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阿毗达摩四十九讲 玛欣德尊者 >

第81部分

阿毗达摩四十九讲 玛欣德尊者-第81部分

小说: 阿毗达摩四十九讲 玛欣德尊者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程、一个识知目标的过程,这个是最精准的解释法。

那到底心有什么特点呢?有什么作用呢?

心的特点是识知目标、识知对象。也就是说,我们把一切法简化成最简单的一个关系,就是心和所缘的关系,或者说认知和被认知的关系,主观和客观的关系。能够认知的是心,心能够执行认知的这种作用,而被认知的包括我们说到的物质现象、心理现象本身。即使是涅槃,它也能够被出世间心所认知。所以,一切法只有一种关系,就是认知和被认知之间的关系。

心的作用就是作为诸心所的前导。因为心能够领导诸心所,而且,当心生起的时候必定伴随着诸心所。心不会单独生起,而心所也不会离开心而生起。所以我们把心所cetasika解释成从属于心的。心有如王,称为心王,那么诸心所是从属于心的。

现起是心表现为一个相续不断的过程。心在生起的时候,它产生认知所缘的作用,然后立刻就灭去。它只是一个相续不断的生灭的过程,不会有一刹那的停留。

近因是名与色,这里的名是心所,由于有了心所的产生才会有心的产生,由于有了心的产生才会有心所的产生。色法作为心的近因有两种:一种是作为依处,另外一种是作为所缘。因为有了依处、有了所缘才有所谓的心。在经典里面,佛陀除了会用citta来表达之外,还有其它的几种表达方式。例如,佛陀说到Vi¤¤àõ;a,Vi¤¤àõ;a是识,这也是心的同义词;或者叫做Mana意,也是表示心。因此无论讲到心、讲到识、讲到意,其实都是指心citta。

所有的心,只是一种究竟法,因为它们都拥有共同的自性(特点),就是认知所缘。

我们在学习色法和学习心所的时候,讲到色法有二十八种色法。二十八种色法中每一种色法都会有它们各自的特相、作用、现起和近因,是不是?讲五十二个心所的时候,我们也学到了五十二个心所都有它们个别的特相、作用、现起和近因。但是我们现在学心就比较容易了,学心我们不用再去记得它们,因为所有的心,它们只有一种特相、只有一个作用、只有一个表现和近因。也就是说,我们说到的名法的究竟法只有五十三种:一个心再加上五十二个心所。

因为所有的心,它都拥有共同的一个Sabhàva(特相),也就是识知所缘。所有的心的作用都是作为诸心所的前导,所有的心都表现为一个相续不断的过程,因此我们知道所有的心只是作为一种究竟法。

但是为什么心可分为很多种呢?例如:初禅的心、第二禅的心、第三禅的心、欲界的心?因为这些心,它所发生的“地”不同,还有它伴随的各种心所不同,因此我们把心安立为很多的名字。作为心纯粹只是识知所缘的一个过程,就是它的生起只是为了能够认知对象,在心的背后或心的本身并没有所谓的我、灵魂或者神识、或者主宰者。

如果认为心是“我”的话,那么它必须得是一个恒常的东西、是一个永恒的东西。但是佛陀说过,在一切法当中,没有任何一法比心的生灭更快,比心的生灭更无常。所以不能够认为心是恒常的、心是真实的、心是有“我”的、有实在的,因为心只是一个过程,生了立刻就灭去、生了立刻就灭去。同时,心不会单独地生起,心的生起必定伴随着若干的心所一起生起,共同执行着朝向所缘的作用。

例如:我们说到的“看”这个过程,“看”这个过程其实是眼识的作用。但是,在看的同时,能够执行了知颜色的这个作用的是心,我们称为眼识。但是眼识的生起同时还伴随着眼识依处和颜色的接触,这称为触;还有感受;还有想——知道这个是什么色,红色、绿色、青色、黄色;还有思——就是对颜色产生作用;一境性——就是心能够定在颜色上,能够取颜色这个所缘;名命根——就是这一种眼识的生命;还有作意——就是它能够把心导向于颜色;这些是在一个眼识里面同时一起发生的心理作用,伴随着有7个,加起来一共是8个作用。

无论我们讲到的识也好,讲到的触、受、想、思、一境性、名命根、作意也好,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它们都是朝向所缘。所以我们把名法称为àrammanàbhimukham namanato namanañ;ñ;hena nàmanti。就是以朝向所缘或者面向于所缘,所以称为名法。

心的生灭速度比色法要快17倍。佛陀曾经说过:“我不见有任何一法比一法生灭得更快,那即是心。”也就是说,心是刹那刹那生灭的。我们在讲到色法的时候,用了个比喻——就是用我们打电话、打手机这样的比喻,来说明色法的生灭速度。但是,即使色法的生灭速度再快也好,它都快不过心,而且心的生灭比色法快17倍。例如,我们说一个色聚存在,从生到灭的这个过程是极快速的过程。但是这么快的过程,心识刹那已经生灭了17次了。所以,心的生灭是最快的。在一眨眼间就有数万亿个心识刹那生灭过去, 所以它的速度,我们很难用一个具体的时间单位去衡量它,只能够说数不清的。不过心生灭再快,但在一个刹那里只有一个心识生灭。所以,一个心识生与灭,我们称为心识刹那。心识刹那是最快的单位。在一个刹那里面只有一个心生灭,而一个心只能够识知一个所缘。

例如我们坐在家里面看电视,我们会感觉到好像在看又在听,我们又可以在吃东西,我们感觉到好像这些东西都是同时的。其实,由于心生灭得太快,它们在互相执行着不同的作用。例如:眼识带动着眼门心路过程,耳识带动着耳门心路过程,在交互生起作用。但是在眼门心路过程里面,所有的眼门心路过程只取颜色的目标,所有的耳门心路过程只取声音的目标,但由于它们生灭得实在太快了,所以我们感觉好像它是同时发生的。但从究竟法来说、究竟意义上来说,一个心只能够识知一个对象。

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入禅才成为可能。因为我们说到的入禅那、入定,就是让心持续不断地只是取一个所缘。如果一个心可以取很多所缘的话,那么入禅、入定就变成不可能了,是不是?所以一个心只能够取一种所缘。如果我们把这种心变得很强,持续不断地生起,那么它持续地取一个所缘。所以在入很深的定中,没有任何的妄想,心只是很强地去观照一个所缘。因为这种心在禅那心当中,它生起的只是一种心——就是初禅的心、或第二禅心、或第三禅心、或第四禅心。但是在欲界里面的心,它就交互生起的了,一会儿眼门、一会儿耳门、一会儿鼻门、一会儿舌门、一会儿身门、一会儿意门它们交互生起,所以我们感觉好像这个欲界、这个世界丰富多彩、多姿多彩,就是这么样的。

而在世间,佛陀把世间分为三种的世间,一种是一蕴有,一种是色蕴有,一种是五蕴有。一蕴有是无想有情,无想有情只有色蕴而没有名法,就是他们没有心。这种我们不用去讨论他们;还有另外一种是色蕴有,色蕴有是无色界的梵天人。他们只有名法、只有心而没有色法;但是在五蕴的世间,例如:在我们的这个欲界,在人类、在人的社会、人的世间里面,还有在色界天,除了无想有情天之外的色界天,所有的心识都必须得依靠色法而生起。也就是说,在五蕴世间里面所有的心、所有的名法都要有个依处、有个立足处,犹如我们生活在这大地上,我们不是在空中行走的,我们是立在大地上的。同样的这些心也是,它们的依处是依色法而立的。而依处只有六种——眼依处、耳依处、鼻依处、舌依处、身依处和心所依处。这个我们在讲色法的时候已经讲过了。换而言之,依处即是名法或者我们说到的心产生的物质基础。这些都是属于心的性质。

下面我们再讲讲心的分类。

心可以依照其本性而分为四类:第一类是不善心akusalacitta;第二类是善心kusalacitta;第三类是果报心vipàka或者又称为异熟心。异熟心是更准确的翻译,因为pàka是成熟的,vi是不同的。就是在不同时间成熟的,称为vipàka异熟心。第四种是唯作心kiriya,纯粹只是造作的这种心。


不善心和善心这两种心,我们称为造业的心。而果报心和唯作心这两种心,称为无记的心avyàkata。为什么称为无记呢?它是相对于造业的心来说的。我们说到的造业,就是造善的业、造不善的业。造善的业这种心,它是由善心所造作的。造不善的业或者称为恶业,是由不善心所造作的。

还有另外两种心。一种是果报心,果报心纯粹只是体验由过去所造作的善或不善的业带来的果报。它本身并不会造业,纯粹只是体验果报而已,所以它是属于无记。这里无记就是我们不能够说它是善业或者恶业。还有另外一种是唯作,唯作就是这一类的心的生起纯粹是发生它的作用,它也不会造业,称为唯作心。这是心的分类。

讲心的分类,我们先来讲不善心。不过,在讲不善心之前,我们先再来讲一讲善心和不善心可以依照根来分,可以分为几类。根indriya,或者它有时候可称为因hetu。称为根或称为因的,其实是一些心所。一共有六种根,哪六种呢?无贪alobha、无嗔adosa、无痴amoha,这三种是称为三种善根;还有贪lobha、嗔dosa和痴moha,称为不善根。所以无贪、无嗔、无痴这三种称为三种善根,而贪、嗔、痴三种称为三不善根。这六种根是六种什么?是不是六种心所?对,它只是心所而已。为什么把这些心所称为根呢?由于只要在一种心里面,它有这些的其中任何一种心所,那么它就能够支配整个心。所以,以支配、以控制这个意思而称为根indriya。如果在一种心里面没有这六种心所的任何一种,这种心称为无因心。无因心是属于比较弱的心,而有因心是属于比较强的心。为什么?因为有这六种心所的其中任何一种在支配着这种心。

我们知道了根一共有六种,六种其实是六种心所。那么我们又可以把这些根称为因。以后我们在讲到无因心的时候,大家就不要奇怪。不要认为:“心不是属于有为法吗?有为法就是因缘造作之法吗?因为是因缘造作之法,为什么你要说是无因心呢?难道这种心没有因生起吗?”那里说到的因并不是因缘的因,而是指没有这六种心所的任何一种,那个称为无因心。

下面我们再依照根,就是依照这三种不善因来讲不善心。

不善心一共有十二种。这十二种是依照我们刚才所说到的那三种根来分的。不善根有哪三种呢?贪根,嗔根,痴根。因为不善根有三种,所以心也分为三种不善心,即贪根心、嗔根心和痴根心。这三种不善心,佛陀经常把贪、嗔、痴称为三火,或者称为三不善根,或者称为三不善因,或者称为三毒。只要是不善心,它都会有贪或者嗔,而不善心都会有痴。在十二种不善心当中,贪根心有八种,嗔根心有两种,痴根心有两种。

我们在这里先来讨论一下八种贪根心。

八种贪根心,这里讲到的贪是lobha,它包括了一切程度的贪。从很强程度的执著、贪婪或者叫做欲火中烧,到很微细的喜爱、贪著,都属于贪。由于所有的这些心里面都有一种称为贪的心所,所以这一类的心称为贪根心。贪根心有8种,是哪8种呢?即:

悦俱邪见相应无行一心;
悦俱邪见相应有行一心;
悦俱邪见不相应无行一心;
悦俱邪见不相应有行一心;
舍俱邪见相应无行一心;
舍俱邪见相应有行一心;
舍俱邪见不相应无行一心;
舍俱邪见不相应有行一心。

现在我们看到这些心好像有8种,但它们其实是很好来理解的。

虽然贪根心可分为8种,但是我们只要抓到它们的规律,我们就很好理解。例如,在这8种贪根心里面,如果是依照受、依照它们的感受来分,可以分为悦俱的,是不是?悦俱巴利叫做somanassasahagata。还有另外一种是舍俱的,舍俱的就是upekkhàsahagata;还有另外一种是邪见相应的,有邪见相应的和邪见不相应的;还有另外有行和无行。依这样来分,那么心就可以分为8种。它们是有规律的,只要我们抓到它们的规律,就不用死记硬背,我们都好理解这些心。

所以贪根心的分别,可以用三项原则来分别:

第一就是有些心是悦俱的,有些心是舍俱的。悦俱就是当你贪著一样东西的时候,你是很欢喜的贪欲。你的感受是欢喜的,还是你感受平平的?如果很欢喜的、很喜爱的这种称为悦俱。悦俱就是伴随着喜欢的;舍俱,就是感觉平平的。悦巴利叫做s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