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心灵自由之路 >

第1部分

心灵自由之路-第1部分

小说: 心灵自由之路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印度文明的奇葩,20世纪最卓越的心灵导师——克里希那穆提

克里希那穆提  著  廖世德   译

作者简介:

克里希那穆提一八九五年生于印度,十三岁时由“通神学会”领养。“通神学会”一直宣扬“世界导师”(world teacher)的再度降临,并且认为他就是这个“世界导师”。他很快就成为坚强无畏、难以归类的导师。他的言论和著作无法归属于哪一种宗教,既非东方也非西方,而是属于全世界。

一九二九年的八月三日,克氏宣布解散专为他设立的“世界明星社”,退还所有信徒的捐款,他发誓即使一无所有也不成立任何组织。因为真理不在任何人为组织中,而纯属个人了悟,一旦落入组织,人心就开始僵化、定形、软弱、残缺。他的另一项惊人宣布是,他否定了所有过去的通灵经验,认为一切心灵现象都是人类接受传统暗示和过去习性的策动而投射的念相。从此,这位被选为“世界导师”的克里希那穆提,才真正开始光华四射。 

 一九三九年二次大战爆发,面对世界的动乱、人类的自相残杀,克氏感到刺骨的哀伤以及更为超然冷静的深思,他开始探索真正的教诲,要用最简单而直接的语言带领人们进入那种不可思议的境界。

这位慈悲与智慧化身的人类导师,穷其一生企图带领人们进入他所达到的境界,直到九十岁去世前都还在不停奔波。一九八六年二月十六日晚九点整,克里希那穆提不可思议的一生结束了。他留下来的六十册以上的著作,全是从空性流露的演讲集和讲话集,目前已经译成了47种语言出版。在欧美、印度及澳洲也都有推动他志业的基金会和学校。他们一直强调克氏教诲的重点:人人皆有能力靠自己进入自由的了悟领域,而所谓的真相、真理或道,都指向同一境界。 

克里希那穆提,这位被誉为历史上旅行次数最多,晤面人数最多的世界导师,不喜欢被人们称为“大师”。他虽然备受近代欧美知识分子的尊崇,然而真正体悟他教诲的人,至今寥寥无几。

心灵自由之路

 第一部分 
 
    心和脑之间有什么差别,先生?实际的、自然的脑是过去的结果,是几千亿个昨天,连带记忆、知识、经验的产物。自然与非自然(心理)不是一个整体的全部吗?将心分为意识和潜意识,分为脑和非脑的不正是我们自己吗?我们难道就不能看整体是整体而不分裂吗?潜意识和意识差别很大吗?或者潜意识并非整体的一部分,而是我们的分别? 

第1节 自 由(1) 
第1节 自 由(2) 
第2节 支离破碎(1) 
第2节 支离破碎(2) 
 第3节 沉 思(1) 
第3节 沉 思(2) 
第4节 人可能改变吗?(1) 
第4节 人可能改变吗?(2) 
 
第二部分 
 
    我们不知道为什么人类普遍缺乏热情。人类贪求权势、地位、性、宗教各方面享受,另外还有其他种种贪欲。可是,显然很少有人以深刻的热情致力于了解生的过程,大部分人全部的精力都放在支离破碎的活动。银行家对金融很有兴趣,艺术家、神学家也有他们自己的兴趣。但是,要使人有一种长久而深厚的热情去了解整个生活的过程是最难的。 

第5节 我们生活为什么不平静?(1) 
第5节 我们生活为什么不平静?(2) 
第6节 生命的完整(1) 
第6节 生命的完整(2) 
 第7节 恐 惧 
第8节 超 越(1) 
第8节 超 越(2) 
 
第三部分 
 
    你要进入你已知的快乐、绝望、悲伤。走进这个行程,这个行程即是你所有的一切。你说“我想带着这一切走进未知,将未知加于其上,加入更多的快乐”。或许是因为太危险了,所以你其实是在说“我不想去”。 

第9节 论暴力(1) 
第9节 论暴力(2) 
第10节 论根本的改变(1) 
第10节 论根本的改变(2) 
 第11节 看的艺术(1) 
第11节 看的艺术(2) 
第12节 看穿未知 
 
第一部分
第1节 自 由(1)

    对我们大部分人而言,自由只是概念,而非真实的东西。讲到自由,我们要的是外在的自由,要的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想就怎么想,自由地走动,以种种方式表现自己。自由的外在表现好像非常重要,没有自由的国家尤其如此。有些国家的人民有外在的自由,他们有的一直在追求快乐与财富。自由的外在表现对他们似乎也很重要。但是如果我们深入地探索自由的意义—内在的、完全的、全体的自由,并因此表现在外在的社会和种种关系之上,那么对我而言,我不禁要问,人的心既然受到这样重重的制约,还能自由吗?人的心是否只能在它所受的种种制约之内存在、运作,因此绝不可能自由?其实我们已经看到,人的心说起来是认为这个人不论内在或外在都无自由可言,所以已经开始发明另一个世界的自由,发明未来的解脱、天堂等等。 

    但是先让我们把一切理论的、意识形态的、概念上的自由摆在一边,因为这样我们才能探索自己的心—你我的心—是否足够真正的自由?是否在意识和潜意识深层都能够不依赖、不恐惧、不焦虑,也没有数不清的问题?人的心是否能有一种完全的心理自由,因此而获得一种与时间无关的东西,不是思想拼凑出来,而又不逃避日常生活的现实? 

    人的心如果不在内在心理上完全自由,就看不到真实;看不到有一种由恐惧导致的现实,不是由我们生存的社会或文化塑造;不是逃避单调的日常生活,以及其中的沉闷、孤独、绝望、焦虑。我们如果想知道是否真有这种自由,必须先明白我们所受的种种制约、种种问题,日常生活千篇一律的肤浅、空洞、贫乏。但是最重要的是,我们必须先明白自己的恐惧。我们不是要从内省上、分析上明白自己,而是要明白自己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要明白是否能完全没有这些问题来妨碍我们的心。 

    我们即将开始我们的探索。但是开始探索之前,必须先要自由。要一开始就自由,而不是最后才自由。因为必须先自由,才能探索、研究、检视。要看得深,不但先要自由,而且还要有规律。自由和规律是在一起的(不是先要有规律才能自由)。我们这里所说的“规律”不是一般的传统规律,一般的传统规律是求证、模仿、克制、符合模式。我们这里所说的规律是指“规律”最根本的意义—“学习”。学习和自由是在一起的。自由有它自己的规律。这种规律不是由心施加给我们让我们完成某种结果的。自由和学习的行动—这两者是根本的。人除非自由地不落入任何形态、公式、概念的观察自己,否则无从学习自己。这种观察,这种认知,有它自己的规律和学习活动,没有任何雷同、模仿、压制、控制,其中还有非凡的美。 

    我们的心是受制约的,这是明显的事实。我们的心总是受某文化或社会的制约,受各种感受、种种关系的紧张与压力、经济、气候、教育等因素、宗教的强制性等影响。我们的心所受的训练一直是要它接受恐惧,然后,再试着逃避。我们从来无法完整而全盘地了解恐惧的本质与结构。所以,这里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的心既然有这么沉重的负担,那么它是否能解除制约?不但如此,是否还能解除它的恐惧?我们之所以这样问,是因为使我们接受种种制约的就是恐惧。 

    不要只是听很多话、很多概念,这些东西其实毫无价值。我们要借由听的行动,不但口头上,而且在言谈之外,观察自己心的状态;探索我们的心是否能自由—不接受恐惧,不逃避,不说“我必须鼓起勇气来抵抗”,而是真正明白我们深陷其中的恐惧。如果不能免去这种恐惧,就无法看清更无法深入我们的心。显然,有恐惧,就无法有爱。 

    所以,到底心是否能免于恐惧?在我看来,这个问题对每个认真的人都是最根本的。这个问题必须解决。首先,让我们分析一下都有哪些恐惧?恐惧有生理恐惧和心理恐惧。生理上有可怕的疼痛;心理上则有以往痛苦的记忆,并且害怕这痛苦以后还会发生。除此之外,还有对衰老和死亡的恐惧;身体不健康的恐惧;害怕明天不知道会怎样;担心事业无法成功,生活不能幸福;害怕没有成就—无法在这个丑恶的世界出头;害怕毁灭,害怕孤独,不能爱或没有人爱等等。这一切恐惧有意识层面的,也有潜意识层面的。那么我们的心是否能免除这一切恐惧?对于这个问题,如果我们的心说它“不能”,它从此就扭曲自己,使自己无能;无能于认知、了解;无能于完全沉默、安静。这种情形就好比心在黑暗中找光,因为找不到,所以就自己发明“光”这个字、概念、理论。 

    一颗深深背负着恐惧,连带其所受的种种制约的心,到底如何才能免除恐惧?我们是否不得不接受恐惧,当它是生命中无可避免的事物?我们大部分人真的都在接受恐惧、忍受恐惧。我们要怎么办?大家要如何驱逐恐惧?不但驱逐一种恐惧,而且驱逐所有的恐惧,驱逐恐惧全部的本质与结构。 

    恐惧是什么?(如果我说过恐惧是什么,请不必接受。我不是任何权威。我不是老师。如果我是老师,你就是学生。如果你是学生,你就毁了自己。)这个恐惧的问题,我们努力寻找其中的真相。由于我们的努力这么彻底,所以心就绝不害怕,从而心理和内在都不再依赖别人。自由的美在于不留痕迹。老鹰飞行时不留痕迹,可是科学家会。想探索自由的问题,不但需要科学的观察,而且还要像老鹰飞行,完全不留痕迹。两者都需要。 

    口头的说明和言谈之外的认知都需要—因为对事物的描述不是事物本身。事物的说明显然不是事物本身。文字绝非事物。以上这些如果已经清楚,那么就可以开始了。我们可以不经过语言、概念或思想,自己解答心是否能完全免除恐惧。以上这些如果你没有听清楚,不了解,那么就无法走下一步。 

    探索问题,必须自由地看。必须没有成见,没有预设结论,没有概念、理想、偏见。要这样你才能真正自己观察恐惧是什么。如果你观察得很仔细,是否还会有恐惧?这意思是说,只有观察者非常的“观察”,他才能看得很仔细。接下来,我们将深入其中。那么恐惧是什么?恐惧如何产生?生理的恐惧很明显,也很容易了解。我们对生理的危害能够马上有反应。因为轻易可以了解,所以不必深入。但是说到心理的恐惧,心理的恐惧是如何来的?起源何在?这才是问题所在。 

    有时我们恐惧的是昨天发生的事,有时是恐惧今天或明天要发生的事。有时我们害怕已知的事,有时害怕未知的事—明天。我们自己看得很清楚,恐惧是由思想结构产生。这是因为想到昨天发生的事害怕,想到明天而害怕产生的,对不对?难道不是思想滋长了恐惧吗?我们非常肯定这一点。不要光是接受我的话,思想是不是恐惧的源头,这个问题你要自己绝对肯定。想到痛苦,想到不久前有过的精神痛苦,我们不要它再次发生,也不愿再次想起。这一切想起来就滋生恐惧。若还想走下去,就必须看清楚。想到意外事故、经验,想到一种困扰、危险、悲伤、痛苦的情况,都会带来恐惧。思想由于已从心理上建立了某种安全感,所以就不想再受打扰。任何一种打扰都是危险,回想起来就有了恐惧。 

    思想背负了恐惧。同样的道理,思想也背负了快乐。我们如果有过快乐的经验,一想到它,我们就要它永远存在。一旦不可能实现,我们就开始抗拒、生气、绝望、恐惧。所以,思想不但背负恐惧,也背负快乐,不是吗?这个结论可不是说说而已,也不是逃避恐惧的公式。事情是,有快乐,思想就衍生出痛苦与恐惧。因为快乐与痛苦同在,两者不可分。思想背负了两者,如果没有明天、没有下一刻让我们想到恐惧或快乐,那么两者都不存在。讲到这里,我们是否还要继续讨论下去?你是否已经发现一件事?这件事不是概念,而是真实的事物。因为是真的,所以你从此可以说,“我发现思想滋长了快乐与恐惧”。你有性的欢愉和快乐。你后来在想像中想到这种快乐。一想到它,就给这种想像中的快乐增加了力道。所以这种快乐一旦被阻止,你就痛苦、焦虑、恐惧、嫉妒、苦恼、生气、残暴。但是我们并不是说你绝对不能有快乐。福佑不是快乐。喜悦也不是思想带来的。这完全不一样。只有了解思想既滋长快乐,也滋长痛苦的本质,才能有福佑和喜悦。 

    所以问题就出现了:我们能够没有思想吗?如果思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