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阿毗达摩四十九讲 玛欣德尊者 >

第93部分

阿毗达摩四十九讲 玛欣德尊者-第93部分

小说: 阿毗达摩四十九讲 玛欣德尊者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ddhàvàsa净居天。净居天是第四禅的天,当然了,惟有证得第四禅的三果圣者才能投生到那里。因为一切的梵天人都是化生,他不会再入母胎,他也不是卵生,他更不是湿生,而是属于化生。一旦投生到那里之后,他必定将会在那里,就是在梵天界证入般涅槃,不会再从梵天界退堕回来这个世间。

相比于那些证得了禅那的凡夫,只要他还没有断除五下分结,这些捆绑众生投生到欲界的这些烦恼,当他的果报享尽或者定力退失,他还会从梵天界再来这欲界里投生。但对于三果圣者来说,就不再从那个世间再回来欲界受生,所以称为“不来”。

不来道只是生起一刹那,一个心识刹那,它就足以断除对于任何欲乐的贪求以及任何的嗔恚。因此,一个不来圣者(三果圣者)他没有任何的欲贪,也没有任何的嗔恚,哪怕他是一个在家人也好。好像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个叫做Ugga(古代翻译成郁伽长者),他曾经自己说过,在证得了三果之后他回到家里。本来他是个很有钱的人,一旦他证得三果,他回去之后把他的钱财,对他的老婆和他的家人说:“你想要拿走就拿走。”然后,跟他的好几个老婆说:“你们想要嫁人就嫁人,你们想要去哪里就去哪里,想要留在这里也好。”当时,他的大老婆早已经跟其他的男人了,结果当时Ugga长老竟然用水把他大老婆的手和那个她喜欢的男人他的手一起放在水里面。也就是说,他的大老婆嫁给那个之前的奸夫了。因为,一个三果圣者他已经再没有对任何男女欲乐的这些贪求了。

又例如:在《Cūlavedallasuttaü》(《中部·有明小经》),就是在《小智解经》里面也讲到,当时,就是一个叫visàkha(毗舍佉)的居士,当他听了佛陀的说法之后,他就证得了三果。证得三果,当他回家的时候,他的夫人叫做dhammadinnà——法施。dhammadinnà见到她的丈夫来了,就兴高采烈地去迎接他,去拉他的手,但是他的手就缩回来,已经对他的妻子没有像以前那么样。那时他的妻子感到很纳闷,就问他,结果他就赞叹了佛陀,然后dhammadinnà她也去见佛陀,最后她决定出家,决定出家之后,后来也证得阿拉汉果。《Cūlavedallasuttaü有明小经》,就是之前这对夫妇在对话的这部经典。

还有过去咖沙巴(Kassapa,迦叶)佛的时候,有一位陶师子,就是做陶匠的,当他证得了三果之后,由于他要赡养他年迈瞎眼的父母,他没有出家。他每天到河边去挖了土做成陶罐,然后拿到市场里面去卖,那个时候他对钱财也没有任何的执著了。所以,即使一个在家人证得了三果,他对钱财、对欲乐、对男女这些没有任何的贪求了。对于生气、对于悲伤,也不可能再有了。即使象我们的佛陀入般涅槃的时候,所有的三果圣者和四果圣者也不会流泪,也不会悲伤。当时,他们只是在思维:“啊,诸行确实无常啊!”所以,在经典里面描述佛陀入般涅槃的时候,那些还没有离欲者就在哭,但是所有离欲者只是思维无常而已。

还有第四种圣道、圣果是阿拉汉。阿拉汉是巴利Arahant的直接音译,意思是应当的、值得的、有资格的。在《义注》里面讲到阿拉汉有五种含义:

第一是“以已远离(àrakattà)一切烦恼故为arahaü”;它是取àrakattà,àrakattà是指已远离,或者站得很远的,所以称为阿拉汉。

第二是“以已杀烦恼敌故(arã;naü hatattà)为arahaü”;arã;naü是种种的敌人,这是专指烦恼敌,加hatattà,hata是杀、杀害。因为已经杀害种种的烦恼敌人,所以称为ari再加hata称为阿拉汉。 

第三是“以已破轮回之辐故(arànaü hatattà)为arahaü”;arànam的意思就是轮回的辐,好像车轮的轮辐一样,再加hata,hata是破,或者杀也可以说破坏。由于破坏能够导致轮回的无明、爱等这些轮,所以以已破辐故为阿拉汉。

第四种意思是“以有资格(arahattà)受资具等供养故为arahaü”;有资格或者堪任的、值得的,所以叫做araha。araha是指有资格的、有能力的、能够的。有资格怎么样?有资格受资具等种种的供养,受人、天的礼敬,所以称为阿拉汉。

第五“以对恶行已无隐秘故(pàpakaraõ;e rahàbhàvato)为arahaü”; pàpakaraõ;e就是对于种种的恶行,rahà是隐藏、秘密,àbhàva就是没有。对于种种的恶行已经没有任何的隐藏、没有任何的秘密,所以称为。à再加raha,raha就是秘密的,再加否定词没有,没有秘密的称为阿拉汉。这里讲到的没有隐秘就是佛陀和一切的漏尽的圣者,由于他们对于身的恶行、对于语的恶行、对于意的恶行,他们没有任何的秘密。不要说没有秘密,他们连造作都不会,不要说连造作都不会,他们即使连生起要造作的这些心念都不会再生起了,所以,“以没有隐秘、没有秘密、没有覆藏故称为阿拉汉”。

阿拉汉是对佛陀的尊称,例如:我们在念的“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这里的araha是特指佛陀。例如:北传有很多的咒语,也是“南无婆切婆谛阿啰诃谛”,其实它的原意也是araha。不过,阿罗汉这个词在中国一些祖师的判教里面,就把阿罗汉贬得很低。但是从梵文或从巴利语来说,它也是指佛陀。在佛陀在世的时候,它是指对佛陀的尊称,也可以指一切的漏尽者khã;õ;àsava,就是àsava再加khã;õ;à,也就是断尽烦恼者。它包括了一切三世的诸佛,包括了独觉佛以及作为漏尽的弟子,都可以称为阿拉汉。阿拉汉的意思就是由于佛陀和这些圣弟子们,包括独觉佛们,他们已经远离了烦恼、已经断尽了烦恼、已经破了轮回之轴、已经应当受到一切人、天的礼敬供养、对于种种的恶行已经没有隐秘了,所以称为阿拉汉。

阿拉汉道心也是只生起一个刹那,然后就可以断除了五种上分结。这里讲到的上分是指色界和无色界,结是烦恼。如果一个众生还有五种上分结,那他还会轮回。一个三果圣者已经断除了五种下分结,但是还会有五种上分结。哪五种呢?即色界的贪、无色界的贪,还有慢、还有掉举、还有轮回的根本是什么?无明。 所以,当一个禅修者在证得了阿拉汉道的时候,就连对色界的贪、无色界的贪、对傲慢、对掉举、对无明都拔除了。特别是无明,一旦一个禅修者已经断除了无明,在经典里面讲到“如截多罗树头”。多罗树头,Tàla现在来说就是棕榈树,一旦棕榈树被砍断了,它就不会再生长。所以,一个禅修者一旦把无明砍断了,那以前所造的所有的业没有了支助的力量,就正如你把种子炒熟了,无论种在什么田地里它都不能够再生长。同样的,当一个禅修者已经断除了无明,即使你如何说他还会轮回,但其实他那种过去的恶业、过去的善业,已经没有滋长的土壤,没有滋长的因缘了。

因此,我们可以说,一个阿拉汉圣者不会再轮回,就犹如佛陀和许多的圣弟子们在他们证得阿拉汉果的时候,他们都会这样说“生已尽”,就是说他的轮回已经到了终尽了。“梵行已立”,完全清净圆满的生活已经建立起来了。“应作已作”,所应该做的已经做完成了。哪些是应该做的?修行。修行戒、修行定、修行慧,这些已经完成了。他“不会再受后有”,不会再有像现在这种轮回的状态,在以后已经不可能再会发生了,现在这一堆五蕴只是最后的一个组合而已。 就好像我们把一堆柴已经全部烧,烧到最后,所有的燃料已经烧完了,只剩下没有烟的一堆红红的碳,这堆红红的碳只会最后熄灭,而不会再继续烧了。所以,当一位阿拉汉圣者,在断除一切烦恼那一刹那,称为有余涅槃。等这一堆五蕴已经完全灭尽了,就称为无余涅槃。余是什么?就是这一堆五蕴。这堆五蕴都没有再剩下了,称为无余涅槃。 对于入流、对于一来、对于不来、对于阿拉汉这四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可以分为道心和果心。道心的作用是断除烦恼。对于一来道心,它是减轻贪、嗔、痴;果心就是体验由道心所带来的果报及解脱。圣道心一生起之后就灭去,灭去就紧跟着生起的是圣果心。所以圣道和圣果它们没有时间的距离,这个是佛陀在讲到正法的六个特点当中的第三个特点akàliko,它不会间隔的、无时的。

因此,我们在这里讲到了出世间心一共有八种,即:入流道心、入流果心、一来道心、一来果心、不来道心、不来果心、阿拉汉道心、阿拉汉果心。到此为止,我们就讲完了所有的心。

所有的心包括了欲界心,欲界心有多少种?五十四种。哪五十四种呢?十二种不善心、十八种无因心、八种大善心、八种大果报心和八种大唯作心,一共是五十四种心;色界的心有十五种,即:五种色界的善心、五种色界的果报心、五种色界的唯作心;还有十二种无色界心,即四种无色界善心、四种果报心、四种唯作心。

这三界的心一共有多少?一共有八十一种,这称为八十一种世间心。
而出世间心有八种。八十一加八等于八十九种,就是一共有八十九种心。

不过在“阿毗达摩”里面,有时候也把心分为一百二十一种。为什么分为一百二十一种呢?世间心还是八十一种,它只是对出世间心来分的。

每一个出世间心又可以依照所证得的禅那,而分为五种。我们说禅那一共有五种禅那。当一个禅修者在证得圣道、圣果的时候,将会生起和某一类的禅那相应的心。例如:入流道心。入流道心就可以分为五种,即寻、伺、喜、乐、一境性俱的初禅入流道心,伺、喜、乐、一境性俱的第二禅入流道心,喜、乐、一境性俱的第三禅入流道心,乐、一境性俱的第四禅入流道心,和舍、一境性俱的第五禅入流道心。 一种入流道心,它就可以分为五种。那对于一来道心、不来道心、阿拉汉道心,入流果心、一来果心、不来果心、和阿拉汉果心也是可以这样,个别分为五种。因此,八种出世间心,每一种再乘以五,等于多少?出世间心一共有四十种。因此,四十种出世间心,再加上八十一种世间心,一共是一百二十一种。所以一百二十一种心是这么样来的。

为什么说出世间心可以分为五种呢?因为,所有的出世间心都是一种定心,或者说是一种禅那心。这种禅那心和一个禅修者在证得圣道、圣果的时候有关。如果一个禅修者是纯观行者,就是Suddhavipassanàyàniko,当他在证得圣道的时候,他的这种初道心,这种圣道心和圣果心只是和初禅的心相应。而如果一个禅修者在观照色法的时候,例如:观照欲界的色法,当他在观照色法的时候证得了初道,就是证得了入流道,这个时候他的入流道心也是和初禅的相应。或者一个禅修者在观照欲界名法,例如:观照欲界心,观照他看的心、观照他听的心、观照由此而生灭的意门心路过程,在观照欲界的名法或色法的时候,他证得了初道和初果,那这种初道、初果就和初禅的心相应。

对于为什么会有其他禅那的心来分别出世间心呢?不同的阿毗达摩论师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有一类的论师他们认为:一个人在修观vipassanà(维巴沙那,毗婆舍那)的时候,在证悟出世间道之前,他的心先入哪一种定,入哪一种定当他出定之后,他所证得的圣道和圣果心就和这种定相应。而又有一类的论师他们说:他所观照的禅那名法是什么,然后当他证得了圣道和圣果的时候,就属于哪一类的禅那心。而还有另外一些论师认为说:禅修者熟练于修哪一种禅那,当他在证得了圣道、圣果的时候,他的心就会依自己的意愿,使他的道心和果心能够属于哪一类。其实,如果是在禅修实践里面,我们会看到所有的这些不同的观点,其实还是说一样的观点,它们并不矛盾。我们刚刚看起来可能它们会有一些矛盾,其实并不矛盾的。

因为,当一个禅修者在修vipassanà(维巴沙那,毗婆舍那)的时候,特别是当他在修到行舍智的时候,由于行舍智可以维持很长的一段时间,之前他在修生灭随观智、坏灭随观智,修过患随观智、厌离随观智、BU WEI现起智的时候,他可以重复观照三界的名法、色法,轮流观它的无常、苦、无我。然而,当一个人在修到行舍智的时候,他可以只是观照其中的一种法,例如:禅那名法。如果一个禅修者在行舍智的阶段,他持续地观照第四禅的名法,观照第四禅名法的坏灭,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