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9摄大乘论 的依他起性初探-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28〕:印順著<<攝大乘論講記>>,頁270。
〔29〕:大31; p。137c; L。29。
〔30〕:大31; p。139a; L。26。
〔31〕:同〔28〕,頁234。
〔32〕:大31; p。139c; L。3
〔33〕:大31; p。139b; L。27
〔34〕:大31; p。140a; L。22
〔35〕:這如<<辯中邊論>>所言:
tat…ksayaan muktir isyate
滅彼故,認可解脫。
anyathaa na bandho na mok。sa。h parsidhyed iti
samkle's…vyavadaana…apavaada…ko。sah syaat
異此將成無繫俊疅o解脫,則成撥無雜染無清淨之過失。(同〔12〕之梵本,頁19)
〔36〕:關於<<攝論>>對緣起與種子的分析,可以可整理成下表。此表乃參考惠敏法師於<<唯識思想與文獻>>課上的講解而擴充成的。而分段依長尾雅人著<<攝大乘論和譯與裕Ы猓荆旧希瑬|京:式會社講談社,1989年7月第三刷。
二種緣起(Ⅰ。19) 三種緣起(Ⅰ。28) 所依的識種子(Ⅰ。58) 四緣(Ⅰ。28)
分別自性緣起
即:阿賴耶式緣起 窮生死緣起 名言熏習 因緣
能受用緣起 我見熏習 增上緣、所緣緣、等無間緣
分別愛非愛緣起 分別愛非愛緣起 有支熏習 增上緣
〔37〕:關於種子六義和阿賴耶識作為所熏的四義是依印順法師的講記整理,頁95…100。頁98特別區分,唯有名言具有六義,業種子與有支種子不具六義。
〔38〕:大31; p。134c; L。15。
〔39〕:我們若將阿賴耶識與轉識的關係比較於當代新士林哲學家Bernard Lonergan 對存有(Being)與一切存在的關係,則可更清楚。他認為「存有支持、滲透、超越一切」(<<Insight>>; p。390; Longman; Green & Co。; 1957)。而<<攝論>>與轉識互為因果則只具有支持、滲透的意涵,不具備超越義。
〔40〕:同〔36〕,頁149。
〔41〕:可參見〔25〕,印順著<<攝大乘論講記>>頁163對「名言熏習差別」的解釋。
〔42〕:大31; p。181b; L。25 & p。181; L。24。
〔43〕:同〔25〕,頁181。
〔44〕:同上〔25〕。<<攝論>>本身亦提到:「此虛妄分別識依他起性」(大31; p。140c; L。22)。關於對「虛妄分別」的廣泛討論,可參見陳一標<唯識學「虛妄分別」之研究>,<<國際佛學年刊>>創刊號,台北,1991。本文則限於<<攝論>>。
〔45〕:大31; p。138; L。11。
〔46〕:大31; p。139b; L。16。
〔47〕:大31; p。139b; L。29。
〔48〕:大31; p。137c; L。29 – p。138a; L。15。
〔49〕:大31; p。139b; L。27 – p。139c; L。2。
〔50〕:大31; p。139a; L。26 – p。139b; L。7 & p。141b; L。11 – L。20。
〔51〕:大31; p。140c; L。9。
〔52〕:大31; p。341c; L。…4、大31; p。404b; L。17。
〔53〕:大31; p。148c; L。14,又p。140c; L。2。
〔54〕:關於「自性清淨」,世親釋提到「一切法有如來藏」(大31; P。344a; L。3),在法的理性上詮釋「如來藏」,應合於<<攝論>>旨趣。無性釋也在一切法平等共相的理性層次上詮「一切有情如來藏」(大31; p。406b; L。27)。但<<攝論>>未發展<<辯中邊論頌>>以「心性本淨」說空性、真如的思想(參見印順著<論三諦三智與賴耶通真妄>,收於<<華雨集>>冊五,頁一二O。台北:正聞出版社,民國八二年四月初版。),或許亦因此而未發展成無漏種子本有的思想。
〔55〕:大31; p。149b; L。2。
〔56〕:大31; p。1136c; L。3。
〔57〕:可參見〔25〕,印順著<<攝大乘論講記>>頁104。
〔58〕:大31; p。136c。
〔59〕:大31; p。133; L。15。在<<攝論>>的系統上,真諦釋的世親釋對「界」的解釋是不合<<攝論>>的原意。這倒是符合署名真諦譯的<<大乘起信論>>之「阿梨耶識」。「依如來藏故有生滅心。所謂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名為阿梨耶識」。此識有覺義與不覺義,能攝一切法。(大32; p。576b; L。8。)
〔60〕:大31; p。149b; L。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