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阿毗达摩四十九讲 玛欣德尊者 >

第72部分

阿毗达摩四十九讲 玛欣德尊者-第72部分

小说: 阿毗达摩四十九讲 玛欣德尊者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接着我们再讲另外两种心所,一种是无贪(alobha)。lobha 是贪,再加上a,就是没有贪。无贪的特相是心不贪求所缘、不执著所缘,犹如水珠不黏住荷叶,就像在荷花叶上面的水珠一样,它不会黏著。贪和无贪是一对相对的心所。贪就是心黏着所缘、想要所缘、想要占有所缘。而无贪,就是心不会贪求所缘、不会执著所缘。贪就好像烧焦的肉黏住锅一样,很难拔出来。而无贪就好像在荷叶上的水珠一样或者像鸭子、像鹅背上的水珠一样,它不能够黏著于荷叶,或者鹅毛本身。它的作用是不执取,就好像已经解脱了的比库;表现为不执着,就好像一个人很爱干净,又很爱漂亮,但由于不小心,他掉进了粪坑,当他掉进了粪坑之后,在他很辛苦地爬上来的时候,他还愿不愿意再跳下去呢?他不愿意再跳下去。所以这个时候,他的心态就是无贪,就表现为他不会再去贪求那些不净的东西;近因是如理作意。

贪是由于不如理作意,认为对象可以获得快乐或者认为对象是永恒的、认为对象是我的、是可以占有的。

而对于无贪来说,由于通过如理作意,他的心不会黏着于对象,这叫做无贪。例如:当一个人很慷慨地布施的时候,那么他对自己的财物也是属于一种无贪的表现。

接着我们再讲下面一个心所adosa(无嗔)。dosa 是嗔,就是瞋恚、嗔恨的嗔;再加 a ,表示否定,就是没有嗔。嗔和无嗔是相对的。无嗔的特点是不粗暴或者不对抗所缘,犹如温和的好朋友。作用是去除烦躁或者去除心的热恼,犹如檀香木;表现为祥和的状态,犹如满月,或者表现为可喜、可爱。

无嗔也包括一个人的性格很温和、很和蔼、很友善。不过我们又要在这里再区别一下,无嗔和忍有什么区别呢?无嗔是不是等于忍呢?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吗?没有区别呀?有没有区别?(有)到底是什么区别?忍,就是当一样东西,它中伤到你,或者会伤害到你的时候,你的心不生气,这称为忍。但如果对于无嗔来说,你本来有理由去生起嗔,但是你没有生起嗔,就好像当一个人在骂你,你忍住、你不去生起嗔恨,这称为忍。但如果是无嗔,就好像你的一个佣人、你家里的佣人,由于他做事不小心,把一叠的盘碗全部打碎了,那个时候,本身你可以责怪他,但是,你并不去责怪他,这称为无嗔,它们的区别是在这里。

如果无嗔变得很明显,就是一种慈爱,就犹如无贪很明显,它就变成一种人的慷慨,人不吝啬,他很慷慨、很乐意助人。无嗔很明显的表现就是一个人很有爱心、很有慈爱心。所以慈爱是被强化了的无嗔。

慈爱,巴利叫做mettà,特相是促进有情的福乐,希望一切的有情都能够幸福、快乐。作用是愿有情快乐;表现为能够去除嗔恨、瞋恚;近因是视有情为可喜,也就是说取众生很快乐的样子,以众生的快乐为自己的所缘,这样来培养慈爱。

在我们讲到培养慈心的时候,并不是说有另外一种心所叫做慈。慈爱其实就是无嗔心所的特别表现。当一个人祝愿、祝福一切的有情,希望他快乐的时候,这是一种慈爱。甚至我们可以说,当做母亲的在关怀、关爱自己的儿子的时候,这也是一种慈爱。当一个人去爱护那些小动物的时候,这也是属于一种慈爱。你很希望一切的众生,例如:看到那些动物,你希望它很快乐的生活,看到水中的鱼很快乐,你希望它很快乐的生活,这也是属于慈爱。所以慈爱,它就是无嗔的特别表现。当我们懂得了培育慈爱的话,我们就可以适当地去培育,甚至我们可以透过很系统的修行方法,把我们的慈爱培育出来。培育慈爱其实就是让这种无嗔的心所变得很强、变得很有力。

对于培育慈爱,有很多种方法,至少在经典里面,讲到培育慈爱的至少有三种。一种是《无碍解道》里面讲到的,就是对十方的十二类众生培育慈爱的方法;在《应作慈爱经》里面又讲到了用分组的方法,分为七组的方法;在《蕴护经》里面又讲到了对于无足的、两足的、四足的、多足的众生,散播慈爱的方法等等。总之,无论用任何一种方法来散播慈爱,只要我们可以把内心对众生的祝愿、祝福培养起来,这个就是慈爱。所以我们可以简单地说,只要我们希望有情快乐,我们就可以培养慈爱。由于慈爱是无嗔的特别表现,所以它可以直接去针对嗔。

正是因为如此,所以佛陀在《增支部·美奇亚经》(Meghiyasuttaü)里面讲到了如果想要去除嗔,应该培育慈爱。因为慈爱属于无嗔,而无嗔直接就跟嗔针锋相对,当我们的心拥有慈爱的时候,我们就没有嗔恚。同时,由于无嗔可以去除烦躁,所以即使我们没有生气的时候,如果感到心很烦乱的时候,我们仍然应该培养慈爱。

好,我们今天讲这五个心所就讲到这里,明天再接着一起学习其他的心所。

下面我们大家一起来做回向:

Idaü me pu¤¤aü; àsavakkhayàvahaü hotu。
Idaü me pu¤¤aü; nibbànassa paccayo hotu。
Mama pu¤¤abhàgaü sabbasattànaü bhàjemi;
Te sabbe me samaü pu¤¤abhàgaü labhantu。

愿我此功德,导向诸漏尽!
愿我此功德,为证涅槃缘!
我此功德分,回向诸有情,
愿彼等一切,同得功德分!

Sàdhu! Sàdhu! Sàdhu!
萨度!萨度!萨度!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阿毗达摩第二十六讲:二十五种美心所中的中舍心所、六对十二美心所、三种离心所 
 

阿毗达摩第二十六讲:二十五种美心所中的中舍心所、六对十二美心所、三种离心所



第四期宝峰禅寺止观禅修营
阿毗达摩第二十六讲
二十五种美心所中的中舍心所、六对十二美心所、三种离心所
玛欣德尊者2009。05。15讲于江西佛学院



下面请大家合掌我们一起来礼敬佛陀: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àsambuddhassa。 (三遍)
礼敬彼世尊、阿拉汉、正自觉者! (三遍)

各位法师、各位居士、大德、贤友们,晚上好!

昨天晚上我们一起学习了好几个心所,学习了念、学习了惭、愧、无贪和无嗔这五个美心所。

今天晚上我们将继续来学习另外的一组心所。

我们先来讲中舍性(tatramajjhattatà)。中舍性直接翻译就是处于中舍的状态、中间的状态,也就是指心是处于一种平等的、平衡的、不极端、不偏向的状态。其特点是使心与相应心所保持平衡;作用是避免过度与不足;表现为中舍地旁观心与心所;足处(近因)是离了喜的状态。中舍性可以保持身心处于平衡的状态而不会走向极端。

我们在经典里面经常会看到“舍”这个词。“舍”巴利文叫upekkhà;在经典里面经常提到的“舍”,我们在这里简单地做一些分别,因为在《经藏》里佛陀会在很多场合里面讲到“舍”,虽然名词是一样的,但是它所表达的意义又不同。

首先我们讲有个upekkhà vedanà,这种舍是指舍受的舍,或者又称为Adukkhamasukhàvedanà不苦不乐受。这里讲到的舍在心所里属于受心所,就是感受。当我们体验到一个东西,我们既不会感到很高兴、又不会感到很讨厌、很厌恶、心里面处于平平的这种感觉、感受称为舍受。

还有另外一种舍是精进舍。例如佛陀讲到的:在适当的时候应该作意舍相。在这里的舍就是指精进舍,也就是说我们在精进的时候,应当保持平等的精进、中等的精进、不过度。如果精进不足将会陷于懈怠、心没有力、活力不足;如果由于过度地精进,那心未免会变成烦躁、紧张,就是过度用力。这里讲到的精进舍是中舍的舍,也就是处于一种中等状态的、平衡状态的精进,既不过度又不不足。换而言之就是:在我们禅修的时候、在我们努力的时候,恰到好处。

还有一种舍是行舍或者称为观舍。行舍叫做saï;khàrupekkhà或观舍vipassanupekkhà,行舍是一个智慧的名称。什么称为行舍呢?行就是诸行法,一切拥有生灭相、无常相、苦相、无我相的因缘和合之法。心对于这些世间法,这些行法保持中舍的状态,这是一种智慧的体现。当一个人在修行修到很高级的观智的阶段,有一个阶段在十六种观智当中是属于第十一种观智,称为Saï;khàrupekkhà¤àõ;a行舍智。为什么称为行舍智呢?因为这一种智慧对诸行法已经离了两边,离了哪两边呢?喜边和厌离边。

如果一个凡夫还没有禅修、没有修行的时候,他未免会对诸行法、对事物、对人、对“我”会贪著、会染著、会喜爱。这样的话他会陷于一种喜边而容易生起贪染。之后,由于他开始观照诸行法的三相,观照诸行法的无常、苦、无我,由于时时观照诸行法的无常、苦、无我,他见到了诸行法的过患,就是极快速地生灭,没有任何所谓的人或者什么可以执取的地方。对于色法来说,是无常、苦、无我的,是不净的、很肮脏、厌恶的,极快速生灭的。对于名法比色法生灭得更快,那个时候由于他看到了诸行法的过患,他的心会厌离。当他持续地再保持对行法的这种观照,等到他的观智变得越来越强有力的时候,那个时侯他的心会对一切的行法保持一种中舍的状态。他既不会像在没有修观之前会染着于这些诸行法,又不像在观智还没有完全强有力的时候,那时心对诸行法的那种厌离,那个时候他只是用一种中舍的状态看着诸行法的无常、苦、无我,这样而已,处于这种状态的智慧称为行舍智。这种舍,对诸行法保持中等、平等状态的称为行舍。

而观舍也是,当一个人在修观的时候,他很平等、中舍地观照诸行法,不会落于染著那一边,也不会落于心厌离那一边。只是很平等地,就好像我们旁观着它,旁观着一个人不断地死去,或者看到那些东西在那边,像泡沫一样生了又灭、生了又灭、生了又灭……那时他的心不会感到恐怖,也不会感到喜欢这些东西,这种称为观舍,称为行舍。这种舍是属于慧根,是属于一种智慧的表现。

还有在经典里面经常讲到其他的舍。例如讲到的梵住舍,就是舍无量心。舍无量心就是一个人对一切众生处于一种平等的状态、中舍的状态;

觉支舍就是在七觉支当中的舍觉支(upekkhà sambojjhaï;ga);

禅那舍(jjhànupekkhà)就是在第三禅的时候,佛陀是这么样说:住于舍、具念。也就是说在第三禅的时候,他的心是处于一种平等的状态。在第四禅的时候,舍将会更加强。第四禅的舍有两种舍,一种是第四禅的禅支的舍,是属于哪一种舍?舍受的舍,那个时候的感受已经是处于一种不苦不乐受。那个時候他的心对于所缘,也是处于一种很稳固、很平衡的状态,这种舍称为禅那舍,所以又称为舍念清净的舍;

还有另外一种是称为中舍,这里讲到的就是中舍性的中舍;

还有遍净舍,完全清净的舍。

这里讲到的舍,都是属于我们讲到这种中舍性心所的舍,因此在经典里面佛陀同样用upekkhà舍来表达。但有时候佛陀表达这种舍是指受心所,有时候表达是属于精进心所,有时候表达是属于慧根心所或者无痴心所,有时候表达的是中舍性心所。

中舍性心所对于我们平时在生活当中、禅修当中都很重要。中舍性换一句话说就是心对所缘保持平等性、不极端。你的心如果陷于一边,极端就失去了这种中舍性。要如何来培育中舍性呢?中舍性往往和业果智的关系很密切。

在平时的生活当中,我们避免不了会跟种种不同的人打交道,发生各种不同的关系,例如:在家里面我们会见到我们的父母,上有父母、下有儿女,还有妻子、丈夫、同事、兄弟等等种种的关系。如果我们没有中舍的话,当我们去想着他的时候,忆念他,或跟他们相处的时候,未免我们的心会有一些过度。

例如:当你离开你的父母的时候,你会很牵挂着你的父母。啊!现在我的父母怎么样了?我的父母现在身体不好。那时候我们的心一旦记起我们的父母,未免变得痴于执着边、变得紧张,或者想着自己的儿女,例如:现在儿子生病了或者儿子现在要考大学,他现在要找工作,你的心未免会由于过度地牵挂着你的儿女而变得紧张。有时候,对我们的兄弟、好朋友或者说妻子、丈夫、情人,有时候过多的牵挂、未免变得紧张。但有的时候,对那些不喜欢的人,我们的心又会变得过度去排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