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博伽梵歌原义 >

第41部分

博伽梵歌原义-第41部分

小说: 博伽梵歌原义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锥渭八纳缁峤撞阒贫龋╲arnasrama…dharma),是特别为着使维施努满意的。因此,奎师那在这节诗中说,“我是所有献祭的享受者,因为我是至高无上的主人。”然而,智力不够的人不知道这个事实,为着一些短暂的利益竞相崇拜半神人。所以他们要掉到物质生存上来,得不到所欲求的生命目标。就算是有些物质的欲望,也最好向至尊主祈求,虽然这不是纯粹奉献,他也会因此而得到想要的结果。
  25。崇拜半神人的,便投生半神人中;崇拜祖先的,便到祖先那里去;崇拜鬼魂和精灵的,便投生到这些生物之中;而那些崇拜我的,便跟我生活在一起。
  要旨:如果谁想去月亮、太阳或其他星宿,只要遵行为这一目的的特定韦达原则,如称为“darsa…paurnamasi”的程序,便能轻而易举地达到目的。这在《韦达经》业报之部里有生动的记载,所推荐的方法是崇拜处在不同天堂星宿上的半神人。同样,做特定的亚给雅便能到琵塔(Pita,祖先)星宿去。人也同样能去鬼魂星宿而成为亚克刹(Yaksa,鬼魅/ 
  夜叉)、茹阿克刹(Raksa,吃人魔)或皮沙查(Pisaca,吃肉魔)。皮沙查(吃肉魔)崇拜叫做吃人魔“黑术”或“黑魔”。有许多修炼这种“黑术”的人,把它视为灵性之术,但这些活动完全是物质性的。同样,只崇拜至尊人格神首的纯粹奉献者,当然也能毫无疑问地到达外琨达星宿和奎师那楼卡。从这一重要的诗节中,我们不难明白,既然崇拜半神人,便能到达天堂星宿,崇拜祖先就能到达祖先星宿,修炼“黑术”便能到达鬼魂星宿,那为什么纯粹的奉献者就不可以到奎师那或维施努的星宿呢?不幸的是,许多人对奎师那或维施努所居住的崇高星宿一无所知,就因为他们不知道这些星宿,所以难免要掉下来。甚至非人格主义者,也会从梵光上掉下来。而奎师那知觉运动传播这崇高的讯息给全人类,为的就是让人们了解,只需唱颂哈瑞奎师那曼陀便可在此生达到完美,重返家园,回归神。 
  26。以爱心和虔敬供奉我,无论是一片叶,一朵花,一个水果,还是一点水,我都会接受。
  要旨:稍欠智慧的人若要获得永久极乐的居所,享尽永恒的幸福,至为关键的是要在奎师那知觉中,从事对主的超然爱心服务。达到这奇妙胜境的途径,非常简单,即便是没有任何资格的最穷的人也可争取。这里所需要的唯一资格是要成为主的纯粹奉献者,而不在乎是什么人或处在什么地位,这途径异常简单,即便是一片叶、一朵花、一个水果或一点水都可用来供奉给至尊主,只要发乎自然,情真爱切,主都会欣然接受。所以,奎师那知觉方面,谁也不会有什么障碍,因为太简单又太具普遍性了。会有谁愚蠢到不想以这种简单的方式去获得奎师那知觉而一举到达永恒、极乐、充满知识的最完美的生命境界呢?奎师那只要爱心服务而不要别的。奎师那甚至接受他的纯粹奉献者供上的一朵小花。也不需要非奉献者供奉的任何东西。他并不需要人的任何东西,因为他自足富裕,但是他接受他的奉献者在爱和情感的交流中奉上的任何东西。人生最高最完美的境界就是发展奎师那知觉。这节诗中两次提到“奉献服务”一词,为的是更突出地强调,唯有奉献服务才是接近奎师那的不二之途。而其他的任何条件,如成为布茹阿玛那、学者、富人或大哲学家等,均不能触动奎师那接受某些供奉。没有奉献服务的根本性原则,什么也不能触动主同意接受任何人的任何东西,从来就不是有什么原因可究的。这条途径是永恒的; 
  是对绝对整体服务的直接行动。圣主奎师那在这里确立了; 
  他是唯一的享受者,原始的主,所有祭祀供奉的真正对象,而且还透露了哪些牺牲是他希望供奉的。如果一个人想在对至尊的奉献服务中净化自己,达到生命的目标——对神的超然爱心服务——那他就应该弄清楚,主希望他做什么。爱奎师那的人无论奎师那要什么,就会给他什么并会避免供奉任何不合需要或未要的东西。所以,肉、鱼、蛋不要供奉给奎师那。如果他想要这些供品的话,他会这样说的。但他清楚地要的是:花、果、叶、水,他说这样的供品“我会接受”。因此,我们应该明白,他不接受肉、鱼、蛋。蔬菜、五谷、水果、牛奶、水都是适合于人类的食物,是由主奎师那亲自规定的。我们所吃的其他任何食物,都不能用以供奉主,因为他不会接受。如果我们供奉这样的食物,我们绝不可能行在爱心奉献的层面。 
  在第三章诗节十中,圣主奎师那详细说明了,只有祭余才是净化了的食物,适合寻求生命进步,摆脱物质束缚的人食用。他在同一诗节中还说,那些不将食物先供奉就吃下去的人,吃下去的只是罪。换句话说,他们每吃下一口,受物质自然复杂的捆绑也更紧一层。预备了简单美味的素食,供奉在主奎师那的画像或神祉面前,深深跪拜,祈求主接受这卑微的供奉,如此一来,我们就会在生命中稳步前进,躯体也得到净化,大脑组织也变得更好,思想也会变得清晰起来。至为重要的是,应以爱的态度供奉。奎师那并不需要食物,因为他已有了存在的一切,但他接受想以这种方式取悦于他的供奉,在烹制和供奉时重要的一点是,一举一动都要带着对奎师那的爱意。
  非人格主义的哲学家们坚持绝对真理是没有感官的,因此,理解不了这节诗。对他们来说,这不是一个比喻,而是《博伽梵歌》的讲述者奎师那的人格的一个证明。但事实上,至尊神奎师那具有感官。而且他的感官可以互相变通,就是说一个感官能执行其他任何一个感官的功能。所谓奎师那是绝对的指的就是这个意思。要是缺少感官,就很难把他看成是拥有一切的富裕的。在第七章,奎师那详细解释了是他将生物注入了物质自然,他只是看了物质自然一眼这工作就完成了。所以在这件事上,奎师那听奉献者在供奉食物时充满爱的言语,完全等同于他实际地吃下,实际地品尝。只有不加解释,按照奎师那自己的描述接受他的奉献者,才能理解至尊绝对真理能享用食物。
  27。无论你做什么,吃什么,无论你供奉什么,施舍什么,无论你行什么苦行,琨缇之子呀!都应该奉献给我。
  要旨:因此,人的生活应该规范化,以便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忘记奎师那。这里奎师那推荐人们为他而工作。人人都得吃饭,然后才能活下去,因此,他应该接受向奎师那供奉过的祭余为食。任何文明的人都须进行宗教仪式,于是奎师那说:“为我而做”,这谓之祭拜。人人都有慷慨布施的倾向,奎师那说:“布施给我,” 
  这就是说所有积存起来的金钱都应用于进一步推进奎师那知觉运动。今天的人们很喜欢冥想的程序,而这对这个年代是不实际的,但如果能一天24小时在念珠上念颂哈瑞奎师那曼陀,这样修习观想奎师那,必定是最伟大的观想者和最伟大的瑜伽师,《博伽梵歌》第六章证实了这一点。 
  28。这样,你就能免于工作及其吉凶的结果的束缚,以这条弃绝的原则将心意专注于我,你必会得到解脱,必到达我。 
  要旨:一个在高能者的指导下行在奎师那知觉中的人,称为“坚定”。专门的名称叫“坚定的弃绝”。以下是茹帕 
  哥斯瓦米进一步解释(《巴克提茹阿萨密瑞塔心都》2。255): 
  anasaktasya visayan 
  yatharham upayunjatah 
  nirbandha krsna…sambandhe 
  yuktam vairagyam ucyute 
  茹帕哥斯瓦米说,只要我们在物质世界,便须活动。我们无法停止活动。如果从事于活动,而将结果献给奎师那,那就叫做“坚定的弃绝”了。实际上,活动者如处于弃绝之中,那么,这样的活动便能拭净心镜,而且,随着活动者在灵性觉悟上的不断增进,便会完全皈依至尊人格神首。因此最终他会获得解脱。这解脱也是特定的,这样解脱之后,他不是与梵光融为一体,而是直接进入至尊主的星宿。这里清楚地指明了“他归于我”,重返家园,回归神。解脱的境界有五种,这里特指,终生常按照至尊主的指示活动的奉献者,一如上述,已发展到这一定的阶段,他在离开躯体后,能回归神,直接跟至尊主联系。谁终生奉献于对主的服务而别无他求,实际上已晋升到弃绝阶段。这样的人常以自己为永恒的仆人,完全依靠主至高无上的意旨。如此他无论做什么,都是为了主。他无论采取什么行动,都把它当成是对主的服务。对于功利性活动或《韦达经》上所提到的赋定责任,他并不怎么在意。一般人必须履行《韦达经》所赋定的责任。纯粹的奉献者全心全意为主服务,虽然有时好象违背了赋定的韦达责任,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据外士瓦那瓦权威说,即使最有智慧的人也无法了解纯粹奉献者的计划和活动。其原话是这样的,tanra 
  vakya,kriya,mudra vijneha na bujhaya。《柴坦尼亚查瑞塔密瑞塔》(中篇23。39),常对主作奉献服务的人,常想着,计划着怎样去服务于主的人,可认为从现在起就已完全解脱了,将来也保证能重返家园,回归神。他超越一切物质的批评,就象奎师那超越一切批评一样。 
  29。我不嫉妒,也不偏袒。对一切众生,我都平等对待。但谁为我作奉献服务,谁就是我的朋友,谁就在我之中,我也是他的朋友。 
  要旨:这里或许有人会问,既然奎师那对众生都平等,不偏不倚,谁也不是他的特殊朋友,那他又为什么会对常为他作超然服务的奉献者格外有兴趣呢?其实这并不是什么不公平,而是自然而然的。物质世界的任何人都可能很慷慨大度,但对自己的孩子仍是格外关心。主宣称,一切生物——不管形体如何——都是他的儿女,因此,他给每一个人都慷慨地提供生活的必需品。他就象浮云、将雨水四处泼洒,而无论是洒在石头上,土地上,还是水里。但对他的奉献者,他是特别留意。这里提供了这样的奉献者的画像:他们常在奎师那知觉中,因而常超然地处于奎师那之中。“奎师那知觉”一词表明,在这种知觉中的人,是活着的超然主义者,处于奎师那之中。主在这里清楚明白地说mayite;“他们在我之中。”结果自然是,主也在他们之中。这是互相的。这也解释了诗句ye 
  yatha mam prapadyante tams tathaiva bhajamy aham:“谁皈依我,我会视其情况布以恩泽。”这种超然的相互依存性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奉献者和主都是有知觉的。在金戒指上镶上钻石,戒指看上去就非常漂亮了。金子增色,同时钻石也添色不少。圣主和生物都永恒地闪烁,当生物倾向于为至尊主服务时,他看上去就象黄金。而主就是钻石,这样的组合当然是美不胜收了。在纯粹状态的生物叫做奉献者。至尊主成了他的奉献者的奉献者。如果奉献者和主之间,不存在什么相互的关系,那就根本谈不上什么人格主义哲学。在非人格主义哲学里,至尊与生物之间无相互依存的关系,而在人格主义哲学里,这种关系是存在的。常引用的一个例子是,主就象一棵如愿树,无论想从这棵树上得到什么,主都提供。但这里解释得更彻底。这里说主偏爱奉献者。这是主对奉献者特别恩慈的展示。主的回应不应看作是受业报规律控制的。它属于超然层面——主和奉献者在这个层面上各尽其份。对主的奉献服务不是这物质世界的活动,而是属于充满永恒、极乐、知识的灵性世界。 
  30。人即使行了最大的恶事,若能从事奉献服务,他仍算是圣洁的,因为他已做了正确的抉择。 
  要旨:这个诗节中的“人行了最大的恶事”一句非常重要,我们应该正确地理解。当生物受条件限制时,其活动有两类:一类是受条件限制的,一类是法定构成性的。另外,完全知觉到自己的灵性属性,献身于奎师那知觉,为主作奉爱服务的人所从事的活动是属于超然性的。这些活动是在其原本地位的层面上进行的,专门的说法就是奉献服务。在受条件限制的状况下,有时奉献服务与跟躯体相关的制约性服务是并行不悖的,但有时,又是相互冲突、背道而驰的。奉献者应尽可能小心谨慎地避免做任何妨害自己的良好状态的事情,他知道他所做的活动,要想做得完美,完全取决于对奎师那知觉的觉悟程度。但有时,一个奎师那知觉者可能做一些从社会的或政治的角度来看极为不当的事。这样的一时堕落无损于他的资格。《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