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阿毗达摩四十九讲 玛欣德尊者 >

第45部分

阿毗达摩四十九讲 玛欣德尊者-第45部分

小说: 阿毗达摩四十九讲 玛欣德尊者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何来改变呢?改变就是,它的关键点在什么地方?它的关键点就是在如理作意,在如理作意这一点。例如说,现在大家有钱了,往往世间的人,有钱了他会怎么样?世间人有钱,他们赚钱的目的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也就是说,在世间人的心目中,他们赚钱,换而言之,就是尝试努力使他们的欲望变得垂手可得,是不是?

由于有钱,这个是他的果报,他的善果报。如果我们通过如理作意的话,钱并不是坏事。我们(当然是对在家人来说呀),我们可以用钱去做布施,去周济贫困,首先我们可以改善自己的生活,去孝养父母,去扩大自己的产业,这个是佛陀也允许的。但如果我们拥有了钱,去为非作歹、为富不仁、去花天酒地,这个我们是在造不善业,在造恶业。当我们拥有钱,这个是果报,然后我们把这一笔钱拿来怎么用,我们可不可以自己决定?

假如这笔钱是你的话,你可不可以拿来做决定?你可以。对呀!如果是男人的话,他可以晚上去夜总会,去一条龙,从吃个晚餐,然后再去桑拿,然后又去叫小姐,那么这样的话,他的钱变成是什么?是满足他的贪欲,让他造恶的帮凶。如果他又把这些钱拿来孝养父母,抚养妻儿,这是对内的;对外的,他又拿去做社会的福利,做社会的公益事业,修桥梁,帮助贫困,拿来做布施,做善事。这样的话,他用了钱,他是拿来做善事,是不是?即使,你说让我的生活过的闲一点,使我的妻儿能够舒服一点,这个也是好的。佛陀在经典里面教导给孤独长者,也是有讲到如何分配钱的话,也是这样。这样的话,你能不能够自己做主张,可不可以?也可以。所以,当我们拥有了善的果报之后,我们如何去分配,如何去安排这些,我们可以自己做主。如果我们花天酒地的话,我们只是在消耗钱财。例如:你把钱拿去赌博,这样的话你是在堕落。如果你拿去做善业的话、做善事的话,那么你把这些钱,就是在创造你未来的福乐之因。这样你既承受了自己善的果报,又利用它来造更好的善因。

无论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遇到好的或者不好的,我们要清醒、要知道,这个是我们善和不善业的成熟,当我们能够这样思维的话,拉向这种思维的本身就是如理作意。一旦这样思维的话,生起的就是业果智。生起业果智也是在造新的善业;纵使我们遇到不好的缘,不喜欢的人,遭遇到不如意的事,我们的生活总不能够一帆风顺的话,我们的人生总是很坎坷,起起伏伏的、浮浮沉沉的话,但是如果我们经常都能够运用如理作意的话,我们将能够跳出这个因果的网,我们能够变得生活得很坦然。而且我们也可以,无论是好的果报、不好的果报都能够造善心,我们都能够为未来造善因,造福乐的因。

当我们在承受不善的果报,在人生低落的时候,比如说,无论是在公司、在单位、在你的周围,很多人都跟你作对,或者说你做的事情不给人认同,或者很多人都在明里暗里跟你斗,如果你能够这么样在想,你能够这样想:为什么人家会这么跟我斗呢?如果我做的真的是错误的话,那我应该改。但是如果我做的是堂堂正正,我做的并没有错,只是他们用他们的眼光,他们的方式来对待我,那我们没必要内疚,我们就继续做下去。

同时,我们也要同情那一些经常整我们的人。他们为什么会这么样做?因为他们的贪爱、他们的妒忌、他们的傲慢,所以他们才这样做,或者他们的一些邪见、他们的一些成见,他们才这样做。当我们生起一种宽容的心、一种同情的心,这个是悲心。一旦我们生起了悲悯的心,悲悯的心也是一种善心。这样的话,即使我们处于逆境当中,我们仍然可以过的很坦然,甚至我们在逆境当中,仍然可以培育善心,是不是?所以我们可以思维:人不可能一生都是一帆风顺的,在逆境的时候,就当成是一种考验,当成是对我们人生或我们自己的一种磨练。

我们可以想一想我们的菩萨,他在行菩萨道的时候,他们是怎么样做的?他们是怎么样去对待跟他作对的人、中伤他的人、想要杀害他的人?我们的菩萨都是用一种忍的方式、用一种慈爱的方式去对待跟他作对的人。既然我们要学佛,我们要解脱,要证悟菩提,要证悟正觉,我们就应该向菩萨学习。学习菩萨的忍耐,忍耐毕竟也是一种巴拉密嘛,是不是?

即使是这样,我们也可以说,假如菩萨在行菩萨道的时候,都是一帆风顺的话,他不可能成佛。为什么呢?因为他没办法圆满他的忍,忍耐巴拉密,忍波罗密,是不是?惟有他完全圆满了忍耐的巴拉密,他才有可能成佛。所以菩萨也是在逆境当中圆满他的智慧,圆满他的种种的善行的。

这样的话,我们就能够学会了承受。好的不好的我们都能够承受,好的我们不会得意忘形、不会忘乎所以;不好的,我们能够坦然接受。这样的话,人生的起落浮沉,我们都可以很开心、很坦然、很泰然地面对。

因此我们不应该习惯性的让我们的心追随着自己的烦恼,追随着自己的习气,而应该多点培育善,培育如理作意,善跟不善的关键点在于如理作意。

就正如说,我们本身走的是一条路,但是一旦遇到了分叉路口,我们自己有选择的余地。选择好,用什么选择?如理作意来选择。选择不好,用什么来选择?不如理作意来选择。站在这个十字路口的就是作意,而作出决定的,你走哪一边,这个作意心所可以做的了主。如果你把它带到好的地方,生起的是善心,你把它带到不好的地方,生起的就是不善心。

所以我们知道,作意重不重要?重要吗?如理作意重不重要?重要!所以我们看,正是因为如此,佛陀说:“如理作意的比库能够舍断不善,能够培育善。”

我们学“阿毗达摩”,有一句话叫做:“果报如此,速行可变。”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呢?我们每天所承受的东西,我们之所以承受、我们生活在这个环境、在这个世间,我们的境遇就是我们的果报。现在所承受的我们要改变很难,但是,我们仍然可以改变,改变什么呢?改变我们的未来。

如何改变我们的未来?就在当下。承受的东西,我们通过正确的思维,然后我们生起的是善心。你生起的善心,就是在改变。面对着不好,可以改变我们的心态。如果是面对的不好,我们也可以很坦然的去处之;面对着好的,我们也能够很泰然的去面对之。这样的话,我们现在可以很开心、很坦然,而未来我们也可以更好。这样的话,我们的生命就在不断地提升,我们的善法不断在培育,我们靠近解脱、靠近正觉、靠近菩提就越来越近。

所以我们在学习如理作意这个心所的时候,要认清心的运作,心的运作其实就在作意那一点,就在转向那一点,就是转向心的时候,我们可以用培育善的思维习惯,使它往好的地方想、往善的地方想。这样的话,我们无论遭遇的是什么样的境遇,我们的生活即使是现在多么的倒霉、多么的不幸、多么的祸不单行,但是,我们始终都可以通过如理作意来跳出这个圈圈,而我们的未来会越来越好、越来越顺。如果我们始终都是纠缠在烦恼当中、生活在习气当中,就很难有跳出生死的这个时候、这个机会。

因此我们学了如理作意之后,希望我们每一天都可以积累善业,每天都可以培育善法。我们现在讲到如理作意,对于在家人来说,平时的生活来说,改善自己生活的素质,重不重要?重要吗?重要。对于我们修行人、禅修者来说,如理作意重不重要?也是很重要。所以,为什么佛陀经常讲到要如理作意,如理作意。如果没有如理作意,你谈到的所谓的正念、正知、修定、修慧,都谈不上。无论是持戒,无论是培育定力,无论是培育智慧,首先必须得有如理作意。惟有如理作意的带领,我们才能够谈到以后的正念、正知,谈到以后的培育定力,培育智慧,是不是?

所以,对于修行人来说,不能够忽视如理作意。对于在家人来说,也不能够忽视如理作意。只要我们学到作意,能够如理作意,也许你现在听了这个,好好的把它记在心中,你用在生活上,其实就是在改善你的生活品质,同时在提升你的人生品位。如果你的心向着解脱的话,其实每天培育的如理作意,就是在靠近解脱一步,你在靠近正觉一步。

好,我们今天讲作意这个心所,就讲到这里。现在再总结一下,我们到此为止已经讲了七个遍一切心的心所,它即是触、受、想、思、一境性、名命根和作意。这七个就是在一切的心当中都有的,也就是说,我们刚才讲的作意,因为一切心都有作意。所以,我们是往好的地方想还是往不好的地方想,到底怎么样,我们自己选择。

好。我们今天就先讲到这里。明天晚上我们再一起学习六个杂心所。

下面,大家一起来做回向。

Idaü me pu¤¤aü; àsavakkhayàvahaü hotu。
Idaü me pu¤¤aü; nibbànassa paccayo hotu。
Mama pu¤¤abhàgaü sabbasattànaü bhàjemi;
Te sabbe me samaü pu¤¤abhàgaü labhantu。

愿我此功德,导向诸漏尽!
愿我此功德,为证涅槃缘!
我此功德分,回向诸有情,
愿彼等一切,同得功德分!

Sàdhu! Sàdhu! Sàdhu!
萨度!萨度!萨度!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阿毗达摩第十六讲:六个杂心所中的寻、伺、胜解 
 

阿毗达摩第十六讲:六个杂心所中的寻、伺、胜解



第三期宝峰禅寺止观禅修营
阿毗达摩第十六讲
六个杂心所中的寻、伺、胜解
玛欣德尊者2009。05。02讲于江西佛学院



我们大家一起来礼敬佛陀。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sa! (三遍)
礼敬彼世尊、阿拉汉、正自觉者! (三遍)

各位大德、贤友们,晚上好!

我们通过几天晚上的学习,已经学完了六种遍一切心的心所,即触、受、想、思、一境性、命根、作意。只要我们尝试去思维一下这些心所,其实也包括心在内,即一切的名法,无非都是面对所缘,也就是说,能够认知、识知目标。

在我们学习“阿毗达摩”的过程中,有时候不应该被一些看上去好象很复杂的名相所吓倒,我们应该抓到它们的规律。心可以分为八十九种,心所分为五十二种。我们先讲这些心所,其实,无论是心所再多、再复杂也好,我们把它理解成只是对目标所作出的心理反应。如果再简化、再简单来说,只是一种关系而已,什么关系?即我们说到的心面对着目标这种关系。

例如:触这种心所,只有我们把触和目标联系起来,触就是心接触目标;受就是心体验目标那种感受;想就是心对目标、对所缘做标记,或者重新体验的时候记得这个目标;而思就是对目标采取行动;一境性就是心对目标保持专一的状态;命根就是心在认知目标的时候的生命力;而作意就是把心导向于目标。这个其实都是一种关系,所有的心所再复杂其实都是一种关系,即我们所说到的名法和所缘的关系。

我们现在接着再来讲六个杂心所。六个杂心所其实也是这样。

先看看杂心所,杂心所有寻 (vitakka)、伺 (vicàra)、胜解 (adhimokkha)、精进(vã;riya)、喜(pã;ti)、欲(chanda)。

我们用刚才所说的那一种关系来看一看,寻就是心投入到目标;伺就是心持续地思维、省察目标;胜解就是让心放开、投入到目标里面去;而精进就是心为了认知目标所付出的努力;而喜就是心喜欢目标;欲就是心喜欢获得目标。还是一种关系,是不是?如果我们运用这种关系,只要有心必定会有对象,而所谓的对象必定是为心所认知的,为心识、为名法所认知的。我们处理好这种关系之后,就不要给一些很零碎、很琐碎的名相所吓倒。

学习“阿毗达摩”可以通过这种关系来掌握好窍门,然后我们再实际体验一下。这五十二个心所,几乎我们每个人都有的。而且是每个人每天、几乎每时每刻,都会产生的这些心理作用。由于这些心理作用太微细,我们平时觉察不到而已。现在我们可以通过学习“阿毗达摩”,然后再应对自己的心,是不是有这些心理作用?其实这些心理作用无时无刻都以不同的形式、不同的组合在我们的心中生起,而达到认知目标的作用。

现在我们再讲杂心所,杂心所的巴利语叫做pakiõ;&otil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