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阿毗达摩四十九讲 玛欣德尊者 >

第71部分

阿毗达摩四十九讲 玛欣德尊者-第71部分

小说: 阿毗达摩四十九讲 玛欣德尊者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入出息念、威仪路、四正知、厌恶作意和界作意,这五种再加上九种墓地观,一共是十四种。

入出息念是由色法所组成的概念,它还是基于色法,所以还是属于身念处;

威仪路是注重在身体的行、住、坐、卧,所以它还是属于身;

四正知也是注重在行走、站立、坐姿、穿衣、吃饭,还是以色法,还是以身为主;

厌恶作意的三十二身分还是以身为主;

界作意,地、水、火、风还是属于四大,还是属于身;

墓地观就是观外在的尸体腐烂,还是属于色法,然后再观,对比内在的。

所以在这十四种业处当中,它的共同特点是色法或者色法所形成的概念,因此称为身念处,这是依它的所缘来分的,当我们把心建立在这些色法当中,这称为身念处。

接着是受念处,受念处依心所来分一共有一种,才一种。因为受只是依心所分为一种。但是,在这部经里面又分为九种,分为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还有有物染的和没有物染的,又分为三种,所以加起来是九种。有物染的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和没有物染的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

什么是有物染的呢?就是当我们贪著于颜色、声音、香、味,这个时候如果我们生起了乐受,就称为有物染的,就是有欲乐的,被欲乐所污染的。当我们得不到这些东西的时候,或者碰到那些不喜欢的时候,我们生起了苦受,这称为有物染的苦受。我们的内心保持平平的时候,没有特别的喜爱、没有特别的讨厌,这样的受叫做不苦不乐受。

而没有物染的往往跟我们修行有关的,例如当我们在禅修的时候,你很欢喜地禅修,你在证得初禅的时候,你的受是乐受,第二禅第三禅的时候,受也是属于乐受,在第四禅的时候,你的受是属于什么受?是属于舍受。在这个时候,我们也照样如实地观照。但是,在修行的时候,我们会不会生起苦受呢?会不会?会吗?大家是不是都很快乐地修行呢?是不是都修行的很快乐、很开心啊?如果好,那当然是最好不过了,但问题是有时候,当我们在修行不如意的时候,在修行不好的时候,我们的内心会感觉到忧虑、会担心、会焦虑、会急躁,这样的话是属于苦受。在修vipassanà的阶段,我们仍然也要观照这种苦受也是无常、苦、无我的。所以这个是属于没有物染,就是我们为了出离对欲乐、对这个世间的贪著而产生的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这是没有物染的。

然后是心念处,心念处依照究竟法来分,只是一种。但是,在这部经典里面,又有另外一种分法,就是依照八种分法来分为,一共有八对十六种心:即有贪心、离贪心;有嗔心、离嗔心;有痴心、离痴心;昏昧心、散乱心;广大心、不广大心;有上心、无上心;得定心、无定心;解脱心、未解脱心。这些都是属于五蕴里面的识蕴,所以把它归为一类。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在这里面讲到的广大心,就是有禅那的心,不广大心就是没有禅那的心。有上心呢?可以说是欲界的心或者色界的心。无上心就是无色界的心或者色界的心。有定心就是我们拥有禅那的心。

如果我们要修行四念处的话,佛陀其实教导的都是对有禅那的人来讲的,是不是?所以他才会讲到广大心,如果一个人没有禅那的体验,他怎么去观照广大心呢?怎么去观照有定心呢?怎么去观照无上心呢?怎么去观照解脱的心呢?是不是? 

第四种念处是法念处,法念处就包括了五盖、五蕴(五取蕴)、十二处、七觉支、四圣谛,所以一共有五种。

五盖即欲贪盖、嗔恚盖、昏沉睡眠盖、掉举追悔盖、疑盖。也就是说当一个人在修行中出现这些盖的时候,他应该要知道。例如,当他内心有了欲贪的时候,他要了知有欲贪,内心不存在欲贪的时候,他了知没有欲贪,他了知未生起的欲贪如何生起,了知已生起的欲贪如何舍断,也了知已舍断的欲贪在未来如何不再生起。这个就是对于五盖的观照方法。

对于五取蕴也是,他如实地了知:色、受、想、行、识,它们的生起以及坏灭。

十二处就是眼与颜色、耳与声音、鼻与气味、舌头与味道、身与触所缘、意跟法所缘它们之间的关系,都去观照它们,观照它们的生与灭,这是十二处。

七觉支,对于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有,他观照有;没有,他了知没有;如果没有的,他知道如何培育;如果已经生起的,他知道如何培育乃至圆满。这是对七觉支的观照。

对四圣谛的观照就是如实地了知此是苦、如实地了知这是苦的生起、如实地了知这是苦的灭尽、如实地了知如何导致苦完全灭尽的方法。

因此佛陀在这部经里面教导了21种禅修的业处。这21种业处其实也是在修行止、观业处。为什么我们这么样说呢?可以说在这部经里面,是以教导修观为主的,但是也涵盖了修止。例如:入出息念业处,我们可以透过培育入出息念,一直证得第四禅。所以在《大念处经·义注》里面讲到了,佛陀在教导入出息念的业处的时候,他其实在教导第四禅业处。在厌恶作意修三十二身分,他可以证得初禅,所以这就包括了初禅的业处。

对于威仪路、四正知、界作意还有九种墓地观,特别是墓地观,在这里它并不是培育止的业处,因为在《义注》里面讲到,这是属于修观的过患随观,如果只是取外在的尸体来培养定力的话,可以证得初禅。但是,在这部经里面教导的就是当他看到了外在的时候,对比自身而要思维到:“这个身体也拥有这样的法,也会有这样的下场,而这样的结果是不可以避免的。”所以这个叫做àdã;navànupassanà,就是属于过患随观。但是在这部经典里面,无论是佛陀教导入出息念也好,教导厌恶作意而证得初禅也好,到最后都是导向修观的。为什么可以这么样说呢?因为这部经典是以教导修vipassanà为主的。

例如:我们从第一种业处——入出息念业处来看,如果我们看了经典,在经文里面、在《义注》里面讲到了,佛陀在教导了入出息念一直到证得第四禅之后如何转修观的方法。有两条路:一条路是禅那行者,一条路是呼吸行者。一讲到修观的时候,佛陀在这部经典里面,就这么样说的:

“Iti ajjhattaü và kàye kàyànupassã; viharati; bahiddhà và kàye kàyànupassã; viharati; ajjhattabahiddhà và kàye kàyànupassã; viharati。 Samudayadhammànupassã; và kàyasmiü viharati; vayadhammànupassã; và kàyasmiü viharati; samudayavaya…dhammànupassã; và kàyasmiü viharati。”

这一段话重复的出现在这21种业处,除了四圣谛之外的其它任何一种业处。这就是在修观非常重要的指示,它的意思就是:这位禅修者如此以内身随观身而住,以外身随观身而住,以内外身随观身而住。这个就不是修止的,这个是修观的方法,也就是修观的时候,一定要先内观、外观、内外观。

Samudayadhammànupassã; và kàyasmiü viharati(他要随观生起之法),vayadhammànupassã; và kàyasmiü viharati(他要随观坏灭之法),samudayavaya…dhammànupassã; và kàyasmiü viharati(他要随观生灭之法)。

前面那个内观和外观,这个就是在修观的方法方面,例如:对呼吸身,如果他只是取呼吸身,那是不够的,他一直要见到呼吸里面的四界;然后再分析它的色法,内在的、外在的、内外交替的;然后再观它的生和灭。对于威仪路、对于四正知、对于厌恶作意、对于受也是,例如:在观受的时候,先要观自己自身的受、再观外在的受、内外观、然后观受的生起、观受的灭去、观受的生灭。对于心也是,内在、外在、内外的观,然后你再观它的生起、观它的坏灭。对于法也是这样。

所以佛陀在《大念处经》里面,他是以教导修观为主的,但是也讲到了修止,只不过他并不是很强调修止,而是指导修观。

甚至我们在这部经里面发现到佛陀根本就没有提到戒,因为佛陀在教导这部经典的时候,当时是在Kuru国的Kammàsadhammaü里面讲的,当时因为佛陀在之前已经讲到了好几部经典了,那些听众有基础,所以佛陀就直接教导他们修观。

所以如果我们再看281面那张表,我们就可以知道,其实修四念处,它是依所缘来分的。如果我们依照次第来分还是戒定慧,还是止观。现在我发现到,可能有些人会说:“我是修四念处的,我不修你们的止观,我不修戒、定、慧,我只是修四念处。”但其实四念处是依所缘来分,就是依观照的对象来分。

当我们在修观的时候,离不开观身、观受、观心、观法。

但是从次第上来分,因为这部经是佛陀以教导修观为主的,他必须得以持戒清净为基础,然后再培育定力。而且在这部经里面,佛陀所讲的,也涵盖了培育定力,例如:入出息念、厌恶作意。

但是对于在其它经典里面,例如讲到《逐一经》(Anupada suttaü),或者讲到《八城经》(Añ;ñ;hakanàgara suttaü)这些经文里面既讲到了修止也讲到了修观。在这几部经里面讲到了先如何培育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出定之后再修观;而这部经就是以教导修观为主。

因此我们不要人为地把佛陀的教法分裂开来,认为修四念处和修止观是没有关系的,甚至我们会发现有些人强调修四念处,他很反对修入出息念,其实他并不知道,其实入出息念本身就在身念处里面。所以我们要知道这是完整的修法,不要人为地割裂四念处。

对于我们在平时的实修当中,时时要保持正念。正念就是无论我们平时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要保持正念;布施的时候要保持正念,持戒的时候保持正念;在培养定力的时候保持正念;还有修vipassanà的时候也要培养正念。

正念是贯穿修行的整个过程的,因为我们知道念心所是美心所,也就是说一切善心都必须得要有正念,不过我们平时正念太弱了。正念是可以通过培养而让它强的,让它有力的。要知道当我们的心散乱的时候,那个时候,正念必定不强。当我们正念强的时候,心就不容易散乱。所以只要我们知道这个关系,我们不需要过多的去紧张、去害怕妄想,我们只需把我们的正念巩固起来、培育起来、树立起来,妄想就越来越少。所以我们可以通过这样培养正念。

如何培养正念呢?很简单一句话,把我们的心投入到所缘去,就是这么样简单。然后就持续地维持,当然投入可能容易,但是要维持就比较难。维持需要什么?需要时间、需要耐心。这样的话,我们的正念就可以慢慢地建立起来。也就是说,即使现在我们是专注呼吸,我们也是在修行四念处当中的身念处。我们在经行的时候,如果我们是注意脚步,这个是属于有益正知。如果我们在经行的时候专注呼吸,这个是属于行处正知,我们还是在培养四念处当中的身念处。当我们拥有了定力之后,我们还必须得观照受、观照心、观照其它的心所,那个时候,我们就可以培养受念处、心念处和法念处。

我们讲了念的心所之后,接着我们再讲另外一种心所——惭(hiri) 。惭的特相是对恶行感到厌恶,厌恶作恶;作用是不做恶行;表现为避退恶行;近因是尊重自己。

下面的另外一个心所是愧(ottappa)。愧的特相是害怕作恶;作用是不做恶行;表现为避退作恶;近因是尊重他人。

也就是说,我们做人要有惭愧心,有惭愧心我们才能够懂得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在做一切善事的时候,惭和愧是伴随着生起的。如果一个人没有惭愧心,什么事情都可以做,那么我们叫这个人,叫做衣冠禽兽,穿着衣服的禽兽。我们在讲到无惭无愧的时候,提到了佛陀说过,惭愧这两种白法可以保护世间。如果没有惭愧这两种法保护世间的话,这个世间将会混乱,道德、法律、秩序都会走向混乱。如果一个人没有惭愧心,他就和动物没有差别。人和动物最大的区别就是人有惭愧心,动物没有惭愧心。

接着我们再讲另外两种心所,一种是无贪(alobha)。lobha 是贪,再加上a,就是没有贪。无贪的特相是心不贪求所缘、不执著所缘,犹如水珠不黏住荷叶,就像在荷花叶上面的水珠一样,它不会黏著。贪和无贪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