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博伽梵歌原义 >

第20部分

博伽梵歌原义-第20部分

小说: 博伽梵歌原义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心意之火上。 
  要旨:这里提到了帕昙佳里穆尼(Patanjali)所表述的瑜伽系统。在帕昙佳里的《瑜伽苏陀》中,灵魂有两种称谓:依附感官享乐的灵魂叫做parag…atma,不依附感官享受的灵魂叫做pratyag…atma。灵魂受运行于躯体内的十种功能不同之气的影响,这可从呼吸系统中感觉到。帕昙佳里瑜伽体系教人如何巧妙地去控制身体之气的功能,以便最终让体内之气有利于净化依附于物质的灵魂。根据这种瑜伽系统,使灵魂不依附于感官满足是最终的目标。这不滞于感官享乐的灵魂脱离了物质的活动。而感官则与感官对象交互作用,就象耳之于听,眼之于视,鼻之于嗅,舌之于味,手之于触一样,它们全都从事于自我之外的活动。它们被称为prana…vayu 
之功能。Apana…vayu(吸气)下行,vyana…vayu(周气)吸缩及膨胀,samana…vayu(平气)制衡,udana…vayu(魂气)上行——当人受启发后,便会将这些都用以追求自我觉悟。 
  28。有些人立下庄严的誓言,通过牺牲自己所有,而得道觉悟;也有人通过实行严苛的苦行,修习八步瑜伽,或钻研《韦达经》,而得以在超然知识方面取得进步。 
  要旨:这些祭祀可分为多类,有些人以不同的慈善形式,牺牲自己的所有。在印度,富商或贵族阶层往往开设各种慈善机构,如医院、布施饭堂、 
旅馆、穷人宿舍、学校等,其他国家也有很多医院、老人院以及类似的慈善基金会,免费为穷人提供食物,兴办教育并给予医务治疗。所有这些慈善活动都叫做物质的祭祀。另外有些人,为了将自己的生命提升得更高,或晋升至宇宙中更高的星宿,自愿接受诸如满月苦行或四月苦行之类的种种苦行。这些途径需要立下庄严的誓言以适应在某些严格的规则下生活。例如,发下四月苦行誓言者,在七月到十月期间不得剃发,不得进食某些食物,且一天不得吃两顿,也不得离开家。这种牺牲生活中的安逸,就叫做苦行的献祭(tapomaya…yajna)。还有些人修习种种玄秘瑜伽,如帕昙佳里(Patanjali)系统(以融入绝对的存在之中)或阴阳瑜伽,或八步瑜伽(为特定的完美境界)。有些人则到所有的圣地去朝圣。所有这些修习都称为瑜伽亚给雅,即为在物质世界中达到某种圆满而作的牺牲。还有一些人则研习不同的韦达经典,特别是《乌帕尼沙德》和《维丹塔苏陀》,或三可亚哲学,这些又称为研究的献祭,或以研究为牺牲。所有这些瑜伽师都坚定地从事不同的献祭,为的是寻求更高的生命境界。然而,奎师那知觉与这些献祭不同,而是直接地服务于至尊主。奎师那知觉不能靠上述的任何一种献祭获得,而只有靠主和他真正的奉献者的恩慈才能获得。所以,奎师那知觉是超然的。 
  29。还有一些人,为了长处神定,偏好控制呼吸的途径。他们练习反呼为吸,反吸为呼,最后达到无呼无吸,而长处神定。此外还有人以节食为法,以停止呼吸作牺牲。 
  要旨:这个用以控制呼吸过程的瑜伽系统称为调息(pranayama),这起初是在阴阳瑜伽系统中通过不同的坐势来进行练习的。所有这些程序都是推荐用来控制感官,促进灵性自觉的。这项练习包括控制体内之气以使其反向而行,吸气(apana)下行,呼气(prana)上行。修行调息的瑜伽师练习逆式呼吸,直到气息达到中和的均衡状态。当反呼气为吸气时即为气尽(recaka)。在两气完全停止后,就练成了无呼无吸瑜伽(Kumbhaka…yoga)。修行无呼无吸瑜伽可延年益寿,以达灵性自觉的完美。聪颖的瑜伽师有志于此生到达圆满,毋须等待来生,通过修炼无呼无吸瑜伽,瑜伽师的寿命可延长很多很多年。然而,具有奎师那知觉的人,常为主作超然的爱心服务,自然而然地就成了感官的主宰者。他的感官常为奎师那服务,根本就没有时间转做其他事情。因此在生命终结时,他自然便被提升到主奎师那的超然境界,所以他就不会去为增寿努力,如《博伽梵歌》(14。26)所述,他立即被提升到解脱的境界, 
   “从事于对主纯粹的奉爱服务,便能超越物质自然的形态,而且立即晋升到灵性境界。”具有奎师那知觉的人从超然境界开始,并恒常处于这知觉之中。因此他不会沉沦,而且最终毫无耽搁地进入主的居所。至于节食的修炼,当人只吃奎师那的普热萨达玛(prasadam,“恩慈”之意)即事先供奉给主的食物时,节食就自动能修成。节食对控制感官,很有帮助。而不控制感官,就不能解除物质的束缚。 
  30。这些奉行者通晓献祭的真义,他们洗净了罪业,尝过了献祭的甘露,于是,便向着至高无上的永恒境界迈进。 
  要旨:前面解释了种种献祭,如牺牲一己之拥有,钻研《韦达经》或哲学理论、践行瑜伽系统等。我们从中可以看出,这一切的共同目的都在于控制感官。感官享乐是物质存在的根源。因此,一个人除非远离感官享乐,否则,就绝无机会晋升到充满知识、极乐和完全的生命之永恒境界。这境界便处于永恒的氛围,或梵的氛围之中。上述所有献祭都助人清除物质生存的罪业。生命如此精进,人不仅在此生喜乐和富有,而且也将在最后,进入神的永恒国度,或融入非人格梵之中,或与至尊人格神首奎师那亲身交往。 
  31。库茹王朝之俊杰呀!不作献祭,人无法在这个星球,或在现世,快乐地生活,更何况下一世呢? 
  要旨:无论身处何种物质存在形式,人对自己的真实情况都一无所知。换句话说,生存于物质世界,乃是由于我们罪恶生命的种种报应所致。无知是罪恶生命的原因,而罪恶的生命又是苛延于物质存在之中的原因,人体生命是摆脱这束缚的唯一出路。因此,《韦达经》给我们指明了通过宗教、经济发展、规范化的感官享乐以及最终完全摆脱苦境的种种方法,给了我们一个解脱的机会,宗教之途即上述种种献祭,可自行解决我们的经济问题。进行亚给雅,我们就能获得足够的食物,充足的牛奶,即使有所谓人口增长的问题。当温饱问题解决之后,下一步自然就是感官享乐了。因此,《韦达经》为规范化的感官享乐颁定了神圣婚姻。如此,人便逐渐被提升至远离物质束缚的境界,而生命解脱的最完美境界就是亲身与至尊主交往。完美的境界,可通过进行如上所述的亚给雅(献祭)达到。既然如此,如果一个人不愿意根据《韦达经》进行亚给雅,他怎么能够指望以今生之躯获得快乐呢?更不用说另一躯体或在另一星体之上了。在不同的天堂星体上有着不同程度的物质安逸,在种种情况之下,进行不同的亚给雅的人都能获得极大的幸福快乐。但人所达到的最高乐境,乃是通过修习奎师那知觉而被提升到灵性的星体之上。因此,奎师那知觉的生活是解决一切物质存在问题的妙方。
  32。这种种不同的献祭,由种种不同的工作产生,均为《韦达经》所认可,你若能这样了解它们,就可获得解脱。 
  要旨:如上所论,《韦达经》所说的种种献祭,都是为了适应种种不同的活动者。因为人们如此地沉迷于躯体化的概念,因此这些献祭特经安排,人便可以躯体,以心意或以智性去进行。但最终都是为摆脱躯体而获解脱。主在这里亲口证实了这点。 
  33。惩敌者呀!在知识中作献祭比仅以物质拥有作牺牲更好。菩瑞塔之子呀!一切牺牲活动最终以达到超然知识为顶点。 
  要旨:种种献祭的目的全在到达完整的知识境界,然后远离物质诸苦,最终为至尊主进行超然的爱心服务(奎师那知觉)。然而,这种种献祭活动有一个奥秘,我们应该知道。根据献祭者的特别信仰,有时献祭形式不同。当信仰到达超然知识的阶段,献祭的执行者远比那些不具备这样的知识,而仅以物质拥有作牺牲的人要高明,因为没有知识,献祭停留在物质层面,不会带来任何灵性益处。真正的知识高峰乃是奎师那知觉——超然知识之最高阶段。没有知识的增进,祭祀牺牲不过是物质活动而已。然而,当它升到超然知识的层面,所有这些活动也就进入了灵性的层面。根据知觉的不同,献祭活动有时被称为功利性活动(Karma…Kanda),有时称为追求真理的知识(Jnana…Kanda)。当终极的目标是知识时,最为有利。 
  34。努力皈依灵性导师学习真理,询以疑难,全然顺从,而且为他服务。自觉的灵魂,因掌握了真理,故能授你以知识。 
  要旨:灵性自觉的道路无疑困难重重。因此,主劝告我们,接近一位从主本人那儿传下来的使徒传系中的灵性导师。不遵从这一使徒传系的原则,谁也不可能是真正的灵性导师。主是原初的灵性导师,在使徒传系中的人能将主的讯息原原本本地传给门徒。谁也不能以自创的途径获得灵性自觉,就象那些愚昧的假冒者一样。《博伽瓦谭》说:“宗教之途是由主直接颁布的。”所以,心智思辨和枯燥的论辩,都不能助人走上正确的道路。同样,独立地研习知识之书也不能使人在灵修生活中进步。要接受知识,就必须接近真正的灵性导师。人必须以全然皈依的态度接受这样的灵性导师,并且应象一个卑下的仆人一样为灵性导师服务,毫无虚荣地争取让自觉的灵性导师满意,这是在灵修生活上进步的秘诀。“请教”和“恭顺“对灵性觉悟至为重要,缺一不可。除非全然顺从,勤于服务,否则求教于有学识的灵性导师便不会有效果。一个人须能接受灵性导师的考验,当他看到了门徒纯正的愿望时,自然会赐以真正的灵性理解力。在这节诗里,盲从和瞎问,皆在摒弃之列。一个人不仅要恭顺地聆听灵性导师的教诲,而且要以顺从、服务和求询的态度去理解从灵性导师那里听到的一切。一位真正的灵性导师对于门徒本性仁慈。因此,当学生恭顺,并随时准备做出服务时,询疑和知识的回应就会完美无缺。 
  35。当你从自觉的灵魂那里得到了真正的知识,就永不会再堕入虚幻之中,因为这知识会使你看到,一切生物都只是至尊的部分,或者换句话说,他们都从属于我。 
  要旨:接受了自觉的灵魂,或认识事物真相的人所传授的知识,结果便能让我们认识到一切生物都是至尊人格神首奎师那的所属部分。游离于奎师那之外而存在的感觉就是麻亚(Maya:ma…不是;ya…这)。有些人认为,我们与奎师那无丝毫关系,奎师那只是一位伟大的历史人物,而绝对便是非人格的梵。事实上,就如《博伽梵歌》所说,非人格梵是奎师那个人的光灿。至尊人格神首奎师那是一切的动因。《布茹阿玛萨密塔》清楚地说明了,奎师那就是至尊人格神首,是万原之原。即便那数百万的化身也只是他的不同扩展而已。同样,生物也是奎师那的扩展。假象宗的哲学家们误认为,奎师那在众多的扩展中,丧失了自己的独立存在性。这种思想的本质是物质的。在物质世界,我们有这种经验,当一样东西被分解后,其本来的身份就丧失了。然而,假象宗哲学家们不能了解,绝对即意味着一加一仍等于一,一减上也还是一。这便是绝对世界的情形。 
  因为缺乏足够的绝对科学知识,我们现在被假象所遮蔽,因而以为我们游离于奎师那之外。虽然我们是奎师那的隔离了的部分,但跟他并没有任何不同。生物在躯体上的不同就是麻亚,亦即不是真实的事实。我们都应去满足奎师那。仅仅因为麻亚的迷惑,阿尔诸那便认为,他跟族人在躯体上的短暂关系,比他跟奎师那的永恒灵性关系更为重要。《博伽梵歌》的全部教诲均指向一个目的:作为奎师那永恒仆人的生物,与奎师那不可分割,而当他感觉自己是一个脱离了奎师那的个体时,他便处于麻亚之中。生物作为至尊主游离的所属部分,须完成一个目标,然而这个目标自太初以来就被遗忘了,因此,生物便处于不同的躯体之中,如人、动物、半神人等。这些躯体上的不同,乃是因为忘记了对主的超然服务。但当人通过奎师那知觉,从事于超然的服务时,便会立即从假象中获得解脱。人只有从真正的灵性导师那里才能获得这样纯粹的知识,如此,便不受蒙蔽,以为生物的地位跟主一样。真正完美的知识是,至尊灵魂奎师那是一切生物至高无上的庇护所,放弃这个庇护所,生物就会受物质能量蒙蔽,想象着自己有一分离的身份。这样一来,他们便在物质身份的不同标准中,遗忘了奎师那。但是,当这些受蒙蔽的生物,处于奎师那知觉中时,便可说已踏上解脱之途,正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