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长江文艺 2009年第05期 >

第17部分

长江文艺 2009年第05期-第17部分

小说: 长江文艺 2009年第05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被葬在这栖仙之地的洞庭山上。就因为这凄美感人的传说;洞庭山所以改名君山;滴泪的君山竹才名为斑竹!此时;我就肃立于二妃墓前;苍老的传说与苍古的仙冢;还有历尽沧桑的古碑与碑上苍凉的文字;被浓浓的雾和斑竹掩隐着。呜呼;任是最有理智的人;此时心中也会不由升起一股莫名的情绪。古往的无私的先帝们呀;是你们的创造更是你们的精神;才锻造了如今的中华民族!想想你们;为了天下福祉与太平;在没有车马舟楫的年代;走遍赤县神州。此时;当我们立在二妃墓前;才觉得这些鲜活的历史距离我们是多么亲近! 
  雾中在君山穿行;看不到君山的全景。据说这岛儿虽小;竟有72峰45亭48庙另带5井4台;人文的沉淀可谓厚也。岛上的路伸伸屈屈;错落有致。雾在树林竹林茶林里滚腾;所有的叶上都挂满了晶莹的水珠;碰到人;凄凉得很。我们还看到了那棵银茶树;长在执拗的高处;据说这树是茶的祖先呢!我们还迎面撞见两个高大的人;一个是倜傥的公子;一个是极致的美人——石塑之人也;隔雾看碑;乃柳毅与龙女耳。唏;柳毅传书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那柳毅井就在眼前;水清清洌洌;深不可测;当年柳毅就是从这井里去洞庭龙宫传书的呢!这人神之间真纯离奇甜美富有诗意的爱情故事;成为古今歌弹传唱的题材。我们还看到了那位神仙吕洞宾;他已经成为了一位地道的凡人;坐卧在朗呤亭前;手中还擎着一个如斗的酒杯。湘妃庙在雾中偶尔可看到;如天上仙阁;露不出整个形象来。因为雾;一切都在飘浮中;都在不真实之中;都为梦幻仙境。 
  “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薇”;这雾是九嶷山上飘下的云么?天若有知天有情;一定会为帝王和帝妃的故事所感动;一定会为这里发生的所有的故事所感动呢!坐在君山的最高处;如置身梦幻。在梦幻仙境里;我看到:湘君和湘妃正踏着波浪走来;“君不行兮夷犹;蹇谁留兮中洲”;我看到;始皇帝的龙船来到这里;湖上突然刮起了起滔天的巨浪;眼看全军就要覆没;他急蹙蹙拿出九龙玉玺;在赭山上一盖;风浪才慢慢消退下来。我看到:三闾大夫正佩着长剑;戴着崔嵬之冠;在星稀月朗之夜;驾着有角的飞龙;在洞庭湖徘徊兮徘徊;长太息以掩涕兮;独高踔而行吟。我看到:汉武帝为了与民除害;亲自草笠芒鞋;脚踏焦原;张弓射蛟;好威武之帝王本色!我看到:吕洞宾“朝游北越暮苍梧;袖里青蛇胆气粗。三醉岳阳人不识;朗吟飞过洞庭湖”;飞过洞庭湖;就落在这君山之渚;他歌着吟着疯着笑着;“独自行来独自坐;无限世人不识我。唯有君山老树精;分明知道神仙过”;此时;他正以君山为枕;醉后高眠呢!我看到:那酒香亭处;正冒着酒香;这香气;直飘百里外;醉杀洞庭秋;惹着众多的仙人凡士;无不慕名而来;一经品饮;便可长生不老。我还看到;李白泛舟于湖上;杜甫感慨于竹下;轩辕帝铸鼎在湖滨;女人祖炼石在山坳…… 
  可惜;我什么都看到了;又什么也没有看到。那雾呀;要不是雾;我也许会看得更多;当然;也会因此看得更少。 
  这样;在唏嘘叹息中;我们离别了君山。 
  离别君山时;一路只听湖里鸭鸣不已;橹声不息。雾重得几不辨路径。 
   
  责任编辑向 午 
   
敬礼;《长江文艺》的编辑们! 作者:杨世运                 文章来源:长江文艺                  《长江文艺》 
  我是一名平凡普通的作者;没在《长江文艺》上发表过为刊物增色也为自己带来荣誉的作品。但《长江文艺》一直被我深深敬重;因为她的一代又一代编辑们甘为人梯;一件件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令人感动。 
  上世纪60年代初;我在家乡郧县读中学。初生牛犊不怕虎;我用歪歪扭扭的笔迹写了一首40行的诗歌寄给《长江文艺》。稿子当然没选用;但我却收到一位编辑(未署名)热情洋溢的来信。信写了两页;篇幅远远长过我的投稿;不仅指出我的不足之处;还鼓励我多读书;努力学习。我将此信在身边珍藏;直到参军上军校时也带着它上路。可惜;后来遇到一次严厉的内务检查;我的区队长清理我枕头包内的“杂物”;将此宝贵的信也清理掉了。 
  二十余年过去了;1982年我调回家乡;在十堰市文联工作;与何鸿老师面对面而坐。何老师是《长江文艺》六十年代的编辑;后支援“三线”随一批文化人来到十堰;为创办十堰市文联及《东风》文学期刊他立了大功。天天看他认真地审阅业余作者们的来稿;我心中不仅是受到感动、并且是强烈震动!天啦;每一份来稿他都给作者回信;即使是来稿只不过是短短的几行诗。他还喜欢用毛笔写信;每封信都是一份漂亮的书法作品。一次;我终于忍不住问道:“何老师;你何必每稿必复呢?这样你太累了!”何老师答:“做编辑工作就是与作者交流;长江文艺的编辑们都是这样做的。”我脸红了;惭愧中受到教育。我们的《东风》期刊也逐渐团结、培养了一批批作者;应该说;《东风》学习《长江文艺》;是与何鸿老师的示范作用分不开的。 
  好多次;我想询问何老师;20多年前我收到的那封宝贵的信是不是他写的。但我始终未问出口。我想;即使真是他写的;他也记不清了;因为他给作者们写的信太多太多了。我唯有学习他当好一名编辑;才是对他的最好感谢。 
  地处鄂西北山区的十堰;因了“二汽”的建厂才成为一座新城;就文学创作而言;她是一片未开垦的处女地。为了这一片土地;省城的著名作家们;还有《长江文艺》、《芳草》等报刊的编辑们;不知付出了多少心血。碧野、徐迟、骆文、王淑耘、李建纲、鄢国培、刘富道、方方、沈虹光、谢克强、叶明山、梁必文(恕我不能一一列名)等位老师都曾到过十堰;或与业余作者们座谈;或讲课。而十堰市文联举办笔会时邀请《长江文艺》派编辑来现场指导;总是有请必应。刘耀仑、吴大洪、牛维佳……。他们来后;与业余作者们期夕相处;一遍遍改稿;指导;成了作者们永远的朋友。十堰的作者们也实在;不拿《长江文艺》的编辑们当外人;到省城去办事时;有困难就去找《长江文艺》帮忙。刘耀仑后来虽已从《长江文艺》调到省安全厅工作;但时至今日;他的家还是十堰市作者们的“联络站”。 
  索峰光老师是《长江文艺》的第一代编辑;我讲一桩她的小故事。 
  1987年5月;我接到索峰光老师从武汉打来的电话;她兴奋地告诉我;她已约好了北京的一位知名作家;请他写一篇全面反映十堰“二汽”建设成就的报告文学。当时索老师已从《长江文艺》调到《芳草》;但她约稿、编稿的那股认真、不怕苦的劲头;一如既往。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甘于为人做嫁衣的索老师将自己视为“后勤战士”;赶在作家之前“打前战”;先一步到了十堰。她的任务是与二汽的各单位先作联系;为北京知名作家的来访打好基础;甚至作家来后住什么地方她也联系好了。此时她年事已高;两鬓染霜;腿部又有伤;但工作热情仍如火炽热。分手时她兴奋地说:“等着吧;等我把×××(著名作家)带给你们!” 
  一个多月后;索老师真把京城著名作家带到十堰来了;她鞍前马后为比她年轻许多的名作家服务;协助作家采访;整整辛苦忙碌了25天。可是;令我们没想到的是;北京作家的稿子写成后却既没拿给《芳草》也没拿给《长江文艺》;而是在北京的一家刊物发表了。我和十堰的一些文友都替索老师抱不平;觉得索老师是白吃苦了。索老师无奈;却自我安慰说:“宣传二汽了;在哪里发表都一样。”看吧;这就是从《长江文艺》走出来的编辑! 
  1983年秋天;我到新疆石河子市参加“绿风诗会”;与《长江文艺》年青的编辑易山同住一室。诗会结束;来自全国各地的诗人们纷纷结伴继续活动;有的去西北疆;有的到南疆。来一次新疆太不容易了;怎能只在农垦新城石河子住几日就打道回府呢?我报名参加了南疆之行的行列;一心想到喀什看一看;因为连新疆朋友都动员我说:“不到喀什等于没到过新疆;太冤了!”可是易山却哪里也不去;急着回武汉;因为他惦记着工作;要回去审读积压的稿件。当时他还是个小伙子;正是贪玩的年纪;却不得不为审稿而牺牲旅游的大好机会。从湖北来开会的就我俩;让他一个人先回(路程远;买票难);我心里有些过意不去;不得不极其不情愿地放弃到喀什的机会。实话说;至今我仍耿耿于怀地抱怨易山老弟。但是;一想到《长江文艺》的年青编辑们对工作也是认真负责到痴迷的程度;我又不能不唏嘘感动了。 
  易山;就是刘益善。岁月不饶人;如今他也是霜染两鬓了。《长江文艺》现在由他任社长、主编;想一想;当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今年《长江文艺》60岁了;但我相信;有了一代又一代优秀编辑们的用心经营;她会是永远年青的。 
  责任编辑易 山 
   
柏东明的诗(12首) 作者:柏东明                 文章来源:长江文艺                  《长江文艺》 
  梅 雨 
   
  总能听到落梅 
  像女子落红的声音一样隐幽潮湿 
  到湿地去;把一棵棵树放倒 
  抽出誓言 
  像蚕丝一样织一件衣衫 
  窗外;正有小船驶过 
  巷里;正有花伞飘过 
  屋里;正有人将一串梅子 
  像一串佛珠一样;放到桌上 
   
  向日葵 
   
  原野翘首;一轮红日喷薄而出 
  这最青春的勃起 
  而我宁愿站到东方 
  用一脸的逆光;看 
  向日葵在微笑; 
  在饱满;在闪光 
  在和有情的人;一同开放 
   
  樱 桃 
   
  走着走着 
  我就看见了樱桃;在饥渴的口中 
  潮湿;战栗;疼痛…… 
  樱桃园里;快乐和痛苦;顺着 
  红星星的指尖 
  滴落 
   
  如果没有月光;就听不见 
  哀伤 
  樱桃树;这些 
  走失了孩子的母亲 
  在我的面前;伸出 
  空空的手臂 
   
  在这个月夜 
  我是一条古道 
  一线千年 
  满园的花朵开在前方 
  樱桃园身披月色 
  打马而去 
   
  这些落叶 
   
  我不知道这些落叶与蝴蝶的关系 
  一群落叶和一群蝴蝶一样 
  从空中盘旋而下 
  聚集一起 
   
  我不知道这些落叶的兴奋与羞涩 
  怎样在这个午后 
  使秋和冬 
  都春心萌动了起来 
   
  我不知道是谁给这些落叶安排了如此惬意的旅游;如此丰厚的 
  奖赏——旅游归来;枝桠上储存着一个芬芳的新家 
   
  我不知道这些落叶怀着怎样的期待 
  在这个午后 
  双颊绯红地 
  上路 
   
  采花女孩 
   
  长着青草的山径上 
  一个小辫子女孩;悠然自得地 
  朝这边走来 
   
  女孩手中是一束野菊 
  秋天的这个午后 
  她从花草中走出 
   
  她的小辫一摆一摆 
  她的衣衫一飘一飘 
   
  在秋天的这个午后 
  小女孩从花草间走出 
  摆着小辫飘着衣衫地 
  朝这边走来 
  手中的野菊花儿 
  染香了整个秋天 
   
  豌豆花 
   
  山坡在行走;走到四月顿了一下 
  坡上的豌豆就开了花 
  坡上的老牛寂寞吗 
  小小的豌豆花边开边 
  朝老牛张望 
   
  没有人知道豌豆花的秘密 
  那么白那么小的花朵 
  一定还有许多 
  我看不见的东西 
  一只山羊从花地边走过去了 
  看见羊消失然后看见远方 
   
  本来想画一张花的素描 
  结果还没下笔 
  山坡已把我运到了黑夜里 
   
  表 妹 
   
  豌豆花开了;不见表妹 
  麦子金黄了;不见表妹 
  谷子进仓了;不见表妹 
  姑妈苍黑的脸上 
  不见了笑容 
   
  (十六岁的表妹去了南方) 
   
  梳着小辫的表妹 
  眯起小眼的表妹 
  见了生人躲在姑妈身后的表妹 
  小时候曾经被我吓哭的表妹呀 
  孤身一人在南方 
   
  十五的夜晚;打工的表妹 
  孤身一人 
  坐在月亮上 
   
  竹 娃 
   
  第一次见到竹娃是在姑妈家 
  十八岁的竹娃红着脸说 
  姐;我要出远门了—— 
  去挣钱 
   
  第二次见到竹娃是在叔叔家 
  二十岁的竹娃把菜从盘子运到碗里 
  再用另一双筷子从 
  碗里送到口中 
  染上了肝炎的竹娃一直 
  埋着头 
  竹娃黄着脸说 
  姐;我会在城里盖高楼了 
  过几天 
  我还要出远门—— 
  去挣钱 
   
  第三次看见竹娃 
  竹娃二十二岁 
  竹娃不声不响—— 
  竹娃住进了 
  骨灰盒里 
   
  我喜欢那些孩子 
   
  走在乡间小路上 
  麦穗金黄 
  他们飞跑而来 
  他的头发像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