极端是无法找到任何可
供参考的现成经验。实际的经验寻找与调用处于这两种极端
的情形之间。 
对于那些无法在经验库中找到现成对策的价值判断、需
求判断来说,因为无法直接调用程序,必须生成新的对策。
在现有经验基础上生成元间库中不曾有过的新对策的过程
才是主动元间组合的过程。 


16。4 主动元间组合 

16。4。1 元间组合的可能与萌芽 
如果我们找到的是与实际需求十分相似的现成经验,就
像一个会滑冰的人要改学滑旱冰一样,实际需求与现成经验
之间只有少许差距,仅需要对现成经验进行稍许调整和修改,
就能更方便地消除这些差别,生成符合目前需求的新对策。 
显然,在这种接近极端情形的条件下,现成经验和预期
的新对策是相似的,大部分成分相同,只有小部分的内容需
要更换。也就是说,在同一个关系性元间的框架下替换小部
分的元间要素,就可以生成新的对策性的元间实体。已经会
滑冰的人,稍作调整就能更容易地学会滑旱冰。 
用现成的关系性元间实体为骨架,调整适当的元间要素,
生成新的元间实体的过程是元间组合的最初、最简单的形式。 
这种元间组合如何可能呢? 
1、生命物质本身是组合生成的,伴随生命生成过程的
元间实体也是组合生成的,生命不仅是经验的产物,这些元
间组合的经验作为抽象元间实体也被记忆和存储,生命实体
具有使用这些元间的先天能力。例如,不到两岁的幼童“铛
铛”就可以主动把“小兔子乖乖”的歌谣改说成“小迪玛乖
乖”,用现实中的小伙伴替换故事中的小兔子。 

2、由于外源性的形象元间被处理成了关系性元间和要
素性元间的组合形式,处理成了概念组合的形式;经验库中


的目标和对策也都是这样的概念组合。于是,可以把所有元
间实体都通约成概念,概念替换的平台成为元间组合可能性
的条件。 
3、经验实体通过相互比较可以“发现”两者之间的差
别,发现了不同之处,也就意识到了对方,同时意识到了“自
己”,经验实体之间相互意识的总体构成了自我意识。自我
意识成为实现主动元间组合的主体。自我意识知道自己选择
的是怎样的要素,知道自己把哪些要素以哪种关系组织在了
一起。元间组合的主体是元间组合可能性的基本原因。所以,
元间组合能力的形成和发育过程也就是主体意识形成和发
育的过程,反之亦然。 

16。4。2 元间组合主体的竞争 
如果不能在经验库中直接找出现成的经验,经验库中没
有可以与之完全匹配的解决方案,就需要用近似方案作为替
代品。而可供选择的“近似”的方案不会只是唯一的一种,
很可能有一簇不同差别形式和差别程度的近似方案。经验库
中积累的内容越多,可能产生的近似方案也会越多,这些备
选方案之间将产生竞争。 
竞争的过程是将每一个备选方案本身逐一与选择条件
再次进行更彻底的比较,将备选方案互相之间进行比较,从
而发现它们之间的差别程度和差别形式。由于每一个备选方
案都是一整套经验体系,经验体系相互比较就是经验体系相
互之间的意识,用一个经验体系对另一个经验体系的检视和
挑剔。通过这种竞争产生出、挑选出更接近选择条件的备选
方案。 
被选中的方案成为一个关系性元间的骨架,在这个元间
模式的基础上,根据对象的具体要求,替换、修饰、调整具
体的元间要素,最终形成新的元间组合形式,形成新对策。 

站在一个经验实体的立场上对于另一个经验实体的关
照,就是思维主体自己对于自己的意识和思考,是自我意识
过程。当这个思维者站在一个经验实体的立场上关照另一些
经验实体时,自己当下所站的立场就是当前的思维主体,被
关照的对象就是客体。这意味着,不是哪一个经验实体可以


永远作为唯一的思维主体,思维主体由不同经验实体轮替充
任。 
每一个经验实体都有关照和操作其他任何一个经验实
体的权利和可能,但是,并不是每一个经验实体就都均等的
具有关照和操作其他任何一个经验实体的能力和条件,这是
因为,每一个经验实体都是关于某一生存状态的具体经验,
除了在高层次范畴上的同一性之外,在具体层面上则各有各
的特点,经验实体互相之间不仅不是均等的,反而是差别悬
殊的。所以: 
1、尽管所有经验实体处在争夺主体地位的竞争中,却
只有少数经验实体得以成功夺取对于其他经验实体的控制
权,暂时居于主导地位。不过这也会成为这个经验实体本身
发生改变的原因,会因此而导致丧失刚刚夺得的王位,自我
意识主体的麦克风会经常易手。 
2、思维主体的竞争局势与当前的思维势态相关,外源
性元间和内在的目的性是影响思维势态的重要因素。也就是
说,形成对策的需求是选择当前思维主体的重要条件。 
夺得当前思维主体地位的经验体系有权把思维主体中
所有的元间实体作为对象和客体,成为元间组合操作的发动
者和主持者。 
这个通过竞争取胜的主体实际上只是提供了一个初步
的、框架性的解决方案,提出了一个关系性的元间实体。再
将这个方案与需求形式相比较,与其他竞争方案相比较,根
据比较发现的不足之处,从元间库中调用新的要素替换不适
当的要素。如此反复,直到考虑周详为止。 
与被动元间组合不同,主动元间组合的困难在于事先并
没有一个指令,确定将哪一些要素性元间用何种关系性元间
组合成新的元间实体,只能通过竞争,从经验库中选取相似
的关系性元间作为骨架,不断调换这个骨架上的要素性元间,
使得这个骨架整体逐渐接近于需求形式,最终形成一个可供
试错的对策预案。这个对策预案就是主动元间组合的新成果。 

看来,仅就抽象层面上试图讨论元间组合如何可能没有
出路。先天综合能力似乎和先天的抗体一样,要由后天的抗


原来启动。后天的元间组合有待外在的势态和内在的需求来
刺激和推动。只有在思维主体建立之后,在自我意识的情境
形成之后,主动元间组合才是可能的。 

16。4。3 元间组合的验证 
怎样保证对策预案能够导致正确的行为和效果?什么
是元间选择的标准? 
元间组合的正确性通过两种途径验证。 
1、将新生成的对策通过C环节变成生命体的行为直接
作用于当前的对象,对象对于这个行为产生的变化和反应是
否符合主体的目标会直接体现出来。能够导致符合目标的结
果的方案就是正确的,否则,就应修正或淘汰这个方案。这
是一个直接包含对象在内的完整的达尔文反馈链条。 
2、对象世界对于一种方案的淘汰往往是淘汰试错者本
身。将没有把握的对策直接作用于对象是要冒风险的。为此,
在实施对策之前要在自我意识体系之内对这个元间实体进
行充分的评价和检验。评鉴者是所有经验实体构成的经验体
系;评鉴的标准是经验体系自己,是由元间势态形成的逻辑
和规则;评鉴的过程也是一个达尔文反馈的过程;评鉴的环
境是基本与外在物质世界相脱离的纯元间模拟环境。 
评鉴的过程和结果成为新的经验实体,新的经验实体被
用来充实经验库。 
这两种评鉴体系的区别在于,前者是直接包含对象过程
在内的达尔文反馈链条,不仅要检验对策的元间合理性,还
要检验对策被物化之后的合理性;后者虽然也是一个达尔文
反馈链,但是只包含对象的部分元间,不直接参与对象的物
质过程,仅仅考察对策的元间合理性。因此,这是两种检验
环境,有两种检验标准。前者是物质势态,是以物质方式存
在着的势态和规律;后者是近乎纯元间势态,是纯粹的逻辑。 
可以用两种方式检验对策的事实,说明有两种事实,说
明我们有两种生活状态,有两种元间演绎的媒介和环境。一
是物质与元间的环境;一是近乎纯粹的元间环境。 


16。5 内在元间环境 


16。5。1 内在元间环境的生成途径 
世界中一切存在者在作为创造这个世界的势态者的同
时,也被自己创造的势态所创造,都是世界势态的产物,都
以互补的形式记忆着生成自己的那个势态,以元间转移的方
式不同程度地保存了生成自己的势态的元间。 
元间转移现象使得元间不再必然直接以某一种物质作
为存在的媒介,开始超越具体物质形式的限制,超越了具体
时空位置的限制,可以在不同的物质实体之间传递和转移,
为生命物质的出现铺平了道路。 
生命物质的特点在于用少数几种物质编码的方式将直
接物质的记忆方式转变成了间接的方式,实现了对具体元间
的初步抽象化处理。导致了物质和元间的进一步分离。生命
物质发育出了外在的和内在的两种机制共同构成的生存方
式,进化成为物质自我和元间自我这样两个实体对立统一的
生命体。 
元间自我通过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实现了对外在环境
元间的抽象化,获得了抽象意义的元间实体,物质和元间的
分离接近了极限。所有抽象化了的元间实体构成了内在的元
间环境。 
内在元间环境是生命进化的产物,当然就与生命进化的
程度和不同进化程度的生命需求相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