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伽梵歌原义-第7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要旨:根据物质自然三形态,知识、知识对象及知者分为三种,解释了这些以后,主又以同样的方式解释了智力和决心。
30.菩瑞塔之子哟!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可怕,什么不可怕;什么带来束缚,什么导向解脱。这种理解在善良形态之中。
要旨:按照经典的指示进行活动即为帕瑞提(pravrtti),或做应当做的活动。没有这样指示的活动就是不应做的活动。不知道经典指示的人会受到活动的作用与反作用的束缚。凭智慧以明辨,这样的理解力处于善良形态之中。
31。菩瑞塔之子呀!分辨不清宗教与非宗教、该做的活动与不该做的活动,这种理解力在情欲形态之中。
32.在错觉和黑暗的影响下,以非宗教为宗教,宗教为非宗教,总是朝着错误的方向努力,菩瑞塔之子哟!这种理解力在愚昧形态中。
要旨:愚昧形态中的智力就是反向运作。结果把实际上不是宗教的东西接受为宗教,却拒绝真正的宗教,愚昧中的人把伟大的灵魂当成常人,而把普通人奉为伟大灵魂。真实在他们那里成了虚构,虚构却反成了真实。在一切活动中,他们都是在歧途上,因此,他们的智力在愚昧形态中。
33.菩瑞塔之子哟!通过瑜伽修习,使决心坚定,百折不挠,能控制心意、生命和感官的活动,这样的决心在善良形态中。
要旨:瑜伽是理解至尊灵魂的方式。一个人若以坚定不移的决心专注于至尊灵魂,将心意、生命和感官活动专注于至尊,这样的人就投入到了奎师那知觉中。这种决心在善良形态中。Avyabhicarinya一字非常有意义,它表明投入在奎师那知觉中的人永不会被任何其他活动引入歧途。
34。阿尔诸那啊!牢牢抓住宗教、经济发展的成果,执著于感官满足,这样的决心则在情欲形态中。
要旨:一直渴求宗教或经济活动的成果的人,其唯一的欲望就是感官满足,这样投入的心意、生命和感官就在情欲形态之中。
35。
而不能跨出迷梦、恐惧、哀伤、抑郁及假象的决心,菩瑞塔之子呀!这样不明智的决心在愚昧形态中。
要旨:不可轻下结论,认为善良形态中之人不会做梦。这里的“迷梦”是指大多的睡眠。梦是经常有的事,无论是在善良形态、情欲形态还是在愚昧形态中,梦都会自然出现。但那些不能避免睡得过多,不能避免享受物质对象而来的骄傲,常常梦想着要主宰物质世界,又这样动用其生命,心意和感官的人所具有的决心在愚昧形态中。
36。
巴茹阿特的俊杰呀!请听我说明三种快乐,受条件限制的灵魂享受这些快乐,有时这些快乐解除一切痛苦。
要旨:受条件限制的灵魂一次又一次地努力享受物质的快乐。因此常咀嚼已咀嚼过的。但有时,在享受的过程中,他通过与伟大的灵魂在一起而摆脱了物质的束缚。换言之,受条件限制的灵魂应是处在某种感官满足之中,一旦在好的联谊中明白到这些都不过是同一件事情的重复而已,真正的奎师那知觉就可能唤醒,有时就会摆脱这种翻来复去重复的所谓的快乐。
37.开始时犹如毒药,但终了时却美如甘露,唤醒人走向自觉,这种快乐在善良形态中。
要旨:在追求自觉时,必须遵守许多规范,以控制心意和感官,让心意专注于自我。所有这些程序都很困难,苦如毒药,但如果成功地循着规范到达了超然的境界,就会尝到真正的甘露,真正享受生命。
38.由感官和感官对象相接触而来的快乐,开始时象甘露,结束时象毒药,这样的快乐是情欲性的。
要旨:年轻男女一碰到一起,感官就会驱使年轻男子看她,触摸她,和她发生性关系。开始时,这可能很令感官快乐,但最后,或一段时间之后,就变得味如毒药。他们分居,他们离婚,他们悲伤,他们痛苦,如此等等。这样的快乐永远在情欲形态中。由感官和感官对象结合而生的快乐,永远是愁苦之源,应尽一切可能避而远之。
39.对自觉盲然无知的快乐,自始至终都在迷幻中的快乐,从贪睡、懒惰和迷惑中产生的快乐,被认为是在愚昧之中。
要旨:一个在懒惰和昏睡中得到快乐的人,必定在黑暗、愚昧的形态中。对在愚昧型态中的人,一切都是幻觉。无论在开始还是在结尾时,均无快乐可言。对情欲形态中之人,开始时,或许有些短暂的快乐,结束时是痛苦,但对在愚昧形态的人来说,在开始和结束时都只有痛苦。
40.无论在这里,还是在更高的星系上的半神人之中,都不存在完全脱离生于物质自然的这三种形态的生命。
要旨:主在这里总结了物质自然三形态贯穿整个宇宙的总的影响。
41.惩敌者呀,布茹阿摩那、查锤亚、外夏和舒都茹阿按各自与物质形态一致的本性所产生的品质而彼此相异。
42.平和、自制、苦行、纯洁、宽恕、正直、知识、智慧、虔诚——这些是布茹阿摩那赖以活动的品性。
43.英武、有力、果决、足智、勇驰沙场、慷慨大度、领袖风采,这些是查锤亚活动的自然品质。
44.农作、保护奶牛、贸易,这些是外夏的天然活动;而舒都茹阿则是要向别人提供服务和劳力。
45.遵循各自活动的性质,人人皆可完美。怎么能做到这样,现在请听我说明。
46.崇拜众生之源,遍透万有的圣主,人就可以通过履行自己的工作而达到完美境界。
要旨:正如第十五章所述,众生都是至尊主的所属个体。因此,至尊主是众生之始。这一点在《维丹塔苏陀》有确证——janmadyasya
yatah.
所以至尊主是每一生物生命的起始。《博伽梵歌》第七章又述说了,至尊主以其两种能量——内在能量和外在能量而遍透万有。所以,人应该以至尊主的能量崇拜他。一般来说,外士那瓦奉献者是以他的内在能量崇拜至尊主。主的外在能量是内在能量的颠倒反映。外在能量是一种背景,但至尊主却以超灵(paramatma)这一全权扩展部分而无所不在。他是所有半神人,所有人类,所有动物的超灵,无处不在。因此,作为至尊主的所属部分,人应该认识到有责任为至尊服务。人人都应以完全的奎师那知觉从事对主的奉献服务。这节诗倡导这种做法。
每个人都应该这样想,他是由感官之主瑞希开释(Hrsikesa)安排而从事某种特别的职分的。因此,应该以所从事的工作的结果崇拜至尊人格神首奎师那。如果能经常在完全的奎师那知觉中这样想问题,那就会得到主的恩典,完全知觉一切。这就是生命的完美境界。主在《博伽梵歌》(12。7)中说,tesamaham
samuddharta。至尊主亲自负责解救这样的奉献者。这就是生命中最完美的境界。无论从事的是什么职业,只要服务于至尊主,就必能达到最高的完美境界。
47。
从事自己该做的事情,即使做得不完美,也远胜过完美地履行别人的职责。依个人的本性而赋定的职责永不会受恶报影响。
要旨:《博伽梵歌》赋定了一个人应尽的职责。如前面诗节所论及的,布茹阿摩那、查锤亚、外夏和舒都茹阿的职责是按其各自特别的自然形态而赋定的。切不可模仿他人的职责。一个人本性上为舒都茹阿所做的工作吸引的人,不应该装模作样地自称为布茹阿摩那,虽然他也许出生在布茹阿摩那的家庭里。他应该这样按照自己的本性工作,如果是为至尊主服务,那就没有什么工作是令人憎厌的。布茹阿摩那的职责必定在善良形态中,但如果有人本性上不在善良形态中,那他就不应该模仿布茹阿摩那的职责。对一位查锤亚,或负责管理的人来说,有许多令人厌恶的事要做。查锤亚必须使用暴力杀死敌人,有时也会因要圆滑地应付局面而说谎。政治事务要求这样的暴力和圆滑老练。然而,查锤亚不应放弃自己的天职,而试图去履行布茹阿摩那的职责。
一个人应该以行动去满足至尊主。例如,阿尔诸那是个查锤亚。却对跟不跟对方交战犹豫不决。如果这战斗是为了至尊人格神首奎师那而打,又何必害怕堕落呢!在商场上,有时候商人必须讲尽假话才能赚得利润。如果他不这样做,那就不会有赢利。有时一位商人会说“我的老主顾啊,我可没赚你的钱哪”。但人都应该明白,不赚钱,商人就没法生存。所以,如果一个商人说他不是在赚钱,那只是一种遁词。但是商人却不可认为,因为他在从事一种必须说假话的职业,因此应该放弃它而去寻求布茹阿摩那的职业。这是不受鼓励和提倡的。无论一个人是查锤亚,外夏还是舒都茹阿,都没有关系,如果他以自己的工作服务至尊人格神首即可。即使是布茹阿摩那,他要做各种各样的献祭,有时也必须宰杀动物,因某些仪式需要动物牺牲。同样,如果一位查锤亚在自己的职守之中杀死了一个敌人,这并无罪恶。这些在第三章曾有过详尽清晰的解释,人人都应为亚给雅、为维施努至尊人格神首而工作。任何为个人感官满足而做的事情都是束缚的根由。结论是:每一个人都应根据自己所获得的特别的自然形态从事活动,而且必须明确,只为服务至尊主而工作。
48.每一份努力都为某些弱点笼罩,如火被烟所遮蔽一样。因此,人不应放弃生于本性的工作,琨缇之子呀!即使这样的工作布满了弱点。
要旨:在受条件限制的生命中,所有的工作都受到了自然物质形态的污染。即使是布茹阿摩那,也还得举行需要杀死动物的献祭。同样,无论一位查锤亚有多虔诚,也必须杀敌,而不可逃避。无论怎样虔诚的商人,有时也必须隐瞒利润,以便继续做下去,或者有时也可能做黑市买卖。这些都是必须的,不可避开。同样,一个舒都茹阿服务的即使是个坏主人,他也得照主人的吩咐去做,即使本不该那样去做。尽管有这些缺陷,人还得继续履行其赋定职责,因为那是由自己的本性而生的。
这里举了一个很精辟的例子。火虽然纯净却仍有烟冒出来。然而,烟并不能使火变得不纯净。火中即使有烟,也还是被认为是所有元素中最纯净的。如果谁硬是要放弃查锤亚的工作而操起布茹阿摩那的职分,他并不能保证在布茹阿摩那的职分中就没有令人不快的责任。因此可以下结论,在物质世界里,没有人能完全免除物质自然的污染。这里举的烟与火的例子实在是再恰当不过了。冬天里从火中取出石头,青烟有时会熏眼晴或伤到身体的其他部分,然而,尽管如此,人们还须用火。同样,人不可因为一些不顺心的境况就放弃自己的天职。相反,应决心坚定地在奎师那知觉中,以天职服务至尊主。这就是完美的境界,当某一特定职分用于满足至尊主时,这特定职分中的所有缺点都被净化了。当工作的结果被净化了,当与奉献服务联系起来了时,人就会看到内在的自我,从而变得完美,这便是自觉了。
49.克己自制,无所依附,轻视所有物质享受的人,通过修习弃绝,能达到远离报应的最高的完美境界。
要旨:真正的弃绝意谓着要时刻记住自己是至尊主的所属部分,因此认为自己没有权利享受工作的成果。因为他是至尊主的所属部分,因此,他工作的结果必须由至尊主享受。实际上,这就是奎师那知觉。在奎师那知觉中活动的人是真正的萨尼亚西——在生命的弃绝阶段中的人。有了这种心境,人就会满意,因为他实际上是在为至尊而活动。因而他不执迷于任何物质的东西,对于不在服务于主的超然快乐之外的任何事物中取乐,他已习以为常,一名萨尼亚西可算免去了他过去活动的报应,但一个在奎师那知觉中的人,即使不接受所谓的弃绝阶段,也能自动地达到这一完美之境。这种心境就叫做yoga…rudha,即瑜伽的完美境界。诚如第三章所言:yas
tv atma…ratir evasyat.自我内在满足的人,不害怕从自己的活动中带来的任何报应。
50.琨缇之子呀!从我这里可以学到那些已经达到这完美境界的人,是怎样再臻达至高无上的完美境界——梵——最高的知识境界的。现在我来总结他们活动的方式。
要旨:主向阿尔诸那描述了一个人怎样才能到达最高的完美境界,方法是为至尊人格神首而履行自己的天职。只要为满足至尊主而弃绝自己工作的结果,就可达到至高无上的梵的境界。这就是自觉的程序。知识的真正完美境界就是获得纯粹的奎师那知觉,以下的诗节要予以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