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起源+ 完全版+郭绍华着-第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我们试图用“器”表示处于势态中的那个存在者时,
该存在者所处的势态就成了另一个存在者,索性把这个存在
者称之为“道”,也就是把“势态”称之为“道”,道和器就
成了一对儿对立统一着的存在者。这样,规定、制约、生成
差别形式的一方是形而上的一方,是势态,是在其所在,是
“道”;被规定的,承载了所生成的差别形式的差别者、作
为是其所是的一方是形而下的一方,是“器”。
再来看我们关于存在者的定义:
“以具体的差别形式处于普遍联系之中的联系者是存
在者”。
可见:
前件,“具体的差别形式”就是存在者的是其所是,是
其以一个不均匀者所持有的、所形成的差别形式。
后件,“处与普遍联系之中” 就是这个不均匀者的在其
所在,这个不均匀者的在其所在规定、生成了这个不均匀者
的是其所是。
前、后两个要件才规定了存在者,这个存在者才是存在
着的。
在中国古典哲学里,“道、器”范畴还有许多内容,狭
义地讲,可以把是其所是理解成是“器”的性质,把这个是
其所是的在其所在说成是“道”的性质。
对于绝对均匀体来说,道和器是直接统一的。对于不均
匀的体系来说,相对于普遍相关,不均匀的局部中的是其所
是和在其所在就已经开始出现了差别,出现了相对分离,两
者开始成为、正在成为两个不同的存在者,发展成为两个相
对独立的存在者。在从直接统一到相互对立这两个极端情形
之间,这两个存在者是对立统一的。
3。5。5 是其所是和在其所在的相对分离
如我们已经初步讨论过的那样,一个器的在其所在实际
上是一个变化中的势态,如果器总能完全彻底地适应和跟随
势态的变化,那么,是其所是和它的在其所在就始终是统一
的、同一的,两者无区别,是同一个存在者。但是,由于作
用传播速度的有限性,器对于势态的响应速度也是有限的,
器不可能总是完全彻底地跟随道的变化,总会滞后或超前于
势态环境的变化。
当“器”与生成这个器的“道”开始发生差异时,这个
器与它的道就开始相对分离,发展成为了两个不同的存在者。
两个存在者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具有这样一些基本特点:
1、分离之前,双方都是对方生成和变化的直接因素,
双方互为道、器。分离之后,双方虽然仍作为相互作用者,
但是,由于实现了分离,随着分离程度的不同,相互的影响
能力、地位将发生分化,两者之间的相对地位在从完全对等
直到两者之间绝对悬殊这两个极限之间取不同的具体位置。
比如,在偏向两者地位绝对悬殊这个极端情形里,强势的一
方为道,弱势的一方为器,道、器之间仅是相对关系,没有
绝对意义。
仅在层次性充分发育的极端条件下,器成为道中的一个
局部,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的势态影响之下的一个具体的、
特殊的事件或物体。
2、分离之初,在双方的界面上,两者各自的差别形式
是对称的、互补的、契合的,除了相对方向的差异之外,其
他形式几乎是相等的,或者说在极限附近是趋于等同的。
这意味着,分离伊始,双方仍然可能各自保持和继承着
原先双方共同作用形成的差别形式。
3、随着相互之间的进一步分离,双方各自再发生的新
的变化已经不再能全部、直接就是双方共同的变化了,不再
能够直接生成共同的差别形式。这也提示我们,相互作用是
生成相同的、共同的差别形式的条件。
作为差别者的双方都不能始终绝对保存和继承原有的
差别形式,两个存在者之间的差别逐步扩大。
3。6 “差别形式”的层次
一些差别者以某种特定的差别形式组成了新层次的差
别者,新差别者又和其他差别者一起以新的差别形式形成另
一层次的差别者。
在这个模式里:
1、差别形式不断积累和丰富;
2、差别形式的积累产生了差别形式的层次性;
3、不同层次的差别形式又相互成为差别者。
3。6。1 差别形式的三个基本层次
最原始的差别者是元子。
元子本身内部没有差别者,是差别和差别形式的直接统
一。这时的差别者就是差别形式本身。
元子作为最初的差别者由于它处于趋近于绝对均匀的
普遍联系中,被视为本身不变化,元子的变化是定义域之外
的另一世界的事。这是第一层。
在我们的这一簇不同程度展开了的维度里,元子之间互
相作为差别者,这些差别者之间有了差别的形式,这是最初
的差别形式。这是第二层。
如:元子及其相互之间作用所产生的时间、空间上的差
别形式可称为“场”。
最初的具体差别形式有时间、空间、力、场、能……。
初始时,这些差别形式之间还没有显著的区别。
上层次的差别形式作为差别者产生了新的差别形式,这
些差别形式“凝固”下来,变成了新的差别者,新的差别者
之间又产生新层次的差别形式。从此以后的差别形式属于第
三层。
如:由第二层次的差别者分布不均匀产生的粒子和空穴;
这些粒子和空穴作为差别者积累形成新的差别者及其差别
形式。
3。6。2 粒子与空穴
元子本身具有差别和差别形式直接同一的性质,就是说,
元子作为差别者没有内部构造却有外部特性。元子的这种外
在特性由元子之间的相互关系所规定。在元子与元子的相互
关系中,差别形式就是差别者本身,相互作用就是相互作用
者本身。
元子之间分布的不均匀产生了第二层次的差别者,如场、
能、力、时间、空间等,当第二层次的差别者之间的相互关
系再次出现不均匀时,不均匀之处聚集和稀疏产生了新的差
别形式,这种不均匀现象的暂时凝聚可能会表现为粒子和空
穴。此处的聚集就是彼处的稀疏,因此,粒子和空穴是同一
群元子在同一时间区间里在两个不同空间位置上分布的现
象,是时间和空间不均匀、不对称产生的现象。
为了方便我们的推理和想象,设一个比喻性的思维模型
——酸奶模型。
定义域:
在元子的差别性和差别者性出现初步分化和积累的领
域。
模型:
把已经分化的元子无限维联系中的一个三维局部想象
成一杯很均匀的酸奶。由于某种原因,酸奶中出现了一个微
小的凝块。
推理:
在这个三维空间里,构成凝块的这一部分元子发生了相
对与其他元子之间更为紧密的联系,但是,由于普遍相关的
绝对性,这种紧密联系必须以另一部分元子之间相对疏远为
代价。
这些必须被疏远的元子可能有两种极端的分布情形:
1、由构成凝块的那些元子之外的其他所有元子均匀分
摊;
2、由另一群元子集中承担。
被疏远的元子分布可能处于这两个极端中的某一个极
端;也可能处在这两个极端之间的某一个具体位置上;也可
能在这两个极端之间不断转换和震荡。
先来看第1种极端里的情形。
当一个初始均匀的整体中出现一群元子发生格外紧密
关系时,首先是聚集点周边相邻的元子受到影响,受影响的
部分元子原有的相互关系被迫变得更疏远一些。
比如,就像一片薄橡胶膜上面放置了一个钢球一样,靠
近钢球附近的橡胶膜被格外地拉伸,这部分橡胶分子之间的
距离将大于了其他部分。不过这个“橡胶膜”的比喻是平面
的,我们的模型是立体的、三维的。
由于作用传播速度的有限性,这种变化不能在一瞬间传
到系统的所有成员;因为是球形的,变化的程度应与距离的
平方成反比;由于普遍相关的绝对性,似乎这个过程最终将
达到由所有成员分担这种变化的程度,所有成员之间的关系
都发生均匀的疏远。
但是,很明显,由于有凝聚点的存在,很难想象短时间
内紧邻凝聚点位置的那些元子之间与无限远处的那些元子
之间能够达到保持相等、均匀的相互关系,因为最起码凝聚
点和凝聚点周围元子的关系不可能是均匀的。所以,一旦初
始的聚集点作为原始的差别“进入”系统之后,就成了系统
必须实现且永远无法最终实现的差别,系统将永远处于实现
这个差别的过程之中。所以,我们假设的第1种极端情形将
是一个无法达到的极限。这个极端情形只在这个过程中的趋
近于极限的相对位置上有意义。
如果说,元子之间都有维持自己原有的相互关系的天然
倾向,由于新差别者的介入改变了他们之间原来的关系方式,
实际上就给所有的元子增加了试图消除这些差别,恢复原有
关系的“压力”和倾向,成为一种有待实现的势态,消除差
别就成了最一般、最基本的倾向或势态。
再来看第2种极端的情形:
如果系统不是以所有成员均匀分摊的方式实现新差别
造成的差别,而是仅仅引起凝聚的类似数量的另一个区域中
的一部分成员之间的疏远,以这样的方式来平衡由于新差别
出现形成的差别,那么,就会形成一个和新的凝聚“区”相
对的一个元子们相互疏远的局部,一个元子相互疏远的“区”。
如果把相对凝聚的“区”称为“粒子”,那么,相对疏远的
“区”就可以称之为“空穴”,“空穴”也可以称为“粒子”,
只不过两者的凝聚方向相反罢了。
同样,也不能想象从差别的出现到空穴的形成是一个不
需要时间的瞬间,这应该也是一个过程,是所有成员调整相
互关系,最终把所有超出平均水平的差别都集中到一个位置
上,集中到一个区域里的过程。
即使粒子和空穴形成之后,粒子和空穴与周围的元子依
然处于差别中,粒子周围的元子要抵抗吸引,不至于成为粒
子的一部分,空穴周围的元子要抵抗排斥,不至于使空穴变
得更大,这两种作用终究会传递到空穴和粒子上,所以,整
个过程始终应处于震荡中,不会是静止的。
仅就相对静止中的粒子和空穴来说,两者之间会有这样
一些关系和特点:
1、相对于各自的环境背景来说,两者各自分别都具有
实体的地位,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差别者。
2、除了作用方向相反之外,两者的时空形式应是基本
对称的、互补的,或互为镜像的。
3、假如两者相遇,会发生“湮灭”,两个实体同时消失,
将原先引入的差别归还出来。
当然,在三维空间里,出现这种事件的概率几乎是0,
这只能是个极端的想象。
再来看处于这两个极端之间的另一种可能情形。
假设:
在接近上述第1种极端情形的条件下,“凝块”发生了
移动。相对原先均匀的整体来说,这种移动是又一种新的差
别和差别形式。由于普遍联系,凝块的任何移动都最终推动
所有元子的移动,但是,由于作用传播速度的有限性,凝块
移动不会在一瞬间同时对所有元子产生影响,只有与其相邻
的元子才会更早地受到影响。
凝块保持着自己的是其所是并向某方向移动时,推开了
前进方向上的元子,在身后留下了一个空当,在这个空当还
没有被其他元子完全填补前,这个空挡的形状和已经移走的
凝块有相似之处。这种相似性程度有完全相似和完全不同这
样两个极端的可能。这里我们假定移走的凝块的形式和它走
后留下的空当的形式接近相似极限。
显然,这个空当也是元子不均匀分布的一种形式,和凝
块的性质并无原则区别,不同之处仅在于凝聚的方向正好相
反。如果可以把凝块称之为“粒子”,那么,粒子移动留下
的“空穴”也是粒子。
撷取:
1、这两种粒子就自己本身来说,前者偏重于差别者的
聚集,后者偏重于差别者之间的疏离,而疏离只是负方向的
聚集。除了方向相反之外,都是差别者性的积累形成的具体
差别形式;
2、把这两种粒子相比较,一个显著特征是双方的对称
性,两者的形式是相同的,但是两者的方向是相反的,把这
种关系称之为“互补”关系,双方构成了“粒子对”;
3、粒子对是由运动产生的,运动是一种差别实现的过
程,所以,粒子和粒子对是由差别的实现才产生的,一种差
别形式转换成了这种形式,这种新形式迫使双方分离,分离
的双方就成了新的差别者,两个差别者之间保持着一种新的
差别形式。在这种差别持续期间,这两个粒子存在着;
4、由于维持这种暂时凝聚的原因是相互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