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荣伟玲文集 >

第9部分

荣伟玲文集-第9部分

小说: 荣伟玲文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豆沙与四法印作者:网络 | 来源:网络转摘 | 时间:2009…07…12 | 豆沙离开这个世界,我重回一个人的生活,至今已有八天了。我还适应得不错,一些时候对佛法教导存有怀疑,另外一些时候却觉得,豆沙的到来与离去,恰恰是印证了佛法有多么正确。 
    诸行无常。

    我想要养狗,又犹豫;最后终于迎来这只狗,又非常地烦恼;最后我终于决定接受它,并把它放在我生活的首位(那时我的内心必定已产生了强烈的执著,对于工作和他人的关怀,在与豆沙相处,应当说相爱的十天里,完全被忽略了。连从西藏买回来送给同事的礼物,都久久地扔在抽屉里没有拿去),然后它就生病,并且死了。到那时,我已经愿意付出无论多少金钱(在我能力范围内的),来拯救豆沙的生命——换句话说,到我已经不再把养狗当作一种消费,而是把名叫豆沙的小狗当作我的亲人的时候,却再也无法把它挽留在我的生活中。

    诸漏皆苦。

    豆沙带给我很多久违了的激烈情绪,依恋、烦恼、忧虑、生气、欢喜甚至大笑、爱怜,以及最后的悲伤……喜怒哀乐,七情六欲都经历个遍;然而即使欢乐的时候也带有细微的“苦”味,长久对细微情绪的清晰觉察训练,使我非常清楚,如佛陀所说,每一种含有分别心的情绪,其实都是一种苦。自有了豆沙,我看别的小狗就觉得怎么都不如豆沙那么好,包括我最先喜欢的那条拉布拉多,也觉得怎么也不如豆沙那么好。这都是分别心和我执所带来的偏执和幻觉啊!

    诸法无我。

    每件事情都有其因缘,并没有一个独立存在的“自我”。没有独立存在的黑店兽医,没有独立存在的惹人爱怜的小狗,没有独立存在的养狗人,没有独立存在的宠物店老板的爱心,没有独立存在的“好一点的”另一位兽医;一切都在空性中自由流转;在空性中,无不体现无法躲避,被迫显现的因果——往好里说,也都是幻影。

    涅磐寂静。

    超越轮回的,只有涅磐。涅磐超越概念,意识解脱出来,不再属于这个轮回世界。

    目前我还做不到。可预见的将来也做不到。我可以做到的是,渐渐能觉察到更深刻的东西,相对能给自己更多的解脱和自由——和一般人相比。

    我知道我并不需要一个伴侣,并不需要一个孩子,也并不需要一只狗。这些需要都是自我制造出来的贪执,这些贪执注定要带来痛苦。

    这并不意味着,当一条狗出现在我生活中的时候,我拼命地要把它赶出去。不追求,也不排斥,这就是解脱。

    不追求,是因为我当下完满,不假外求;不排斥,是因为我内在并没有相应的一种恐惧,没有恐惧,就不会排斥。

    很多人都以为,学佛就是什么都不做了;其实不是的。佛教徒什么都可以做(以不伤害别人为条件),但对于所做的不要贪执,这样就可以了。

    我常常开玩笑说,佛教徒甚至可以去炒股,只是无论涨跌,他都能淡然一笑,明白这只是个游戏而已,这样就行了。

 

                                           2008…10…28
尘世中的修行者作者:网络 | 来源:网络转摘 | 时间:2009…07…12 | 一位女士说,曾经尝试过无所念无所欲的禅定状态,开始感觉很好,后来却觉得空虚,于是重回一切欲念中。她问我,为什么一些修行人要隐身山野?如果在尘世当中,一个修行人又将如何生活呢? 
    因为这些问题很具有代表性,所以我决定写一篇文章来回应这些问题。

 

    禅修所追求的,并不是无所念无所欲的状态。这位女士遇到的问题,释迦牟尼佛在两千五百年前已经遇到过了。当时,这位追求真理的年轻人,刚刚离开他的王国出家,他跟随了两位不同的老师学习修行的方法。其中一位老师教他进入“无所念无所住”的禅定状态,稍后另一位老师教他进入“非想非非想”的状态。这两种不同的意识状态,尚未成佛的悉达多都很快地领会并达到了。但他不顾挽留,决定离开两位老师。他毅然说,老师所教授的方法固然可以令人在一时间达到宁静,但并不能“离欲、去执、断烦恼”。换句话说,他穿越两千年时光,告诉今天的我们,学习佛法并不是通过禅定达到短暂的意识恍惚状态,来逃避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学习佛法,是为了获得在任何环境中都能断绝烦恼的智慧。

    永远不要忘记,证悟后的佛陀,被称之为“根除了烦恼的人”,他已活在永恒的喜乐中。这种喜乐,是外在环境无法夺走的。

 

    事实上,证悟后的佛陀选择了重回红尘。如果你仔细阅读佛陀生平,就会发现,成佛后的释迦牟尼每天都要和很多人打交道,他带领一个多达几千人的僧团,必须向他们高质量地教学、处理僧团里发生的问题、弟子们之间出现的争论与不和;他还有和各地的权贵们打交道,争取他们的支持,甚至教化他们,让他们成为修习佛法的在家弟子。

    他同时是老师、父亲、调停人、外交家、智者和政治咨商家。这些繁杂的事务并没有影响到佛陀的平静,因为真理是经得起考验的;真理的实践者与真理是溶为一体的。

 

    一些修行者选择把人生中的一段时光,几年或几十年用来隐修,是希望专心一意地体悟真理;如同佛陀在证悟以前也是在森林里隐修成功的。这又好象一位准备高考的学生要闭门谢客一样,隐修是一种方法,而不是目的本身。

    证悟以后,可以选择山林生活,也可以选择重入凡尘;在证悟以后,怎么生活只是一个形式,而无涉本质。本质就是“离欲、去执、断烦恼”。

 

    事实上,现在所称的大乘佛教,主要是由在家佛教徒修持的。他们中的杰出代表,如佛陀时代的维摩诘,其智慧被公认为超过了所有的出家弟子。

    当时有人质问他,作为佛陀的弟子,你有妻子有家庭,你怎么修行啊?

    他回答说,智慧是我的母亲,戒律是我的父亲,修行得来的法喜就是我的妻子啊!

    问者心悦诚服。

 

    如果禅修是得当的,那么在禅定之后生起的,应当是温暖的慈悲心,而不仅仅是脱离思考的空无状态。我有一个女学生,她内心有极大的愤怒,但她也和问话的这位女士一样,很容易在静坐中达到完全平静的状态。然而,只要离开了静坐禅修,碰到让自己恼怒的人与事的时候,她又会重新发火。

    如今她在明显的好转中。这种好转源于坚持觉察内心升起的种种念头(即内观),以及对于因果律的了悟和尊重。

    一旦我们真正地明白,“我就是我仇恨的那个人”,“我就是伤害我的那个人”,“我所遭遇的一切痛苦乃是我自己造作的”以后,我们的愤怒就会慢慢得到控制。因为我们开始明白,所谓命运乃是一心所造,只有改变了我们的心,才能改变我们的命运。

 

    唯一应当为我们的命运承担责任的,乃是我们自己。

 

    有一个道理,我们应当深深地放在心里——“烦恼,即邪念”。一个人如果没有邪念,他就不可能有烦恼;如果一个人感受到了烦恼,他应当反过来观照内心,看看有没有什么邪念,制造了这些烦恼。

 

    最通常的邪念,就是“贪、嗔、痴”。如果我们不是想要占有一个人(即贪),我们便没有感情上的烦恼;如果我们不是乐于看别人的笑话,希望自己的竞争对手倒霉(嗔),我们便没有事业和人际关系方面的烦恼;如果我们不是一味把责任归给政府、父母、老板和命运,我们便获得了智慧。

 

    很简单一个例子,当你看到范跑跑被骂的时候,你有没有幸灾乐祸的心理?当你看到三鹿奶粉事发的消息,你有没有看热闹的兴奋?

    仔细地想想,这是不是邪念?

    我们的心灵,有没有清净到,祝愿所有的人都幸福快乐?我们的胸怀有没有广阔到,去爱那些伤害了我们的人?

 

    不不不,我没有认为伤害了别人的人可以不负责任。如果触犯了法律,法律应当追究其责任;如果没有相应的法律,我们就应当完善这样的法律。

    问题的重点在于我们的心理,我们心里面,是否存在着“希望看到别人不好”这样的意愿?这样的意愿,就是邪念,而邪念一定会带给我们烦恼。

 

    我们的修行,不仅仅是坐在那里半个钟头,进入意识恍惚的状态;我们的修行,最主要的乃是不断地觉察,也就是佛陀所说的“念念分明”。你升起的一切念头你都要清楚;你仍然可以做一切的事情,你可以恋爱,可以和朋友聚餐,可以去登山,可是在做这所有一切事情的时候你都要念念分明。

 

    而你一定要建立一个持续的观照,就是“我所见一切皆是我之造作”,“我所感受之一切皆是我之造作”。这样的观照将渐渐地熄灭你的烦恼。

 

    欲望这东西也不是不能有,只要你对它保持足够的觉察;另外,你的欲望一定要被涵盖在五种戒律以内,这是佛陀专为在家修行者制定的戒律:

    不杀

    不淫

    不偷

    不妄语

    不喝酒

 

    为什么要有戒律呢?因为在戒律以外去造作肯定会令到心散乱,并种下恶果。佛陀说下五种戒律是希望我们不要在五种不当的行为中种下自己不愿承受的痛苦之果。如果你非常清楚地知道你的所作所为会带来什么后果(不痴),但你还是要这么去做,你也可以这么做;总之一切后果自己担当就好了。

    佛陀并没有对我们进行什么道德教育,至少我没有把它看成是一种道德教育,他只是告诉我们一些必然的规律;而五种戒律是为了避免巨大的痛苦,而以慈悲心给予我们的忠告。

 

    不杀,就是不杀生。可以吃肉,但不要亲自杀生,也不要点杀。因为看到自己杀戮动物会在内心制造一个残暴的铭印,这个铭印将带领你经历肉体上的伤害和痛苦。

 

    不淫,就是不进行婚姻外的性行为。婚姻内的,以爱和承诺为基础的性行为不会伤害到你;以追求激情为动力的性行为必定带来失落、沮丧和伤害,有时候甚至是巨大的伤害。这里讲的伤害,主要是指会伤害你自己。

 

    不偷,就是不占有非法所得的财物。

 

    不妄语,就是谨慎地说话。

 

    不喝酒,就是不用任何刺激脑神经的食物来让自己脱离觉照和清醒的状态。

 

    和出家的僧人相比,我们所遵循的戒律无疑是很简单的,但真要做起来并不容易。我最近在修“不妄语”,修习的方式是记录六时书,即每天六次记录自己的有关言行,大约每两个小时记录一次。

    修习的关键在于不责备自己。每天你都会发现没做好的地方,没关系,记录下来就好了,不用责任任何人。

    这个方法对我帮助很大,你也可以试一试。

 

    我猜想你可能还会跟我说起“欲望”。对此我并不想对你作出任何劝戒,只一样,深深地觉照就可以了。只要你每天进行内观,在深深地静坐中看到自己的念头和情绪流过,很快地,你就明白你的欲望是个什么东西了。

 

    以上说的都没有用,做内观禅修就好了。最好的老师是你自己,你要在自己的内心去找到她!

 

                                     2008…9…22
这就是禅修!作者:网络 | 来源:网络转摘 | 时间:2009…07…12 | 黄昏,温和的太阳透过窗帘,将金色撒满房间,不要动,呆在那里,你存在着,你存在着……单纯地活在一片金芒中,这就是禅修。 
    一只鸟儿站在露台上震动翅膀,不要惊动它。凝视它,仿佛你就是它,仿佛你在震动翅膀,仿佛你在感受这树木间濡湿的空气,这就是禅修。

    一个小孩儿软绵绵地靠在妈妈肩膀上,它睡着了,不知道今天和明天,不知道忧愁和恐惧,它睡着了。妈妈的怀抱就是整个世界,整个世界就是妈妈的怀抱。把你的心也靠在它所依靠的地方,软绵绵地,不知道今天和明天,不知道忧愁和恐惧,这就是禅修。

    听你所爱的人讲话,为他的声音所传递的,可爱的信息而发笑,接受当下存在的一切,而又想着占有,这就是禅修。

 

    当有限的日子一天天过去,你怀着告别的心情,看着路上的一辆辆车,一座座房子,每一位因缘偶遇的人们;唯一一次,此生,你这匆匆过客啊,与他们奇迹般地相遇,感叹这神奇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