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六门教授习定论 看习定的入门-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八云:“云何毗钵舍那?谓诸菩萨由奢摩他熏修作意,即于如先所思维法,思维其相,如理简择,最极简择,极简择法,广说乃至觉明慧行,是名毗钵舍那。”'39'所以修观的特点是:①以有分别影像为思维的对象,非是以无相的见分而修;②正修观时,是如理、最极、周遍而修;③成就胜解法义的法住智及照了离言实相的无分别智。
问:奢摩他道与毗钵舍那道是一是异?答:根据《解深密经·分别瑜伽品》中说,应是非一非异。如云:“善男子!当言非有异非无异。何故非有异?以毗钵舍那所缘境心为所缘故。何故非无异?有分别影像非所缘故。”'40'此中奢摩他道不缘有分别影像,所以彼此非一;但是虽一以能缘心为缘,一以所缘境为缘,而能缘所缘同为一识。何以故?同经中又云:“我说识所缘,唯识所现故……此中都无少法能见少法,然即此心如是生时,即有如是影像显现。”'41'能缘的心是识,所缘的境亦是识,除识之外,能所二取的心及境实是了不可得的,所以说彼此非异。
又修观行者,若与奢摩他相应,是一分定,若与毗钵舍那相应,亦是一分定,若止观双运、和合俱转,名为二分定。故相应即是梵语的瑜伽义,广义的瑜伽者,与教理行果四种相应。此处是说或与止相应,或与观相应,或止观双修的心一境性,皆是一分定或二分定的一瑜伽义。
4、勤修二定以除障:论中颂曰:
粗重障见障,应知二种定,能为此对治,作长善方便。
修奢摩他、毗钵舍那可以对治两种障,即前者对治粗重障,后者对治见障。吕澂先生说:“一、粗重障,即心相续中种种烦恼,所谓五盖者是。二、见障,即因境相所起诸惑。为对治前障故修止,对治后障故修观。去此二障,止观双运,即为真实之定,成办所作,而为增长清净善法之方便也。”'42'而《解深密经》中佛陀答复慈氏所问几是奢摩他障、几是毗钵舍那障时所说:“善男子!顾恋身财是奢摩他障;于诸圣教不得随欲是毗钵舍那障;乐相杂住,于少喜足,当知俱障。由第一故不能造修,由第二故所修加行不到究竟。”'43'此中的“顾恋身财”者,谓心多向外驰,乐著五欲,不利收心修定,故说是奢摩他障。此中的“于诸圣教不得随欲”者,是指对于受学正法,或不能如实理解,或得少为足,故不能自在贯通、随欲证受圆满法义,虽也能胜解一分,但所修不到究竟,所以说是毗钵舍那障。此中的“乐相杂住,于少喜足”者,谓乐处复杂烦嚣场所,身心放纵,不易收摄,以及对止恶修善、舍染趣净,得少为足,不求进取,故说此二止观俱障。《解深密经》中世尊又答复慈氏所问于五盖中几是奢摩他障、几是毗钵舍那障、几是俱障时说:“善男子!掉举、恶作是奢摩他障;昏沉、睡眠、疑是毗钵舍那障;贪欲、瞋恚当知俱障……善男子!乃至所有昏沉睡眠正善除遣,齐是名得奢摩他道圆满清净……乃至所有掉举恶作正善除遣,齐是名得毗钵舍那道圆满清净。”'44'前面吕先生对一切烦恼随眠皆称粗重,故说五盖全是奢摩他障,由修止时对治除遣。而《解深密经》中佛陀则把五盖中的掉举、恶作拈出,说是止障,因为止是摄心一处,当然掉举、恶作则与此相违,理应成为止所对治。见障者,吕先生说:“即因境相所起诸惑”,也就是在诸境上所起的种种不如理的邪见诸惑,此见障观,理应成为观所对治。而《解深密经》中佛陀则又把五盖中的昏沉、睡眠、疑拈出,说是观障。因为观是如理作意,属于“举”相所摄,当然昏沉、睡眠则与之相违;疑虽与昏沉、睡眠有别,但怀疑三宝功德乃至因果谛理,亦不能发起勤勇加行、如理作意而修观,理应于正修观时对治除遣。尤其是昏沉、睡眠既以无明为根本而形成,但同时又能助长无明,有了炽盛的无明,自能于诸法相不如实知,生种种邪见,而障蔽智慧生起。《大乘庄严经论》卷第八云:“禅定离心乱著,智慧离愚痴著。”'45'心乱即掉举、恶作,愚痴即昏沉、睡眠、疑,这与《解深密经》所说的完全相同,也与吕先生所说粗重障是五盖,由修止所断,见障是因于境相所起诸惑,由修观所断,完全一样。所以两说理趣一致,并无矛盾。修止除遣粗重障,修观除遣见障,二障俱遣,止观双运,是为定慧等持的“无相禅”,也是增长清净善法的修持方便。
5、修三种相成就净定:论中颂曰:
此清净应知,谓修三种相,寂止、策举、舍,随次第应知。
若心沉恐没,于妙事起缘,若掉恐举生,厌背令除灭。
远离于沉掉,其心住于舍,无功任运流,恒修三种相。
定者修三相,不独偏修一,为遮沉等失,复为净其心。
修止贵在达到远离沉、掉,定慧等持,内心清净而相续。若欲成就此种境界,必须精勤修习止、举、舍三相。谓修行者若心有掉动不安的掉举现在前时,或虽未现前,但恐掉举时,随起厌离心作意,或纯安住在见分上的无间心作意,使心寂然不动,是名“止相”。若心沉没(昏沉)现在前时,或虽未现前,但恐沉没时,随起欣法(惺动)作意,或于有分别的心相如理缘虑,使心策励不沉,是名“举相”。若单修止,或单修观,或止观双运时,既无散动、也无昏沉两种随烦恼现行的无功用作意,及心任运转中所有作意,是名“舍相”。《解深密经》卷第三云:“慈氏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云何止相?云何举相?云何舍相?’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若心掉举或恐掉举时,诸可厌法作意,及彼心相作意,是名举相;若于一向止道,或于一向观道,或于双运转道,二随烦恼所染污时,诸无功用作意,及心任运转中所有作意,是名舍相。’”'46'经中的“厌法作意”,就是颂中的“厌背”之义,如作意而修观身不净、观受是苦等法,或修观生命无常、国土危脆等法,使心于境生厌恶背舍,而不向外驰散。此是对治掉举的修止之法。经中的“欣法作意”,就是颂中的“于妙事起缘”之义,如菩提、涅槃、神通、自在等,此是欣喜之法,属于妙事;对此妙事作意策举,是名“起缘”。此是对治昏沉的修举之法。修止能治掉,修观能治沉,远离沉、掉,是名舍相;又止观双运,或无功用作意,或心任运转(颂中称“流”,流即转义)作意,皆是三相中的舍相所摄。修定者于止、举、舍三相,无间恒修,不偏修一;最重要的是,应成就正定,使心清净,远离掉举、昏沉等盖缠过失,尽诸有漏,从而达到解脱出离之目的。
《杂阿含经》中佛陀告诸比丘修止、举、舍三相并举譬喻云:“诸比丘!应当专心方便,随时思维三相。云何为三?随时思维止相,随时思维举相,随时思维舍相。若比丘一向思维止相,则于是处其心下劣;若复一向思维举相,则于是处掉乱心起;若复一向思维舍相,则于是处不得正定、尽诸有漏。以彼比丘随时思维止相,随时思维举相,随时思维舍相故,心则正定,尽诸有漏。如巧金师、金师弟子,以生金著于炉中增火,随时扇韝,随时水洒,随时俱舍……如是生金得等调适,随事所宜。”'47'从此段经语看,一是佛陀劝诸比丘专心方便,随时思维修习“止、举、舍”三相。二是于此三相不能偏修,若偏修止,则于止处其心下劣;若偏修举,则于举处掉乱心起;若偏修舍,则于舍处不得正定、尽诸有漏。是故应该三相兼修。三是修此三相,调炼其心,犹如金师善炼其金一样。生金置于炉中增火,火小则扇风使火旺盛起来;若偏修止,内心昏沉现前,随以欣乐法修举相作意者如是。火过盛了,就在金上洒水;若偏修观,内心掉举现前,随以厌背法修止相作意者如是。火力恰到好处,那就维持火力;若远离沉、掉,心无功用作意及任运转作意而修舍相者如是。这样随时扇风(修举),随时洒水(修止),随时停止(修舍),三法辗转,运用得当,才能冶炼成为轻软、光泽、不断,屈伸随意,任作何器的纯金(远离烦恼盖缠,无有沉、掉过失,随意自在的清净心)。
6、依清净定得四利益:论中颂曰:
出离、并爱乐、正住、有堪能,此障惑皆除,定者心清净。
依清净定,能得四种殊胜利益:①出离诸恶。论中世亲依《去尘经》说:“佛告苾刍,若人欲求内心净时有惑障现前不能除灭,欲断除者,先于不善业道,勿造大过,息罪恶见,而求出家,希求出离。”'48'又习定心净者,已除沉、掉等诸盖缠,自能不为烦恼驱使而造恶业,所以称为“出离诸恶”。②爱乐善法。世亲云:“若处中烦恼,欲瞋害意,起恶寻思,障胜爱乐,能除此障,说爱乐言。”“爱乐”者:爱乐善法、圣道及菩提涅槃。③能正安住。世亲云:“若有微细眷属寻思、世间寻思、不死寻思,障其正住,对治此故,说正住言。”远离沉、掉,安住上舍,住无所住,名为正住。此由远离不正等世间一切寻思而得。④作有堪能。世亲云:“若有功用方入定者,此定即非堪任之性。若能除此,显有堪任,能除于惑,说堪能言。”“堪能”者:于无功用任运转中,具足通慧,有大堪能,成办一切诸应所作。此四利益,为修定者所得。
如上所说是为第五门“依四静虑恒修三相”义。
六、依所修定 得殊胜果
依于教法,如理修定,自然能得世间上界定地胜果及出世间三乘定果。论中颂曰:
于此定门中,所说正修习,俗定皆明了,亦知出世定。
在此习定诸门中,依前所说,正勤修习,自然能够明了通达世间诸定,亦能明了通达出世诸定。世间诸定者:谓色无色界的四禅八定。此有二种:①根本定,又称十二门定(禅):谓色界四定、无色界四定及四无量定。若厌离欲界之散乱者,即修色界四定;厌离色法缠缚者,即修无色界四空定;厌离贫穷而欣求大福报者,即修四无量定。②根本净定:若逢诸佛出世,闻听大法,即能依之而发无漏智,故称净定。总此根本定、根本净定,故名世间俗定之果。出世诸定者:此有二乘见四谛理所得的诸定,及大乘见诸法平等实相而入现观登地所得的诸定。
又定在六波罗蜜多中称为静虑,《瑜伽师地论》说菩萨静虑有十三种,理应属于此处所说出世诸定的范畴,也应如实了知。如该论卷第四十三云:“云何菩萨一切种静虑?谓此静虑六种七种,总十三种。言六种者:一者善静虑,二者无记变化静虑,三者奢摩他品静虑,四者毗钵舍那品静虑,五者于自他利正审思维静虑,六者能引神通威力功德静虑。言七种者:一者名缘静虑,二者义缘静虑,三者止相缘静虑,四者举相缘静虑,五者舍相缘静虑,六者现法乐住静虑,七者能饶益他静虑。如是十三种名为菩萨一切种静虑。”'49'此十三种包括了出世间大乘所有一切静虑(定)。
再者,依《瑜伽》说学人为了成就四法而修诸定,也可以说修此诸定能够成就四法。一、为得现法乐住,二、为得殊胜智见,三、为得分别慧,四、为尽诸有漏。如该论卷第十二中云:“复次,云何修定为得现法乐住?谓于四种现法乐住、方便道中所有修定,及未圆满清净鲜白诸根本地所有修定,为显修习未曾得定,是故世尊说初静虑前方便道。云何修定为得智见?谓诸苾刍于光明相,殷勤恳到,审谛而取,如经广说,当知此在能发天眼前方便道所有修定,此中天眼于诸色境能照能观,说名为见;能知诸天如是名字、如是种类,乃至广说,如胜天经,是名为智。云何修定生分别慧?谓谛现观、预流果向、方便道中所有修定,或为修习诸无碍解。云何修定为尽诸漏?谓阿罗汉果方便道中所有修定。”'50'此中四法,前三在世间,属有漏;后一为出世间,通无漏。何以故?现法乐住,即四静虑乐,故《瑜伽论》中又称“四种现法乐住”;殊胜智见是天眼于诸色境能照能见的境界(非是《深密》“止观智见”门中的智义);分别慧是见道前于四谛等法审谛观察的智慧,相当于《成唯识论》所说的“思现观”等慧,不属无分别慧所摄,故有“分别”二字。所以说前三在世间属有漏,就是根据上说诸义成立的。最后“为尽诸有漏”者,乃指圣位三乘所修能尽苦道、能得涅槃之定,故说此为出世间,是无漏义。又此四法中,前三是世间果,后一是出世间果;世间果中五乘皆通,出世果中惟通具有菩提种姓的大小二乘。总此四法,故说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