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起源+ 完全版+郭绍华着-第4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体。能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更高效率地追溯和演绎前两者中正
在进行或可能进行的元间过程。世界3的特点在于这是一个
具有自己目的性的世界,自己知道了自己在做什么,自己知
道自己知道了什么。
可以与卡尔。波普尔“三个世界”理论做一个比较。
卡尔。波普尔这样表述了自己关于三个世界的理论:
“我宁愿把这种多元论当作我讨论问题的出发点,尽管
我不是柏拉图主义者,也不是黑格尔派。
按照这种多元论哲学,世界至少包括三个在本体论上泾
渭分明的次世界;或者如我所说,存在三个世界。第一世界
是物理世界或物理状态的世界;第二世界是精神世界或精神
状态的世界;第三世界是概念的世界,既客观意义上的观念
的世界——它是可能的思想客体的世界:自在的理论及其逻
辑关系、自在的论据、自在的问题境况等的世界。”14
波普尔认为,继柏拉图之后许多哲学家都提出过三分世
界的方案,波普尔本人的方案是其中的一种。
这里,我采用了波普尔“三个世界”的说法,用大体相
似的方法划分了这三个体系,但是,并不意味着我完全接受
这些思想,只是在波普尔成就的基础上,为这种划分赋予了
新的意义。
1、我也不担心这种划分会成为导致多元论的理由。在
我看来,本体论是一个历史概念,它产生在世界的初始阶段,
甚至产生在世界的开端,世界开端的状态就是世界的本体。
我们的世界不过是这个本体展开和积累的形式。除了最基本
的层次之外,细分起来,每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本体的具体
形式是不同的。三种元间体系的形成是世界本身进化和发育
的阶段性成果,是同一世界、同一本体自身发展到一定程度
之后才发生的现象和分支。虽然元间体系的逐渐丰富和分化
已经远离世界的开端,但是,这种分化不产生基本层次的本
体论问题,所有体系都还是一条根,都遵循同一个基本势态,
属于同一本体的衍生者,都是差别和差别者对立统一关系演
化的具体形式。
波普尔的三个体系之间没有这种连续发展的线索,彼此
是独立的,而且每个独立的世界本身都没有来源。
14 引自 卡尔。波普尔 。《客观知识》。 上海译文出版社 。 1987年版 。 第164页
2、波普尔的“物理世界或物理状态的世界”以及“精
神世界或精神状态的世界”的提法是极为含糊的表述。“物
理世界”和“物理状态的世界”显然是两个不全等的概念,
“精神世界”与“精神状态的世界”也不是同一关系。这种
含糊其辞将导致这三个世界之间界限的含糊,最终使得三个
世界定义本身变得含糊其辞。这种含混不仅是描述问题,根
本的缺陷在于对所谓“物质”和“精神”缺乏定义,对两者
之间的关系缺乏定义。既然物质和精神都没有定义,两者的
状态也就没有了定义。
在物质与元间对立统一的框架里,物理世界与物理状态
的世界,精神世界与精神状态的世界是四个概念,是各自拥
有不同含义的不同实体。比如,我们说元间转移,是把物质
的状态和结构从这个物质中分离出来,得到的是物质的元间,
而不是这个物质本身。进入“世界2”的是“世界1”的元
间,不是世界1自己。
3、波普尔用 “精神世界或精神状态的世界”定义世
界2,其中,“精神”这个词的歧义性是造成许许多多哲学
纷争的基本原因。在这里,不仅“精神”将混同于世界3定
义中的“概念”,因为这个“概念”是精神的产物,精神的
产物也是精神,也是存储于大脑中的“精神状态”,而且,
还将混同于以物质方式实际存在着的物质状态和世界状态。
4、波普尔所述的“概念的世界,既客观意义上的观念
的世界——它是可能的思想客体的世界:自在的理论及其逻
辑关系、自在的论据、自在的问题境况等的世界。”是一个
没有交代来源和存在方式的世界,是一个无法与“精神状态”
区别的世界,仅就“自在”的提法来看,并没有比黑格尔走
太远。
波普尔在努力摆脱黑格尔“客观精神”思想的阴影,但
是没有迹象表明他的成功,因为,自古以来“精神”这个词
还承担着“物质世界中的规则”这种“客观精神”、人的认
知能力对于物理世界状态的认识过程的精神活动以及精神
活动产生的精神结果这样的“客观意义上的观念的世界”这
样三重意义,甚至表示了所有非物质的存在者。这不仅造成
了表达上的困难,也使得三个世界的划分变得十分可疑。
总之,只有当我们建立了物质与元间对立统一的框架,
厘清了物质的元间和元间的物质,明晰了抽象元间的地位和
实体性,才使得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波普尔的猜想。
第十三章 先天元间与后天元间
13。1 先天元间的生成
13。1。1 先天元间
先天与后天是相对概念,在第二章里,我们曾经设定了
世界的先天本体和后天本体,实际上是设定了世界起点的标
志,这个标志之前的是先天的,属“世界”定义域之前就已
经有的,这个标志之后的是后天的,是世界起点之后的、定
义域之中的、新生成的。
同样,我们还可以把这种方法也作为一种对人的元间体
系的分析方法。对于世界的起点,是一个随着我们认识逐步
向前追溯的过程,只是把我们所不知道的、目前还无法逾越
的界限作为了先天本体的起点。对于人这种物质与元间的对
立统一体,可以大致把当前时代的个体的人出生的那一刻作
为先天和后天的分界点。个体的人出生前所具备的元间内容
就全都是先天元间,之后生成的都属于后天元间。
前面,我们曾经利用由存储器、运算器、控制器体系构
成的冯。诺依曼计算机系统模型模拟了人的感觉要素处理过
程,假设了人的思维过程可能会和这种计算机系统的模式相
似,试图用这个模式粗略地类比人的元间模式。但是,没有
涉及这个模式是如何产生的,默认了这个模式是现成的,是
一开始就有的。
这就是说,无论我们对于人的思维过程的模拟是何等的
粗糙和幼稚,至少我们默认了一个事实:既然任何实体在作
为相互作用的一方参与相互作用之前都必定是已经存在着
的,“已经存在”就意味着已经具有特定的元间形式。无论
是与什么对象发生相互作用,只要是对象,就不会是没有任
何内容的“白板”,就是在与一个特定的物质或元间实体发
生作用,作用双方都是已经具有特定元间形式的存在者。
同理,婴儿尽管是第一次与外界势态发生作用,但是,
作为相互作用者,他必定已经具有自己的元间模式,已经具
有先天的元间和物质形式。人的先天能力除了应包含实现这
些能力所必需的传感器、存储器、运算器、控制器、执行器
以及支持服务系统之外,更重要的是必须具备建造、操作、
运行这些设施的程序和规则,“硬件和软件”这样两种条件
才构成一个人的先天能力。所谓先天元间主要指当前时代里
刚初生的人已经具备了的了解和应对外界世界、了解和应对
自己的能力和模式,已经具备了的生存所必需的程序和规则
体系。如果先天“硬件”的特点也在于这些硬件的元间特征,
那么问题就可以简化为关于先天元间的讨论。
相比之下,我们更感兴趣的是了解这些先天因素的来源。
13。1。2 先天元间的追溯
既然把先天元间的分界点设定在个体的人出生的那一
时刻,这个个体的人初生之前的全部历史就都属于先天的范
围,都属于这个人的先天阶段。显然,如果我们想说人的先
天能力和先天元间都是在这个先天阶段里形成和产生的,就
不得不在生成这种元间的势态和原因中寻找支持和基础,这
就不仅仅涉及某一个人的生成机理,必然追溯到所有人的生
成机理和进化过程。
“所有人”在过去是一个静止的概念,有了进化论之后
才成为了一个时间概念,包括了不同时代、不同进化程度的
“人”,从最开始作为人到目前这种最现代化的人。这样,
追溯的尺度就延伸到了这个物种的先天阶段,延伸到了这个
物种生成之前的先天阶段。按照这个逻辑,可以一直追朔到
所有物质起源的先天阶段,直到世界本身的先天阶段为止。
这就是说,任何一个个体的人,他的先天阶段都应当包
括从世界诞生到他出生这个时间区间中的全部历史。
中国古代的《黄帝内经》首先系统地阐述了人的先天能
力;孟子从伦理道德角度讨论了人的先天素质;康德系统地
讨论了人的先天感觉和判断能力,却没有讨论先天能力生成
的过程,没有像描述天体起源那样,把先天能力也描述成一
个历史过程。
除了中国古代关于“天人感应”的思想之外,据认为,
孔纳德。洛伦茨于1941年首先提出了生物进化认识论的命
题15,开创了用进化思想对先天认识能力研究的先河,使人
们相信,进化论是揭开这个谜底的途径。但时至今日,这种
研究仍是初步的,还有待自然科学的进一步开拓和支持。我
们依然还有机会、有必要继续使用推理和猜测的方法。
15 何云峰 。《从普遍进化到知识进化》。 上海教育出版社 。 第39页
13。1。3 先天元间的最大极限
如果:
生成个体先天元间的起点应当从世界的开端算起,
那么,
世界进化的全过程就是每一个个体先天元间生成的全
部势态和原因;
那么,
世界进化过程中全部势态和内容都有可能对生命体的
先天元间构成影响,都可能被生命体以互补的方式记录和保
持下来,成为自己先天元间本身的内容;
世界发展过程的全部内容被生物进化中的某个物种中
的某一个个体以互补的形式全部记录和保持下来,这是先天
元间内容的最大可能极限。
13。1。4 先天元间的最小极限
元间转移依靠相互作用的途径实现,某一个物种的某一
个具体的生物个体只是全部世界内容中的一个微小的局部
中的一个成员,只能对全部势态中极小的部分发生相互作用,
最初等生命物种的某个个体只能成功转移并且记忆与自己
直接作用的对象世界中这部分的极为具体的元间内容。这是
先天元间的最小可能的极限。
13。1。5 极限之间的先天元间
事实上,先天元间的生成虽然在深度上贯穿了世界全部
的发展史,在时间轴上可以一直追溯到世界的起源点,但是,
在广度上却没有能覆盖所有的世界内容,不能始终跟随世界
广度不断扩张的步伐,逐渐沦为全部世界内容中极小的一部
分。一种物质,一种生物,一个个体只是世界发育分化大树
上的某一个分杈上的枝条和叶片。
因此,可以作以下推论。
1、在深度上,离根部越近,世界本身的广度也越小,
直到最根部,世界的广度无限小,深度和广度在这里重叠。
个体的先天元间如果是从这里开始发端,记忆从这里开始,
就有条件拥有了这时候这个世界的全部元间内容。当然,这
时的“个体”还不是生命,只是这个世界中的某种普通的存
在者。
2、随着世界的分化和积累,个体只能沿某一个分支向
上攀缘。每上升一个层次,就失去一次与其他分支直接作用
的机会,其他分支就不再成为这个个体的直接势态,也不再
成为这个个体的直接环境,它就不能实现对其他分支的直接
元间记忆。相应地,个体每上升一个层次,就发生一次本质
的变化,直到进化成生命的个体、人的个体。个体只直接记
忆了自己经历过的、自己参与了的那些生成自己这个分支中
的历史势态的元间。
3、在广度上,个体对于整个世界的元间转移的可能性
越来越小并趋向于最小。分化越细致,与个体直接相互作用
的对象就越专门,越是趋向于与个体的生命生存直接相关的
具体内容。
每一种物种,作为一种物质都以互补的方式记忆了生成
自己的势态,这种记忆构成了自己的元间形式,构成了自己
的先天元间。
先天元间对于世界全部元间的摄取程度处于上述的两
个极限范围之内的某个具体分支、某些具体层次,也应是一
个与进化树相似的树形结构,是整个世界进化树中的一根枝
杈。
13。1。6 先天元间的层次和普遍性
个体的先天元间本身也成为了树形结构,是对世界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